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混血八旗-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陈三河连连答应,不过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自己现在在跑江湖,继续跑江湖算什么前程。

    “我叫史广,今后我是你的直属级了,今后你要做什么,如何发展都由我来安排。不过你我之间单线联系,除了你之外,不许任何人知道我的存在。”少年终于做了个自我介绍,不过只有个名字而已。

    “是”陈三河除了点头称是,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

    神秘少年史广在陈三河的家里消失之后,承德街面的大混混陈三河也从承德消失了,除了有过命交情的十来个兄弟,他谁也没有在身边。史广给了陈三河一笔钱,陈三河用这笔钱拢络了百十来号江湖好汉,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帮派三河会。担心陈三河领着一帮江湖好汉玩飞镖袖箭会吃亏,史广还给陈三河弄了一批枪过来。当然不是固安军的金属定装弹药手枪,而是正宗的美国柯尔特大左轮。

    用熟了这些新式武器之后,陈三河觉得现在自己带着会众去打县城都没问题了,但是史广却并不急于让他扩张势力,而是先让他去做生意。史广给了陈三河一些类似白糖方糕一样的怪东西,告诉他这东西叫白龙珠,并告诉给了陈三河使用的方法和效果。白龙珠是果兴阿除了军火之外的另一个暴利产品,这东西不是之前预想的吗啡,因为化学部门已经提纯出了海洛因,白龙珠正是海洛因的代号。

    听明白这玩意儿大烟还猛若干倍之后,陈三河差点昏过去,卖这玩意儿肯定是暴利,但是缺德啊当然三河会的白龙珠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做,因为果兴阿禁止陈三河的人自己用这东西,更不准在国内贩卖,所以三河会只能在陈三河的带领下,出洋找销路。江湖人物陈三河这样成了国走出国门的第一批商人,他肩的担子非常重,他得把神的白龙珠推广向全世界。欧洲人往国倒腾鸦片,果兴阿往外卖白龙珠,也是一报还一报。

    陈三河出洋的第一站先到了被英国人强占的香港,可是这香港人口太少,地方太小,还大部分都是国人,白龙珠注定是卖不了的。所以陈三河只是到当地拜了码头,与香港还不太成气候的洪门大佬们拉了拉关系,然后再踏征程了。

    史广传达的果兴阿的思路是尽可能的往西边卖,但是第一次出远门的陈三河,根本找不到西方的欧罗巴在哪里。而且因为语言的问题,陈三河只能往有国人的地方去,所以他只能往南洋发展。南洋人口不少,还有许多的国人,洋鬼子也非常多,正是白龙珠最合适的市场。不过登香港开往菲律宾的客轮的时候,陈三河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史广,正在给一个年轻人当随从的史广。

    在陈三河眼里高深莫测的史广,居然在给人当随从,这个能以史广为仆的年轻人,当即引起了陈三河的注意。不过因为要装作不认识史广,也是为了避免尴尬,所以陈三河并没有去招惹年轻人。但这位坐头等舱的年轻人,居然是个交际花,船开始到处搭讪。年轻人一天聊下来,从船员水手到满船乘客几乎都认识了这个优雅且平易近人的贵公子,而且无论是洋鬼子还是国人,都特别喜欢这个公子哥。陈三河虽然刻意往后躲了,但是这位公子哥连烧锅炉的苦力聊过了,陈三河自然是躲不过去。

    两人见面攀谈的时候,史广没有任何的尴尬,好像他是一个仆人,也从来没有见过陈三河一样,表现的非常自然。到是忽然见到自己幕后老板的陈三河,多少有些尴尬,不过在年轻人一波接一波的笑话过后,陈三河也渐渐的适应了下来。

    年轻人叫智远,并不是一个果兴阿还大的人物,他只是果兴阿的幕僚。不像陈三河需要处处遮掩,名字如同法号一样的智远一点也没有掩饰自己的身份,非常大方的承认了自己满洲高级幕僚的身份,也非常喜欢搬出自己的后台老板果兴阿。当得知陈三河是要下南洋做生意之后,智远对陈三河更是热情的过分,几乎要拉着陈三河拜把子了。智远不仅对陈三河一个人热情,他好像是来普渡众生的一样,他对能接触到他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的热情。

    客轮到达吕宋岛的之后,智远利用他在船积累的好人缘,把所有的华人都聚在了码头附近,然后他做了一次非常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也没什么特别,无外乎大家都是国人,出门在外要相互帮助,同胞之间要互助互爱,只有大家抱成一团才不会受外人的欺负。智远的演讲唯一不同于老乡绅的地方,在于他把国家给拉了进来,在鼓励大家相互帮助的同时,智远一再提醒这些背井离乡之人,不要忘记背后还有强大的祖国。甚至智远还以黑吉军政府高级幕僚的身份,向大家做出了承诺,一旦华人在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果兴阿的黑吉军政府以及军队,是大家背后可以依靠的大树。而且不止是私下说说,智远希望大家去传播他的话,让每一个在海外的华人都知道这个承诺。当然智远也只敢在西班牙、荷兰这些小国的殖民地说,英属、法属的殖民地,他还得收敛些。

    与智远分别的时候,陈三河终于知道智远来南洋干什么了,他是来募捐的。果兴阿虽然有卖军火、卖违禁药品这样的暴利收入,还有讹诈朝廷的资金,但是他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的钱还是不够。赚不到也抢不着,果兴阿只能要,希望有好心人可以帮帮他。朝廷和曾国藩等人都不是这样的好心人,但南洋还真的有这样一群有点倒霉的好心人,他们是传说的海外华侨。

    这些海外华侨,离开祖国的年代几乎不可考证,有宋末的,有元末的,明清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不管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祖国,也不管他们原本的家乡在哪里,总之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次他们有难的时候,祖国都很忙,当然还有乾隆爷那样根本不管他们死活的,但是每次祖国有难的时候,他们都慷慨的伸出了援手。康有为变法失败,跑来找他们骗钱,要去营救光绪皇帝,孙山要革命国,也是向他们伸手。最后小鬼子打进了原,华侨们还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卖家产帮着祖国打仗。这次果兴阿准备让他们遭一回罪吧赶在所有人之前,果兴阿先派出了自己的头号大忽悠智远,来向南洋华侨们募捐了。

    吕宋岛的码头,智远和陈三河拱手道别,他们一个将要去宣称家国大义,一个要去做毒贩,他们都要把血液送回新希望的源点。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权利的初始

    朝廷虽然把黑吉给了果兴阿,但是果兴阿接收黑吉也不会没有任何阻碍。 大清的国土八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还有另外两成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黑吉是这两成之一。

    因为朝廷前期大力度的封禁关外,导致关外与关内的交流非常的少,大清的皇室贵族们虽然都汉化了,可是关外旗丁们的生活还和清初没什么分别,也是隔三差五的能得点关内的补助。因为小冰河期的关系,盛唐、宋元时期一度繁荣昌盛的关外,在明末已经凋敝的不成样子,大酋长努尔哈赤都得山采蘑菇,更何况是一般的穷苦部民。当初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主要的是因为穷,想到富裕的关内抢一把。多尔衮时代一不留神入主原了,宗室贵族和强悍的精兵们自然跑到了关内去享福,关外的老弱病残们则还是过着苦日子,也是偶尔能得到一些统治阶级的分红。

    虽然随着咸丰咽气,寒冷的小冰河时期已经结束了,但是关外依旧是那么穷,几乎与一片白地无异。皇帝又把东北变成了自然保护区,关在这个自然保护区里的可怜人们只能不断重复祖先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关外的旗民除了听命于大奴隶主皇帝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奴隶主佐领。果兴阿虽然从大奴隶主手里弄到了统治权,但是他还得逐一扫平这些小奴隶主,不然除了自己带来的十万人,果兴阿依旧是个光杆司令。

    因为出关之前已经定了方略,同时也为了集自身的力量,果兴阿入吉,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他并没有直奔吉林将军的驻地吉林,而是带着自己的大军先满吉林省的转了一圈。果兴阿的直属机关扫荡城镇,各部则负责扩散周边的乡野部族,几乎把整个吉林都转遍了,果兴阿才全军开进吉林。这个办法是皮润民想出来的,结果也是非常的好,果兴阿完成了一次最原始的权利构建。

    人类最原始的权利是如何形成的,是一个高深的问题,毕竟都是肩膀抗一个脑袋,在没有财富和地位说法的条件下,我凭什么听你的。最靠谱的猜测是信任,因为大家都相信你能带领大家取得幸福生活,所以大家都佩服你,自然也事事都听你的了。当人们面对突发的情况,陷入了慌乱无序的状态,能提出可行方案的人,往往会成为领导者,也是这样的道理。果兴阿这次在吉林溜达了一圈,也正是起到这样的效果,因为他的麾下有大批来自吉林的关外旗兵。

    吉英的佐领来自吉林,后续收编的近万关外旗兵也有近半是吉林人,家乡更是几乎遍布吉林全省。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老乡见老乡还两眼泪汪汪呢何况这个时候的人还都非常的淳朴,自己老乡说的话,普通的旗民们都非常的愿意相信,而且还有强有力的证据摆在眼前。

    旗兵们离开家的时候,除了手里老旧的武器,大部分都只有一匹劣马,一身寒暑通用的衣服。而随着果兴阿回家的他们全都变了样,他们有了人还高的大洋马,有了神的火枪,有了笔挺神气的制服,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让人眼红的“巨额”财富。

    看着这些吃得白胖的旗兵,听着他们诉说的果兴阿的天人神授,淳朴的旗民们开始相信果兴阿。他们也觉得果兴阿无所不能,果兴阿能改变他们穷苦的生活,能给他们富足,能让他们不再忍饥受冻。果兴阿如同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一样,完成了自己的权利构建,旗民们都成了他忠实的臣民,因为大家都开始信任他。

    当然一路也不是没有阻碍,旗民们都指望着果兴阿能让他们吃饱饭,能让他们过富足的生活,但是各地的佐领及世家们可不需要这些。而且果兴阿可不是溜达一圈,忽悠一下旗民走,他还要管理地方。

    出关之前,果兴阿与皮润民、邹德归等人,设计好了对关外的管理模式。乡镇政府体系当然要构建,但是一时肯定撑不起这么大的摊子,所以果兴阿搞出了生产建设兵团制度。简单来说是把两个吉英的二团,和在京城收编的吉林籍新编团的政工干部例调到最大,做到每个班都配有一个政工干部,保证果兴阿对所有士兵的绝对领导。然后再把这两个团全部打散,一个村一个兵,一个乡镇一个班,一个县城一个连,一个地区一个营,借力于传统的八旗制度,用士兵和军队来管理地方,这样一个团能管住半个省。士兵们管理地方的能力方面肯定有问题,但是他们在军队里学了非常多的东西,可以教老白姓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应急处理一些小病,稳住地方肯定不成问题。而且这些士兵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执行命令这一点绝对没有问题,可以保证果兴阿的命令快速分解到地方,并且严格执行。在架构缺失,人才不足的条件下,用他们应急也是非常好的办法。

    但是这些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