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6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显然,对于他来说,稍微动用一下手上的权力鼓励一下拉拢一下司马氏,是一件有好处的事情。
    司马懿未来的前途也不会不明朗,毕竟他也是内阁出身,也是郭氏故吏。
    现在拉一把,未来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
    毛玠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他敏锐的直觉告诉他,他一定不会吃亏。
    离开刺史府返回广至县的路上,司马懿依然没有从绝对的喜悦之中回过神来。
    因为他是真的很高兴,非常高兴。
    他羡慕诸葛亮,羡慕的就是他的背景。
    他认为因为这个背景,诸葛亮才有为所欲为的胆量,才有为所欲为的底气,才有办成一切的勇气。
    只是因为他的兄长是民政部右侍郎,而吏部尚书张昭与他家族的关系很好。
    这一切是司马家族所没有的。
    司马家族的长子甚至因为荀彧的问题而面临社会性死亡的严重局面,几乎失去了出仕做官的资格。
    长子无法出仕,所以司马家现在全靠司马懿一人撑着。
    司马懿现在如果不能打开局面,就不能给自己的六个弟弟争取出仕的机会,就不能恢复家族。
    司马家族好歹也是成功转型的士人家族,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如果因为政治因素而失去了兴盛的机会,简直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过去,司马懿没有诸葛亮那么深厚的底气,但是现在,他至少有了一部分。
    通过毛玠,他似乎拥有了一些底气。
    毛玠固然不在中央执掌权力,但是毛玠只要能进入中央,必然是中央大员。
    毛玠和陈宫,和曹氏,和兖州出身的那些官员的关系,以及他本身的资历,都决定了毛玠拥有进入中央呼风唤雨的资格。
    让司马家族获得毛玠的助力,让一个或者两个弟弟成为毛玠的故吏,而自己继续走郭氏故吏的路线,让司马家族有了一条退路,这就是司马懿这一次冒险所得到的回报。
    这份回报是很多人挤破脑袋都得不到的。
    而他得到了。
    此时此刻,司马懿忽然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
    虽然有那么一点点对不起诸葛亮的感觉,但是……
    他不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吗?
    想必他并不会在意这种事情,今后,还能继续做好朋友的,对吧?
    司马懿微微笑着,眼中所看到的,是无限美好的未来。
    如此美妙的未来所代表着的,是他可以和诸葛亮平起平坐。
    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做想做的事情,不会像之前那样感到十分的窝火。
    对,就是这样。
    有了后台,我就可以和诸葛亮一样了。
    一定的!
    司马懿看到的就是这些。
    而此时此刻,远在洛阳城之中,郭某人眼中所看到的,则是激烈碰撞的未来。
    为了尽快为魏帝国架构起一个完整的骨架,为这个帝国规划好日后前进的路线,郭某人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而他眼下正在筹备的事情,就是北伐草原的事情。
    北伐草原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不能给鲜卑人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魏军需要一举杀入草原,荡平所有鲜卑人,彻底扫平草原对中原的威胁,然后打造畜牧经济区以长久掌控草原。
    如此,赶在小冰河全面来临之前消灭掉北方的威胁,然后集中全力应付小冰河带来的威胁。
    消灭掉了北边的鲜卑之后,魏帝国未来最大的隐患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年檀石槐时期鲜卑给东汉帝国带来的威胁和影响真的是非常之大,要不是檀石槐死得早,后代和连又非常无能,当时的鲜卑大帝国是真的有威胁中原政权的实力的。
    而这一切,也是东汉帝国自己造成的。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作为匈奴的仆从军跟随匈奴侵扰边境,由此,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
    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汉明帝章帝时代,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匈奴对他们的压迫。
    而后,直到汉和帝永元三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这才趁机占据了大草原,逐渐发展壮大。
    郭某人一直都认为窦宪北伐北匈奴在战术上获得很大的成功,使得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一起成为汉民族军功,但是在战略上,这是一次重大失误。
    这场战争直接造成了鲜卑的崛起。
    称帝以后,郭鹏抽空阅读了东汉政府官方藏书里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更加明确的认定这场战争就是一次战略上的误判。
    窦宪力主北伐北匈奴根本就不是出于什么军事目的,而是一次政治上的冒险。
    因为窦宪与窦太后宠臣刘畅有仇,派人刺杀刘畅,并且尝试嫁祸于蔡伦,结果事情败落,被囚禁在宫内。
    为了保住性命,保住权位,窦宪已经别无选择。
    窦太后当然也不会真的就放弃自己家里优秀的后代。
    再怎么宠幸刘畅,太后执政当然要靠外戚,要靠血脉后代。
    所以窦太后生气归生气,可还是要保住窦宪的。
    但是窦宪这个事情做的实在是太嚣张,刺杀仇敌,惹了众怒,今天能杀刘畅,谁知道之后不会杀其他人?
    这都不算死罪吗?
    众怒难犯,窦太后不得不把他囚在宫内,一方面教训他,一方面也是在保护他。
    虽然很想要放他出来,但是也不能明目张胆,只能想点别的办法,不然窦宪一出去估计就要惨死当场。
    军功赎死就是很好的办法。
    有汉一代军功最重,若以军功赎死,必然可行。
    当时,正好南匈奴单于上表请求讨伐北匈奴,于是窦宪和窦太后抓住了这个时机,筹备北伐北匈奴让窦宪获取战功来对冲掉曾经的死罪。
    这个消息出现之后,东汉朝廷对于是否要打击北匈奴进行了激烈辩论,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少。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匈奴早已不复当年极盛时期控弦五十万众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靠了东汉,北匈奴继续留在大漠,其人口大为缩减,势力大大衰退。
    可以说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来说,当时的北匈奴和东汉帝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了。
    东汉政府军对北匈奴的打击就像一个强壮的成年人暴揍一个熊孩子,北匈奴几乎没有战争东汉帝国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宋意强烈反对窦宪北伐。
    他认为北匈奴已然衰颓,不是东汉政府的对手,南匈奴的体量也不够大,把双方保留下来,长期使双方对立,草原势力分裂,互相争战,对东汉政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而且宋意还注意到当时鲜卑族正在逐渐崛起的势头,意识到北匈奴的存在对鲜卑人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要是把北匈奴干掉了,东汉能占据草原还好,要是占据不了草原,不就是平白无故给了鲜卑发展的空间吗?
    他就问窦宪和窦太后,他们到底有没有占据草原控制草原的本事,如果没有,就要留着北匈奴,给东汉帝国挡灾。
    那显然是没有的。
    窦宪和窦太后只是为了让窦宪脱离死罪而战,哪里又有什么长远的战略眼光呢?
    这是一次政治冒险,不是军事战略。
    南匈奴离开了草原,不想回草原过苦日子。
    北匈奴又被打跑,无法继续留在漠北。
    那草原就成为了真空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获利的必然是拥有一定体量和明确领导核心的鲜卑。

一千零七十四 郭鹏准备灭了鲜卑
    宋意的真知灼见没有被采纳,急于为窦宪脱罪的窦太后力主进行北伐战争,于是北伐战争得以推进。
    大不如前的北匈奴当然无法抵抗东汉政府军的强力打击,窦宪本人在用兵方面也的确有一手,具有很不错的军事才能。
    如此一来,北匈奴断然没有胜利的机会。
    一番苦战之后,窦宪成功打败北匈奴,将衰落到无法对抗东汉帝国的北匈奴赶出草原,迫其西迁。
    从此,北匈奴就再也没有威胁东汉帝国的可能了。
    他们被东汉帝国彻底打败,远远的离开了居住的故地,向西前去,给同一时代的西方统治者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麻烦。
    可东汉帝国的麻烦也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宋意的看法是对的。
    失去了北匈奴的钳制,东汉政府军又根本没有占据草原的打算和规划,草原成为了发展真空地区。
    北匈奴彻底被打跑,南匈奴继续待在北方边境不走,窦宪很快也被汉和帝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最后得到大便宜的就是鲜卑人。
    鲜卑就此开始了快速发展。
    人口,体量大大增加,很快就变成了汉帝国无论如何都不能小看的存在。
    檀石槐以前,鲜卑就和东汉政府时战时和,已经成为东汉帝国的重大边患,等檀石槐出现之后,鲜卑更是一度恢复了极盛时期的匈奴对汉帝国的压迫力。
    只可惜那个时候鲜卑的运势不好。
    汉帝国虽然没了,但是底子还在,汉末军阀们拥有强大的武力,尚且还能钳制鲜卑,檀石槐终究没活多久,使得鲜卑错过了中原大乱。
    第二次机会在重新统一鲜卑的柯比能,不过柯比能同样没有运势,被刺客韩龙杀死了。
    这两次都可以说是老天爷在帮着中原帝国。
    直到西晋末年,晋室内乱,中原王朝的国力在内斗中消耗殆尽,鲜卑人在中国北方接连建立了七个国家,其同源后代吐谷浑到唐朝为止还在存在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数百年之久。
    可究其根本,不是鲜卑人有多强大,而是中原王朝的掌权者们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占据优势的时候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反而昏招迭出,对待草原部落总是打赢了就开始蔑视,完全不曾想到他们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所以读完史料之后,郭鹏就非常无奈的对身旁侍立的郭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没有占据当地控制当地的十足把握之前,就不该轻易破坏当地的政治生态,需知鹬蚌相争渔翁才能得利,若无鹬蚌,渔翁得什么利?
    窦太后和窦宪为一己私利发动北伐之战,获得的是战术上的胜利,是一时的胜利和威名,但是最大的胜利果实,却为鲜卑人所取得。
    鲜卑人几乎得到了北匈奴人所留下的一切,人口大增,三十年以后,终成大患,为祸北疆至今,这如何不是窦太后和窦宪的过错呢?”
    郭瑾支持了父亲的看法。
    他认为窦宪和窦太后因为政治原因而决定讨伐北匈奴,把讨伐北匈奴当做政治筹码。
    他们出征的立意就不是为了整个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家族可以继续执政,掌握权柄,这首先就不是正确的。
    获得战术上的胜利之后,却没有从中获取多少利益,没有利用好草原发展草原畜牧经济,等于打了一场一次性战争,获得了一次性名望,然后给后人埋了雷。
    战略上,这场战争显然是不成功的,至少他们的眼光看得不够远。
    而时人提出的真知灼见也在政治因素下没有被采纳。
    这使得东汉帝国之后的几代帝王为鲜卑问题伤透了脑筋,想要打击鲜卑,反而被鲜卑所打败。
    汉灵帝时期三万东汉骑兵北伐鲜卑之败是郭某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那是一次很难不失败的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