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子是已经决定要在安邑立都,还是考虑这个可能?
  毕竟他之前的想法是去并州,在太原立都,而不是河东。
  河东千好万好,唯有一点不好:不利于防守。
  面对杨彪的疑惑,裴茂心里有点虚,脸上却不动声色。
  “杨公以为,是太原适合立都,还是河东合适立都?”
  杨彪人老成精,一眼就看穿了裴茂的底细。
  这只是裴茂的一厢情愿,天子最多是考虑这种提议的可能性,并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但他没有说破,只是笑了笑。
  张喜随即反应过来,随即说道:“立都关乎国运,不可儿戏,当由三公面呈天子。子柔,你是司徒,由你来牵头吧,先召集公卿诸台,拿出个意见,再请天子定夺。”
  赵温瞅瞅张喜,又瞅瞅裴茂,微微颌首。
  “文若,你的意见呢?”
  裴茂看向荀彧,眼中带着期盼。
  荀彧笑笑。“张公所言有理,事关重大,当先由公卿诸台商议,不是我一个河东太守可以置喙的。”
  赵温微微颌首,张喜却抚着胡须,露出满意的笑容。
  裴茂大感失望。


第二百二十七章 弄巧成拙
  出了司徒府,裴茂与荀彧并肩则行,回到太守府。
  进了门,裴茂就忍不住问道:“文若何以依违不定,你明明知道安邑最合适立都?”
  荀彧扭头看着裴茂,忍俊不禁。
  “巨光,你父子锐意进取,自是幸事。只是过犹不及,反而不美。”
  “不是我心急,实在是机不可失。我粗略算过了,集卫范二氏之财力、物力,修行宫还有些不足,需要安邑各族捐献一些。若不趁此机会落实,将来再募捐,还有多少人愿意,可就不好说了。”
  荀彧上了堂,在主席坐定,与迎上来的属吏交待了几句,吩咐晚餐前不见其他人。
  属吏应了一声,又向裴茂行礼,转身下去了。
  “巨光,恕我直言,安邑并不适合立都。”
  “为何?”裴茂长身而起。
  荀彧摆摆手,示意裴茂不要激动。
  裴茂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重新坐了回去,眼睛却盯着荀彧不放。
  荀彧十指交叉,置于腹前,低着头,沉思片刻,再次抬起头时,眼神中多了几分笃定。
  “巨光以为,天子之志为何?”
  裴茂应声答道:“自然是平定天下,还于旧都,再兴大汉。”
  “再兴之汉,是光武所建炎汉的延续吗?”
  裴茂欲言又止,看向荀彧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疑惑。
  他与荀彧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仔细算起来,也就是两三个月。
  但人就是这样。有的相处几十年,也只是泛泛之交,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有的只见过几面,就一见如故,托以腹心。
  他和荀彧便是如此。
  这其中既有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原因,也有荀彧名实相副,的确有真才实干的原因。
  甚至后者才是关键。
  相比之下,他对另一位王佐之才就很不以为然。
  所以,对荀彧的问题,他不敢掉以轻心。
  天子是光武的子孙,他再兴大汉,不是炎汉的延续,还能是什么?
  裴茂心中一动,忽然想起了凉州。
  毫无疑问,贾诩代表的凉州势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不管是眼前,还是将来,朝廷都必须考虑凉州人的意见,也会妥善安排凉州的政策,不可能再由关东人主导,动不动就打算弃凉。
  “文若,你是说,天子有意放弃洛阳,重回西京?纵使如此,也不影响在安邑建都……”
  裴茂说了一半,就停住了。
  荀彧正看着他,虽然没什么激烈的表情,却让他觉得羞愧。
  “如果只是平定天下,如旧剑新硎,不论将来是定都洛阳,还是定都长安,都不影响如今在安邑建都。可若是天子并不满足于此,欲将旧剑回炉,千锤百炼,再铸神器,那定都安邑就不合适了。”
  裴茂一惊,再次下意识地长身而起。
  “文若,天子竟有此鸿鹄之志?”
  荀彧微微颌首。“天子虽年少,却见识高远,非我等可及。再造大汉,绝非还于旧都这么简单。”
  他顿了顿,一声轻叹,眼神深处,藏着一丝隐忧。
  “自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于今一百七十年,积弊已深。若不能回炉重炼,纵使天子圣明,也不过延续一两代人而已。中兴终究只是刹那盛世,难以长久。”
  裴茂连连点头,却没有接荀彧的话题。
  朝廷的积弊是个敏感的话题,同时也是他和荀彧不多的分歧之一。若要分出胜负,绝不是晚餐前这点时间能够的。
  况且眼下的重点也不是何为积弊,而是天子革除积弊的决心和举措。
  “与凉州一般,如何安置匈奴人,也是天子必须考虑的事项之一。教化必不可少,征讨同样不可或缺。匈奴人擅杀单于,若朝廷不能定,匈奴人以为朝廷可欺,时时兴兵南下,安邑尚可安否?”
  裴茂皱起了眉头,久久不语。
  作为四战之地,河东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中原或者关中,而是来自于北边的高原。
  匈奴人的单于王庭就在美稷,对太原和西河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威胁。太原有雁门诸塞可守,西河却已经沦为匈奴人的牧场多年。匈奴人沿河谷而下,数日便可到达河东。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原的确比河东更适合立都。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平定匈奴人的叛乱,重新将美稷的单于庭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天子准备亲征美稷,可能就是这个计划。
  长子裴潜天天泡在铁官不露面,应该也是为这个计划打造军械。
  他刚刚苦口婆心地劝阻的,也正是这个计划。
  一瞬间,裴茂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
  ——
  刘协留杨修吃了一顿晚饭。
  晚饭很简单。
  虽说不是以前那样一碗麦饭、一碟酱,多了一些肉,甚至还有一杯酒。
  可是在杨修看来,天子还是太节俭了。
  “陛下,臣受猗氏、解县的豪族款待,都比你这御膳丰盛。”杨修一边吃一边说。
  刘协瞅瞅杨修。“不想吃就放下,朕留着做夜宵。”
  “陛下,臣可没有嫌弃的意思。”杨修笑道。
  与天子共进晚餐,哪怕是只给他一碗清水,他也会甘之如饴。
  “臣只是说,虽说河东这几年屡经战乱,但这些豪族却没受影响。不仅没受影响,他们的实力反而更强了。就臣耳闻目见,他们这几年侵占抛荒耕地,招揽部曲,煮盐铸铁,个个脑满肠肥。若非亲眼目睹,简直不敢相信。”
  刘协却一点也不惊讶。
  卫固、范先敢造反,不就是因为有实力么。部曲逾千,存粮至少能支撑半年,他们飘了。
  如果不是被朝廷几万大军围着,他们绝不会轻易投降。
  其他人或许不如卫固、范先这么豪横,但实力也不弱。
  “这么说,河东的户口损失并没有那么严重,大部分人还在本地,只是成了豪强们的部曲?”
  “理当如是。只不过郡太守姑息,各县也无力清查,具体数字无从知晓。”
  话一出口,杨修就后悔了,生生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埋头喝粥。
  刘协瞅了他一眼。“怎么不说了?”
  “臣说完了。”杨修一本正经地说道,放下碗,咧嘴一笑,只是笑得有些不自然。
  刘协放下了筷子,取过一旁的布巾,擦了擦嘴。
  “说完了就走吧,朕还有事。”


第二百二十八章 与时俱进
  杨修怏怏地出了门,和蔡琰迎面相遇。
  “怎么了?”蔡琰放慢脚步,低声问道。
  听了杨修新作的诗后,天子的情绪很不错,不仅和杨修说了半天话,还留杨修一起晚膳。
  杨修怎么这副表情,是因为晚餐太简单吗?
  杨修摊摊手,一脸无奈,拱拱手,转身走了。
  蔡琰心中疑惑,却不好多问。
  杨修就这脾气,最近已经沉稳不少了,只是离真正的大臣还有很远的距离。
  进了中庭,刘协正在院中散步,看到蔡琰抱着一卷书进来,一边示意她放在案上,一边说道:“今天要读什么书?”
  “《太史公书》的《儒林列传》。”
  刘协心中一动。
  昨天读的是《东观汉记》的《党锢列传》,今天读《太史公书》的《儒林列传》,蔡琰这是有计划的让他了解儒家在本朝的历史啊。
  “看来以后要给你配几个侍卫才行。”
  蔡琰莞尔一笑。“多谢陛下,臣受之有愧。儒门思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臣不过是际遇好,站在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而已。”
  “儒门思变?”刘协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陛下不会以为如今的儒门还是孔孟时的儒门吧?”
  刘协愣了片刻,哑然失笑。
  说起来也是,诸子百家,最善变的就是儒家。
  诸子号称百家,但影响力大的无非儒墨道法以及阴阳、神仙几类。
  墨家到汉代就式微了。
  道家研究的人也很少,又固守黄老,汉武帝以后就基本没什么革新。
  法家则一直没能形成系统的学问。
  秦亡以后,法家就沦为操作层面的技术,不再称为一门学问。即使是以律学传家,比如扶风杜氏、颍川郭氏,也是研究具体的律令,很少研究《商君书》这样的法家经典。
  真正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是儒家。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事实就是如此。
  至少在汉唐时,儒家还是紧跟时代的。
  只是路越走越偏,经常自己绊倒自己。
  但儒家每次被绊倒,总能再爬起来。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最后还衍生出心学、朴学这种严重对立,互相看不起的新学。
  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人推崇新儒书。
  与时俱进,非儒家莫属。
  “昨天的《党锢列传》是原本吗?”
  蔡琰低下了头。“是否为原本,臣不敢说。这是臣从兰台收藏的典籍中找到的。后面是臣所附的跋语,大多是臣当年随先父流落江湖时的见闻。一并记上,供后世评说。”
  “原来如此。”刘协点点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非大智大勇者不敢为。”
  蔡琰有些慌乱地连连摇手。“陛下谬赞,臣不敢当,不敢当。”
  刘协笑而不语,出了一会儿神,叹息道:“勇者怯,无知者无畏。”
  ——
  杨修回到军营,见杨彪坐在帐中独饮,不禁一怔。
  杨彪被罢免了太尉,却还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此刻应该住在大鸿胪寺的官署时才对,怎么会到他这儿来。
  安邑逼仄,他没有自己的住处,只能住在城外的军营里。
  “父亲何时来的?”
  “晚餐前。”杨彪拈起一粒盐豆,扔进嘴里,嚼得咯嘣响。“天子赐食了?”
  杨修点点头。想起天子那近乎寒酸的晚饭,他就想哭。
  “不好吃?”杨彪斜眼看了过来。
  杨修刚想点头,看了一眼杨彪跃跃欲试的手,又生生咽了回去。
  “天子都吃得,我自然也吃得。”
  杨彪嗯了一声,又拈起一粒豆。“说说你截留猗氏、解县粮赋的事。”
  杨修一声叹息。看到杨彪,他就知道不会有好事,肯定是来兴师问罪的。
  他随杨定率部赶往猗氏、解县,催讨粮赋,得手之后,先把二十名教师的俸禄发了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