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彪想了想。“天子亲征,北军为殿,也是应该的。只是……如此一来,河东岂不是只剩下左将军杨奉与后将军杨定?”
  士孙瑞转头看了杨彪一眼,嘴角微挑。
  “闻到血腥味了么?”
  杨彪的眼角不由自主的抽搐了两下,倒吸一口凉气。
  ——
  日落时分,刘协回到了大营。
  杨彪等人聚在营门口,看着天子在一队骑士的簇拥下轻驰而来。
  人如虎,马如龙,令人不禁心生豪迈。
  几天不见,天子仿佛又长高了不少,而且更壮了,英气逼人。
  杨彪上前行礼,齐声高呼。
  “臣等恭迎陛下归营。”
  刘协翻身下马,简单的洗漱了一番,便请大臣入帐。
  酒食已经备好,刘协入座后,尚食监便开始传菜。一队队宫女、侍者托着菜肴入帐,将热气腾腾的菜肴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酒菜算不上丰盛,更没有山珍海味,可是对于经历了几年磨难的刘协君臣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闻着酒食的香气,便有人忍不住落了泪。
  中平六年以来,他们就每天生活在董卓、李傕等人的威胁之下,生不如死,朝不保夕。
  今天的宴会虽然算不上丰盛,却不会有性命之忧。
  情绪具有传染性,一人落泪,便有数人感伤。
  一时间,帐中一片抽泣之声。
  刘协也有些伤感。
  眼前这些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大臣。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大部分都以身殉国。
  虽然有各种矛盾、分歧,他们却是大汉最后的人心。
  如果人心思汉不是一句空话。
  刘协吁了一口气,举起酒杯,朗声道:“诸君,自董卓乱政以来,至今六年有余。这六年来,承蒙诸君辅弼,得以苟活。今日与诸君共饮,贺乱臣身死,大汉再兴。”
  司徒赵温率先站起,双手举杯。
  “司徒臣温,为陛下寿。愿天下太平,大汉再兴。”
  众臣纷纷附和,气氛热烈。
  刘协一饮而尽,再次斟满酒,高高举起。
  “朕不敏,幼失怙恃,全赖诸君扶持,方有今日。愿与诸君革旧布新,行王道,施教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众人听了,热血沸腾,就连一向稳重的杨彪都激动不已,情绪极少外露的荀攸也为之动容。
  王道,教化,圣人绝学,万世太平,这些都是儒门的夙愿,汲汲以求的鸿图,如今由天子亲口说出,意气非凡,自然令人激动。
  “陛下圣明,王道可致,太平可期。”廷尉宣播振臂高呼。
  众人纷纷附和,山呼万岁。
  刘协心中暗笑。
  论吹牛逼,你们怎么能吹得过我。
  横渠四句就是儒家吹牛逼的最高境界,通杀一切对手,穿越者必备。
  司徒赵温再次出列,从袖子里取出一封奏疏,双手送上。“革故布新,理当改元。臣等奉诏,拟定年号,请陛下定夺。”
  裴俊上前,接过奏疏,转身送到刘协面前。
  刘协展开,扫了一眼,上面用端庄的汉隶写着六个年号,写在第一个的非常眼熟。
  历史的惯性就是这么强大。


第二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
  刘协目光一扫,看到了少府田芬身后的裴茂。
  裴茂正紧张地看着刘协。四目相对的那一刹,裴茂退缩了,垂下了眼皮。
  他的双手拢在袖中,手心全是汗。
  天子这几天一直在城外军营里,他没有求见过,不知道天子对他之前的建议是何态度。
  年号是他的一个试探。
  如果天子能接受这个年号,那就还有缓和的余地。
  如果天子不同意,就只能再想别的办法。
  刘协看得分明,心中恍然。
  建安排在第一,裴茂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其他人也承认了他的影响力,接受了他的意见。
  看似六个年号可供选择,其实排序已经说明了问题,剩下的只是个过场。
  历史上的建安是不是就这么来的?
  刘协觉得可能性极大。
  毕竟那时候的刘协是真正的丧家之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他记得裴茂后来曾以尚书令的身份持节,督段煨击退李傕、郭汜,还封了侯。
  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和他是河东人应该有关系。
  刘协清了清嗓子。“诸君辛苦了,这六个年号都是极好的。朕思劫难之后,欲建太平,身在安邑,不如就以建安为号,如何?”
  “陛下圣明。”赵温高呼。
  裴茂松了一口气,也跟着众人高呼圣明。
  刘协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右手虚握成拳,轻叩案几。
  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凝视倾听。
  “尚书令。”刘协再次看向裴茂。
  裴茂心中一紧,连忙起身出列。“臣在。”
  无数双目光看了过来,尤其是那些了解内情的。
  此时此刻,天子点裴茂的名字,自然有所指。
  “朕刚才所许愿望,尚书令觉得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裴茂应声说道:“陛下所许,正是臣等所愿。君臣一心,何难不克?就算比眼前这王屋山难上百倍,臣等也愿与陛下一道,效愚公故事,子孙以继,夷平险阻。”
  刘协微微颌首。
  裴茂很聪明,没把话说死。
  但你还是答得太快了,没看到真正的要害是什么。
  刘协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表情。
  有人激动,有人沉默,有人皱眉,有人从容。
  “有人觉得不可行吗?”刘协嘴角噙起浅笑。“若有不同意见,不妨提出,朕愿与诸君共商。”
  没有人说话,只是有人轻声叹息。
  刘协也没去看。不管是谁叹息,不说话就表示接受了。
  “能得诸君辅弼,朕心甚慰,还望诸君能与朕并力,践行王道,造福万民。一人向隅,举座不欢。若使十人在座,九人不悦,一人焉能安坐?尚书令以为然否?”
  裴茂不明所以,却无从反驳,只得躬身施礼。
  “陛下所言极是。”
  “既得尚书令支持,朕就请尚书令辛苦一趟,持节往白波谷招降,如何?”
  裴茂这才反应过来,不禁苦笑。
  原来天子绕了这么大一个圈,是要他去白波谷招降白波军。
  这有何难?
  “陛下欲招降白波诸将,诚为仁政。臣愿往。”
  “甚好。”刘协的目光看向荀彧。“荀府君。”
  荀彧起身出列。“臣在。”
  “欲招降白波诸军,并为编户,使其安居乐业,田宅必不可少。如今河东有多少空田可耕?又有多少空宅可居?”
  荀彧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河东本有九万三千余户,如今仅余三万七千余户,空闲田宅甚多,不仅能安置白波诸军,还有大量剩余。”
  “安邑能安置多少户?”
  “安邑本为大县,有户逾万,如今仅余两千三百余户。粗略估计,可安置七八千户。”
  刘协点点头。“安邑既是郡治,又是行在,若无足够户口,难以支撑朝廷开支。招降来的白波诸军就优先安排在安邑吧,剩下的安排在周边各县,以免长途转输,徒增消耗。”
  “唯。”荀彧从容应喏,退了回去。
  “尚书令,你可有增补意见?”
  裴茂额头全是汗珠。
  天子这一招太狠了,让他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招降白波军来填补户口流失留下的田宅,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大有问题。
  那些流失的户口中,至少有一半只是从朝廷的账面上消失了,其实人和地都在,只是成了大族的部曲、附庸,也就是所谓的隐户。
  如今天子按照上计簿的数字,招降白波军来填补缺口,真损失的户口无所谓,隐户怎么办?
  荀彧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附和天子,说明他很反感河东大族要挟朝廷,有意为之。
  裴茂迅速考虑了一下,说道:“陛下,流失的户口大多只是逃难,并非死亡。如今陛下龙兴河东,安抚百姓,百姓必闻风而返。若发现家园田宅为人所占,无家可归,必致生怨,反而辜负了陛下的本意。望陛下三思。”
  刘协扬扬眉,沉吟道:“尚书令所言,的确有些道理。诸君可有解决之道?”
  话音未落,刘巴起身。“陛下,臣有计,可解尚书令所言之困。”
  “你说。”刘协很欣慰。
  这外来的没有那么多利益纠缠,就是敢干。
  裴茂也看向刘巴,额头的汗珠更密。
  刘巴却不看裴茂一眼,淡淡地说道:“方才荀府君说河东本有九万余户,的确是事实,但这九万三千余户却不是河东户口最多的数字。河东户口最多时有二十余万户。纵使其时游食之民众,耕地也足以供十五六万户耕种。”
  “果真如此?”刘协惊讶地看向裴茂。
  裴茂无奈地点点头。“的确如此,不过那是三百年前的事了。光武中兴以来,河东户口就没超过十万户。”
  “为何如此?”
  “臣愚钝,不明所以。”裴茂没法回答,只能推不知道。
  刘协也没有追问,重新看向刘巴。
  刘巴接着说道:“且白波诸军本就是河东之民,他们之所以落草为寇,要么是为人所欺,要么是为人所惑,如今天子圣明,赦免其罪,令其归原籍占田,本不必占人田宅。纵有冲突,安置到附近郡县即可。臣一路走来,弘农郡内就有不少抛荒耕地,可安置由荆州返乡之民。”
  刘协看向裴茂。“尚书令以为可否?”
  裴茂叹了一口气。“陛下,此计的确可行。只是人皆恋土重迁,若能安排在原籍,自然还是回原籍最好。”
  刘协点点头。“行,那就宽限几天,春耕之前返乡的,可以回原籍居住。春耕之后返乡的,就安置在附近郡县。安邑不循此例,限于新年之前。”
  “唯。”刘巴大声领命。


第二百四十四章 天子问政
  裴茂没有再争。
  裴氏不在安邑,在闻喜。他有足够的时间通知闻喜的乡党及时占田,安邑的自认倒霉吧。
  谁让他们不知进退,非要逼得天子出狠招。
  为了这些人,与天子撕破脸,毁了自家父子的前程,不值得。
  就算有几个关系好的也都在安邑城附近,还有四五天时间,完全来得及。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赞成对河东大族下手,但生存问题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
  再者那些人的作派也让很多人不满,天子连卫固、范先都赦免了,你们还想怎样?
  不说感激涕零,至少也应该收敛一些,不能得寸进尺。
  朝廷也是要脸面的,像做生意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印绶,这算什么?
  杨彪、士孙瑞等老臣也难得的没吭声,看着荀彧、刘巴联手,与裴茂针锋相对。
  他们担心拦不住天子,反而激怒了天子,大开杀戒。
  兵权在天子手中。天子真要一意孤行,他们也拦不住。
  刘协再次举杯,与大臣们共饮一杯。
  接着刚才的话题,他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王道。
  “司徒,何为王道?”
  见天子兴致这么高,热心问政,赵温身为司徒,不好拒绝,略作思索,答道:“《礼记》云: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刘协再问:“何为达,何为不达?何为悖,何为不悖?”
  赵温语塞。
  儒门崇尚王道,但真正定义王道的却不多,为王道制定标准的更罕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