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康熙-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全儿不由一声怨叹:“到处都是流民饥民,跟随钦差大人四处奔走,买米运粮,风餐露宿、不停赶路,吃饭睡觉也紧着时间,快一个月没有洗澡更衣,还能干净到哪儿去?”
小杨闻言,面上带出一抹同情神色,原本当初也曾在心中羡慕柳全儿来江南享受物华天宝的好处,如今倒觉着自己宣读圣旨之后能够立刻返回京城,反而是无比幸运之人。
小桑年纪小两岁,却是不惯察言观色地,还偷偷拉扯小杨的衣袖,悄声问他:“杨哥,怎么汤大人不给咱们红封呢?”
小杨赶紧捂住小桑的嘴巴,拖着他一起向汤斌和柳全儿告辞,立刻上马离开。折返途中,小杨使劲削他一记蒲掌:“你个没眼色的大棒槌,也不瞧瞧那些人穷成啥模样了,再不快点逃开,当心咱们俩的盘缠也被他讨要了去。”
这话倒真是不错。前天晚上,柳全儿就被一个恶梦给吓醒了。在梦里,柳全儿竟然是饿死的,面色惨白、全身瘦骨伶仃,他的后还紧紧攥着一小锭白银。回想起那幕情节,柳全儿生生吓出一身冷汗,再抬手摸摸自己的包袱底、那处微微凸起的小硬块,心中有些悻悻。
因为沿途行来,尽是饿得眼冒金星的灾民,钦差大臣汤斌时而仁心泛滥,常拿自己的口粮分给旁人,柳全儿包袱里为数不多的盘缠,也早就被汤斌一并索去,在一家市镇上买了许多粗糠。柳全儿身边还偷偷藏着一两银子以备不时之需的,可惜随着灾荒流民的四处蔓延,物价越来越贵,纵然是银钱再多,也抵不上半口袋粮食金贵。何况仅止剩下一两银子,几只炊饼也换不过来。
……
这厢汤斌等人忙于筹措赈灾粮食,坐镇紫禁城的康熙皇帝,也在极力回忆前世有关救灾援建的重点。幸好古人并不迂腐,京都的堂官大臣们虽然有些市侩狡黠,不过毕竟有许多官吏也是从地方属官升调上来,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并不是全然无知地。
譬如太医院众人经过商议,已经奏请皇帝颁布旨意,由太医院组织人力,尽快从京畿地方、以及河南山西一带,大量采买清甘草、连翘、金银花、猪苓、灵芝、苍术、肉桂、柴胡、公丁香、滑石粉等等,具有解毒、清热、驱瘟、散邪气功效的中草药物,并准备了许多生石灰、细棉纱布一类消毒、隔离物品,陆续运往江苏灾区。
“大涝过后,必有瘟疫。”这其实也是医家皆知的常识。康熙皇帝早先给皇家御医们普及防疫知识的时候,便曾就瘟疫引起并蔓延的大概成因,着重强调过各种注意事项。譬如,水涝过后,乡间四野的饿殍浮尸增多,焚烧掩埋不及时的话,必然腐烂污染水源。且古时候,人们不懂得饮用开水、并保持肠道卫生的重要性,往往图简便了事,直接喝生水或者吃生食,抵抗力下降的同时更增加了传染疾病的概率。古代人以为瘟疫的起因,乃是因邪气入侵肌体所致,其中道理大致相类。
现在江苏遭遇重大涝灾,康熙赶紧派出了三组防疫小分队,随行携带了大量口罩、手套、小铁锅(加热消毒)等物品,并由内务府组织,征召了大量民夫,运送大量中草药和防疫物资奔赴灾区前沿。
工部原本忙着筹建几处大型工程项目,一时间对于江南水灾的影响,反应不甚敏感。都察院左都御史徐元文倒是性子耿,胆子大,在朝堂上同康熙皇帝提了一句,因民夫工料紧缺,可否把修建遵化汤泉行宫的项目略停几月,待诸事稍平后再行开工。其实言下之意,却是婉转提醒皇帝,修行宫的事情太能烧钱了。
经左都御史徐元文一说,康熙方才想起,原来还有几处在建工程呢。但是修建遵化那处汤泉行宫的目的,可不光是为了送太皇太后疗养,缓解治疗老太太患上的老年皮肤病。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用处,是要送卫氏去那里待产的。别的事情谋事在人都能延缓,生孩子可是十月怀胎等不得、再拖延一段时日就会露馅、出不去皇宫了。
康熙坐在龙椅上,蹙眉不语,旁人只道他是恼了徐元文的鲁直,没人肯上前帮腔,都等着看皇帝申饬老徐的热闹情景。可惜康熙的气场根本不搭这条线上,他心中正在迅速盘算得失利弊。
修建遵化汤泉行宫的项目已经开工,并且是经过前期工程预算的,康熙不肯做赔本买卖,一旦行宫修好并且投入使用,沿途新建官镇收取的商铺经营租赁费、私宅地皮买断费,立刻就能回本盈利。且只要保持平均每年秋冬季节,康熙皇帝御驾亲往行宫一趟,在名人效应带动下、所带来的各项名目收益,同皇帝巡游的成本开支大约持平。总之一句话,康熙的私人金库是绝对不会亏损的。
如此计较一番,康熙皇帝心中已定,汤泉行宫是不用停工滴,畅春园的工程仍在项目前期规划中,可以暂时把计划推迟,也不影响大局。但是左都御史徐元文提的意见,也有其道理,江苏水灾过后,流民陆续返回原籍,必然要着手兴建房屋家园,工程上的事情,包括春种抢耕,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
康熙默然半晌,忽然灵光一闪,想起来有一项工程恰好在建当中,康熙早就想停工省钱,奈何一直寻不着合适妥当的籍口,此时突然记起,立刻说了出来:“徐爱卿所虑有理,但是遵化汤泉行宫是为给太皇太后荣养治病之用,所需耗费皆由内务府筹划,不可停工。既然民夫工料紧缺,就把修缮景陵的工程,暂时停了吧。”
诸位大臣闻言,俱是吃惊不小,颇有同情的眼光在徐元文身上掠过飘去,老徐可是撞着枪口了,竟然当众把康熙皇帝挤兑得连墓地都肯不修了,景陵可是皇帝陵寝、非同小可哪。看来,皇帝很生气。
徐元文硬着头皮,弯身恭维了一句“皇上圣明。”其实,康熙心中哪里曾生气?人家正沾沾自喜地暗忖:朕的确是圣贤英明。既能修建自己现在就可以享受到的温泉行宫,也不必继续烧钱去修死后埋的坟墓。只要不出意外,朕起码能活到六十岁朝上,等五十以后再想也不迟哈……。
康熙皇帝连续几日夜,都未曾休息好,所有的奏章本折加紧处理,很怕因自己怠惰而拖延半刻批复,可能南方就得多饿死成百上千的穷人。
除了钦天监上了一道折本,奏称已选择黄道吉日,恭请皇帝御驾亲往龙王庙祭祀。康熙心中不置可否,立春那会儿天不下雨,要派皇帝去龙王庙祷天祈雨,现在南方雨水下多了泛滥成灾,还要请皇帝去龙王庙祈求雨停,你说那龙王累不累啊,掌管的事情也太宽泛了些。偏古人笃信这种祭祀神灵的活动,康熙也不好明着否掉,索性把折本暂且搁到一旁,假装疏漏了。
……
前几章有小修
……
………………………………
137。 暂时无缺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康熙十九年,江南风雨飘摇的时节,有一人千里迢迢返回京城,到吏部报备、销假、等候选官。 就到康熙皇帝在吏部上呈的一道补选折子里瞧见了那人名字,李光地。
康熙对此人印象极深,从前清剧里常会出现李光地同熊赐履的角色,然而康熙在自己手边的在职清官备忘录中,并未见此二人,后经旁敲侧击方才晓得,原来一位带薪留职,另一位被炒了鱿鱼。
康熙九年,李光地二十八岁正青年时,便通过科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职,正式踏入仕途。然而翰林院里的京官极不入流,日常档案、讲经论史,顶多算是办公室行政文员。李光地干了三年有些郁闷,便请休一次年假回乡省亲。
偏那会儿“三藩叛乱”开始闹了,李光地赶巧正在老家福建安溪休假,而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州兴兵,郑经领兵占据里泉州,这两位黑道大哥都派猎头去挖李光地的角,李光地满腹经纶又不愚傻,怎么会放着大国企不待随便跳槽,果断地拒了。
当时福建形势一片混乱,李光地带着一大家子亲戚躲藏在深山里也逃不出去。李光地毕竟是朝廷在册的官员,很怕自己身处敌战区的事实被误会了去,赶紧写了声情辞理并茂的奏疏密封在蜡丸里,派一名亲信上呈朝廷,郑重向皇帝表明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颗红心。就到
康熙在翻看归档资料里也曾瞧见那些蜡丸疏,十分佩服李光地的聪敏。老李不仅能审时度世、胸怀经略、且文采极好,上奏密疏的内容翔实有料,字字珠玑。
李光地首先说出“臣抵死固拒,幸到于今,未污清节以辱朝廷”的事实、以表白忠诚。其次描述福建地方经“二贼蹂躏,兵革不休,椎骨剥肤,民以大敝,而贼之势亦穷矣”的具体情况。
然后李光地向皇帝进言制敌取胜的进兵方略,“……仙霞地连浙江、衢州等处,杉关连江西、广信等处,漳、潮连惠州、广城等处,此三者本地经制之兵,坚壁深藏,虚张声势,自足以控制羁縻之。至于汀、赣一道,为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余人或七八千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界。赣州至汀州七八日耳,而汀州至福州、泉城,来往非月余不至。比二贼闻知,则大军入闽久矣。此所谓避实击虚,迅霆不及掩耳之类也。……”
最后一段话尤其经典,康熙看完当时就乐了,李光地再次向皇帝坦露心迹、慷慨写道,“……臣今者早已为樊鸟汤鸡,然葵霍之心,晞见太阳,尚几幸于万一。就到倘有可采,伏乞睿鉴施行缘在患难之中,奏对失体,仰惟圣明照亮”
这绝不是一般的奉承话,这是相当有水平、高质量的奉承体,如果康熙也是做臣子的身份,备不住会把这段摘录下来同韦教主的尧舜禹汤,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千秋万载……一样当小抄范本。
……
后来几年经过,便如同潜伏一般,李光地留在福建与耿精忠部虚与委蛇,利用当地的人脉关系,向清廷传递机密消息,竭力帮助奉命大将军康亲王的部队取得战事胜利。当时康亲王上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
皇帝对李光地在敌占区表现出来的忠贞茂著万分嘉许,特旨吏部从优议叙。康熙十六年夏,李光地仍在福建修整之时,部议结果任命额外升为侍讲学士,皇帝又特为下令“著于额外升为侍读学士”,大约是从当初的行政文员连跳三极直升到行政经理。李光地入京赴任后,倍受皇帝宠信。
李光地三十而立,事业已达经理级别,恰意气风发之际,却因父丧不得不回乡丁忧守制,这一耽搁又是三年。百善孝为先,古人是极看重这一条的。官员若想在位置上做得稳当,老爹老娘的健康十分要紧。哪怕是异地为官,即便自身不能亲自孝敬父母,也往往派媳妇在公婆跟前伺候,有孙辈的或把第三代留在祖父祖母身边承欢膝下……。
奉养父母,于礼法、人情、道义上都是必须尽的义务,朝廷官员尤其如此。万一官运正顺当时,家中出了意外,按律必须回乡丁忧的话,官场上的职位,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等过了孝期再回来报道,那就是编制外人员等着候补吧。倘若没有门路、疏通关系,闲散到老也很可能。
李光地刚好在仕途上升时期,就遇着这么一个尴尬处境,不得不返回老家泉州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