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北魏末年-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赡艹晌兆樱佣涞莱怠
自己能够继承大统的唯一可能便是三位兄长或死或废,而父亲又未有嫡子。
在他看来,这种事情未免太过天方夜谭,故而自晓事起,他便从未奢望过储君之位,只想做个将军,驰骋沙场。
没有对储位的贪念,便也无需在如兄长们一般在人前作伪,于是三个雪人与百官在门外迎候高澄的时候,高孝瓘带了五弟高孝琮在城门洞里烤火。
高孝琮年仅五岁,自小在母亲元明月的叮嘱下,跟在四哥高孝瓘身后,元明月的想法倒是简单,高孝瓘无望储位,让儿子与他亲近,总好过跟了其余三位哥哥。
储位之争有且只能有一个最终胜者,元明月自然不愿让高孝琮冒着三分之二的失败风险去站队三人之一。
人就怕对比,三个哥哥立雪迎父,两个小的在烤火取暖,百官背地里对二人指指点点。
高澄来到建春门时,高孝瓘、高孝琮小脸蛋被火暖得红扑扑,而高孝璋三人冻得嘴唇发紫。
他当然知道三个儿子是在演戏给自己看,但至少有这份心,哪像那两个混账小子,连演都难得演。
高澄并未与百官多做寒暄,他也舍不得让儿子们继续冻着,唯恐冻出个好歹,于是让高孝璋、高孝瑜、高孝琬三人上车,与自己同驾入城,至于高孝瓘、高孝琮,便任由他们跟着车驾步行。
其实高澄对于两个小的并无不满,但是一碗水要端平,做得好了自然要赏,高孝璋三人吃了这般大的苦头展示对自己的孝心,理应有别于两个弟弟,获得同驾的殊荣。
甭管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对于孝行,无论如何都是应该表彰的。
回到宫中,高澄没有急于考校高孝璋三人观政心得,高孝琬在今年满了八岁,也有资格与高孝璋、高孝瑜一同旁观政事,高澄在洛阳的时候,则列席旁听,出洛阳的时候,则往尚书省随高隆之观摩学习。
高澄命膳房端来姜汤,到底是亲儿子,没有漏了高孝瓘、高孝琮。
父子各自趁热饮尽,高澄嘴上责骂高孝璋、高孝瑜、高孝琬三人不爱惜身体,立雪迎父是愚孝,但脸上的慈色却做不得假。
三人,尤其是高孝璋,自晓事以来,动辄遭受训斥,此时感受到父亲的慈爱,心中更受鼓舞,也就是小高王身上没有长痈,否则他定要让汉景帝知道,什么叫一个皇子的自我修养。
为父吸脓这种事,哪能由宠臣代劳。
高澄让高孝璋三人回去歇息,明日再考核,但对于高孝瓘、高孝琮却没有放过。
二人年纪尚幼,高孝瓘才七岁,高孝琮只五岁,考校的更多是学业。
高孝瓘虽一心沙场报国,但他可不是莽夫性子,相反,其自幼聪慧,否则高澄也不会让他多读书。
明明是个文武双全的苗子,要是给养成糙汉,岂不可惜。
高孝瓘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哪怕高澄离了洛阳,依旧刻苦读书,今日高澄所提问题他一一回答,未有错漏。
到了高孝琮时,小胖子如今正在识字的时候,可他生性顽劣,否则也不会真的跟了高孝瓘往城门洞烤火。
不好读书的他,在高澄离开后,专以戏弄宫人为乐,五个月的时间,新识不足百字,气得高澄命人给高孝琮屁股打了五板子。
屁股肉厚实,下手有轻重的话,不怕把人打坏了,不会真有大聪明打儿子时照着脑袋打吧。
小胖子捂着屁股哭哭啼啼去找他阿母元明月,高孝瓘也向高澄告辞。
却听高澄突然道:
“往城门洞里烤火,衬托你三位兄长的孝心,瓘儿倒是聪颖,但你示好了璋儿他们,就不怕惹怒了为父?”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宫妇
知子莫若父,高孝瓘那点小心思哪能瞒过高澄,他要是个吃不得苦的性子,早就如高孝琮一般,在高澄离洛期间荒废了课业,也不会始终怀揣着为将的憧憬,做个顽劣的富贵闲王难道不好么。
果然,只见高孝瓘挠头道:
“孩儿猜想,以父皇圣明,定能看破,既然父皇知晓孩儿心意,断然不会因此生怒。”
高澄狠狠瞪他一眼,佯怒道:
“自作聪明,为父尚在,何需你自污示好兄长!”
高孝瓘闻言,赶紧告罪,他总不能辩解父亲早晚有殡天的时候,跟兄长们结下一份善缘怎么也不会错。
高澄不耐烦地挥挥手,将高孝瓘屏退,却在他临出门时,心血来潮,说道:
“朕会为你指派一名宫妇,管着你的饮食起居,哪怕将来成亲,她也会随你出宫,为你看管家宅。”
高孝瓘以为是高澄要派人管教自己,面色一苦,回头正要告饶,却听高澄淡淡道:
“那妇人来自瑶光寺。”
凭高孝瓘的聪明,又怎么猜不到那瑶光寺的妇人是谁,可不就是自己生母么,脸色瞬间转忧为喜。
过往虽然也能随父亲去瑶光寺探望母亲,但高澄也不是天天往寺里寻欢作乐,后宫还有一群妇人嗷嗷待哺,久的时候,一两月才能去放纵一次。
也使得高孝瓘与其生母聚少离多,如今一想到母亲以后能够常伴自己,等自己长大了也能奉养她,高孝瓘赶紧跪下,真心诚意给其父叩头谢恩。
“行了,行了,莫将为父这明光殿给磕出个洞来。”
将高孝瓘打发走,高澄忍俊不禁,这小子,确确实实是个孝顺孩子。
可转念一想,他将母亲看得比自己这个父亲更亲近,却又吃起醋来。
随着高孝瓘年纪渐长,高澄也不方便带他出入瑶光寺,事情要是传出去,什么高家父子同乐瑶光寺,那能听么。
就在高孝瓘兴高采烈回去为母亲收拾屋子的时候,高孝璋、高孝瑜、高孝琬三兄弟一并在娄昭君寝宫问安。
不止自小被祖父母养大的高孝璋、高孝瑜,老三高孝琬经人点拨,也是每日晨昏定省,以悦祖母。
不止是做给娄昭君看,也是做给朝臣看,至于高澄是否会恼怒,父亲与祖母关系再怎么差,作为孙子孝顺祖母,总不会是错。
兄弟三人来到娄昭君寝宫的时候,二叔高洋与六叔高演正在娄昭君身边说着在荆襄之地的见闻。
高澄对兄弟的猜忌早就不再加以掩饰,不止征淮南,攻伐江陵前是以巡视地方为借口,就这,也不忘把这两兄弟栓在身边。
娄昭君边听边抹泪,过去她因高洋其貌不扬而不加亲近,如今却觉得高洋貌丑,但也好过高澄外表光鲜,内里肮脏。
这世上哪有防备嫡亲兄弟,防到这个份上的,高洋如今都二十四了,却只收获一些虚职,就这还不够,但凡外出,都要把高洋与十四岁的高演带在身边才能安心。
娄昭君也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孽,才生养出一个对母不孝,对弟不友的混账儿子。
眼见三个孙儿进门拜见,娄昭君赶忙擦干了泪:
“老身还以为你们忙着迎接彼人,不会过来了。”
所谓彼人,即那个人,指向高澄。
由于高澄连日常请礼问安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娄昭君便以彼人相称。
她自然有恃无恐,母子之间关系再差,高澄也不可能苛待了她。
至于高澄之所以不愿见她,可不就是每次一见面,总要提及弟弟们的去处,要他给高洋、高演等人一州刺史,让他们为社稷出点力。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娄昭君不忍见儿子们身具才干,有报国之志,却难酬,碌碌终生。
而高澄也不放心自家兄弟,他认为凭自己的威信,足以慑服各路将领。
至于娄昭君所谓高澄百年之后,其子可得叔父们的扶持,高澄更是嗤之以鼻。
当然了,娄昭君敢称呼高澄为彼人,高孝璋等人却不敢接,三人与娄昭君问候几句再向高洋、高演恭敬见礼。
在娄昭君面前一副叔侄亲近的模样,可出了寝宫,高孝璋等人便立即离两位叔父远远地,如同躲瘟神一般。
高演也只比侄儿大了两岁,年轻气盛,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示意宫人们们后退些距离,对其二兄高洋不忿道:
“这三人像极了其父,虚伪至极。”
高洋嘴角轻扬,轻声笑道:
“且看吧,无论三人之中谁继承大统,另外两人的下场必定还不如你我。”
高演闻言会意,他们并未与高澄争夺过世子之位,当然,也没资格与嫡长子争夺,却还是被这般对待,更别提三人打小开始争夺,真到了好大哥过世的时候,只怕早已经仇深似海。
似乎预见了高澄诸子骨肉相残,高演脸上浮现一丝幸灾乐祸的笑意。
而高洋注视着三位侄儿的背影,目光幽深,心道:
‘我在高澄一朝不受用亦无甚关系,待侄儿上位,手足相残,他们没有其父的威信,恐惧不能压服外人,自然得倚重宗室,兄弟们肯定是信不过的,视线自然要落在叔父们身上。’
高洋、高澄没有久留,快步出了宫城,唯恐被高澄栽上与宫妇私通的罪名,栽赃陷害这种事,自己大哥可没少干,梁人对此最有发言权。
与此同时,瑶光寺传出消息,元朗皇后于寺中病故,高澄命人为其草草安排了葬礼,而兰陵王高孝瓘的房中多了一位管事宫妇,那宫妇年过四旬,容颜已衰,兴许是高澄亲自调派过来的缘故,高孝瓘对其礼敬甚加,甚至许她同席进膳。
那宫妇便是假死的元朗皇后,自称姓崔,宫人多称其为崔宫娥。
高澄并不担心崔宫娥教人看破身份,元朗是高欢在信都建义时,立的天子,只在洛阳皇宫住了数天即被废,如今相距近二十年,与她见过面的宫人要么被放归,要么老死,毕竟在皇宫里也不是人人都能见到皇后的。
第三百九十九章 诤臣
对于高孝璋等人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其父高澄的态度,除了出于孝道侍奉祖母娄昭君以外,其余以高澄的喜好为标准,紧跟他的步伐准没错。
一如毫不掩饰的疏远高洋、高演二位叔父。
没办法,摊上这么一位多疑的父亲,可不得小心谨慎,以防行差踏错。
高澄将对嫡亲兄弟的态度都摆在了明面上,高孝璋等人若不划清界限,而与二位叔父往来,难道是在心底为高洋、高演抱不平。
当然了,紧跟其父步伐,但好色除外。
有心夺嫡,必然要在道德上塑金身,杨广都知道在他母亲独孤伽罗面前立一个专情人设。
近日洛阳发生一件大事,御史陆操弹劾尚书左仆射、户部尚书崔季舒拘禁、逼凌妇人。
早年间,河东郡守薛寘书投奔西魏,作为于谨部将,与其同在西潼关被俘,高欢以薛寘书反复为由,将其一并处死。
薛寘书有一妻,名元氏,有姿色,薛寘书西逃时,被留在了关东,因其为元姓宗妇,便也逃过了牵连。
其丧夫以后,常年深居简出,立志为夫守节,随着年岁渐长,更是风韵动人。
崔季舒听闻元氏甚美,作为继孙腾之后,小高王的首席媒娘,自然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将元氏骗入府中,只等高澄来到崔府,便进献元氏供他玩乐。
哪知没等来高澄,却走漏了消息,为御史陆操所知,这才有了陆操愤而弹劾崔季舒。
朝中百官一致觉得陆操得罪了崔季舒,注定要被贬外地,甚至一身官皮都不一定保得住。
崔季舒那可是北齐天子的铁杆心腹,在信都时就投奔帐下效力,可谓功勋卓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