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容无奈,只得出城回复。
  他不敢提诏书的事,只说臧洪愿意弃城,只是不肯向袁绍投降。
  袁绍气得脸色发青,但反复权衡之后,他还是答应了。
  他实在拖不起。
  协议达成,陈容再次回城,与臧洪商量。
  臧洪向部下解释了原因,表示自己是奉诏罢兵,不是向袁绍投降。这个仇,将来还要报,只是暂时搁置而已。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何况有天子诏书。
  将士们接受了臧洪的理由,礼送臧洪出城。
  臧洪带着家人,与陈容一起出城,在袁军的围观下挥泪而去。
  袁绍心情很不好,却无可奈何。
  他派兵进驻东武阳,很快就从降卒中听到了一个消息,臧洪之所以愿意罢兵,是因为有天子诏书。
  袁绍大吃一惊,派人叫来沮授。
  沮授很快就来了,而且不是一个人。
  一直没有露面的陈宫亮明了使者身份,拿出了象征朝廷的节。
  看到陈宫,看到陈宫手里的节,袁绍气得暴跳如雷。他指着沮授,厉声咆哮。
  “公与,你敢欺我?”
  沮授拱着手,垂着头,一言不发。
  陈宫准备多时,此时从容上前,拄着节,昂着挺胸地看着袁绍。
  “公与不告,非为臧子源,乃为明府。”
  一听到明府二字,袁绍火更大了,“呛啷”一声拔出腰间的思召剑,直指陈宫面门。“反复之辈,也敢在我面前摇唇鼓舌,以为我剑不利乎?”
  虽然早有准备,陈宫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剑,还是吓出一身冷汗。
  但他无路可退。
  事情到了这一步,要么是向前一步,以竟全功。要么是后退一步,前功尽弃。
  “当年董卓欲行废立,明府亦曾如此放言,不可谓不慷慨。”陈宫叹了一口气,抬起眼皮,直视袁绍血红的双眼。“只可惜,明府未能坚持到底,不战而走,使董卓成其野心。朝廷播迁,天子颠沛,洛阳付之一炬,袁氏满门流血五尺,数百万人喋血沟壑。”
  袁绍被陈宫看得头眼发麻,底气顿时弱了三分。
  无数次午夜梦回,他也曾问自己,如果当初不是离开洛阳,而是和董卓对峙到底,结果又会如何?
  形势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一时的软弱,造成了今天的无穷烦恼。
  陈宫气势更盛。“是时也,明府屈就渤海,是臧子源说张孟卓兄弟,起义兵,举义旗,以明府为盟主,兴师数十万,迫使董卓西却。明府之所以成为关东盟主,乃臧子源之功也。”
  袁绍的脸有些发烫。
  董卓撤到长安,并非因为他率领的义军声势浩大,但陈宫这么说,他也不能否认。
  “想当时,曹操名微兵寡,是张孟卓兄弟支持,才得到厕身义军。如今曹操反目,杀张孟卓兄弟,屠灭其门,忘恩负义,天下共讨之。臧子源为故主复仇,义之所在,盟主不助其功,反遣大军围攻,着实令人齿冷。”
  陈宫深吸一口气,放低了音量。“公与不欲令盟主为天下笑,故而隐瞒真相,何罪之有?莫非坐视盟主以一时意气,杀恩人义士,违天子诏书,方是忠臣良谋?”
  袁绍眨了眨眼睛,垂下了手中的长剑。
  “公与,可是此意?”
  沮授上前,一揖到底。“臣欺瞒主公属实,不敢辩驳,唯主公所愿。”
  袁绍长叹一声。“罢了,罢了。臧子源走了也好,免得我为难。只是……”他转头看向陈宫,眼神凌厉。“陈公台,这是你的主意吧?”
  陈宫微微一笑。“是。”
  “你先背孟德,再背孟卓,如今莫不是又背了吕奉先?”
  陈宫的脸微微一红,随即笑道:“吕奉先如今是天子麾下大将,我与他同殿为臣,如何有背弃之说?且盟主所言不实,我背曹操固然是事实,何尝背孟卓?”
  袁绍自知失言,哼了一声,不再纠缠此事。
  臧洪已经走了,再纠结也没有意义。
  “你来此何事,总不会只是为了臧子源吧?”
  陈宫从怀里掏出诏书。“我奉天子之命,安抚关东,盟主愿意接诏吗?”
  袁绍撇了撇嘴。“你觉得我会接诏吗?”
  “不会。”陈宫又将诏书收了起来。“那么,你是不是应该设宴款待,听我说说西北的形势?”
  袁绍诧异地看着陈宫,又看看沮授。
  沮授说道:“主公,陈公台由西北来,并非只为朝廷,更为主公。主公既然不肯赴朝主政,听他说说朝中形势,也算是有备无患。”
  袁绍花白的剑眉扬起,一抹笑意从眼角绽开。
  他还剑入鞘,大步上前,用力一拍陈宫的肩膀。“对嘛,这才是关东名士,与那些西北羌胡混在一起有什么意思。”


第三百七十八章 陈宫论政
  陈宫走了一路,也想了一路,将袁绍可能的反应反复琢磨,做好了充足的预案。
  臧洪脱身,他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是如何脱身。
  至于能不能劝袁绍罢兵,他根本不抱希望,甚至可以说,天子也没抱什么希望。
  否则诏书里也不至于直称袁绍为渤海太守。
  袁绍如果要杀他,他当然不能示弱,死也要死得硬气点。袁绍气势弱了,他也就顺坡下驴,由明府改成了盟主。
  至于为袁绍解说西北形势,这也是计划好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命,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种默契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关东人的,甚至包括一些非关东人。
  比如士孙瑞、赵温那样的老臣。
  天子在安邑立都,却滞留美稷不归,重用并凉武人,有意无意的排斥关东士族,这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如果朝廷不再是士族的朝廷,那大汉就算中兴了,又有什么意义?
  桓灵治下的大汉,不是他们想要的大汉。
  这是一句没人会说出口,却会在心里想的话。
  袁绍设宴,为陈宫、王凌接风,沮授、田丰、审配、逢纪等人作陪。
  田丰等人并不知道沮授与陈宫联手演了一出戏,骗了袁绍,只知道臧洪弃城,东武阳重归袁绍治下,不用再浪费人力、物力攻城了,皆大欢喜。
  对陈宫,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陈宫与张邈联手,邀吕布入兖州,对袁绍的计划是一种干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讨厌陈宫。
  一来陈宫之所以反曹操,是因为曹操杀名士边让,不得人心;二来如今袁绍与曹操反目,即将渡河取兖州。陈宫反对曹操,自然可以成为袁绍的座上宾,借以表示兖州人心在袁。
  酒宴上,大家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只是双方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陈宫的使者身份。
  陈宫向袁绍介绍了西北之行的见闻。
  他虽然没有随天子出征,但他与吕布关系亲近,听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消息。
  首先,天子从河东出发的时候的确只有三千骑,但他与鲜卑人、匈奴人作战时却不是三千骑。除了匈奴王庭的一千精锐骑兵之后,还有从凉州赶来的马腾、韩遂,总兵力接近四万人。
  其次,除了击杀匈奴右部醯落的沙陵湖之战外,天子所率精骑大多是诱敌,真正完成击溃对手的任务是由马腾所部完成的。
  至于朔方城外的最后一战,扶罗韩部是溃败之后重新聚拢起来的残兵败将,看似兵力不少,实则不堪一击。再者,扶罗韩背对朔方城立阵,自置于腹背受敌的不利之地,本身也违反了用兵常识。
  袁绍本来就不怎么相信天子近乎神迹一般的战绩,听了陈宫的解释后,顿时心中释然。
  这还差不多,天子不过是一刚刚十六岁的少年,哪有那么高明的用兵天赋。
  但接下来,陈宫的话就不那么让人开心了。
  天子滞留美稷,不回河东,但他随时可能向东,进入幽州。
  幽州西部的代郡、上谷与并州北部的雁门、定襄、云中诸郡在地理上联成一片,并无阻隔。天子击破了鲜卑,降伏了匈奴后,拥有大量的战马,行军速度极快,向东进入代郡、上谷。
  换句话说,如果袁绍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天子会抢在他前面控制代郡、上谷,并随时可能通过居庸塞进入涿郡、广阳,或由飞狐道进入常山、中山。
  说到这里时,陈宫提醒袁绍,他在渡河时遇到了常山人赵云。
  袁绍对赵云其人没什么印象,但他对常山人这三个字却非常敏感。
  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就在常山境内,而常山、中山这两个郡一直与公孙瓒有勾结。如果常山人转投朝廷,和太原郡联成一片,威胁会比公孙瓒更大。
  公孙瓒杀刘虞,大失人心,已经难有作为。
  天子却是少年有为,不知道会有多少愚夫愚妇会将天子当成大汉中兴的希望。
  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此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陈宫随即又讲述了天子在美稷的一些政务。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天子对鲜卑、匈奴降人的处理。
  并州户口奇缺,诸郡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万户,不足冀州一郡。天子将鲜卑、匈奴降人迁入西河定居,并试图教化,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当然,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教化习惯了游牧的蛮夷为编户,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十年时间,很难看到成效。
  听到此处,袁绍不禁莞尔,用一种近乎轻佻的语气说道:“天子虽年少,却有尧舜之志。”
  沮授眉心微蹙,沉默不语。
  田丰却放下了筷子,长身而起。
  “主公,少年之失在急。天子年未弱冠,却有长治久安之思,不可小觑。且十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黄巾之乱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却恍如日,余波至今未平。设若十年之后,天子教化有成,率十万鲜卑、匈奴少年南下,主公将何以应之?”
  袁绍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脸色也有点泛白。
  十万精骑南下,想想都令人心寒。
  但田丰所言绝非空穴来风。
  这次大战,天子收降了十余万鲜卑人,再加上原本就在塞内定居的匈奴人,纵不及十万户,所缺也有限。如果接下来几年再招诱一些草原上的鲜卑人入塞,十万户只多不少。
  十年教训,如今只有十来岁的鲜卑、匈奴少年长成,十万精骑并不是虚言。
  如果再加上西凉人……
  一瞬间,袁绍就觉得案上的美酒佳肴都没了滋味。
  “预则立,不预则废,诸君何以教我?”袁绍抬起头,强笑着,看向众人。
  田丰拱手。“臣以为,主公入朝主政,为上策。”
  审配、沮授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田丰所言的确是好计。袁绍入朝主政,内有赵温、张喜等老臣的协助,外有天下士族的响应,独揽大权并非难事。如此一来,不管天子有什么花样,都无法对袁绍产生威胁。
  论起对胡虏的绥靖、安抚,袁家才是真正的中坚力量。从袁安起,就一直力主安抚胡虏,而非征讨。如今袁绍坐镇冀州,和幽州的鲜卑、乌桓关系密切,不久前还嫁了几个族女到鲜卑、乌桓各部,又封了几个单于。
  袁绍沉默良久。“元皓,且言中策。”


第三百七十九章 田丰三策
  王凌坐在陈宫下首,一直没说话。
  以年龄论,他刚刚弱冠不久,比在座的都小一截。以辈份论,袁绍和他的叔叔王允论交,他晚一辈。
  在这样的场合,他几乎没有说话的资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