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同病相怜,他也不能表示对曹操的同情,尤其是在唐姬面前。这要是传到荀彧耳朵里去,荀彧估计半路上就得掉头回家。


第一百九十二章 威逼利诱
  毋须唐姬特意提醒,刘协也知道他离不开党人的支持。
  至少目前如此。
  掌握了知识的精英阶层大多是党人,就算不是党人,至少也是党人的支持者。与党人决裂,等于与整个精英阶层为敌,他只能依靠杨奉那样没什么文化的粗人。
  行军作战还可以勉强应付,行政管理根本不现实。
  没有裴潜的协助,杨奉连筹集粮草的意识都没有,傻乎乎的守着盐池,等人给他送粮。
  不管这是裴潜的疏忽,还是裴潜有意为之,残酷的现实都足以表明,正面与党人为敌的机会尚不成熟,还是收敛锋芒为好,先解决眼前的困难再说。
  好在不论是大义,还是年龄,又或者先见之前,优势在我。
  刘协一边暗自安慰自己,一边调整情绪,问起荀彧以及关东的形势。
  但唐姬所知也有限,荀彧的书信中并没有提及太多,只提到了一件事。
  曹操有意在许县屯田。
  刘协稍微琢磨了一下就明白了,荀彧特意提及这件事应该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意提醒他。
  筹粮终究只能应急,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只有屯田。
  关中可以屯田,河东也可以屯田。
  大量的人口损失固然令人扼腕,却也带来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好处。
  耕地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即使有大户趁机兼并,仍然有大量的耕地抛荒,这时候只要能控制一定的人口,进行屯田,及时耕种,当年就能解决粮食问题。
  与其急着收缴大族手中的土地,不如先将抛荒的土地利用起来。
  河东有盐有铁,条件优越。只要形势稳定,不发生重大冲突,朝廷短时间立足不成问题。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顺带还考验了他的智商,一举三得。
  想通了这一点,刘协心里很不是滋味,升起一股无名之火。
  这是不见面的考核吗?
  是不是达不到要求,荀彧干脆就不来了?
  嘿嘿,你不来便罢,来了,可就由不得你了。
  “荀文若今年多大,有子女几人?”
  “应该是三十四五,几年前时有一子一女,都还年幼,后来有没有再生,我不太清楚。”
  “我听说颍阴荀氏与许县陈氏交情极好?”
  “他们是世交,从颍川四长那一辈就有交情。”
  “哦。”刘协点点头。“陈家有个叫陈群的,你熟悉吗?”
  唐姬有点茫然,思索了片刻,摇摇头。“不太熟悉。臣妾对许县陈氏了解不多,仅限于三君父子。陛下若是有意招揽,不如问荀文若,他一定清楚。”
  刘协嗯了一声,没有再问。
  陈群不是重点,他可能要迎娶的荀彧之女才是重点。
  我要是将荀彧的女儿聘为贵人,荀彧还能不能这么傲娇?
  我看行,至少值得一试。
  一想到荀彧可能的反应,刘协郁闷的心情终于抒解了些。
  ——
  安邑,太守府。
  裴茂坐在正席,手里持着节,腰背挺直,不怒自威。
  王邑陪坐在堂上,强打精神。
  堂下站着一大群人,都是刚刚闻讯赶来的太守府掾吏,一个个衣衫不整,神情不安。
  他们都是被人半夜叫醒,召到太守府,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晚间时,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天子率领的大军已到安邑,大战一触即发。在这时候,太守王邑突然回城,还带来了天子使者,这究竟代表着什么,每个人都有猜测。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王邑恐怕是改变了态度,要与朝廷共进退。
  裴茂转头看了一眼王邑。“府君,人都到齐了?”
  王邑无力地点点头。“差不多了。”
  “那就请府君宣布命令吧。”
  王邑点头答应,强撑着站站了起来,走到廊下,扫视了一眼堂下的属吏,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大多是河东大族,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安邑人。虽说单论实力都不如卫氏、范氏,联合起来的力量却毫不逊色。
  也不知道是谁给天子出的主意,居然想出这样的计策。
  卫氏庄园已经被天子的大军包围着水泄不通,范氏想来也好不到哪儿去。其他人无法与卫固、范先联络,自然会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他身上。
  他必须在卫氏、范氏和其他安邑人之间做出选择。
  “诸君,这位使者你们应该都认识吧?”王邑转身指向裴茂。
  有人点头,有人沉默。
  闻喜裴氏的裴茂,故度辽将军、并州刺史次子,官居尚书令,河东名士,自然没人不认识。
  “天子听了我的申辩,愿意给卫固、范先一个自辩的机会,也愿意给诸位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不管卫固、范先愿不愿意改过,只要诸位能尽忠职守,天子即可既往不咎。”
  王邑停下来,喘了一会儿气。
  有人大声说道:“陛下既听了府君申辩,那卫固、范先何罪之有?总不会认定卫固、范先不臣,还能赦免他吧?”
  王邑大口大口喘着气,一副随时可能气绝的模样。
  裴茂站了起来,缓缓走到廊下,将手中的节轻轻一顿。
  看到天子之节,众人不由自主的屏息,躬身施礼。
  见节如见天子,不得失礼。
  哪怕心里不以为然,也不至于在脸上表现出来。
  裴茂严厉的目光扫过众人,寒声说道:“诸君,这里没有外人,我们就不必迂回,直说了吧。且不论卫固、范先有没有不臣之心,天子驾临,河东诸族没有接驾,就不合君臣之礼。你们真以为天子无可奈何?你们别忘了,天子刚刚在华阴阵斩了李傕。”
  听到李傕之名,不少人打了个寒战。
  “李傕阵亡,郭汜以身赎罪,数万西凉精锐尽归天子。卫固、范先有高墙坚壁,可许可以支持一时,你们又能坚持几日?”
  众人骇然变色。
  朝廷之威或许有点虚无缥缈,西凉兵的恐惧却是实实在在的。几年前,牛辅率部与白波军交战,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不少人家都遭了兵灾,至今记忆犹新。
  裴茂缓了口气,劝道:“天子愿意网开一面,只是不想屠戮过重。诸君万万不要会错了意,将天子的仁慈当作软弱。刀兵一起,可就是灭族亡种的事。卫氏才到河东几代人?诸君可都是河东大族,几代、十几代人的积累毁于一旦,岂不可惜?”


第一百九十三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皇权和西凉兵的双重压力下,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服从。
  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支持朝廷也好,支持袁绍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利益。袁绍远在太行山以东,纵使德如东海之水,也救不了眼前之灾。天子却近在眼前,随时可能将他们连根拔起。
  识时务者为俊杰。
  裴茂随即挑选人,安排他们去解县、猗氏调粮。
  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两天之内,必须将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并且运到天子行在。
  至于闻喜,裴茂亲自执行。
  至于其他相对较远的各县,裴茂也派出了使者,命令他们在新年到来之前,将本应缴纳的赋税足额送到天子行在。如果有条件,欢迎贡赋,天子将根据贡赋的多少予以嘉奖。
  这些人未必相信天子的诏书,但他们愿意相信裴茂。
  裴茂能站在这里,本身就说明河东大族拥有了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权利。如果有人不配合,那就不仅是对抗朝廷,还是与想和朝廷讨价还价的大族做对,正如面前的裴氏。
  不管朝廷能不能延续,卫氏、范氏基本死定了。
  顷刻间,众人如鸟兽散,连夜上路。
  时间紧迫,容不得耽搁。
  庭院一空,王邑也支撑不住了,转身向裴茂施礼。
  “体力不支,恳请令君慈悲。”
  裴茂冷冷的扫了王邑一眼。“令君就在后院养伤吧,不要随处走动。”
  “喏。”王邑再拜。
  早就得到消息,在一旁等候的仆从赶过来,将王邑扶往太守府的后院休息。王邑的妻儿也在等着,看到王邑如此模样,大惊失色,有的泣不成声。
  王邑心烦意躁,喝止了她们,自回内室休息。
  身子一挨干净整洁的被褥,他就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曾几何时,他以为自己再也没机会走出廷尉狱了。
  ——
  天色大亮。
  卫觊早早洗漱完毕,穿好衣服,静坐养气。
  昨天夜里,他被天子拜为尚书郎,今天要去拜见上官,领取印绶及官服佩饰,然后才能正式上任。
  想到这一切,他觉得自己就像做了个梦。
  弱冠以来,入仕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却又一直离他无比遥远。
  尽管他年近不惑,又饱读诗书,却连在郡中为吏的机会都没等到。族父卫固有意无意的排斥他,不给他出仕的机会,还一本正经地说他如此才学,做郡吏太可惜了,应该去洛阳为官。
  卫氏的仕途刚刚起步,没有二千石的高官,想到洛阳为官,只能寄希望于别人的举荐。
  比如州举茂才,郡举孝廉,就是最常见的举荐。
  但这些都和他没关系。
  原本为二弟仲道迎娶蔡琰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有大儒蔡邕这样的外亲,入仕指日面待。
  没想到二弟福薄,刚成亲不久就病死了。
  紧接着,蔡邕又应董卓征辟,名声大坏。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故意疏远了蔡邕,又对卫固父子的故意挑衅作壁上观,逼得蔡琰归宁,切断了和蔡邕的联系。
  可是万万没想到,兜兜转转,蔡琰竟成了天子近臣,而他又以与卫固割裂为契机,成了尚书郎,完成了汲汲以求的入仕目标。
  这一切,恍如梦中。
  “卫君起身了么?”帐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
  卫觊惊醒,连忙应道:“觊在此,不知是哪位?”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出帐。
  帐外站着一个虎贲侍郎。
  卫觊一眼看出是天子身边的人,不敢怠慢,连忙拱手施礼。“仆即卫觊,不知有何指教?”
  虎贲侍郎看看卫觊,微微颌首。“天子召你,随我来。”
  “喏。”卫觊小步急趋,跟了上去。
  来到御帐,虎贲侍郎指了指将台,示意卫觊自己上去。
  卫觊小心翼翼的上了台,一眼看到天子凭栏而立,视线所及,正是卫氏坞堡的方向。
  “尚书郎,臣觊,见驾。”
  刘协转头看着卫觊。“睡得可好?”
  卫觊不假思索。“谢陛下关怀,臣承陛下恩泽,一夜无梦。”
  刘协莞尔,伸手指向卫氏坞堡。“可是朕睡得不好。天色已明,卫固会守约吗?”
  卫觊转头看着熟悉的家园,心头一悸。
  刀兵一起,几代人积累的家园就会毁于一旦。
  “若他能尚存一丝心志,必会肉袒请罪,否则便是自取其咎。”他顿了顿,又叹了一口气。“只可惜卫氏宗族玉石俱焚,那些心向朝廷的无辜之人也被他牵连,令人不忍。”
  “里面还有像你一样心向朝廷的人?”
  “自然。”卫觊心生希望,再次拱手。“卫氏自奉孝明诏书,定居安邑以来,耕读传家,心存忠义者不乏其人。只是董卓乱政,朝廷播迁,乡鄙之人无主可依,为卫固所惑,绝非主动附逆。”
  刘协嘴角轻挑,沉吟了片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