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
  刘协点头示意,杨阜起身,先向刘协行了礼,随即又向杨彪行礼,报上姓名、籍贯、官职。
  “敢问太尉,袁绍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该罢免他,还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绍拒绝入朝,朝廷又当如何处置?”
  杨彪向刘协再拜。“陛下,杨阜所言有理,但事急从权,不宜催迫。臣以为,可以三年为期。时间太短,安抚难以见效。时间太长,又容易滋生问题,养虎为患。”
  刘协还没说话,杨阜又追问道:“若是三年之后,袁绍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杨彪回头看了杨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后,若袁绍不肯入朝,我当引咎自免,身执戟盾,以讨袁绍。”
  杨阜刚要说话,司空张喜站了起来。“陛下,臣附议。若三年之后,袁绍不肯入朝,臣愿与太尉一起为行伍,决死于阵前。”
  刘协笑了。“难得司空这么勇悍啊。”
  张喜老脸一红。“臣虽老迈,为天下苍生计,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时,益州牧刘璋及益州豪俊闻说袁绍请降,无不欢欣鼓舞,翘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绍,则益州必随其后。”
  刘协盯着张喜看了一会儿,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进驻关中后,他找个机会问了司徒赵温,确认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的就是张喜。
  毫无疑问,张喜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不是为了朝廷着想,而是为了袁绍。
  袁绍的后妻就是刘繇的族人,刘繇的兄长刘岱更是袁绍的死党。袁绍逃离洛阳,北上渤海时,一度将家属托付给刘岱。
  他很想质问张喜一句,但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
  刘繇也有条件的向朝廷称臣了,追责张喜,必然涉及刘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机会兵不血刃的将益州收回来。
  有荆州、益州在手,朝廷钱粮紧张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说话的底气也更足。
  大丈夫不争一时意气,将来再慢慢算账。
  反正以张喜的脾气,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三十章 百年树人
  刘协无法拒绝袁绍的议和,却可以在具体的条件上做点手脚。
  对杨彪的建议,刘协提出了一点异议。
  不能直接委任袁绍为冀州牧,只能承认他的渤海太守官职。
  理由有二:一是袁绍的冀州牧从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二是上一次朝廷的提议中就是如此。没道理袁绍拒绝了朝廷的恩赦,进兵中原,错上加错,朝廷反倒再让一步。
  或是如此,袁绍不肯议和,再打一段时间,是不是朝廷还要让他做三公?
  所以,袁绍必须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然后再谈是不是要委任他为冀州牧的事。
  这么做,对刘表、刘璋都没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得到朝廷承认的,反倒显得朝廷不卑不亢,一碗水端平。
  听了刘协的条件,杨彪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听得出来,刘协有意刁难袁绍,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议和显然对袁绍更有利,对朝廷来说,反倒没那么急迫。假以时日,或者干脆放开手脚,天子也能推平袁绍。
  只不过杀亡大一些,名声难听一些。
  既然如此,袁绍没有理由不让步,反而要讨点便宜。
  朝廷不要面子的吗?
  就算他们有心保全袁绍,也不敢做得这么明目张胆,置天子的尊严于不顾。
  逼急了天子,对他们没好处。
  韩遂等人却心中欢喜,只是碍于人言,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杨彪提议,择日再议,给所有人一个考虑的时间。
  刘协答应了。
  他清楚,杨彪是想私下里进谏。公开朝议时,有些话是不方便说的,毕竟还要维持体面,大义不能丢。私下里,利益考虑的成份可以更多一些,更直接一些。
  又商量了几件其他的事,暂时休会。
  刘协刚刚起身离开,杨彪一个箭步,抢到贾诩面前。
  身手之矫健,让贾诩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
  “文和,许久未见,一起喝一杯?”杨彪热情的邀请道。
  贾诩忍不住笑了。他和杨彪认识这么多年了,杨彪还是第一次这么主动。
  “喝茶还是喝酒?”
  “随文和之便。”杨彪不由分说,伸手示意。
  贾诩倒也不好拒绝,与其他人点头致意,跟着杨彪向外走。
  韩遂也想和贾诩商量,见被杨彪抢了先,有些郁闷,只得将伸出的手转向马腾。“寿成,彦明刚送来一些羌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去喝一杯?”
  马腾无所谓。朝会时,他心不在焉,一句话都没说,点头答应。
  赵温、张喜想跟上杨彪,却被杨彪使了个眼色,硬生生的刹住了脚步,看着杨彪、贾诩有说有笑的出了帐。
  帐中众人看得清楚,心照不宣的交换着意见,然后三五成群的出了门。
  公开的争论告一段落,接下来是不同的派系之间讨价还价的时间。
  ——
  刘协回到后堂,脱下朝服。
  诸葛亮迎了上来,收好朝服,又递上常服,侍候刘协穿好。
  “孔明,你刚才没说话。”
  “臣入仕时日尚浅,不了解朝中形势,有些大臣还是第一次见面,不宜妄言。”诸葛亮微微一笑,又道:“臣相信陛下自有明断。”
  “现在没有大臣在侧,你不妨说说你的想法。”
  诸葛亮沉吟了片刻。“臣赞成陛下的意见,和议可以议,尊卑却不能乱。不能由着袁绍来,必须由朝廷掌控局势。”
  刘协点点头,示意诸葛亮继续说。
  “光武皇帝重儒,宽待大臣,本是好事。但大族居功自傲,见利忘义,当时还只是隐患,如今已成痼疾。若不能趁此机会予以惩戒,只怕就算天下太平了,也只是一时安稳。时过境迁,难免变本加厉,为祸更烈。”
  “嗯,接着说。”
  “关中度田,初见成效。有丝帛的生意弥补,关中大族勉强还能接受,不至于激变。可若是山东大族也想分一杯羹,丝帛的价格下跌,利润摊薄了,就很难说了。届时山东大族没有拿到想要的,关中大族又有损失,都会有怨气。我听大司农提起过,荆州的丝帛进入关中之后,胡商们已经有些挑三捡四,没之前那么爽快了。”
  “有这事?”刘协微怔,这才想起奸商安东尼有好久没来见驾了。
  “大司农正在统计数目,估计很快就会有方案出来。”
  刘协点点头。对刘巴做生意的手段,他还是放心的。
  “所以就算要谈,也要让山东大族受到应有的惩戒,尤其是依附袁绍的冀州人,不能施恩太滥。若非如此,忠奸岂有分别?”
  刘协没说话,想了一会儿。
  他从诸葛亮的话中听出了地域之争的兆头。
  诸葛亮未必是有意为之,但这种无意识的地域观念危害性更大。
  山东人都互相嫌弃,还能对凉州人一视同仁?更别说将来要融入华夏民族的鲜卑人、乌桓人。
  对别人,他可以放宽一些要求,对诸葛亮,他必须及时提醒。
  “孔明,依附袁绍的可不仅仅是冀州人,冀州人也未必都依附袁绍。赵子龙就是冀州人,但他不仅身赴行在,还呼朋引伴,为朝廷引荐了不少冀州人才。”
  诸葛亮脸一红,躬身道:“陛下所言甚是,是臣口不择言。”
  “口不择言也就罢了,错了便改,就怕心里的成见难除。”刘协歪了歪嘴。“按照有些人的说法,你那未婚妻还是江夏蛮子呢,你能认可?”
  诸葛亮尴尬地笑了。“多谢陛下提醒,臣以后一定注意。”
  “嗯,他们该到了吧?”
  “按时日计算,应该已经到了,大概是路上耽搁了。等他们一到,我就引他们来见驾。”
  刘协点点头。“还有一件事。你能不为道德所惑,实事求是,是个好习惯。但朝中老臣习气难改,怕是听不得你这些话,难免要好为人师一番。公众面前,你少说两句,也是好的。风头太劲,难免为人所忌。”
  诸葛亮心头一暖。
  他本不是个冲动的人,所以在朝会时一言不发。可是天子特意提醒他,即使是在这需要支持的时候也不希望他过早的与老臣们发生冲突,可见对他的爱护绝非虚言,而是发自内心。
  “谢陛下。”


第六百三十一章 身不由己
  大致上,刘协赞同诸葛亮的意见。
  迅速达成议和看似有助于实现天下太平,但那只是表面的太平。山东大族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将来必然会成为推行新政的阻力。
  如果朝廷不能实现对山东的有效控制,以山东财力补凉州产出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也就没有现实基础,山东、山西的对立依旧存在,文化共同体的意识也无法形成。
  因此,他更希望能慢一点,稳一点。
  但形势不由人,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时候,阻碍和平的实现就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尤其是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非常容易走极端的读书人来说。
  一旦有人从中蛊惑、煽动,再来一次上书的群体性事件,脸上可就不好看了。
  所以,明明不想谈,也只能谈,他能做的就是尽想把握节奏,并将责任推到袁绍一方。
  希望袁绍能硬气一点,不要轻易跪。
  刘协和诸葛亮讨论的重点是振兴关中。
  关中曾经是陆海,八百里秦川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汉帝国初期对秦政的反思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尤其是儒学大兴之后。
  学者对秦政的反思大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却没有对经济、军事层面做足够的细致研究,仿佛秦统一天下只是残暴而已。
  这显然是片面之辞。
  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仅靠残暴就统一天下,包括后来的蒙古和女真,胜利的背后必然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如果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研究,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所得的结论很难起到指导作用。
  刘协希望诸葛亮等人对秦政进行梳理,取长补短,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
  在赤眉毁坏关中之后,时光又过了近两百年,因户口太多,垦荒过度造成的环境破坏渐渐恢复,关中又有了成为都城的物质基础。
  在刘协到达关中之后,就有人提过,天子不必回洛阳,可以在关中建都。
  刘协没有立刻给出答复,借势进行深入调研,对之前的度田成果进行复验。
  他对司徒赵温不是很信得过。
  赵温老了,不复年轻时的豪迈和勇气,很多事情做得很敷衍。后患不小。
  这是老臣们的通病,谨慎有余,开拓不足。
  罢免大司农张义,越级提拔少壮派刘巴,就是希望能有所触动。
  “关中能供养的户口有限。”诸葛亮列举了一串数字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有秦岭阻隔,益州的钱粮运到关中的代价太大。东有砥柱之险,山东的钱粮也很难西运。从长远来看,关中只能做为陪都,不能做国都。”
  刘协点点头,又道:“但定都洛阳的弊端也很明显,太安逸了,朝臣的心态迟早会发生变化。”
  诸葛亮表示赞同。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没有完美的答案。
  可是就当前而言,关中的户口还远远没有到达可以承受的上限,这个问题还没有到必须面对的时候,他们可以慢慢研究。
  有郎中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