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张曼新传-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深了,张曼新依然精神振奋地和“华联会”的伙伴们在伊丽莎白桥,在市区的小广场,在人流不息的地铁站口,赠送波罗衫。

    波罗衫,在旅匈华人与匈牙利人民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友好桥梁,也表达了旅匈华人将匈牙利视为第二祖国的美好祝福。

    张曼新十分注重让匈牙利政府和人民了解旅匈华胞心声的工作。

    匈牙利十九世纪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仅拿起武器同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直至光荣地献出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而且以战斗的诗歌,歌颂被压迫人民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反动统治,奋起抵抗外国的侵略势力。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他本人也成为匈牙利人民心目中的伟大爱国者和革命者。他的诗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被压迫、被侵略的弱小民族和国家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中国,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成为亿万读者的人生座右铭。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热情地把裴多菲介绍给中国读者,并高度赞誉裴多菲的诗歌“妙绝人世”。因为鲁迅是最早翻译裴多菲作品的人之一,因而在中国人的心中裴多菲与鲁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裴多菲文集已经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出版过裴多菲完整的文集。

    在匈牙利民族定居一千一百周年和建国一千周年的时刻,翻译家万兴先生翻译了六卷本的《裴多菲文集》,但由于经费拮据,一时难以面世。

    张曼新闻讯,立刻表示个人出资出版《裴多菲文集》,并印制成精装本。

    《裴多菲文集》中文版出版后,不仅在中国发行,张曼新还将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匈牙利的根茨总统以及其他政府首脑和有关人士,受到了匈牙利有关人士的广泛赞誉。

    张曼新还和副会长牟国量、倪伟林共同策划,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情寄多瑙》。在这本印制精美的大型画册中,有匈牙利根茨总统和霍恩总理等政府要员的题字和赠言,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华联会”为增进中匈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以及旅匈华人为繁荣匈牙利市场所取得的不平凡的成就。

    几年来,为增进中匈两国人民的友谊,张曼新还和匈牙利有关部门多次联合举办中国文化月、文化日等交流活动,多次组织募捐,向匈牙利人民捧出一颗爱心,天地可鉴!

    如此说来,根茨总统给张曼新的不同凡响的信札,不正是对他做出的斐然业绩的高度嘉奖么?
………………………………

第十章 永远中国心


………………………………

第一节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爱

    “情系中华”,这含义深沉又笔力道劲的四个字,既是当今中国一位身世不凡的人物给“华联会”的题词,也是对“华联会”会长张曼新的勉励与奖赏。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宁夏日报》在“西部周末”头版头条位置,用小孩拳头般大的黑体字标题《三十万捧出侨领爱国心》,刊登了张曼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芦草洼吊庄兴建“曼新希望小学”的报道。

    报道说:“匈牙利华侨领袖张曼新先生十一月十九日来到自治区政府外办会议厅,打开手提箱,拿出一叠叠美元、奥地利先令、人民币,共折合人民币三十万元,捐给泾源县芦草洼吊庄,用于兴建一所‘曼新希望小学’。”

    报道强调指出:“三十万元,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亿万富翁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而对从一九九二年起就全身心地为匈牙利乃至欧洲华人事业忘我工作不索取分文薪水的张曼新先生来说,就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为了凑足这三十万元钱,十一月十八日,张曼新将他五年前在银川市内蒙饭店置下的四套甲级客房全部抛出,卖了十二万元人民币。”

    报道着重介绍说:“在‘曼新希望小学’捐款仪式上,因患重感冒嗓音有些沙哑的张曼新动了真情:‘我是喝黄河水成长起来的,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不久前,当他得知宁夏只有三四所希望小学,远远少于其他省区时,他决心在第二故乡兴建一所希望小学。他希望这所学校能使那些最贫困的学龄儿童受益;他希望这所学校能真正充满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考上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报道接着说:“有关部门把这所‘曼新希望小学’安排在回族聚居的泾源县草洼吊庄,当前去考察的张曼新看到有的儿童光着脚走到四五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得知还有数百名学龄儿童失学时,心里非常难过。他呼吁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伸出援助之手,改变祖国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他希望国内先富起来的个体经营者向失学的孩子们献出爱心。他激动地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说起张曼新与“希望工程”的渊源,那是一九九四年他与“华联会”一些伙伴们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五周年华诞期间。

    金色十月的北京,到处呈现着秋的丰硕。重峦叠障的香山满山如火的红叶,秋阳下气势雄伟、豪华壮丽的故宫和天安门城楼的红楼黄瓦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毛**纪念堂的庄严肃穆交映生辉,还有迎风猎猎的节日的红旗,无不象征着辉煌的收获,令人心里感到喜悦和充实。

    然而,当参加国庆节观礼的张曼新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心立刻像被掏空了,又似一种空落之后的沉重,那沉重的感觉似铅砣样的大山,压抑得胸口发闷,还有一种酸酸的苦涩。

    只见橱窗里的图像上一个黑白色调反差极其鲜明的小女孩,蓬松的头发裹着一张圆圆的发白的小脸,小脸上一双大大的充满饥渴的眼睛,稚嫩的小手握着一支铅笔,仿佛在无言唱着“我要上学”这样一支既现实又古老的悲凉凄婉的歌,铁钳子一样死死地钳住人们的心,使人怦然心动。

    张曼新觉得两条腿顿时变得沉重了,心房像压着座大山似的发闷。

    张曼新一行受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的接待。

    张曼新从秘书长徐永光的介绍中听到两组令人震撼和惊悸的数字:即我国现有近二亿文盲,全世界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如果说张曼新听完这两组数字心里只是异常沉重的话,那么当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便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了。

    在中国西北部的康乐县,有一个名叫马义梅的小女孩。义梅虽然已经十一岁了,可是身材矮小,头发稀疏,脸色焦黄,看上去像城市里的七八岁的孩子。小义梅虽然人小,个子也小,但她对上学却充满执著的向往。她知道,由于家里贫穷,父母不能给她支付上学的钱,便常常伤心地哭。一天,她听说村外有一个私人办的砖厂,每当出砖时需要把烧好的砖从窑里搬到窑外,搬十二块砖给一分钱,便决意去搬砖。大人们从窑里往外搬砖,一次可以挑几十块,可她一次才能搬动三块,往返四次才能挣到一分钱。小义梅为了给自己挣上学的钱,咬着牙,搬呀搬,在刺骨的寒风中,手冻得像红萝卜似的,不知跌过多少跤,不知脚被砖砸过多少次,也不知膝盖被磕肿了多少回,但她为了上学,从来不哭,也不喊累。当她参加完搬砖,把挣到的钱放在一个香烟盒里,高高兴兴地跑到学校,一见老师,高兴地喊:“老师,我挣到钱了,我要上学!”说着,她把香烟盒里的硬币倒出来,一数,一共才八角五分钱……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马义梅因搬砖冻得红肿的两只手,看到因跌跤额头上被磕破的伤痕,以及那充满要上学的渴求的目光,都哭了……

    张曼新此刻也心酸得落了泪。

    张曼新在伤感中,记忆的车轮高速地旋转到了自己的童年。

    张曼新清晰地记得,他小学毕业时,是多么渴望上中学呀!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父母的出身问题,想升学却不允许他升学,只得辍学在生产队参加笨重的劳作。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张曼新读过的高玉宝写的回忆录《我要读书》;儿歌“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也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迹,那曾是新中国儿童幸福的象征,曾打动整整一代人的心。

    可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富强多了,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仍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直接导致上百万儿童上不了学呀!

    “我要上学”,这是一个多么催人泪下的主题。

    “我要上学”,这是一首多么悲怆而凝重的歌曲。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中国在近代所以积弱盈贫,主要是教育滞后,人民蒙昧,那笨重的经济翅膀欲飞不能呀!”张曼新想到此,与伙伴们一合计,立刻带领副会长薛飞,代表“华联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定了扶持和资助一千名孩子复学读书的协议。

    张曼新回到匈牙利,立刻商讨成立了“结对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匈牙利爱心委员会”,拉开了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帷幕。

    同时,张曼新激情澎湃地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匈牙利华人联合总会致匈牙利华人各社团的公开信》,刊登在《欧洲之声》报上,并印制成单页,广泛散发。

    张曼新的“公开信”一发表,立刻在匈牙利华人社团和广大华胞中引起燎原之势,一篇篇带着呼唤又带着爱心的《中国人帮中国人,救孩子就是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为了失去校园的孩子》、《我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文章在报端纷飞,一笔笔漾着情又蓄着爱的捐款送到了“爱心委员会”。

    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由“华联会”发动并得到广大旅匈华胞支持的为“希望工程”的捐款达四万二千美元。旅匈华胞的心与上千名复学的儿童的心连在了一起,旅匈华胞的爱心与祖国的胸膛贴在了一起。

    转过年来的国庆节,张曼新又作为国宾参加了国庆活动。

    席间,一位记者在采访张曼新时,不经意地问了句:“张先生,听说您现已荣任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会长,又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和自治区侨联的常委,你还打算为国家做些什么贡献?”

    这位记者话出口顿时觉得有些唐突,感到问得不太得体,他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不安。

    张曼新思索有顷,开口便答:“我打算今明两年内为祖国兴建一所希望小学。”

    “兴建一所希望小学?那得需要几十万元人民币吧?”这位记者不禁惊讶地问。

    “大概需要三十万。”张曼新答。

    “三十万!”这位记者脸上的惊讶之态继续在扩散。

    因为,他知道,张曼新虽然是著名的爱国侨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