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铎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眼睛看错了,江北四镇那些是什么样的队伍,他再清楚不过了。
  刚开始是遇到新军一触即溃,后来遇到闯军也是一触即溃,到最后,遇到左军也一触即溃。
  总之,已经很难找到能让他们不溃退的军队了,这些人也就能欺负欺负普通百姓吧。
  可现在没想到,这才几个月时间,遇到他多铎亲自指挥的大清精锐,他们居然一次次的顶住了没有溃退,这让他多铎怎么去意会?
  多铎真有些怀疑人生,也真的忍不住破口大骂,大骂派出去进攻的主将。
  唐宁真的有那么大的人格魅力吗?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损失几千人连一帮乌合之众布置的阵线都突破不了,那还怎么面对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
  以现在的战况,恐怕都没有机会与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直接对阵了,因为他多铎手中两万骑兵会被那些乌合之众给消耗干净。
  骂归骂,但多铎并没有冲动的亲自率领主力发起决战。
  因为他清楚,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输了,他就彻底输了。
  而新军输一次却没事,即便那些乌合之众被击溃,新军还有骑兵和火枪兵。
  特别是由唐宁训练出来火枪兵的空心方阵,仿佛利剑悬在他多铎心头,让他出兵之时,就一直在思索着应对之策。
  可现在,原本根本没太放在心中的第一道槛儿都没迈过去,更别提怎么破新军的空心方阵了,说不出的心烦和震惊。
  


第二九八章 多铎惨死
  多铎终究是没有被心中的愤怒和郁闷冲昏头脑,或者说现实避得他不得不更加冷静,因为他输不起,也没有资本去冒险。
  所以,他只能暂缓进攻,然后游离在新军周围,试图再找机会。
  看到清军主动撤离一段距离,没再发起进攻。
  新军则立即打扫战场,将己方战死的士兵掩埋,将伤员送往后方,就继续前进。
  而江北四镇的士兵,气势也明显有了些不一样。
  虽然先前与清军的作战中,他们的损失是清军的五倍以上,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退了清军,让清军不敢再继续进攻。
  这一点,也得到了新军主将黄海如的肯定。
  黄海如是光明王唐宁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能得到他的肯定,自然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多铎试图袭击新军的粮道,即便无法直接将新军的粮道切断,但只要给运粮队伍造成一定的损伤,肯定会给前线的新军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
  毕竟,新军的西路军有十多万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旦粮道出现问题,必然是严重的后果。
  结果,他抽出三千精兵去袭击新军的粮道,最后逃回来的只有五百余人。
  据逃回来的士兵汇报,新军似乎早就得到消息,没有丝毫慌乱,新军护粮队伍有不少神兵。
  在他们进攻失利之后,有一队骑兵突然出现在他们侧后,发起了猛烈攻击。
  然后,他们毫无例外的失败了,损失惨重。
  了解整个过程之后,多铎几欲吐血。
  他到现在都很是想不通,新军好像总能料想如神一般,明明是突然袭击,以正常信息的传送速度,哪怕是再加快几倍,也不可能让后方的另一支队伍得到消息。
  可偏偏,新军一次次的好像提前知晓了一般,还没真正的发起突袭,新军已经严整以待的做好了准备。
  难道唐宁真的料事如神?什么事情都能够提前一步知晓?
  这个问题,不但他多铎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整个大清上下,也有些不明所以,甚至有不少人真的觉得唐宁有神力。
  如果不是他多铎还能活到现在,他怕是也要相信了。
  原因无他,要是唐宁真的什么事都能够料想如神,当初他多铎在扬州城外时,早被新军的火炮给炸死了。
  面对此情此景,战功卓著,有勇有谋的豫亲王都一时无辙,有种无处下牙的感觉。
  眼见着新军西路军离盛京越来越近,沿途一直跟踪寻找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偷袭粮道也惨败而归,这是逼得他多铎决战啊。
  盛京方面显然也知道了他多铎部的战况,第一次对他豫亲王有了很大的意见,即便是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在此时为胞弟开脱。
  因为相比当初豪格面对唐宁亲率的新军精锐,还有不少神兵,此次他多铎面对的主力却是曾经自己麾下的降军,乃一群乌合之众,居然不能将其击退,反而让其继续接近盛京。
  如此相比起来,他多铎岂不是比之豪格还不如?
  在各方面因素下,多铎不得不做出选择,终是咬牙展开了决战。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终,多铎战败。
  原因无他,多铎被逼着决战,新军也一改先前让步兵全力而战的策略,在多铎主力进攻己方步兵阵营时,骑兵第一时间凶猛出击,将其牵制住。
  火枪兵快速迂回、包抄,先击退多铎部前来救援的四千预备队,然后联合骑兵、步兵对已经被混战拖住的多铎所部主力进行围剿。
  多铎率军力战不降,败亡。
  其部出发时两万兵力,最终逃回盛京城者,不足三千人,余者大多战死,另三千余人被俘。
  可以说,多铎落得这步田地,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死的。
  因为多铎自己清楚,与新军决战,自己的胜率非常低。
  但是,盛京城已经不远了,如果不拼死阻击,不但会落人口实,还会影响到整个盛京城的信心。
  所以,他不能逃,也不能避战,否则他即便逃回盛京城,也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何况,他多铎也有着自己的骄傲。
  最终,他预料到的结果发生了,虽然尽力给予新军以重大杀伤,但双方兵力相差太大,特别是新军可供消耗的江北四镇的兵力太多了,杀不胜杀,被死死拖住。
  等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完成迂回、包抄之后,他多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他只可惜没能给新军火枪兵造成多大杀伤,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新军,对那些江北四镇的军队,即便杀伤再多,他多铎也没有丝毫的成就感。
  可悲的是,他多铎最终却是死在这些他最看不起的人手中。
  因为在战斗的最后,料想到他多铎必败,又不愿意投降,这些人直接将他多铎当成了美食一般,一个个疯狂的冲杀,就想在他多铎身上撕下一块肉,然后当成战功。
  他都亲眼看到其中一些人为了争抢军功,不惜向自己的同伴下死手。
  最后,他只能看到周围都是疯狂的敌军,身边再没有一个自己人,然后就彻底的被淹没了。
  他不知道,在他死后,尸体直接被肢解。
  被肢解的尸体还被不少人抢夺,特别是头颅,争抢异常凶狠,直到骑兵和火枪手出面镇压,这才告一段落。
  不过在这时,他多铎的身体早已经不知道被卸成了多少块,每块躯体也都是血肉模糊,头颅都快无法辩认了。
  多铎战死的消息传到盛京城后,多尔衮换上素服,嚎啕大哭,清廷痛失一位战功卓著的亲王的同时,惊骇莫名。
  他们已经无力再派军出城阻击快要逼近盛京城下的新军了,通过此战也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死守盛京城,无疑是死路一条,大清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曾经一力建议死守盛京城的人,也都闭口不言了。
  直接弃城而逃,肯定也不是最佳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派出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象征性的守一下。
  既可以表露出大清的决心,又可以稍稍拖慢新军的速度,为撤离的人员争取一些时间。
  为了不消耗大清精锐,这支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城中的一些老人还有伤兵。
  因为他们对大清来说,价值已经越来越小了,为了大清的未来,首先牺牲他们是值得的。
  


第二九九章 众叛亲离的清廷
  一旦做出撤离盛京城的决定,清廷的动作还是非常快的,显然他们也不是毫无这种心里准备,只是需要一个充分的借口。
  多铎的战败和身亡,就是最好的借口了。
  浩浩荡荡的近十万人,由满八旗军队和几万城中居民组成,拖家带口,带着悲伤、阴郁的心情从盛京城北的福胜门和城载门两道门向着北方而去。
  在清廷撤离盛京城时,其另两条大军也与新军多有交战。
  虽然对江北四镇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是并未能将其击溃,更无法阻挡新军前进,而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由于多铎部的悲惨下场在前,所以清廷不再逼着他们与新军发生决战,也没有下令让他们与撤出盛京城的队伍汇合,以保存有生力量对新军予以牵制和监视。
  九月二日,新军西路军和中路军得到命令,两路大军的骑兵全部被抽调出来,共计两万五千人左右,由吴三桂率领,脱离大部队汇合一起,放开速度直接向北方追去。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撤出盛京城的清廷大部队,这些人带着那么多徒步行走的居民,速度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
  其实,在清廷撤出盛京城时,新军情报部便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毕竟盛京城中一直隐藏着新军潜伏下来的情报员。
  之所以让他们先走两天再全力追击,是因为想让他们逃得更远一些。
  如果在他们出城不远就全力追击,说不定就会让他们改变注意,在自知无力拉开距离时,会将拖慢速度的几万居民又重新送回城内。
  这些人一旦回城,肯定会增加城防力量,到时候攻城就会麻烦了不少。
  果然,在清廷得知新军大队骑兵正在追来之时,不是选择再返回盛京城,而是加快北逃的速度。
  同时,多尔衮又命令牵制和监视新军中路军的万余骑兵与大部队汇合,加强防卫力量。
  在九月三日,行动速度最快的西路军最先抵达盛京城下。
  但是,新军主力对盛京城未有丝毫留恋,掠过盛京城,继续北追,只留下近四万人拿下盛京城。
  因为新军从获知的情报得知,盛京城内只有不到五千的老弱残兵,还缺少火炮等各种守器器械。
  在此情景下,用十多万人打这样一座城池,自然没有必要。
  而原本将进攻线路瞄准盛京城的中路军,也修改了行进方向,直接往北追击。
  九月十日,盛京城再次被新军攻城,守城的老弱残兵,除了近千人被俘之外,其余全部战死。
  与此同时,吴三桂率领的两万多新军骑兵,已经将目标锁定了清廷逃往北方的大部队。
  此时清军的队伍中,有满八旗兵力若五万人,其中还包括原牵制新军中路军的万余骑兵,余者六万余人,则是盛京城中居民。
  清军曾想壮着两倍有余的兵力优势,准备一举将追击而来的新军骑兵给击溃。
  但是,新军骑兵没有随军的百姓负担,吴三桂也不是无能之辈,他不直接与其决战。
  如果清军追击,就引诱其与大部队拉开距离,然后再寻机冲击其没什么防护力的百姓队伍。
  看出了新军意图之后的清军越发畏首畏尾,被新军弄得精疲力尽。
  为了防止清军获得物资补充,吴三桂还派出一支队伍绕过清军大部队深入建州,将沿途的部落和百姓聚集地的物资进行收缴或者焚毁。
  但甚少杀戮,原因很简单,让清廷和其百姓看到,新军不是嗜杀之军,新军愿意收编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