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君若是对朕有意见,不妨直言,千万不要藏在心里。朕虽年少,还是听得进意见的,也愿意与荀君坦诚相见。”
  “臣感激不尽。”荀彧汗流浃背。“臣感陛下赤子之诚,也对陛下无所隐瞒。刚才……刚才只是一时失神,伤了陛下。臣死罪,死罪。”
  “既是无心之失,那便罢了。朕皮粗肉厚,这点力道还伤不着朕。”刘协俯身,将荀彧扶了起来,用鸡毛掸子敲敲荀彧的衣摆,掸去上面的灰尘。“这个债,朕算是讨回来了,以后不再提。”
  “谢陛下。”虽然知道刘协大概率是在开玩笑,荀彧还是一阵后怕。
  君心似海,谁知道天子是开玩笑还是有所指?
  “不过,你刚才说无所隐瞒,朕持保留意见。”刘协背着手,来回走了两圈。
  荀彧很无奈。果然,天子就是借题发挥。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朕听说,你去邺城时可是带着整个宗族的。如今来朝廷,为何只带着长子荀恽?”不等荀彧说话,刘协抬起手。“朕知道,你来得急,来不及带上家人。如今也算安定了,你的家人是不是也该来了?就算不全部来,你的妻女也该来吧。”
  荀彧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件事啊。“蒙陛下关怀,臣这就安排。”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朕听说你有个女儿?”
  “是的。”
  “许人了吗?”
  荀彧心中升起一阵不安,有心说已经许了人。可是看着天子的眼睛,他还是如实回答。
  “还……没有。”
  “朕愿聘她为美人,荀君愿意吗?”


第二百三十四章 天作之合
  荀彧很想拒绝,但他再三权衡后,还是答应了,躬身谢恩。
  天子此举是试探也好,是请求也罢,都是当前形势所迫,绝非自愿。
  他不知道能信任谁,只能以婚姻的形式提供保证。
  伏完如此,董承如此,他也不例外。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伏完是纯粹的书生,当不起重任。董承是个平庸的将领,天子连卫尉这样的职务都不敢完全交给他,只让他暂代。
  而他,则是天子寄予厚望的俊杰,一来就被授予河东太守的重任。
  对关东人来说,成为外戚,寓示着朝廷并没有因为重视关西人而排斥关东人。
  对整个朝廷来说,天子欲与毫无根基的颍川荀氏结亲,这是倚重士人的象征,没有拒绝的道理。
  总而言之,于公于私,他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谢陛下,臣诚惶诚恐。”
  看着神情纠结,却无法拒绝的荀彧,刘协险些笑出声来。
  他就知道荀彧不会拒绝,哪怕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更何况他也没有不愿意的理由。
  就客观条件而论,荀彧也很难找到一个比他更理想的女婿。
  “刘巴如何?”刘协迅速将话题拉了回来,不给荀彧后悔的机会。
  他已经发出了邀约,接下来就看荀彧的诚意了。
  “刘巴……”荀彧收回心神,将刚刚与刘巴会谈的事说了一遍,只是隐去了裴茂的反应。
  裴茂对刘巴印象不佳,这是肉眼可见的。
  “河东当真还有五万户?”刘协很惊讶。
  荀彧轻声叹息。“甚至可能更多。河东这些年虽说兵灾、天灾不断,却没有严重到户口减半的地步。大部分减耗的户口应该是成了大户的部曲、隐户,大户至千,小户数十,比比皆是。”
  刘协“哦”了一声,出了一会儿神,又道:“你早就知道?”
  “天下州郡,大致如此,河东又岂能例外。臣之所以不言,只是不愿兵戈相见。陛下,度田之策万万不可行。当年光武在朝,已是平定天下之后,尚且引发民乱。如今天下不安,不宜横生事端。河东耕地有余,户口不足,度田不必急在一时。”
  “所以,你赞成士孙瑞的举措,却反对刘巴的建议?”
  “由心而论,士孙瑞与刘巴并无二致,都是希望朝廷尽快安定。只不过士孙瑞老成,刘巴锐意,如此而已。轻重缓急,各有利弊,愿陛下明察,权衡利害,以全大局。”
  刘协无声地笑了。“行,那朕就见见刘巴,听他怎么说。”
  ——
  刘巴知道荀彧向天子推荐自己,却没想到天子会这么快接见他。
  他刚刚洗完澡,头发还没干,只能请来传诏的虎贲代为回复天子,容他稍候再去请见。
  虎贲走了,刘巴握着湿漉漉的头发,一时无计。
  他能做的就是在火塘边坐下,一边让侍者用扇子扇风,一边翻阅河东郡今年的上计簿。
  荀恽在一旁陪着,带着些许好奇,不时地打量刘巴一眼。
  “荀君有何疑问,不妨直言。”刘巴放下上计簿,带着不加掩饰的不屑。
  这上计簿就是一堆虚假数字。
  荀恽不好意思地笑了两声,拱手道:“失礼了,我甚是好奇,刘牧礼贤下士,天下皆知,为何诸君纷纷弃他而归朝廷?留在荆州,不是一样为朝廷效力么?”
  刘巴一声轻笑。“若在太平盛世,刘牧或能雍容揖让,为一时名臣。如今么,他绝非可侍之主。一时苟安,为愚者所喜,却非智者所愿。”
  “刘牧称臣于朝廷,能有何后患可言?”
  刘巴沉吟了片刻。“荀君,若袁绍南下,击破骠骑将军,据有南阳,进逼襄阳,刘牧将称臣乎,将举兵乎?”
  荀恽眼神疑惑。“冀州未定,袁绍能下吗?”
  “除非天子东出,袁绍平定冀州指日可待,兖豫也是囊中之物。两年内,必能指襄阳。”刘巴撇撇嘴。“你觉得天子能东出太行么?”
  荀恽没吭声。
  他天天跟着父亲荀彧,熟知河东事务,也清楚朝廷的处境。
  两年内东出太行?能在河东站稳脚跟就不错了。
  如果解决不了当前的粮食危机,天子或许不得就食他处。
  至于哪儿可以就食,荀恽也想不出。
  荆州?益州?
  “再者,荆州不是刘牧的荆州,而是蔡瑁、蒯越的荆州,他是心向朝廷,还是心向袁绍,其实并不重要。蔡瑁、蒯越心向谁,才是真正的关键。他啊,不过是蔡瑁、蒯越手中的傀儡罢了。运筹得当,或许能保住性命。运筹不得当,身败名裂是他唯一的结局。”
  荀恽将信将疑,觉得刘巴有点夸大其辞。
  名士嘛,都这样,他见得多了。
  两人正闲聊着,荀彧回来了,脸色有些凝重。
  “天子明早见你。”荀彧说。
  刘巴是个聪明人,一见荀彧这副神情,知道自己该告退了。
  “谢荀君。”刘巴起身拜了拜,带着侍从去安排好的住处。
  荀恽也紧张起来,将刘巴送到门口,随即赶了回来。
  “父亲?”
  “天子要纳你妹妹为美人。”
  荀恽一惊,随即倒吸一口凉气。“父亲,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万丈莫测的深渊。”荀彧叹了一口气。“有汉以来,有几个外戚能全身而退的?”
  荀恽转了转眼睛,依然难掩兴奋。“父亲,只是美人而已,算不上外戚吧?”
  “麻烦在于此,我未必会有外戚的名利,却要担着外戚的风险和责任。算了,不说了,你去看看公达回来了没有,我与他商量商量。”
  荀恽匆匆地去了。
  荀彧坐在堂上,愁眉不展,还有一丝后悔。
  如果陈群没有随刘备去徐州,直接成了亲,哪会有这样的麻烦。
  哪怕是定亲也行啊。
  如今什么名分也没有,他又不好虚言欺君,面对天子的要求,他连拒绝的借口都没有。
  一会儿功夫,荀攸来了。
  听荀彧说完事情的经过,荀攸神情平静如水,问了荀彧一个问题。
  “是谁告诉天子,你有一女,而且正当出阁之年?”
  荀彧苦笑。“我也想不出,或许是弘农王夫人?”
  荀攸摇摇头。“弘农王夫人绝非孟浪之人。如果她有此意,必然会和你事先商量。”
  荀彧表示同意,但他想不出是谁。知道他有一个适婚女儿的本身就不多,而不事先和他通气,直接向天子进谏的人更没有。
  “那会是谁?”
  “天意。”荀攸说道:“天子不在乎你的女儿多大,也不在乎你的女儿美丑,他只是想和你联姻,希望你能成为他可以信任的心腹。”


第二百三十五章 决断如流
  荀彧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却还是化作一声叹息。
  天子不知道谁可以相信,这是眼下最严重的问题。
  杨彪、士孙瑞等老臣心心所念的是恢复旧制,裴茂父子等河东新贵想的是谋取私利。关东系三心二意,既不肯旗帜鲜明的反对袁绍,还不忘争权夺利,维持关东人的优势。
  在这些心思面前,天子的生存都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
  所以他只能通过婚姻的方法来保证。
  “公达,是福是祸?”
  “成则是福,败则是祸。”荀攸语气淡淡地说道:“从你起程赴朝的那一刻起,福祸就注定了。现在不过是又增加些赌注而已。”
  荀彧盯着荀攸看了片刻,忽然笑了。“公达,论决断,我不如你。”
  荀攸微微欠身,却不回答。
  “听裴巨光说,你今天遇到他了?”
  “我在钓鱼,看他在路边踌躇,就说了两句。”荀攸将他与裴茂相见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又评价道:“裴巨光志向甚大,而才力不及,不堪大用。”
  荀恽骇然变色。
  荀彧瞅瞅荀攸,也颇感意外。
  荀攸很少如此评价某个人。
  “眼下要倚重他与河东大族商榷,不得不有所委蛇。”荀彧解释道。
  荀攸点点头,缓了口气。“陛下要征讨匈奴,铁官打造的军械至关重要,我担心他影响了裴文行的心境,不得不多几句嘴。”
  荀彧目光微闪,突然意识到这几天争论天子是否应该亲征匈奴的时候,荀攸一直没有发言。
  不仅公开场合没说过,私下里也没找他商量过。
  “公达,你支持天子亲征?”
  “陛下天天练兵,不就是为了亲征?”荀攸站了起来,甩甩袖子。“士孙君荣浪费了机会,天子不会。他为这一战做的准备非常充足,取胜是意料之中的事,区别只在于战果大小,能不能一战而定匈奴,威镇北疆。”
  荀彧大感惊讶。“是么?”
  荀攸微微颌首。“华阴之战,不过是天子小试牛刀而已。平定匈奴,才是天子的成名之战。我错过了华阴之战,绝不会错过这一战。”
  “可是,哪来的粮草、辎重?”
  “对付匈奴人,以战养战才是最可行的战法。”荀攸笑了笑。“但有瞻前顾后之心,便无决胜之可能,全身而退或许便是最好的结果。若是如此,不如不战,以免遗祸。”
  荀攸说完,拱拱手,转身告辞。
  荀彧半晌没动弹,想到了天子盔甲上厚厚的尘土。
  荀恽也吓得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荀攸的话虽不多,透露的意思却极其惊人。
  天子的心思根本不在安邑,甚至不在河东。老臣也好,河东人也好,都挡不住天子的步伐,也改变不了天子亲征的决心。
  “父亲……”荀恽颤声说道。
  荀彧抬起手,示意荀恽不用说话。
  荀攸是什么脾气,他很清楚。
  若非担心他在这个紧要关头做出错误选择,荀攸绝不会告诉他这些。
  想到那些还在勾心斗角的老臣,想到那些还想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