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刻有人接了上去。“如虎食肉,如狗饮粪。饮粪解毒,可鼓可呼。”
  郭汜饮粪解毒的故事流传甚广,虽然版本很多,原因众说纷纭,但他饮粪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一阵轰笑。
  有人以手中长戟顿地,打着节拍,高声唱道:“郭多郭多,西凉豪杰。家有娇妻,贤淑不妒。以粪解毒,以德佐夫。其味隽永,其香千古。”
  众人哈哈大笑,齐声吟唱。“其味隽永,其香千古。”
  远处,谢广停住了脚步,转头看向董承的大营。
  夜风吹来了歌声,一般人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仔细。谢广耳力极佳,他听到了郭汜的名字,然后又听到了解毒、千古等字眼,心中不安。
  他知道董承麾下大多是洛阳浪荡子,这些人正经本事没有,上了阵是怂包,骂起人来却是一个比一个在行,而且恶毒无比。
  他们惧怕西凉人,一向敢怒不敢言,今天却打了胜仗,自然会歌舞庆贺,编排郭汜几乎是必然的事。可是拿郭汜饮粪解毒这件事来戏弄,却是捅了郭汜的逆鳞。
  “传令下去,回营之后,不得胡言乱语,否则治以乱军之罪,斩!”


第六十六章 第一次
  初战告捷,刘协很兴奋,带着公卿大臣兴冲冲地来前线巡视。
  然后就听到了将士们正在传唱的歌谣。
  司徒赵温一听就变了脸色。“岂有此理,简直粗俗不堪,粗俗不堪。”
  董承也觉得很丢脸,正想派人去阻止,却被刘协拦住了。
  “将士们打了胜仗,一时欢喜,司徒不必介意。”
  赵温抗声道:“陛下,非臣迂腐。实在是陛下面前,不可失礼。胜固可喜,却不能丢了朝廷尊严,否则与蛮夷何异?且骄兵必败,小胜便放肆若此,焉能长久?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陛下宜防微杜渐,从严治军。”
  刘协看着一脸正气、慷慨陈词的赵温,有点无语。
  他知道赵温不仅不是迂腐之人,而且是个有骨气的大臣。在长安时,赵温多次不畏生死,与李傕、郭汜等人对抗,维护朝廷最后的一丝体面。
  可是这个时候,让将士们因为歌辞不雅就不要庆贺,似乎不太合适。
  就他们那文化水平,这种段子已经很文雅了好吗?
  就在刘协为难的时候,丁冲突然出列,拱手施礼。“陛下,臣以为司徒所言有理。交战取胜固然当庆贺,这曲辞过于粗俗,却有碍观瞻,不宜记入史册。”
  刘协很挠头,这种歌词……确实不能记入史册。
  可是,我能怎么办?
  赵温欣慰地看了丁冲一眼。
  虽然他并不喜欢丁冲其人,但丁冲这个理由还是很有力的。
  随便唱唱也就罢了,将来史册里怎么写?
  丁冲接着又说道:“但初战得胜,也不能不贺。不如请司徒撰文,付乐官谱曲,教将士们传唱。将来载入史册,也堪称雅事。”
  赵温顿时沉下了脸。“丁冲,你这是何意?撰文作曲,岂是司徒当为之事?你们这些侍郎、尚书平日里吟诗作赋,不务经业,如此大好机会,何不献上大作?”
  丁冲微微一笑,拱手再拜。“司徒,我等虽粗通文墨,却不熟悉西土风俗。司徒既有家学,又与凉州将士过从甚密,一定熟悉他们的曲调。你来撰文,将来不仅营中将士传唱,凉州将士也能朗朗上口,说不定有一曲楚歌吹散十万兵的妙处。”
  赵温大怒,抬手指着丁冲,白皙的面皮涨得通红,嘴唇颤抖,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用力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其他公卿大臣神色各异,有的看着丁冲,有的看着刘协,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刘协也有点糊涂,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赵温被气走了,他不用再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丁冲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顶撞司徒,终究不合规矩,不能不有所态度。
  “丁冲,不可对司徒无礼。以少犯长,以下犯上,岂是大臣之礼?”
  “唯。”丁冲提起衣摆,跪倒在地。“臣一时无状,君前失言,冒犯司徒,请陛下治罪。”
  刘协转头看向司空张喜。“司空,你觉得如何处置为好?”
  张喜抚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丁冲虽无礼,所言却有些道理,与司徒所言并不冲突。此战乃陛下首战,也是大汉中兴之首战,理当载入史册。这等粗俗之语,自然不合适。可是司徒为大臣,岂是作曲之人?不如就由丁冲代劳,命他作横吹辞,教唱将士。”
  张喜话音未落,立刻有人附议。
  丁冲低着头,看不到他的表情,却也没有反对的意思。
  刘协忽然有点明白了。
  丁冲这是故意的,他就是要抢这个机会。
  此战虽小,但军心士气的转变却有目共睹,不出意外的话,守住大营应该不难。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面对以虎狼为名的西凉军,朝廷第一次有反抗的底气和实力。
  如果大汉中兴,这一战必然会载入史册。
  到时候,未必有人能记住参战的普通将士,他们也未必有机会活到天下太平,但纪功的歌谣却可以传下去,作者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青史留名的好机会。
  赵温未必不想要这个机会,但他身为司徒,不好意思明争,却不妨碍推荐几个自己人。
  丁冲直接将矛头对准他,将他气走,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
  至于张喜等人,自然明白丁冲的意思,顺水推舟,这个任务就成了丁冲的。
  想通了这其中的可能,刘协又好气又好笑。
  你妈的,干正事的本事没有,玩这些小心思却来劲得很。
  不过,他没有说破丁冲的小心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圣则无徒。
  什么都管,自己就什么都管不了。
  刘协将任务交给了丁冲,却派人去请赵温返回,并要求丁冲待会儿当面向赵温道歉。
  丁冲如愿得到了任务,自然不在乎让一步,一口答应。
  借着这个机会,丁冲进言,可以让赵温作书,劝李傕从弟李应反正。
  李应是赵温故吏,之前曾经救过赵温,如果能劝李应反正,离间李傕与诸从弟、从子的关系,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刘协多少有些意外。
  李应是赵温故吏,救过赵温的事,他也曾听闻,这个办法本身没什么问题,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但丁冲如此主动的献计献策,却是意外。
  “此计甚好。”刘协表示同意,深深地看了丁冲一眼。
  丁冲闻声再拜。“陛下谬赞,臣不敢当。能有微末之用,臣便心满意足。”
  刘协轻轻地点了点头。
  他看出来了,丁冲有投效的意思,至少态度比之前积极了。
  丁冲主动示好,他没有理由拒绝。
  至于是钟繇的榜样作用,还是为丁仪治眼疾的原因,他不清楚,也不在乎。
  他只在乎这个结果。
  “陛下,臣虽不善言,却相信司徒的能力。陛下欲定凉州,解百年之忧,司徒对羌人习俗的了解一定会有帮助。且司徒虽年高,雄飞之壮心不已。陛下若能用之,必有裨益。”
  刘协再次打量了丁冲一眼,更加惊奇。
  他居然看出自己有意平定凉州?
  到目前为止,听他说过这件事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而且肯定不包括丁冲,包括丁冲亲近的钟繇。
  有意思。
  难道他真是被儿子丁仪、丁廙所累,才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传记,功绩不显?


第六十七章 团结就是力量
  感觉到了刘协眼中的疑惑,丁冲得意地一笑。
  “圣人有所举动,必上应于天,垂象于地。赤气起于东南,尽于西北,贯紫宫,正应陛下西狩之象。是以臣大胆臆测,此乃陛下有志于西北,除百年之患也。”
  刘协还没说话,司空张喜忍不住了。
  “丁侍郎,你什么时候也通内学了?这天象也是你能解的?”
  丁冲反问道:“以司空之见,又当作何解?”没等张喜说话,他又说道:“总不会是汉之赤火,尽于西北之意吧?”
  “我……”张喜哑口无言,心虚地看了刘协一眼,讪讪地退了回去。
  刘协心中明镜一般。
  十几天前的天象引起了不少恐惧,各种解释都有,悲观的占大多数,乐观的少之又少,只是没人敢当众说,更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说。
  张喜应该是悲观论的一员,言论很可能和丁冲说的差不多。
  这丁冲是个吵架高手,出手又狠又准。
  “天意难明,我君臣还是先尽人事吧。”刘协打断了他们的辩论,将话题拉回到目前的事务上。“初战小胜,斩获虽不多,却也是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所得。兴奋之余,难免口不择言,诸君就不必太计较了。丁冲,作新辞的事就交给你,用些心,既要典雅,又要朗朗上口,便于将士们传诵。”
  “唯。”丁冲大声应喏。
  这时,赵温被请了回来,正好看到这一幕,不由得瞪了丁冲一眼,却没多说什么。
  以他的身份,当然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和丁冲在君前争吵。
  “陛下,赏罚当明,功虽小,赏必至。立功将士还等着向家人报喜呢,不如先颁布名单?”
  刘协深以为然,立刻让董承去安排。
  立功的将士们更心急,已经将名单准备妥当,很快就送到刘协的面前。
  按照之前的约定,刘协看了一遍名单,接见了几个代表,询问了一些交战的经过,然后颁布赏赐,让他们带着食物,与家人团聚。
  消息传出,营中一片欢腾,山呼万岁。
  立功的将士带着食物,雄赳赳,气昂昂的赶去与家人团聚。
  没立功的将士眼馋地看着他们,暗自发誓,明天再战,一定不能落后。
  借着这股劲头,刘协在阵前巡视了一番,还安排了两个儒生去采访参战的将士,听取他们的见闻,写成文章,以备将来著史。
  得知自己有机会列入史书,将士们的心情格外激动,但尴尬的事随即出现。
  将士中有正式名字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别说字了,名都非常随便。什么王伯、张仲、李季之类的一大堆,以动物为名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听得老儒生们直皱眉,觉得手里的笔都脏了。
  深夜,刘协接到报告,也是哭笑不得。
  之前与将士们接触时,这些名字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反而觉得亲近,现在要写入史书,就显出不妥来了。
  拿着满是丈八、李季一类名字的文稿,刘协向司徒赵温问计。
  “司徒,这可如何是好?”
  赵温胸有成竹,抚着胡须,说道:“请陛下颁布一道口谕,即日起,凡是立功将士,可以载入史册者,可由陛下赐名。功劳卓著,比如临阵斩将的,可以赐姓。”
  刘协一听,觉得可行。
  这可是一个惠而不费的好办法。
  “司徒果然经验丰富。”刘协赞道。
  赵温嘿嘿一笑。“陛下,这种事,臣很多年前就干过。”
  “是吗?”
  “臣少年时任职州郡,常与羌、夷、蛮、叟接触。其实大多数蛮夷并非生来野蛮,只是缺少教化。他们很敬重有学问的人,为他们取名拟字,往往是与他们破解隔阂,增加了解的机会。陛下乃万民之主,为他们赐名乃至赐姓,更是无上光荣。”
  刘协恍然。
  这种事,后世有不少皇帝喜欢干,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