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温语塞。
  儒门崇尚王道,但真正定义王道的却不多,为王道制定标准的更罕见。
  至少他一时半会的想不出。
  刘协转头看向司空张喜。
  张喜躬身说道:“依孟子义,王道即仁政。”
  “何为仁政?”
  “人皆有不忍之心,仁政即不忍之政。”
  刘协沉默不语,垂下了眼皮。
  张喜讪讪地闭上了嘴巴。很显然,天子对他这个答案也不满意。
  荀彧起身,拱手施礼。“陛下,儒术主旨在德。以德行仁,即为王道,不在中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小人之仁,与君子之仁,岂能划一?其行有异,其心则一,同归于仁。”
  “如此,治国岂非从心所欲?”
  荀彧正色道:“《春秋》断狱,岂依律令?执三尺律而鞭笞万民,如刻舟求剑,绝非王道。”
  刘协再次垂下了眼皮,转动着手里的酒杯,含笑不语。
  这个问题是辩不出答案的,儒家就是这么干的。虽不能说没有律法,但他们断案的时候的确不怎么固守条文,自由发挥的时候很多。
  这肯定不行,但现在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要不然今天这顿饭就没法吃了。
  荀彧是他要寄予厚望的中坚力量,这个时候要留点面子。
  见刘协不说话了,张喜如释重负,欣慰地看了一眼荀彧。
  还是乡党后生给力啊。
  刘协眼皮一挑,再次露出灿烂的笑容。
  “朕年少学浅,历事亦浅。诸君各抒已见,朕仍不知就里。敢请教府君,以王道行于河东,可乎?”
  荀彧的头皮开始发麻,却不能退缩。“自然可以。”
  “若以三年为期,府君能致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外无羌胡扰边,内无豪民生乱么?”
  “臣不敢言必致,唯愿竭尽所能,不负陛下。”
  刘协再次看向裴茂。“尚书令,朕为河东选的太守,你满意吗?”
  裴茂含笑拱手。“陛下知人善任,河东百姓承沐天恩,当万众额手,溥土同庆,岂敢不满。”
  刘协幽幽说道:“诚如尚书令所言,得河东百姓、万民相庆。朕便是辛苦一些,也是值的。府君,努力,莫负圣人之教,莫负朕与河东百姓、万民厚望。”
  荀彧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刘协朗声道:“朕虽无知,不谙治道,唯愿择善而从。公卿治国,太府治郡,愿君臣同心,各尽所能,由为生民立命起,开万世之太平。如此,则天地之心可立,而往圣绝学可继。生与诸君同乐,死与诸君共血食,岂不快哉。”
  众人听了,山呼万岁之际,心情各有不同。
  赵温、张喜自然是欢喜的。
  天子这么说,显然是之前承诺还权的进一步确认。当着这么多人说,想必不会再反悔。
  荀彧却觉得肩头沉甸甸的,治理好河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子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千难万难,近乎不可能。
  天子说得很明确,他要的是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杨彪、士孙瑞大感遗憾。
  司徒治民已成必然,但太尉掌兵却越来越渺茫了。虽说可以肯定天子不愿意放权,有意为之。但机会就这么错过了,要说一点也不遗憾,那是骗人的。
  杨彪拱手出列。“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斟酌。”
  “大鸿胪请讲。”
  “河东虽有盐铁,但耕地有限,怕是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臣敢请陛下分布诸将,就食诸郡,既减轻河东的负担,也能守护河东安危。”
  刘协诧异地看着杨彪。
  这个方案没什么问题,他本来也有这样的计划。
  可是杨彪这时候提出来,是纯粹的出乎公心,还是表示对兵权的关切?
  刘协试探道:“大鸿胪能否详言?”
  “人力有穷,地力有尽。河东耕地亦有定数,一户有田五十亩,得米不过一百五十石,取什一之税,为十五石,不足以供养战士一人。以臣估计,给使河东九万户皆有其田,仅能供养四万余人。去除官吏、工匠,将士不得过两万人,否则就无法丰食足食,安居乐业。”
  刘协眉梢轻颤。
  老杨,你这是有朕之矛,攻朕之盾啊。
  不过没关系,朕也正有此意。
  刘协点点头。“大鸫胪所言甚是,朕也有此意。前将军段煨已在上党,朕欲分部诸将于太原、弘农、冯翊,平定匈奴叛乱后,复立西河、上郡、九原等郡,分部诸军。”
  杨彪再次拱手。“陛下深谋远虑,臣甚是钦佩。只是远水难解近渴,陛下欲使河东行王道,当先减河东之重负。既然陛下有意巡狩美稷,臣敢请陛下移北军于太原,为陛下殿。”
  这一次,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命士孙瑞率北军移镇太原,既能减轻河东负担,又能为他殿后,的确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当然,对杨彪和士孙瑞来说,此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北军到了太原,将来就算回师,也必然会留下一部分人马在太原,防备袁绍西进并州,或者将来东出冀州。
  行军作战,用熟不用生,熟悉太原地理的士孙瑞或魏杰自然是最合适的将领。
  士孙瑞立下大功,才有机会重提太尉掌兵。
  就知道你们不死心。
  “可!”刘协正中下怀,一口答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料之外
  天子愿意行王道,又践行承诺放权,虽不是尽善尽美,总算向王道迈了一大步。
  君臣各如所愿,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和谐的大会,成功的大会。
  苦恼的只有荀彧。
  要让河东九万户百姓过上丰食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还要供养朝廷及两万大军,这个责任不是一般的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荀彧是王佐之才,也觉得棘手。
  施政不是论道,动动嘴皮子就行。
  他之前也没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天子突然要将践行王道的责任交给他,他压力山大。
  这顿饭吃了些啥,他根本没印象。
  晚宴结束,大臣们依次告退。不止一个人走过来,或是对着荀彧行礼,或者勉励荀彧几句,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机会,治理好河东,实现儒门几百年来的夙愿。
  但荀彧最希望看到的荀攸没有出现。
  宴会一结束,荀攸就回帐去了。
  他是侍中,天子近臣,帐篷就在御营里,离天子的帐篷很近,以便随时咨询。
  这也让荀彧想见他变得极不方便。
  荀彧想了很久后,还是决定回城,不见荀攸了。
  ——
  刘协站在御帐门口,看着荀彧走出了大营,向安邑城方向缓缓而去。
  “他能行吗?”
  一旁的唐姬轻声说道:“若他不行,臣妾也想不出谁能行。”她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或许王道终究只是理想,无法践行。”
  刘协转头看了唐姬一眼。“嫂嫂对他很有信心。”
  唐姬笑了,低下头。“自臣妾记事起,就觉得他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王佐之才名至实归。”
  刘协笑而不语。
  他不知道荀彧是不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但他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一个奇才,眼下正在南阳耕读,只是太年轻了,可能还没成亲。
  他们应该是同龄人,甚至有人猜想他们是同一个人,卧龙即真龙。
  如果荀彧不能成功,他不介意再让那头卧龙来试一试,看看这王道究竟有没有实践的可能性。
  你们吹的牛逼,自然要由你们负责实现。
  “希望他的家人能早点来,身边有人照顾,不至于这么辛苦。”
  唐姬转头看了刘协一眼,嘴角轻挑。“陛下真打算聘他女儿为美人?”
  “有何不可?只要能让他尽力,朕不介意多娶一个两个。”刘协耸耸肩,又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这后宫里也不会安静,多一个声音也无所谓。”
  唐姬叹了一口气,拱手告辞。
  至尊不易,欲为明君的至尊更不易,欲再兴大汉的至尊简直比登天还难。
  天子小小年纪,就承担了他不该承担的责任。
  ——
  刘协回帐,伏寿已经准备好了洗漱用品,侍候着刘协洗漱。
  “陛下那四句说得真好。”伏寿忍不住说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成就其中之一,便是圣贤。能大成者,其唯圣王乎?”
  刘协放下手里的布巾,瞅了伏寿一眼,笑而不语。
  算你识货。
  如果不是吹牛逼的最高境界,又怎么会成为穿越者必备杀器。
  你们不是一个个哭着喊着要王道么,老子就给你们吹个更大的,看你们有没有胆量践行。
  吹牛逼谁不会,能把吹过的牛逼变成现实的,那才是真牛逼。
  无知者还在口嗨,聪明人只怕已经在颤抖。
  “再过几天,朕就要远征。后宫的事,皇后多费心。”
  “再过几天?”伏寿吃了一惊。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新年后还有一系列的典礼要天子亲自参加,这时候远征,合适吗?
  刘协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没有说错。
  但他没有解释。
  有宋都的先鉴在前,相信伏寿会守口如瓶。
  之所以决定过几天就走,是因为他最近了解到匈奴人有一些新的习俗,比如喜欢像汉人一样过新年。一到冬天,他们就会大批入塞,在水草丰茂的塞内过年,而不是在苦寒的草原上。
  如果想重创匈奴人,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用不了多久,匈奴人就会收到他进入河东的消息,提高警惕。再加上天气回暖,不少人会离开塞内的牧场,回到塞北,想追就难了。
  出其不意,抢在他们反应过来出击,才有成功的可能。
  原本的计划并非如此,因为条件不具备,铁官来不及打造足够的军械。
  裴潜使用了水排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升,能有几天内交付所有的军械,条件突然具备了。
  他自然不会因为过年而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伏寿没有再问,侍候刘协上了床。
  刘协累了一天,一会儿就睡着了。
  伏寿坐着看了一会儿,忽然听到前帐有声音,连忙起身。来到前帐一看,原来是令史蔡琰。她誉写好了记录,来请刘协过目。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陛下休息了。”伏寿说道。
  蔡琰很是意外,随即又自责地说道:“是臣妾疏忽了。今日小年,君臣大宴,天子饮了不少酒,理当早些休息。臣妾不该来打扰。”
  伏寿摆摆手,从蔡琰手中接过记录,翻看了一遍。
  “天子北狩,令史会随行吗?”
  蔡琰看看伏寿。“臣妾尚未收到通知。能记录起居注的人很多,未必需要臣妾随行。”
  伏寿将记录交了回去,一声轻叹。
  “若令史能够承受行军之苦,还是随行吧。能记录起居注的人的确很多,但能陪陛下读书的却很少。陛下能有如此高远的志向,离不开令史的指引。且行军在外,我等不能随行,侍卫、郎中难免照顾不周。有令史同行,我也能放心。”
  蔡琰一下子红了脸,期期说道:“殿下,臣妾……从未有如此野望。臣妾只是……”
  伏寿按住蔡琰的手,轻轻拍了拍。
  “令史的品节,我是清楚的。这不是皇后的命令,只是为人妻的请求。正如荀府君担任着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