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6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东汉诸帝要多加吹捧和美化,如此,也能让人感受到魏国是真的继承汉国的国祚而建立,而非篡权夺位。
    如此,也能间接证明魏帝国的正统性。
    虽然这种正统性目前已经无法质疑了,魏帝国的统治根基日渐深厚,郭某人的权力也越来也大,越来越稳固。
    这种时候修后汉书,更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宣布自己的正统性无可置疑的政治姿态。
    想到这里,郭某人就派人去把担任司徒高位的魏帝国名义上的第一官员请来了勤政殿,由郭某人亲自接待。
    蔡邕有一段时间没见到郭某人了,尤其在崔琰案发生之时,蔡邕作为司徒,很好地贯彻了政治花瓶的存在意义。
    和当时崔渠案爆发的时候一样。
    蔡邕待在太学里教授课程,一言不发,对外界的政治问题没有任何看法,让太学生们莫谈国事,继续潜心学习。
    “读书的机会对你们来说是很难得的,外面发生了什么,不要去在意,陛下不会让任何人冲击到太学,而你们若要进入仕途,便唯有太学一条路可走。”
    这是蔡邕当时对所有太学生说的话。
    然后太学生们在整场风波中没有任何动向。
    蔡邕就像是一尊大佛一样,坐在太学里不动弹。
    授课也好,著书立说也好,闲下来了,长女蔡琰和次女蔡婉也会带着孩子来看他。
    蔡琰和曹昂也生了孩子,比郭瑾和蔡婉的孩子早一个月出生,现在也是小不点,两个外孙经常去看蔡邕,那就是让蔡邕感到无比开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蔡邕真的是基本上啥也不说,啥也不做,两次政治大案发生的时候,蔡邕都和空气一样毫无存在感。
    或许这也是他的政治地位十分超然的原因吧?
    当时的人们都是如此猜测的。
    因为蔡邕什么权力也没有,所以郭鹏对待蔡邕很好,满朝上下唯一一个一万石的官员就是蔡邕,其他任何人的俸禄都没有蔡邕那么高。
    蔡邕觉得那么高的俸禄对他来说有点浪费了,他也不知道怎么花掉这些钱,全部存下来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郭鹏不管,俸禄照发。
    于是蔡邕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里的相当一部分放到朝廷整治黄河沿岸蝗灾的专项资金里。
    他说他年纪大了,不能身体力行做点什么,那就拿点钱出来,也算是为国为民的一片心意。
    蔡邕是满朝臣属地位最高的一人。
    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是被郭鹏高高捧起的他,已然有了超然的政治地位和号召力。
    在蔡邕的行动之后,很多官员不管心甘情愿还是被迫,都拿出了一部分俸禄放到整治蝗灾的专项资金里,供整治蝗灾工作组使用。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蔡邕所做的一切都很符合郭某人的心意,而这一次,一样不会变。

一千零二十六 白虎观会议
    得知郭某人要给他一个团队让他带领着一起修史,蔡邕显得非常高兴。
    “陛下当真要集结那么多人一起修史?而且还要亲自作序?”
    “那是自然,这种大事不能马虎,我魏代汉而立,当尊奉前朝为正统,为前朝修史,当然是国事。”
    郭鹏笑道:“而且蔡公就不要喊我陛下了,唤我表字吧,这是私下里,没有旁人,蔡公无需多礼。”
    蔡邕左右看看,就看着一个笑面如菊花的苏远侍立一旁,也就放下了心。
    “那好吧,子凤啊,修史书素来都是史家一家之言,皇帝做主让很多人一起参与修史这种事情,还从未发生过,你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
    蔡邕询问的时候颇有些小心翼翼,好像很担心郭鹏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生气。
    郭鹏笑了笑。
    “本来也不能说是什么大事,不过是蔡公年龄大了,担心蔡公累着,给蔡公安排一批助手,蔡公只需要把控一下具体流程就可以了蔡公为主,他们为辅,有什么事情都让他们去做就好了。”
    蔡邕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有子凤的帮助,这一次,我定能编纂一部空前的雄伟之作!”
    随后,蔡邕和郭鹏就这本后汉书该如何操作进行了一番交谈。
    比如采用何种体裁,是仿照史记和汉书,还是另外创造一种写法。
    写的时候该把控怎样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褒奖还是贬抑,某些比较敏感的事件到底该不该写之类的。
    郭某人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指导。
    他认为修史不仅是学术,更是政治。
    魏代汉而立,自当尊汉为正统,对于正统当然是褒奖为主不能随便贬抑,要发扬光大汉帝的光辉事迹,对于一些不该说的,那就尽量隐去不写。
    留给后人的尽量要是一种光辉伟岸的形象。
    体裁那就随便蔡邕发挥,学司马迁也好,学班固兄妹也好,该怎么写怎么写。
    写的尽可能详实,不要担心笔墨,也不要惜字如金,他能够提供给蔡邕足够的纸张和笔墨,因为最近左伯纸又降价了。
    敏感事件尽量写一下过程和结果,写一下发生的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评论,让后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好,修史的人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这是郭某人尤其要求蔡邕注意的。
    “这不是野记杂,也不是那些私撰野史,既然是国朝官方组织集体修撰,那么自然要讲究一个实事求是,发生了什么,写进去,但是切要注意,不能带有评论和明显地情绪,这一点,蔡公要把握好尺度。”
    郭某人就提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蔡邕对此表示认同。
    “既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皇帝认同的修史,自然应当详实完备,不添加个人看法,只看事实,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郭某人点了点头。
    然后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蔡公,从太史公书开始,再到后来的汉书,我发现史家描述帝王诞生时总是喜欢些祥瑞,弄一些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实咱们心里都清楚那是虚构出来的,既然如此,咱们编撰的史书里,也要保留这部分内容吗?”
    郭鹏看向了蔡邕:“比如刘秀当为天子之类的”
    郭某人异样的眼神让蔡邕有些不自在。
    此一时,彼一时。
    郭某人已经坐稳了皇位了。
    话虽如此,也有些别样的想法。
    蔡邕思考了一番,颇有些小心的开口了。
    “这真天子降世,当然会有所不同,前朝自白虎观会议之后,已然认同谶纬之学乃正统学术,当今天下,谶纬之学也是人人都认同的事情,子凤登基为帝,乃天意,更是人意,一如前朝光武皇帝。”
    郭某人对蔡邕的说法比较满意。
    “原来如此,是这样啊”
    沉默了一会儿,郭某人朝蔡邕笑了笑。
    “蔡公,这件事情就拜托给蔡公了,为前朝修史,为前朝做一个总结,我会竭尽全力给蔡公提供必要的帮助,若是可以,我想尽快看到蔡公的著作,望蔡公尽心竭力。”
    蔡邕连忙表示自己明白。
    送走蔡邕,郭鹏把这件事情也吩咐了下去。
    在官员群体里寻找可靠且有一定学水准的人送到蔡邕身边,和蔡邕一起努力,开始后汉书的编撰工作。
    这件事情这样安排下去也就差不多了,将来要是有什么问题,反正也要通过自己这边的认可才能决定这部史书是否完成,所以郭鹏并不担心后汉书会出什么幺蛾子。
    再怎么也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
    但是蔡邕提起的白虎观会议,的确让郭某人在意起来了。
    这是一场声名不显,却对整个东汉学术乃至后世学术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意义的会议。
    这场发生在汉章帝时期的会议,是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集全天下所有有名气的儒家学者来到洛阳,所进行的一场对新莽以来较为混乱的各家学术进行统筹整合的决定性会议。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立五经博士,确定五本儒家经典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学说,准许在帝国境内传播。
    而在这传播的过程之中,五种经典由于传承者的理解不同,而逐渐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存在,章断句对于经典的解释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在老师传授弟子的过程之中,弟子对断句的理解又各有不同。
    于是一句经典往往能产生很多种断句方法,不同的断句方法也使得各自理解的经典含义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一句话,因为断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是五部经典出现十四家传承的根本原因。
    为了让自己的断句方法得到认同,并且排斥其他的断句方法,读书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其实断句解释之法远不止十四种,而东汉时期成型的五经十四家法就是对五经学说的十四种官方认可的经典解释方法。
    在这一切成型之前,西汉和东汉都曾发生过针对各家学说不同理解的激烈辩论。
    早在西汉宣帝时期,为了让当时日渐激烈的经典解释权之争平息,汉宣帝就在石渠阁召开了一次会议。
    汉宣帝从官方角度肯定了某些经典解释方法,让大家求同存异,平息争端,稳定了学术环境。
    但是石渠阁会议没有完全解决争端。
    新莽时期,争端再起。
    到了东汉初期,刘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颁布诏令把谶纬之学也纳入官方正统学说之中,要求各家学术宗派都认同他的做法。
    而这就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混乱。
    为了平息这样的混乱和争议,汉明帝去世以后,汉章帝决定在洛阳白虎观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这关乎到帝国统治思想的统一,对于帝国治理有重大意义。

一千零二十七 标点符号大革命(上)
    和汉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会议一样,汉章帝时期的白虎观会议实际上也就是各家学术大师为了争夺断句之权而进行的一次总交锋和利益再分配。
    当年,这场会议断断续续进行个一个多月。
    每当这群学者们达成了一些共识的时候,都会把提案交给汉章帝,由汉章帝亲自定夺这是否合适,是否可以通过。
    什么符合章帝的心意,什么不符合章帝的心意。
    符合的就会被接纳,不符合的就要被排斥。
    而其中发生了多少次的言语交锋和暗地里的交锋,以及学术宗派为了左右汉章帝的决断付出了什么代价,都不为人所知。
    反正当时的汉章帝肯定不会觉得自己吃了亏。
    断句之权关系到学术宗派的根本利益和未来长远的发展利益,是大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绝对不容有失。
    作为决断者,皇帝怎么会吃亏呢?
    白虎观会议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终,一个多月以后,汉章帝和全国的精英学者们经过激烈的搏杀和利益交换以后,达成了基本共识。
    他们从官方角度上彻底整合了当时所有的学术观点和统治知识。
    大家进行了全面妥协,共同分赃。
    其后,汉章帝下令《汉书》作者之一的班固将这次会议的全部成果著成书籍,命名为《白虎通议》,对此进行一个总结,让一切盖棺定论。
    从此开始依照这次会议的结果办事。
    这场白虎观会议的意义之深远,直接影响了东汉中期以后的老牌豪强士族化,以及后来两晋时期的老牌士族门阀化。
    这直接间接的影响了整个魏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