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顺之钢铁世纪-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的,完全属实!”觉罗的语气十分坚定:“除了这份报纸,我还从另外几个消息渠道获得了证实,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保密的,在英、法、德几国的报纸上也都有刊登这个消息!”
“嗯!”高廷玉点了点头,老人的脸色显得有些疲倦。
“你出去一下,让我单独呆一会!”
“是!大帅!”觉罗脸色有些讶异,不过他还是立即服从了上司的命令,向高廷玉行了一个军礼,转身退了出去。高廷玉站起身来,拿着蜡烛走到墙边,开始费力的在地图上寻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位置,然后在地图上用铅笔划了长长的一段——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然后就呆呆看着这条线,半响之后,他终于叹了口气:“看来太平日子到头了,终于要打大仗了!”
汉京。
长江的水是永远不枯的,即便是冬天枯水季节也不枯,顶多落浅那么些许,绣出两道绵长皱折的花边般的沙岸,使豪放的长江又具一番婉约的韵致。而连续几年的夏天雨水都较少,到了秋天,在北岸不远处便露出一个沙洲,等到了十一月,那沙洲伸出一角来,与岸连接上了。成了长江中前所未有的一片大沙滩。这片沙滩是温暖的鸽灰色,平坦光洁犹如躺在水中的偌大一片一片镜子,成群的沙鸥悠闲在上面踯躅,它们细碎的脚印愈发显出沙滩的寥阔。也许是这里静寥与汉京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有些达官贵人反倒喜欢来这里游览,这沙洲反倒成了汉京的一景。
一叶扁舟缓慢的驶过沙洲,船尾的艄公懒洋洋的摇着长梢,这种小船在这一带江面很常见,有打渔的,也有被人雇来游览江景的。
狭小的船舱中只有两人:陈再兴、沈宏茂,唯一的一个护卫站在后甲板,百无聊赖的陪着那个正在划船的艄公。陈沈两人都盘膝而坐,两人中间放着一只红陶茶炉,上面一只天青色的小陶瓮里水已经煮沸了,一股股水汽从瓮盖缝隙冒出来,被外间的江风一吹,立即变成几缕白雾,更将两人的脸遮的模模糊糊。
“陈兄你这次来汉京是为了修船厂和通商局那二十多条船吧?”沈宏茂的声音打破了船舱里的静寂。
陈再兴微微一笑,随手拿起一旁的铁钎捅了一下红陶炭炉,炉火立即旺了起来,鲜红色的火苗一冲,几乎舔到了陶瓮的把手上。
“是,但不全是!”陈再兴随后将铁钎放到一旁,开始小心的准备茶末、器皿,兴致勃勃的准备烹制茶汤。
沈宏茂看了看对方那兴致勃勃的样子,冷笑了一声:“陈兄你这三年在缅甸家大业大,我还以为早已忘了自己是大顺子民了!怎的,有好处就又回来了,几个月前在上海你可是牙关紧的很!”
“在商言商,势所难免!”陈再兴小心的用铁夹夹住陶瓮的两边,将沸水倒入茶碗中,沸水与茶末混合,立即变成了淡青色的茶汤,恰好咬住了碗沿,一股让人愉悦的茶香立即充满了狭小的船舱,饶是沈宏茂一直冷着脸,此时鼻翼也不禁本能的抽动了两下。
“沈兄,其实我这次来找你并非是为了修船厂与那些客货船的事情。”陈再兴小心的将放在小木托上的茶碗向对方推了过去。沈宏茂拿起茶碗,抿了一口,冷笑道:“那还能为了什么,莫非陈贵人你千里迢迢从缅甸回来是为了探望旧友不成?”
“探望旧友也是有的,不过——”说到这里,陈再兴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我想要的不是修船厂与那些旧船,而是汉阳铁厂!”
“呵呵!”沈宏茂突然大笑起来:“陈复生呀陈复生!我果然没有看错你,不过你胃口也忒大了些,连汉阳铁厂的主意都打上了,要不要把天子的宝座也让给你坐坐?”也无怪沈宏茂如此表现,汉阳铁厂始建于1812年,是大顺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使用近代化设备的钢铁厂,大顺军械局、大顺炮厂、汉阳造船厂这些干系帝国命运的军工企业所使用的钢铁几乎都是由汉阳铁厂提供的。像这样重要的钢铁企业,即使是以沈宏茂的大胆也没有想过可以将其出售给私人。
陈再兴没有对沈宏茂的反应说什么,他只是从怀中取出一份电报文,递了过去,道:“沈兄,你先看看这个再说话,想必这时候宫里面也已经知道了。”
沈宏茂接过那封抄报文一看,脸色微变,随即便将那抄报文往地上一丢,冷笑道:“这又算什么,毛子皇储去了海参崴一趟,就得把汉阳铁厂卖给你,只怕朝廷还没这么多铁厂可卖!”
“宏茂你也是明白人,尼古拉亲王可不只是去了海参崴一趟,那条铁路若是通车,接下来就是俄国大军南下,夺取南方不冻港!”陈再兴说道这里,冷冷一笑:“如是我没猜错,高侯爷的请战折子恐怕已经要到了。”
“那又与汉阳铁厂有甚关系?”
“呵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要么修铁路,要么造船走海路。”说到这里,陈再兴脸上已经满是自信满满的神色:“本朝定都汉京,离北疆有万里之遥,鞭长莫及,此番时后,我敢打赌,未来十年,朝廷肯定会倾尽全力,修建东北、蒙古、华北的铁路线,所需的钢铁何止亿万,无论是所需的金钱还是钢铁,朝廷都要将官营铁厂改为鼓励民办,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
139拒绝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宏茂没有说话,不过他一阵红一阵白的脸色透露出了他此时内心深处的激动。他弯下腰将地上的那张抄报文捡起,又细看了几遍,突然低声叹息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次日凌晨,皇宫集英殿。
“列位,高大人的折子都看过了吧!”邓太后的声音从珠帘后传了出来,从她的声音里满是掩不住的忧虑。
“都看过了!”戚之悌低咳了一声,他从一旁的早国权手中接过那份折子,右臂却在微微颤抖,仿佛那看上去轻飘飘的折子有千钧重一般。
“那就好!”邓太后低咳了一声:“戚相公,你是首辅,说说看高大人的折子可行吗?”
“太后——”戚之悌用求助的目光扫过胡克勤与早国权两人的面孔,但那两人却低下头,避开了他的目光。戚之悌无奈的转过头来:“老臣以为高大人的折子不可行!”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又紧接着说:“但非行不可!”
珠帘后江清月与林晚晴两人夹太后而立,听到外间戚之悌的回答,两人不由得对视了一眼,从对方眼中都看出了无奈,这两位有着丰富中枢经验的女官僚在这个问题上也和戚之悌有着相同的见解。
“不可行又非行不可?戚相公怎么说?”邓太后从帘幕问道。
“太后,依照高大人在折子里所讲的,俄国人修建远东大铁路,对我满洲都护府、张北都护府、朔方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俄国人早就希望获得暖水不冻港,原先不过是离本土路途遥远,远东区人口稀少,而海运又一年有半年封冻,不足以奉养大军。铁路一通,必然大军南下,所以应当趁着俄国人铁路没有修通时,出兵拿下俄国的远东滨海州,解决北方威胁。高大人这番分析的确是有道理的。可俄国也是与法兰西、英吉利相仿的大国,若要远征其远东诸州,至少要十余万大军,满洲都护府人烟稀少,气候苦寒,若要发动大军远征,而且俄方几个要点都已经完全要塞化,一旦打起仗来必然旷日持久,朝廷的财政根本吃不消呀!”
“那为何又说非行不可呢?”
“我朝定都汉京,距离边塞遥远,满洲、张北、安西这几个都护府其实都不过是羁縻罢了,并没有设置流官治理。以前俄国和大顺差不多,都是鞭长莫及,在边境上都只有像撒花椒面一样丢点驻屯军,所以就算有冲突,也都是收降纳叛,不会亲自上阵大打出手。可现在就不一样了,俄国人已经开始修建从莫斯科通往远东的铁路。就算高大人这次打赢了,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要大顺无法用铁路把满洲、蒙古、新疆和内地联系起来,迟早这些地方都会被从铁路运来的无数俄罗斯人夺走,所以这铁路是非行不可的!”
自古以来,要想切实的控制一个新征服的区域,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道路、运河,这样一来,从短期看一旦出现叛乱就可以迅速调动大军前往镇压;从长远看可以加深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早日实现一体化。秦驰道、京杭大运河都是历史上的例子,在座的都是熟读史书的,一听就明白了,这场中俄斗争的胜负其实不光取决于战场,而更多的是取决于双方的国力,谁能够更快的将铁路修到争夺的区域,谁就能更稳固的控制所在区域,这种斗争也许没有枪炮声和硝烟,但却更加残酷,更加激烈。
“既然如此,那铁路的建设就势在必行了!”邓太后道:“戚相公,兹体是大,这铁路的路线,所需土地、资财、人工多少,都要仔细考量,两日后正是大朝会,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在此之前,你们内阁的几个要拟一个大概的折子上来,免得漫无边际。”
“是,太后陛下!”
戚、胡、早三人从集英殿出来,脸上都露出难色,虽然他们三人都并没有直接管理过修铁路的事情,但大顺近十年也修成了平汉线(北京幽州府到汉京)、津浦线(从天津到浦口)、京沪线(从汉京到上海)、以及正在开工的汴洛铁路线(从开封到洛阳,既本位面陇海线的最早一段),还有一些短程铁路。这些铁路的共同特点就是主要往来于重要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通过的区域也主要是人口密集,经济繁盛的内地区域,修建的难度不高,收回成本的速度也很快。但高廷玉所要求的铁路就完全是两回事了,这些主要位于边疆区域的铁路所经过的区域一般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地势崎岖,修建铁路的难度远远大于已经开工和完成的这些铁路,虽然在那些边疆区域资源丰富,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铁路修建完毕后,无论是人口数量和经济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很难看到收益的,也就是说完全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民间商人出钱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是政府的拨款,但是现在大顺的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要在十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铁路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
“早大人,军事方面的事情我们是不懂的,这两天你要抓紧,把大概的路线图给画出来。”戚之悌苦笑了一声:“这件事情太后已经上心了,可耽搁不得!”
“大概的图好说,但详细的图就必须经过实地勘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说到这里,早国权叹了一口气:“其实画图倒也不难,只是修路所需的钱从哪里来呢?这可不是小数呀,光是从幽州府出山海关北上到沈阳这一条,所需的花费就不下数百万两,如果要延伸到隆州(今之长春)花费还要更多,更不要说还有西北、蒙古等地了,那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戚之悌苦笑了一声,劝道:“俗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高侯爷他这就是漫天要价,路也得一天一天修吧,蒙古、西北那边可以先放一放,从幽州出关那条可要抓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