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掸了掸袖子,又整理了一下衣冠,深施一礼。
  “唯。”
  ——
  一匹小马沿着河岸奔驰而来,马背上一个少女扬着手绢高呼。
  “陛下——”
  刘协抬头看去,不禁嘴角微挑,心头多了一丝柔软。
  那是董承的女儿董宛,算是他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小时候经常随董承入宫,在董太后膝下承欢。
  现在想来,董太后是有意让董宛入宫的,亲上加亲向来是外戚的惯用手段,也是造成皇族血脉一代不如一代的罪魁祸首。
  东汉中期以后多次出现大宗无嗣,小宗入继的局面,与这种亲上加亲的习惯有脱不清的干系。
  若是不考虑那些,董宛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玩伴。
  她长得很可爱,而且……不太聪明,不像伏寿有很多小心机,对他——真正的刘协——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
  她后来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刘协,成了董贵人,可惜不得善终,和她的父亲董承一起被曹操杀了,连同她肚里的孩子。
  董宛来到刘协面前,翻身下马,扔了马缰,盈盈一拜。
  “妾董宛,见过陛下。”
  刘协招招手。“阿宛,你的骑术真好。”
  “嘻嘻,我瞒着父亲偷偷学的。”董宛很得意。“听说陛下来了,我趁父亲不留神,偷偷溜出来的。待会儿诸将来见陛下,我又没机会和陛下说话了。”
  “阿舅不准你骑马?”
  “嗯,他说这不是女儿家应该学的,更不是我该学的。”董宛偷偷看了一眼刘协,脸上飞起两片红霞。“陛下,听说我们要移营,和御营靠得近些?”
  “是啊,李傕、郭汜要来了,我们要准备作战。”
  董宛握着小拳头,用力挥了挥。“陛下不用担心,父亲一定会和上次在新丰一样,保护陛下。”
  一旁的杨修听了,撇了撇嘴,然后将头扭向一旁。
  刘协面不改色,附和道:“是的,我不担心,阿舅会保护我,也会保护你。”
  得到刘协的赞同,董宛雀跃不已。“陛下,那我以后能经常见到陛下吗,就像当初在永乐宫一样?”
  “当然可以。”刘协灵机一动,顺口说道:“你待会儿就和我一起回御营,如何?”
  “好啊,好啊。”董宛拍手叫好,随即又有些扭捏。“是不是……太仓促了?”


第二十六章 捧哏
  刘协忍俊不禁,心情难得地轻松起来。
  难怪后世盛产女儿奴,天真小美女果然是贴心小棉袄,能解人颐。
  “军情紧急,我有非常重要的任务,非你不可。”
  “我?”董宛吃惊的睁大了眼睛,伸出纤纤玉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我能做什么?”
  刘协回头看了一眼军营。“阿舅的营中是不是有不少眷属?”
  董宛挠挠头。“是啊,有老有小,还有不少吃奶的小娃娃,每天哭个不停,吵死人了。”
  刘协还没说话,杨修先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安集将军营中还有这么多眷属?”
  董宛瞅了他一眼,像看一个白痴,一脸不屑。“洛阳被董卓烧了,那些人无处可去,不来投从军的亲人,还能投谁?陛下,这谁啊,这么没见过世面,刚从山里出来的么?”
  杨修无语,想骂人,却又底气不足。
  刘协忍着笑。“阿宛,不可妄语。这是太尉杨公之子,黄门侍郎杨修杨德祖。”
  董宛吓了一跳,讪讪地笑了笑,转过身,背着杨修缩缩脖子,撇了撇嘴。
  刘协说道:“阿宛,杨侍郎刚刚入仕,不太熟悉情况,你为他解说一番。”
  董宛有点心虚,瞟了刘协一眼,本想求饶,却迎上了刘协鼓励的目光。她犹豫了片刻,结结巴巴地说起了营中的情况。
  “家父的部下大多来自关……东,其中大半……是洛阳人。董卓烧了洛阳城,强迫迁都,洛阳百姓无……无处可去,不少人就来投亲,所以……”
  董宛虽然紧张,还是将大致将情况说清楚了。杨修听完,看向董承大营的眼中一片死灰。
  本以为董承几个大营里都是战士,没想到还有近一半人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眷属。
  这还怎么打?
  杨修偷偷看了一眼一旁的刘协,舔了舔嘴唇,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刘协也很崩溃,不过他见过更崩溃的,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杨彪和士孙瑞的判断,所以还能保持基本的镇定。
  他不了解董承大营的情况,杨彪、士孙瑞总应该清楚。既然他们还有信心,就说明情况并非无计可施,更不会像杨修以为的那样绝望。
  等了一会儿,董承带着几个校尉、司马来了,一一引见,介绍他们之前在新丰之战中的战功。
  刘协认真地倾听,不时追问一些详细的情况,与王越等人之前提及的战事经过进行验证,同时也对这些将领多一些了解。
  虽说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能在历史上留名的毕竟是少数,历史大潮中更多的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翻盘的希望有很大一部分就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
  见刘协虽年轻,却思路清晰,提的问题大多在点上,非常实际,态度又平易近人,言语从容不迫,看不出太多紧张,这些将领既意外又欢喜,心情放松了不少,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君臣有问有答,气氛融洽。
  “你们的家眷都在营吗?”刘协问道。
  几个校尉、司马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点点头,只有一个叫韩泓的河内籍司马举起手。“臣的家眷不在营中。”
  “你的家眷在哪儿?”
  “应该在黎阳。”
  刘协大惑不解。“为何在黎阳,又是应该?”
  韩泓有点不安。“臣与故洛阳令司马防有姻亲之旧,托其长子司马朗照顾家人,后来听说司马朗带着亲族去了黎阳,所以臣的家眷应该也在那里。只是这些年兵荒马乱,音讯不通,所以臣也不敢确定。”
  刘协理解地点点头。“想他们吗?”
  “想,臣离开洛阳的时候,妻子有孕在身,不便移动,所以没有从军。一晃数年,臣也不知道她生的是男是女,如果活着,应该发蒙读书了。”韩泓说着,红了眼睛。
  “那你也要好好活着,别让你的孩子见不着生父。”
  韩泓忍着泪,点点头。“谢陛下,臣一定……努力活着。”
  董承微微蹙眉,欲言又止。
  “诸君,战场凶险,生死难料,但多做一分准备,就能多一分机会。”刘协不急不徐地说道:“李傕、郭汜凶残,诸君想必都很清楚,毋庸朕多言。但如今的李傕、郭汜已非数年前的李傕、郭汜,这一次……”
  刘协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或许正是诸君报仇的机会。”
  众人狐疑地打量着刘协,面面相觑。
  连杨修都有点意外。天子想鼓舞士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亲自出马未免太草率了。
  你以为我能说服杨定,你就能说服这些人?
  太想当然了。
  刘协知道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却也不急,等了一会儿,让他们的情绪充分发酵,然后才说道:“当初董卓被诛,西凉诸将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以为朝廷要诛尽西凉人,不得不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近十万大军围攻长安城的情景,想必你们都有印象。”
  众人连连点头,不少人眼中露出强烈的不安。
  刘协不紧不慢地问了一句:“如今李傕、郭汜还有十万大军吗?”
  众人互相看看,董承也会过意来,笑道:“他们互相攻杀,长安城血流成河,哪里还有十万,能有五万人就顶天了。”
  刘协看了董承一眼,很满意。亲戚毕竟是亲戚,知道适时捧哏。
  “他们现在有孤注一掷的必要吗?”
  韩泓双手一拍,说道:“陛下说得对,他们根本没有拼命的必要。上次在新丰,郭汜一看形势不对,根本没有死战的打算,跳上马就跑。”
  “那我们呢?”刘协立刻反问道:“我们有路可退吗?”
  韩泓微怔,脸上的神色渐渐凛冽起来。“前有段煨、张济,左有南山,北有大河,哪里有路可退。若不能战而胜之,我们不是死于西凉兵的马蹄之下,就是为鱼鳖。既然如此,不如一战。”
  刘协打量着韩泓,挑起大拇指。“常听说燕赵多烈士,没想到河内也有韩君这样的猛士。”
  韩泓的胸脯挺得更高。
  董承看在眼中,若有所思,再看向刘协的眼神便有些不同。
  杨修目光微闪,恍然大悟,随即说道:“陛下高屋建瓴,令臣茅塞顿开。”
  刘协转头看向杨修,含笑道:“那你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唯!”杨修躬身一拜,转过身,看向韩泓等人,眼神充满自信。


第二十七章 家室不宁
  杨修说了很多,但宗旨不外乎刘协所言,只是他分析得更详细,以便所有人都能听明白。
  归根到底一句话:形势变了,李傕、郭汜不仅实力大不如从前,也没有死战的决心,只要能守住十天半月,他们必然撤退。
  如何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就成了能否取胜的关键。
  这条防线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就算给他们现成的防线,他们也未必有信心守住。
  何况这条防线还需要他们去构建。
  得知不必和西凉兵野战,只需要守住阵地就行,包括董承在内的所有人神情已经轻松了许多,思路也跟着活泛起来。
  刘协顺势让杨修拿出地图,集思广益,讨论构筑阵地的方案。
  虽说真正的阵地还要实地查看,可是先在纸上谈一会儿兵,不仅能缓解紧张的情绪,也能在整体上有个概念。真正到了战场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胸怀全局,绝大部分人还是局限于眼前所见。
  这些人算不是精锐,但毕竟从军多年,实践经验绝非刘协和杨修可比。他们既与西凉兵交战过,也和西凉兵并肩作战过,对西凉后的战力和战斗方式也熟悉,更清楚如何才能保命。
  一通讨论下来,董承不仅不再一脸绝望,甚至有一种我又行了的错觉。
  几个校尉、司马毕竟是要亲临一线的将领,危险系数更高,也更理性一些。仔细分析了形势后,他们不约而同的指出一个问题:粮食。
  大家心知肚明,天子一路从长安逃出来,身上没带一粒粮食,都是靠沿途接应,现在则是靠段煨接济,一旦段煨断绝供应,他们立刻就会挨饿。
  所以杨奉、杨定喊着要进攻段煨,董承却一直按兵不动。
  嘴上跟着喊喊还行,真要自绝后路,董承还没那么傻。
  刘协顺势提出一个方案:除了可以充当辅助的女子、儿童,营中其他的家眷都转移到御营去,实行每日一餐的供应制度,尽可能的节省粮食供给战士,保证战士有足够的体力战斗。
  刘协表示,自己将以身作则,每日一餐。
  虽说没几个人相信刘协真会每天只吃一顿,可是刘协能够如此表态,还是取得不少人的支持。董承率先表态,愿意将妻女送到御营,自己轻装上阵,与李傕、郭汜决一死战。
  其他人也陆续表态,支持刘协的决定。
  ——
  傍晚时分,刘协返回御营。
  伏寿到帐外迎接,一眼看到了紧紧跟在刘协身后,和刘协有说有笑的董宛,不禁一怔。
  “陛下,这是……”
  刘协说道:“大战在即,安集将军及其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