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后面的人就很难出彩了。
  正在他犹豫时,诸葛亮笑道:“不如孝直先来吧。他虽年长,入值却迟,或许能有新意。”
  庞统会意,点头表示赞同。
  法正心中欢喜,看向刘协。
  刘协也点了点头,接受了诸葛亮的看法。
  能够主动给法正先发言的机会,而且理由充足,让别人无法反对,诸葛亮的情商很高。
  法正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臣以为,扬州牧此战成功,不仅收复了庐江,使扬州完璧,更掩护了江东诸郡。从此之后,江东可以避免战事侵扰,重建太平。此外,颜良授首,淮南无叛军,东出之荆州军无后顾之忧,随时可以北上,协助兖州牧,夺取睢阳……”
  法正侃侃而谈,推演着袁术收复庐江后的形势变化。
  庐江在淮水之南,长江以北,是沟通中原与江东的要地。袁术收复庐江,不仅拔掉了袁绍安插在淮南的钉子,更切断了江东与袁绍的联系。
  比如刘繇。
  刘繇虽然接受了周忠的劝告,上书称臣,但他并没有与袁绍断绝联系。许劭出现在寿春,堵截张喜,便是明证。
  称臣只是权宜之计,只是表面文章,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一党。
  可是现在,袁术夺取了庐江,刘繇再想和袁绍眉来眼去,可就没那么方便了。
  至少在军事上进行呼应的可能性基本没了。
  宗承、娄圭等人可以一心一意的北上,协助曹操收回睢阳,进一步压缩袁绍的空间。
  此时此刻,就算袁绍拿下了彭城,也无法对中原腹地产生重大影响。
  刘协听了,微微颌首。
  法正的分析基本准确。不出意外的话,袁绍只能议和,想凭武力翻盘的可能性是没有了。
  “你觉得袁绍会怎么做?反击,还是接受现实,继续议和?”
  法正想了想。“若是臣为他谋划,会劝他强攻彭城,就算要议和,也要将彭城以北控制在手中。但是臣怀疑他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实力,恐怕还是会接受现实,继续议和的可能性大一些。”
  刘协心中一动。
  法正果然与诸葛亮不同,在军事上更激进,敢于冒险。
  不得不说,强攻彭城对袁绍的意义很大。
  如果能拿下彭城,袁绍就算接受议和,也不会白忙一场,至少有半个徐州入手。
  彭城已经被围了小半年,刘备就算有准备,此刻也是强弩之末。如果袁绍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拿下彭城并非不可能。
  “你们看呢?”刘协转向诸葛亮和庞统。
  诸葛亮做了个手势,请庞统先说。
  庞统客气了一下,微微一笑。“臣赞同孝直的意见,但臣还想补充一点。就算袁绍有这样的勇气也没用,真正的实力在冀州人的手中,并不在他的手中。颜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临阵被杀,对冀州人的士气影响之大,不宜低估。”
  法正不以为然。“什么河北四庭柱,匹夫之勇而已,有那么重要吗?”
  “有,前年关羽率部驰援徐州,阵斩文丑,就曾重创冀州军士气。文丑的名气还不及颜良,便有如此影响。颜良阵亡,影响只会更大。”
  法正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眉宇眼有些不屑。至于针对谁,就说不清楚了。
  刘协看着庞统,又道:“还有吗?”
  庞统微微欠身。“陛下,不出意外的话,袁绍会接受议和,但他未必会撤兵。臣担心他会拖延时间,滞留彭城,以观形势。扬州牧要在庐江推行度田的事,臣以为当慎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生变,为袁绍所趁。”
  刘协说道:“你是担心朝廷支持扬州牧在庐江度田,会激起山东大族的反抗,逼着他们支持袁绍?”
  “正是。”
  “依你之见,朝廷应该否决扬州牧的提议?”
  庞统摇摇头。“不支持,也不否决,留中不发。待宗承率部北上,协助兖州牧攻克睢阳,逼退袁绍,再做决定。”
  刘协不置可否,看向其他人。
  不少人都赞成庞统的建议,只有诸葛亮不发表。
  “孔明,你的意见呢?”
  诸葛亮抬起头,眼神清澈。“臣的意见正相反,朝廷不仅应该表态,而且应该明确的表态。”


第六百四十八章 孔明论政
  诸葛亮话音未落,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刘协。
  刘协看出了袁术的小心思,但他还没想好应该如何应对。让诸葛亮等人讨论,本身就有兼听则明的目的。
  如果说袁术杀颜良、夺庐江只是个人意气,那他要在庐江推行度田,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这是纳投名状,想和朝廷牢牢的绑在一起,并求得朝廷的保护。
  袁术要和袁绍死嗑到底,决不妥协,就等于和那些心向袁绍的袁氏门生故吏撕破了脸,难免遭到敌视和排斥。这是袁氏的私事,朝廷是不好直接出面的,说不定还会坐山观虎斗,坐视袁氏内斗。可若是他因度田而被山东大族敌视,那朝廷就不能不出面了。
  否则谁会把度田当回事?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就是了。
  袁术故意把事态扩大化,实际上是扯虎皮,做大旗,逼朝廷表态。
  我袁氏家门的私事你不管,度田你管不管?
  刘协看破了这一点,所以才夸袁术大智若愚。
  袁权也看破了这一点,知道袁术除了和袁绍斗气,更是以身赴火,为他们博一个前程,才会说袁术荒唐了一辈子,终于做了一件正经事。
  但正如庞统担心的那样,度田的事急不得,急则生变,会将山东士大夫逼到袁绍的阵营里去。不仅那些支持袁绍的人会死心塌地,原本支持朝廷的人都有可能变卦。
  宗承、娄圭家也是有地的,曹操家也是有地的。
  反对度田,或者说反对急于度田的人很多,刚刚赶到关中的王朗就强烈反对。作为杨氏的故吏,王朗无疑是忠于朝廷的,他实际上代表了绝大部分山东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我家的土地虽多,却没有一亩是多余的。
  像袁术这种为了搞死袁绍,不惜玉石俱焚的奇葩毕竟是少数。
  刘协也清楚这其中的分寸,理解王朗等人的看法,并没有立刻在山东推行度田的计划。
  刘协夸袁术一声机灵鬼,却不代表他就愿意被袁术裹胁。
  某种程度上,庞统的建议更有可行性,可以化解袁术的逼迫。
  只是不那么完美。
  诸葛亮旗帜鲜明的反对,大出刘协的意外。
  “孔明,说来听听。”
  “唯。”诸葛亮躬身施礼,不急不徐,从容说道:“度田是朝廷的既定政策,也是新政的基础。目前已经推行度田的河东、汉阳、三辅进度不同,效果也各有区别,已经能说明一些情况。请容臣一一说明。”
  “说。”刘协来了兴趣。
  “相比之下,河东未能对举兵反叛的大族进行惩处,导致大量的土地还控制在大族手中。河东尹能控制的仅是屯田兵生产的粮食,虽然产量年年有所增长,但上限不高。初步估计,勉强能支撑幽燕都护府,再无余力。”
  “汉阳的大族对朝廷的新政最为支持,但汉阳的耕地有限,粮食产出同样不多。安定本郡之余,能够为其他诸郡提供少量支援。凉州要想安定,必须从关中或者益州调粮。”
  “关中耕地最多,度田的效果也相对更好。假以时日,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凉州提供粮食。”
  诸葛亮停顿了片刻,让所有人有个消化的时间,最后才总结道:“虽说三地的度田各有缺陷,但总体而言,度田有利于粮食供给,对边疆安定作用甚大。坚持度田,并在耕地更多的关东推行度田,势在必行。不如此,大汉旧弊难除。”
  庞统忍不住说道:“孔明,我并非反对度田,只是觉得不可急于求成。”
  “的确不可急于求成,但态度必须鲜明。”诸葛亮声音不大,语气却非常坚定。“陛下也没有下诏说要立刻在山东推行度田,但扬州牧要求在庐江推行度田,敢为天下先,朝廷却不能模棱两可,使山东士大夫心存侥幸。”
  诸葛亮转向刘协。“陛下,庐江在江淮之间,土地肥沃,水利优越,既能种稻,又能种麦。不仅远超河东、汉阳,甚至比关中略胜一筹。如果在庐江推行度田成功,不仅收成更多,也更容易让山东士大夫看到度田有利的一面,减少抵触情绪。这样的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庞统忍不住笑道:“难道庐江度田之后,收成更多,山东士大夫就能支持度田?”
  “至少山东百姓会支持。”诸葛亮的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如果能得到山东百姓的支持,山东士大夫支持与否,还重要吗?”
  “这……”庞统瞪圆了眼睛,刚要说话,又意识到不妥,连忙咽了回去。
  他极度不认同诸葛亮这句话,但不能当着天子的面说。
  诸葛亮抬起手,轻轻一按,示意庞统不要着急。“山东士大夫反对度田,所争者无非是利。陛下推行度田,也不是想与民争利,相反,是要给他们更大的利。只是世人大多短见,看到更大的利之前,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小利。等他们发现度田来带来更大的利时,他们就不会拒绝了。”
  庞统等人转头看向刘协。
  刘协嘴角轻挑,却不说话。
  高下立判。
  论军事,庞统、法正都不弱。论治国,诸葛亮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同龄人,站在了大气层。
  天才就是天才,一点就透。
  庞统轻咳一声。“孔明,诚如你所说,河东、汉阳、关中都在度田,可是你说的大利又在何处?难道是丝路之利?”
  “丝路之利虽大,却远非全部。”诸葛亮摇摇头。“大乱之后,恢复为主,真正的大利要等到天下太平之后才能展现。民以食为天,当天下近半之人无立锥之地,沦为流民的时候,哪里还有心思去生产?度田,正是解决无数人生存问题的办法,也是天下太平的基础,非行不可。”
  诸葛亮举起手,用力挥了挥。“度田不能急,但也不能犹豫,朝廷当态度鲜明地支持扬州牧在庐江试行度田,以示决心。若有人因此铤而走险,不惜与朝廷为敌,那也不是朝廷的损失,而是他们不可救药,自绝于天。”
  庞统眉心微蹙,若有所思。
  法正等人也低声交换着意见,窃窃私语。
  袁权眼中露出一丝浅笑,躬身向刘协施了一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陛下胸怀如海,英才如百川自汇。大汉如日,必能洗净尘垢,重现大光明。”


第六百四十九章 不学礼,无以立
  刘协忍俊不禁,嘴角一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袁权难得夸人。她谨慎地和所有人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从来不为袁术说好话。
  今天却露出了破绽。
  她虽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如此称赞天子身边的人年轻俊杰,等于赞成他们的见解。
  尤其是诸葛亮,她挑选的时机表明了她的态度。
  说到底,毕竟是父女,怎么可能不关心。
  可是对袁术这个奇葩父亲来说,不关心就是最大的关心。
  但刘协却没有作出结论。他让诸葛亮等人再想想,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然后,他命人将捷报归档,抄送几个重臣,听取他们的意见。
  袁术离开寿春的时候,张喜已经到了寿春。按照时间估算,不出意外的话,张喜应该会和袁绍见面。不管袁绍的反应如何,张喜的奏疏应该已经在路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