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道天下-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需要立刻做出答复,陈宫立刻轻松了许多,思路也跟着灵活起来,随即问道:“敢问陛下,什么才应该是求学的第一目标?”
“问道。”
赵歧哈哈一笑。“陛下莫不是睹南山而有归隐之心?这可不行啊。陛下富春秋,担重任,正当有为,岂能归隐?等到了老臣这年纪,再兴归隐之心不迟。”
刘协转头看看赵歧,忍俊不禁。“赵公不是怕我有归隐之心,而是怕我有长生之心吧。”
赵歧抚须而笑。“陛下若是这么说,也没错。陛下有秦皇汉武之雄才,固然是幸事。可若是像秦皇汉武一样求长生,那可如陛下方才所言,过犹不及了。臣老了,有今日,未必有明日,没什么好怕的,就斗胆进谏一句。”
刘协放声大笑。“赵公坦荡,可称为大丈夫矣。”
赵歧一声轻叹。“得陛下此言,臣可含笑九泉了。”他转头看看四周。“臣束发从学,到今八十余年,经过盛世,也经过乱世,见过君子,也见过小人。在暮年之际,还能看到大汉中兴的曙光,可以从容于地下,向先帝、前贤报个平安,此生无恨。”
赵歧的眼中露出一丝留恋。“我虽劝陛下莫求长生,但我自己却奢望能再活几年,看到太平之年。陛下,即使是从中平元年算起,大汉也已经乱了十四年啦。十四年前,洛阳是洛阳,长安是长安。十四年后,洛阳也成了长安,唉……”
赵歧一声长叹,两行老泪涌了出来,滑过斑点重叠的面庞,沾在雪白的胡须上。
刘协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他明白赵歧的意思。
赵歧想在辞世之前看到太平,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不想再看到战火蔓延、百姓受难。
他是见过太平,也见过苦难的人,更知太平的珍贵。
“赵公……”刘协沉吟了片刻,郑重地点点头。“袁绍已经称臣,太平将至。”他又抬起头,看着面前的荒芜。“朕有一件事,想拜托赵公。”
“请陛下直言。”
“不管将来是不是要迁都长安,这太学都是要恢复的。请赵公坐镇,主持此事,重现当年太学风采,为大汉中兴储备人才,多增养一些像公台这样既有学识,又不拘于成见的人才。”
赵歧身体一振,饱含热泪的双眼中闪出兴奋的光芒。他挺直身躯,拱手双手,深施一礼。
“臣歧,领旨。”
——
辞别了赵歧、陈宫,刘协在太学旧址信步而行,一直没有说话。
诸葛亮、庞统等人跟在后面,也不说话。
他们都知道,天子的心情很沉重。
一是因为眼前的情景很难让人高兴起来,一是因为赵歧的心愿带来的触动。
他们没有赵歧那样的经历,他们最初的记忆就是黄巾起事,对黄巾之前的太平时光并没有多少印象,感触远远没有赵歧那么深。
但他们都清楚,战争带来的伤害太大,而大汉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伤害。每拖一年,就是在大汉伤痕累累的身体上又割一刀,所剩无几的鲜血就会又少几分,离死亡也就更近一步。
天子更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虽然很不情愿,还是决定接受议和。
刘协手足并用,登上一座残破的土丘。站在丘顶,四下观望。
“这是什么所在?”
庞统、法正等人摇摇头,不清楚。
诸葛亮四下里看了看,说道:“应该是明堂。在泰山脚下,有一座类似的建筑,据说是孝武时所建明堂。论始建时间,那一座才是大汉最早的明堂,这一座是孝平年间王莽主政时才建的。”
刘协微微颌首,却没说什么。
他虽然没说要来太学,但他让诸葛亮去打听赵歧的行踪,想必诸葛亮已经清楚他要干什么,顺便做了些功课。
“灵台在哪里?”
诸葛亮转了个方向,手臂一指。“应该在那个方向,但早就毁了,连一点痕迹都没剩下。”
法正忍不住问道:“陛下问灵台,莫不是想问道?灵台虽不可见,楼观却还在,陛下不妨召观中道人前来问询。”
刘协笑笑。“道不在那些道人的口中,也不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向老子五千言中问道,和向五经中问王道一样,似是而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是走出来的,干出来的,不是问出来的。就算没有经书,只要认准方向,不忘初心,努力向前,纵使千难万难,也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
法正追问道:“那初心又是什么?”
刘协沉吟片刻,一字一句地说道:“天下为公,万民皆民。”
第六百五十五章 与时俱进
刘协本来想说“为人民服务”装个逼,只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句太超前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天下为公”是套话,很正确,但没有实指,可以随意解释。
“万民皆民”就比较实在了,而且暗含了君臣的分别,不会自废武功。
所谓周秦之变,就是取消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将天下人分成了两类:一是皇帝,一是臣民。
臣也是民,哪怕是皇帝的儿子、将来的储君。在他没有登基继位之前,他就是臣,是民,不是君。
但思想的演变落后于制度的革新,加是儒学天然的保守思想,汉代虽然推行皇帝制度,思想体系却还停留在分封时代,有浓厚的先秦遗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二重君臣制。
比如一郡太守、一县县令,对于皇帝来说,他是臣。对于他治下的掾吏、百姓来说,他就是君。
这是先秦分封制的遗韵,也是士大夫与皇帝争权的底气所在。
两千年的封建史,就是皇权不断加强,臣权不断削弱的历史。虽然中间经过了无数反复,但君权最终还是战胜了臣权,将大臣变成了奴才。
这里面既有儒家思想的自我束缚,也有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下,只有皇帝集权制维持国家运行的效率最高。按照社会演化动力学,所有的政权都会向皇帝制度演化,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政权都能成功。
但刘协想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他更想成为华夏文明的推手。
他知道皇帝集权制的优点,更清楚其中的弊端。要想将华夏文明推向更高峰,最终必须要打破皇权,走向人民当家作主。
但那是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之后的事,不是眼下要考虑的事。
甚至不是百年之内能考虑的事。
在当前形势下,维护皇权的存续,在集权的基础上保持开明,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这时候讲“为人民服务”或者“人人生而平等”,只会坏事,不能成事。
士大夫天天想着要从皇帝手上夺权,然后自己作威作福,这时候说什么“人人平等”,他们还不像打了鸡血似的,一蹦三尺高,然后喊一句“陛下圣明”,反手捅死陛下,由他们当家作主。
所以只能是“万民皆民”,士农工商平等,朕却还是朕。
等他们反应过来皇帝也不能例外,也许就是百年之后的事了。
朕看不到了,喜闻乐见。
一瞬间,刘协觉得自己真是天才,走钢丝的水平一流。
诸葛亮等人都没表示反对。纵使他们都是聪明人,甚至是天才,但他们毕竟从小读儒家经典,君君臣臣的道理深入骨髓,倒也没激进到要天子与他们平等。
在刘协面前,他们也没有这么想的勇气。
天子虽然年少,但不论是气度还是见识,都足以碾压他们,让他们由衷的敬畏,发自内心的臣服。
“陛下,陈公台任九江太守,谁任扬州刺史?”诸葛亮最实在,把话题拉了回来。
庞统也迅速跟进。“就是,陈公台虽然有才智,却没做过太守,他能处理好九江度田的事吗?”
“朕也不知道,但你们能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吗?”
诸葛亮等人面面相觑。
讨论谁来接任扬州牧或者扬州刺史的人选已经有几天,但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天子来找陈宫,也只是让他出任九江太守,而不是扬州牧、扬州刺史,用意其实也清楚。
在九江、庐江两郡度田,暂时不推广到整个扬州。
如此,选谁做扬州牧、扬州刺史,就不那么重要了。九江太守才是关键。
袁术虽然没有明说,但他推荐阎象出任庐江太守的心思就写在脸上。既然要将袁术调离扬州,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
“陈公台有才智,更重要的是,他很务实。”刘协解释道:“西来两年有余,他虽然没有做官,但他思想上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他的才智,只要思路没问题,具体事务很快就可以上手。退一步说,他在九江度田失败了,也不是坏事,可以积累经验嘛。”
诸葛亮还是有些担心。“陛下,陈公台虽是山东名士,却不熟悉九江情况。虽说没有人情干扰,却难免不熟悉情况,为人左右。”
“的确有这可能,所以我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可能的收集九江郡的地理水文,供他参考,让他别被人牵着鼻子走。”
“唯。”诸葛亮点头答应。
“孔明,你熟悉九江吗?”
“不熟悉,不过我可以去打听。”诸葛亮笑了。“虎贲仆射鲁子敬是东城人,毗邻九江,想必熟悉九江的情况。后军师刘子扬更是九江本地人,我写信向他打听,他一定能提供不少参考。多方打听,再配合之前收集的资料,应该可以做到大致不差。”
庞统和法正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在这方面,他们不及诸葛亮有经验,以后要多留心才行。
——
考虑了两天后,陈宫给了刘协答复,愿意出任九江太守,在九江推行度田。
在感激了天子的信任后,陈宫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他既不熟悉九江的情况,也没有治理一郡的经验。虽有雄心,却未必能成事。
刘协鼓励他说,有心最重要,能力可以慢慢锻炼,谁都有第一次做太守的时候。
朕还是第一次做皇帝呢。
他又给陈宫出了几个主意。
其一,到九江之后,与袁术交接时,多咨询袁术及其旧部的意见。袁术虽然不靠谱,他手下还是有一些人才的,肯定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其二,多征辟一些年轻俊杰。年轻人有干劲,成见少,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只要他们能认可你的理念,会不遗余力的协助你推进。
其三,配合你的掾吏,你就留用。不配合,你又不方便惩处的,就将他们送到朝廷来,我来处理。
最后,刘协给了陈宫一摞资料,都是诸葛亮这两天整理出来的。
陈宫感激不尽,抱着资料,恭恭敬敬地向刘协拜了一拜。
“陛下,臣去了。请陛下给臣四年时间。四年之后,度田不成,臣自诣廷尉。”
第六百五十六章 更改旧制
委任陈宫出任九江太守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几个大臣的支持。
陈宫是山东名士,又随赵歧习《孟子》两年有余,与几个老臣都有来往,聪明才智早就为人所知。由他出任九江太守,不会引起山东人的排斥,也不用担心他像个酷吏,为了仕途不顾体面,干出唯命是从的事来。
再者,由陈宫出任九江太守,也表明天子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不急于在山东推行新政,只在庐江、九江试点,甚至没有在扬州范围内推行。
决定了九江太守之后,赵温顺势提出,由刘繇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