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段煨心中欢喜。“能得陛下此言,武威段氏门楣有光。”
  贾诩神情微动。
  刘协叹了一口气。“可惜朝中党争,连及段太尉,令人太息。朕虽不敏,愿报将军厚意,不使将军有身后之忧。”
  段煨大喜,躬身再拜,泪如泉涌。
  贾诩也不禁动容,嘴角不经意的抽了抽。
  刘协转身对太尉杨彪,叹道:“杨公,若段太尉在,今日之乱,或可免乎?”
  杨彪神情窘迫。
  他就是现任太尉,天子这句话等于说他不如段颎,尸位素餐。
  这是报复。天子对他的逼宫不满,故意让他当众难堪。
  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天子所言不无道理,段颎身为凉州三明之一,威名赫赫,能止小儿啼,即使是凶残的西凉诸将也不敢不敬。
  董卓本人当年就是段颎麾下司马。
  此时此刻,为了拉拢段煨,更为了招揽贾诩,天子向凉州人示好,段颎是最合适不过理由。
  为了大局,只能忍了。
  “陛下所言甚是,臣愧对陛下,请辞太尉,以待贤者。”
  刘协瞥了杨彪一眼。老狐狸,又想趁机辞职,想得美。
  “杨公毋须自责太过,此非你一人之责。中兴以来,如段太尉一般名至实归者能有几人?孝武皇帝尊崇儒术,光武皇帝奖励气节,却造就了如此局面,令人惋惜。朕愿革弊,还望太尉助我一臂之力。”
  看着神情诚恳的刘协,杨彪心中一紧。
  天子这不是一时意气的报复,而是蓄谋以久的反击啊。
  听他这意思,是要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政策连根拔起?


第三十三章 想苟?没门!
  杨彪虽然心中不安,但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猜想,绝非天子明言,他也不好当着段煨、贾诩的面反驳,免得被误会对段颎有什么意见,误了正事。
  “陛下有志,臣自当竭尽全力辅弼匡正,不敢有私。”杨彪恭恭敬敬地说道。
  刘协暗自挑了挑大拇指。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不留一点破绽。
  不过,你要是以为我就是口嗨,那你就想简单了。
  刘协转身对段煨、贾诩说道:“杨公四世三公,名重天下,有他相助,这事就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落在诸位的肩上了。努力!”
  段煨没听懂那些云里雾里的话,只当刘协说的是为段颎正名、保他富贵的事,心里欢喜,连连致谢。贾诩却听出了刘协与杨彪一番话背后蕴藏的复杂意味,不禁意动。
  虽然还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但冲突激烈到这个程度,应该不是演给他们看这么简单。
  或许,变革的机会就在眼前?
  贾诩几乎在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他必须搞清楚天子所思所想,确认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臣等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器重,惭愧,惭愧。”贾诩拱手致意。
  “哈哈哈……”刘协大笑,一手托着段煨的手臂,一手托着贾诩的手臂。“贾君,朕有一问,可能有些冒昧。”
  “陛下请讲。”
  “你真是段公的外甥吗?”
  贾诩微怔。“陛下何出此言?”
  “朕听人说,你当年因病辞官,返回凉州,半路遇贼,赖段公威名才得以脱身。”
  贾诩哑然失笑,摇摇手。“不意陛下竟知此事,臣真是羞愧难当。”他顿了顿,又道:“臣与段氏虽属同郡,却无半点血脉。当时托以段公外甥之名,不过是权宜之际罢了。”
  “那太可惜了。他日文和大放异彩之时,武威段氏不能与有荣焉。”刘协转向段煨,郑重地说道:“将军,你当努力,武威段氏的威名能否不堕,全落在将军肩上了。”
  段煨哈哈一笑,全没往心里去。
  贾诩虽然聪明,却是个凉州人。如今形势紧迫,天子不得不给他三分薄面,将来形势安稳了,满是关东人的朝廷哪有贾诩的立足之地。就算天子器重他也无济于事,当年孝灵皇帝同样器重盖勋,盖勋还是受关东人排挤,位不至九卿。
  武威段氏需要攀附贾诩?可笑。
  贾诩的心情却有些复杂。
  虽说天子此举不排除有捧杀他的可能,但天子能够亲自来段煨大营见他,已经表明了诚意。
  更别说当着众人的面,许他富贵。
  机会就在眼前,要不要抓住?
  按理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伯乐就是天下至尊的皇帝陛下。得遇明君,是无数臣子梦寐以求的幸运。
  可是他很清楚,这条路充满荆棘,不是那么好走的。
  大汉积弊甚深,中兴谈何容易?
  击退李傕、郭汜等人容易,革除积弊千难万难。古往今来,变法者不论成败,大多不得善终。吴起、商鞅,都是前车之鉴。
  贾诩一时出神。
  众人茫然,不知所措,气氛有些尴尬。
  刘协也有些紧张起来。
  是不是太心急了?
  以贾诩的聪明,就算猜不到全部,也能清楚形势的复杂和艰难。而以他那能苟则苟的老乌龟属性,会不会因此被吓退,索性脖子一缩,一苟到底?
  刘协转头看看段煨。
  段煨会意,沉下脸,威严地咳嗽一声。“文和,陛下面前,不得无礼。”
  贾诩一惊,回过神来,连忙上前施礼。“臣一时有所思,君前失礼,还请陛下治罪。”
  “哦?”刘协顺势挽着贾诩的手臂,缓步向前。“不如贾君说说所思为何,朕再决定是否治罪。”
  “臣所思者,乃贾谊、董仲舒、刘向、桓谭四人。”
  刘协一时没听懂,这四人……有什么联系吗?
  不过他想到了另一个似曾相识的套路。历史上,曹操问计时,贾诩就玩出这样的套路,以袁绍、刘表的例子劝阻曹操废长立嫡。
  历史虽然还没有发生,但避免正面回答,喜欢旁敲侧击的基因却藏在贾诩的骨髓里。
  根据这个套路去推测,刘协很快明白了贾诩的言外之意。
  这四人至少有两个共同点:都是汉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推手,都不得好死。
  因此,大致可以推断,贾诩想苟怕死的基因正在发挥作用。
  不过没关系,朕早有准备,不会给你苟的机会,一定会将你逼上朕的贼船。
  “贾君之贾,与贾谊之贾,是同一个贾吗?”
  “故老传说如此,只是并无实据。”贾诩淡淡地说道。
  “那你贾氏在武威几代人了?”
  贾诩略作沉吟。“约有七八之数。”
  “祖茔累累几何?”
  “列代先人,约有百数。”
  “段公当年大杀西方,若朝廷弃凉,凉州沦为羌人牧马之地,段氏祖茔自然不能幸免,贾君先祖百余坟茔会不会也被殃及?”
  贾诩一愣,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陛下有意弃凉?”
  刘协摇摇头。“朕若欲弃凉,又何必来见贾君?可是大汉危如累卵,能支持几年,实在不好说。一旦大汉火尽,山东有了新帝,弃不弃凉,贾君能预知否?”
  贾诩脸色再变。
  他与段煨等人不同,他对朝廷的弃凉之议了解甚深。
  本朝自光武以来,屡有弃凉之议,上升到朝议的就有五次,私下里的议论数不胜数,而主要倡议者大多是关东人。
  关东人欺凌凉州人,逼反了凉州汉羌,然后又将凉州当作累赘,欲弃之而后快。如果不是马援、虞诩等人力争,又有以凉州三明为代表的凉州将士奋战在平定羌乱的第一线,维持着凉州的稳定,凉州早就沦为化外之地。
  如果大汉亡了,关东最有可能称帝的就是袁绍。
  袁绍是关东士大夫的代表,一向鄙视凉州人,弃凉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一旦朝廷弃凉,就不仅仅祖茔为人残破的事了,所有的人凉州人——包括他贾诩在内——都会成为蛮夷,别想在新朝立足,王允杀尽凉州人的未竟遗愿倒有可能成为现实。
  无路可退。
  贾诩忍不住一声哀叹。
  天下之大,竟无我贾诩立锥之地。
  贾诩微微转头,看着刘协似笑非笑的脸,脸颊不禁抽了抽,竟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
  眼前的天子眉眼一如从前,眼中的神色却大不相同。
  如果说从前的天子是奋力求生的幼龙,尊贵而弱小,眼前的天子则是生出了爪牙的蛟龙,眼中充满俯视天下的威严、看透一切的智慧,让人不敢直视。
  “陛下……”贾诩迅速做出了决定。“臣以为,凉州不弃,大汉不亡。”


第三十四章 血盟
  刘协眉梢轻扬。
  他听懂了贾诩的意思,这是一个交易。
  他要大汉中兴,不再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贾诩要凉州崛起,不再成为朝廷随时可以抛弃的累赘。
  “有贾君之言,天下可安。”刘协微微用力,握着贾诩的手肘,郑重地晃了晃。
  贾诩向后退了一步,双手拱过头顶,向刘协施了一礼。“臣诩,愿为陛下,为凉州,竭微末之材,尽绵薄之力。”
  杨彪父子四目相对,不知道刘协与贾诩说了什么,竟让贾诩如此激动,当场效忠。
  杨彪太清楚贾诩是什么样的人了。
  难道是因为凉州?
  ——
  刘协随段煨、贾诩入营。先登上将台,检阅段煨麾下的将士。
  虽说段煨为人多疑,但他练兵的水平却比杨定、杨奉强多了,麾下近万将士衣甲整齐,训练有素。
  看到这一切,刘协暗自庆幸。
  如果段煨也反了,与张济同污合流,东西夹击,就凭杨奉等人那点实力,根本不够看的。
  历史上,杨奉三人曾进攻段煨大营十余日,结果什么便宜也没占到,碰了一鼻子灰。
  好在段煨很克制,不仅没有反击,反而继续供应朝廷粮食。在李傕、郭汜追杀朝廷,将朝廷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段煨也没有趁火打劫。
  甚至后来击溃李傕,段煨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
  所以说,种辑、左灵等人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他们满腹诗书,却没用到正处,全用在了内讧上,险些提前送大汉归西。
  看完演习,就在将台之上,刘协看着东方,神色凝重。
  “张济反了。”
  段煨一点也不意外,平静地点点头。“臣已经收到了张济的消息,他约臣结盟,被臣拒绝了。”
  贾诩也淡淡地说道:“陛下,张济不足为患。”
  杨彪松了一口气,抬手抹去额头汗珠。“将军,天气炎热,能否帐中说话?陛下初愈,不宜劳累。”
  段煨如梦初醒,连忙请刘协下将台,到帐中说话。
  刘协与段煨并肩而行,一边走一边说话。“段太尉当年身经百战,用兵如神,可曾留下兵法、战纪之类的文书?”
  段煨笑着摇摇头。“作战时日不暇给,后来又忙于政务,无心顾及。如今事过时迁,文书散失,经事之人也多亡故,想写也写不了。”
  “那太可惜了。”刘协无限惋惜。“如此惊人功业,却不能留下详细记载,诚为损失。将军不妨留意一些,尽力挽回,将来为太尉作传增辉。”
  “唯。”段煨脸上有光,满口答应。
  刘协也知道,指望段煨去做这件事是不现实的。这些武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自觉,他们甚至从骨子里看不起自己,更不会觉得行军作战的经过有什么记录的意义。在他们看来,真正有排面的是学问,而且是儒家经典。
  所以皇甫规最珍惜的不是战功,而是开馆授徒,撰文集五卷。
  张奂最得意的也不是战功,而是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