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数日后,吕布准备完毕。
  刘协亲自为吕布送行,贾诩陪同。
  出营的路上,刘协与贾诩提起了将选拔学员制度化的想法。
  贾诩诧异地看了刘协一眼。“陛下,这是何人进言?”
  “朕自己的意思。”刘协反问道:“先生以为不可行?”
  “可行,但没必要。”贾诩看了一眼远处已经集结完毕的骑士们。“依陛下当初的方案,十万大军也不过需要两千人,十期而已,十期以后再招新学员,又有何用?”
  刘协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不是不愿意,是不想锋芒毕露,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十万大军是凉州能承受的极限,多了没意义,只会让人觉得凉州人野心太大,难以控制,进而对凉州人处处设防。
  贾诩自我设限,将目标限定在十万以内,既可以保证凉州人在军中的话语权,又不至于让人担心凉州人独大,会挤压其他人的生存空间。等凉州人夯实基础,站稳脚跟,再推而广之也不迟。
  毕竟大汉不可能只需要十万精锐。
  “那就先以十期为限吧。”刘协说道:“如果效果不错,就推行到其他。”
  贾诩眨眨眼睛,点头同意。
  刘协的态度很坚决,不是他能拦得住的。好在刘协也不着急,没有说现在就直接推行,而是给了他足够的缓冲时间。
  就算一年招收两期,十期也需要五年时间。
  如果一年只招一期,十期就是十年了。
  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搞得太激烈,试一试也没什么坏处。


第四百六十九章 狼骑远征
  两人取得了默契,缓缓来到吕布等人的面前。
  吕布一手挽着赤兔的马缰,一手虚握拳头,贴在胸口,躬身致意。“陛下,臣将远行,愿陛下保重。”
  刘协点点头。“温侯保重。”又看向吕布身后的骑士们。“诸君保重。”
  “敬礼,向陛下辞行。”黄猗大喝一声,举拳贴心。“陛下保重。”
  百名骑士齐声大喝:“陛下保重。”
  刘协招招手。“授旗!”
  吕小环踢马出列,来到吕布面前,挤了挤眼睛,将怀中抱着的一杆大旗送到吕布面前。吕布有些意外,却还是接过大旗,解开了上面的绵绳。
  雪白的大旗展开,露出一个血红的狼头。
  狼头活灵活现,眼神冷峻,牙齿锋利。尤其是颈部的毛,灵动飞舞,像一团火焰。
  吕布看在眼里,不由得低呼一声:“哇哦,好绣工。”
  “天子安排的。”吕小环俯身,低声说道:“阿母亲手绣了眼睛,她要看着你建功立业。”
  吕布心中涌起一阵热流。他用力点了点头,大声说道:“谢陛下授旗。”
  刘协打量着吕布。“温侯,狼虽不是最强大的猛兽,却是草原上生存能力最强、分布最广的生灵。希望你们能像狼一样,不畏任何对手,带着这面狼旗纵横草原,扬我大汉声威。”
  “唯!”吕布翻身上马,高高举起狼旗。
  火红的狼头在阳光下跳跃着,像是有了生命。
  “出发!”吕布轻踢马腹,赤兔转身,向北轻驰而去。
  黄猗及众骑士依次跟上,跟着狼旗,一路向北。
  前来送行的魏夫人、袁权目不转睛地看着各自的丈夫,心情复杂。
  百骑深入草原,千里奔袭,男人们想的是建功立功,她们想的是安全归来。
  刘协眯着眼睛,看着骑士们渐行渐远,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他刻意淡化了吕布出征的意义,除了授旗之外,没有搞特别隆重的出征仪式。来送行的人也有限,未必能意识到这一次出征的意义。
  可是在他心里,这却是万里开拓的第一步。
  吕布是他派出去的第一匹狼。如果能一战成功,证明这种狼群战术可行,将来就可以扩大规模,一路向西,饮马大西洋了。
  欧亚大草原,就是这个时代最畅通的道路。
  ——
  回营的路上,刘协与贾诩商量起了另外一件事。
  弹汗山大捷的封赏。
  荀攸等人于去年除夕之夜主动出击,奇袭弹汗山,打破了鲜卑人联合的企图,也为边疆的稳定提供了可能,功劳不小,却一直没有封赏。
  杨彪赶来,也有商量这件事的目的,但他没有主动提。
  刘协知道杨彪是想等他主动说,免得让人怀疑他是为关东人代言。
  天子巡幸凉州,迟迟不归,三公成了摆设,态度已经很明显。
  “我想重设都护府,不仅在西域,也在北疆。”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幽州东西千余里,不仅有燕山之南的郡县,还有燕山之北的无边草原,仅有幽州刺史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都护府设在何处,是否节制幽州?”
  “具体的职责和范围,现在还没确定,只是一个方案。”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先提出来,由三公议一议,免得有人心急。”
  贾诩哑然失笑。
  天子这朝争的手段越发高明,攻守转换娴熟自如。提一个粗略的方案,由三公商议,会让老臣们很难受。都护的权力大了,有尾大不掉的危险。都护的权力小了,则关东人难得的机会就会错过。在公义与私利之间如何平衡,会暴露出不少人平时掩饰得极好的内心。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考验,毕竟这个都护府最后设不设,又怎么设,决定权最终还是在天子手中。如果老臣们做得太过份了,天子直接否决,他们还是白辛苦。
  况且代行太尉事的杨彪在此,司空张喜去了益州,司徒赵温去了关中,分隔数地,也没办法面对面的沟通。等他们商量好,估计几个月都过去了。
  贾诩几乎能想象到以关东人自居的张喜会是如何无奈。
  “臣以为甚好。”贾诩说道:“不过立功将士的封赏还是要快一些好,免得寒了将士之心。”
  刘协微微一笑。
  他不是不想立刻封赏随荀攸出战的诸将,而是不想引起吕布的不满,想等吕布出征之后再做决定。荀攸让臧洪首发的私心太明显,吕布又是个直肠子,未必愿意忍这口气。万一他想为张辽、高顺鸣不平,这事就不太好弄了。
  但朝廷已经将张辽、高顺从吕布麾下剥离出来,不希望他们再扯上什么关系。
  “荀攸比照韩遂,臧洪比照成公英,张辽、高顺嘛,只能再等一等了。”
  贾诩眉梢微颤。“陛下,张辽、高顺的功劳不弱于成公英,是不是有些薄了?”
  “的确有些薄,但朝廷封赏是依据军功簿来的,不能想当然。若有偏颇,也只能以后调整。”刘协淡淡地说道:“时间终将证明一切,不要急。”
  贾诩没有再说什么。
  天子的意思很明显,这次赏功就算有不公平的地方,也是荀攸的私心所致。这种事可一可不再,毕竟一次算偶然,再来一次就是刻意了。如果张辽、高顺觉得荀攸为人不公正,下次还能不能全力以赴的作战,那就不好说了。
  荀攸必须在派系和自己的功业之间做一个平衡,否则必然会遭到反噬。
  比如说,当吕布载誉归来,并州人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张辽、高顺会不会主动要求重归吕布麾下?就算明面上不如此,私下里串联,互相声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贾诩随即又想到了天子刚刚提过的选拔制度。
  如果他当时婉拒了天子的提议,天子会不会转而交给荀彧、荀攸去推行?
  并州,凉州,关东,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得好,他们会争相为朝廷效力。处理得不好,他们会互相拆台,看对方笑话。
  天子在下一盘大棋,但他能不能有成为一个高明的棋手,尚未可知。


第四百七十章 玉不琢,不成器
  杨彪虽然代行太尉事,却没有参与吕布出征的送行仪式。
  一百多骑的规模,哪怕是由吕布率领,也只是个斥候队而已,哪里需要他出面。
  等他知道天子亲自出面,并且为吕布授了狼旗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件事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这一百余骑承担着天子的殷切希望,只不过他没感觉到而已。
  杨彪有些沮丧,觉得自己或许应该请求致仕了。
  就在杨彪自怨自艾的时候,天子请他议事,主题就是重设都护府的事。只不过这次要设立的不是西域都护,而是北疆都护,首任都护的拟定人选就是弹汗山大捷的指挥者——荀攸。
  杨彪很惊讶,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
  “陛下,关东未平,州郡未定,征伐四夷是不是操之过急?”
  “设立都护府,与征伐四夷有何相干?”刘协哑然失笑。“杨公,我只是担心草原不安,鲜卑人死灰复燃而已。之前虽然设立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却都在塞内,对塞外的鲜卑人控制有限。如今公达一战而威震草原,正是在塞外设立都护府的好机会。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嘛。”
  “仅凭并凉二州,如何供养得起这么多人马?”
  “鲜卑人怎么活,他们就怎么活。”刘协说道,声音不大,却很坚决。“朝廷会为他们提供武器和必要的粮食补给,让他们能战胜鲜卑人,让鲜卑人无法坐大。”
  他顿了顿,又道:“但是毋庸置疑,战斗会很艰苦。所以,朝廷会尽力让他们的付出有所值。诸公在讨论的时候,务必要记住这一点。”
  杨彪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超出了他的认识范畴。他从来没想过汉军可以像鲜卑人一样在草原上生活、战斗,但仔细一想,没想过不代表不可以。在北疆呆了一年多,他清楚人有多大的潜力,为了活下去,又能付出怎样的代价。鲜卑人可以做到的,汉人同样能做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算荀攸不愿意受这样的苦,也会有别人愿意受这样的苦。
  比如吕布,或者张辽、高顺。
  要放弃这个机会吗?当然不能。
  这是荀攸冒着被天子斥责的危险争取来的机会,绝不能轻易放弃。
  杨彪迅速做出了决定,赞同刘协的意见,在北疆设立都护府,并由荀攸出任第一任都护。综合考虑当前朝廷的实力,以及草原上胡虏的户口,应该将兵力限制在三万以内,并将都护府的控制范围设定在塞外。
  沿边诸郡可以为都护府提供粮食、物资,但不能由都护府直接控制,以免出现都护府实力过大,尾大不掉,甚至成为朝廷的威胁。
  刘协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让杨彪畅所欲言,并将他的意见记录下来。
  这些老臣或许会有私心,但他们受董卓、李傕之苦太深,绝不会鼓励边将坐大,哪怕这个边将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这一点,刘协还是有信心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放心将设立都护府的想法交由公卿讨论。
  刘协与杨彪反复商讨后,拟定了诏书,命人送往关中、益州以及河东。
  随后,刘协又与杨彪商量。他暂时还不打算回美稷去,美稷的事务暂时还是由杨彪代理,所以杨彪不能久留。
  考虑到荀攸、吕布的先后出击,会有更多胡虏款塞请降,杨彪肩上的担子会更重,刘协授权杨彪以太尉的身份辟吏。
  九卿不开府,不能辟吏,太尉可以。
  杨彪感激不尽。天子虽然依然不肯将太尉实授给他,却还是体恤老臣的,对他的信任也无可挑剔。
  出了御帐,杨彪想着刚才天子所说的话,径直回自己的帐篷,险些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