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融看得清楚,目瞪口呆。
  他从来没见过祢衡这么狼狈的。
  也不对,两天前就见过一次。
  “正平,天子怎么说?”
  祢衡低着头入座。“天子说,曹操会去戍边,赎屠城之罪。”
  孔融愣了片刻。“这样啊,倒也是个办法。只是……”
  他沉吟着,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天子没有轻易的放过手握重兵的曹操,还能放过手中没兵的山东士大夫吗?
  度田这事……势在必行啊。
  果真如此的话,反对度田的张喜还怎么请谥?天子肯定不可能答应嘛。
  孔融握着袖子里的传记文稿,有些头疼。
  今天不该来。
  但该来的总要来。
  “孔令史,休息好了吗?陛下有请。”曹昂再次来到坡下,向孔融行了一礼。
  祢衡低着头,不愿意与曹昂对视。
  孔融无路可退,只得起身,跟着曹昂上了山坡,来到天子面前。
  刘协端坐不动。
  孔融只是太尉府的一个记室令史,还不足以受到天子礼敬。至于他圣人之后的身份,刘协也不怎么在意。
  就算是孔子在世,他也不会当回事,更何况圣人之后。
  圣人之后不做人的多了去了。
  孔融感受到了天子的冷漠,神情尴尬。
  等孔融行完礼,刘协语气淡淡地说道:“令史求见,是太尉府的事,还是个人的事?”
  孔融再拜。“臣蒙陛下错爱,委以故司空张季礼传记一事,草成一稿,敢请陛下过目。”说着,将被汗水浸得半湿的文章递了过去。
  刘协接过,没有急着打开,却盯着纸看了一会,眼皮一抬。
  “听说司空过世之前,你见过他?”
  “是。”
  “在哪里?”
  “彭城。”孔融犹豫了一下,又道:“彭城外。”
  “说了些什么?”
  孔融口中发苦。该来的都要来,想躲都躲不掉。
  “臣责其疏忽,滞留城外,未能及时入城,鼓舞士气。”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刘协轻笑了一声,低头看向手中的文稿,沉默了片刻,又道:“听说令史少时,曾登李元礼龙门。”
  “确有此事。”孔融心中不安。
  “那你现在是龙,还是鱼?”刘协重新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讥讽。“李元礼虽狂狷,终究还能披甲上马,守边有功。你才走了几里路,就累成这样,难怪与黄巾作战,要请刘玄德解围。”
  孔融面红耳赤,血往上涌,一直忍着的火气也有些按捺不住,大声说道:“臣的确无能,愧对李元礼。只是陛下如此待臣,恐怕也非礼贤之道。”
  刘协不禁莞尔。“怎么,你骂得张季礼,朕就骂不得你?”
  “……”孔融顿时语塞。


第六百九十章 党人之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挂在嘴边的基本准则。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遵守。
  但你骂人,就必须承受被别人骂的结果,这一点毋庸置疑。
  孔融也是这么想的。
  毕竟他的学问好,口才也好,以前都是他骂人的时候多。别人要么骂不过他,要么不敢骂他,更多的时候是兼而有之,所以无往而不胜。
  但今天他遇到了天子。
  天子不仅敢骂他,而且骂得特别狠,一点面子也不留。
  孔融想起了杨彪的评价,至少认同了一半。
  天子是不是高屋建瓴且不说,直指要害是确如其分,直接质疑他的人品,撕开了他最不愿意提及的往事。
  曾几何时,他也觉得自己能以满腹经纶,建不世功业,结果北海一战,险些连命都丢了,不得不由太史慈出面,向刘备求援。
  这是他最丢脸的事,谁提跟谁急。
  这几年寄寓徐州,倒也没人这么不知趣,在他面前提这件事。
  天子是第一个。
  不仅如此,天子还由他的能力延伸出去,开始质疑李膺龙门之说。既然登了龙门,被李膺引为座上宾,你却不是龙,依然是鱼,那李膺这龙门是不是弄虚作假?
  如果承认了这一点,那受辱的就不仅仅是他孔融本人,还有李膺,以及那些以登李膺之门而自豪的人。
  这个打击面就太广了,几乎是当时的整个士林。
  孔融越想越紧张,额头汗出如浆。
  一旁的蔡琰看了,同情孔融之余,又想起了天子的一句话。曾几何时,她以为天子是故作大言,是在安慰她,现在她知道了,天子是实话实说。
  论骂人,真没人是天子的对手。
  此事传开之后,恐怕没人愿意再和天子对骂。
  刘协掂了掂手里的文稿。“你骂得司空暴毙,想来言辞犀利。现在又为他做传,是因为言不尽义,书于丹青,还是想为他说几句好话,以补前过?”
  “臣骂他,是因为……他有错。臣为他作传,是……”
  “是真肺腑之言?”刘协直接打断了孔融。“还是违心之论?”
  孔融再次语塞。
  “朕还有必要看吗?”刘协冷冷地看着孔融,眼神凌厉中带着讥诮。
  孔融咬咬牙,伸出双手。“请陛下容臣再斟酌。”
  他实在不敢想象天子看完他写的传记之后会如何嘲讽他。
  言语之争毕竟是言语之争,只要知情的人不说,这事就等于没发生过。以天子的身份,想来也不至于到处宣扬。落在纸上,就是铁证。万一再被天子编入档案,那可就麻烦了。
  还是忍一时之怒,暂且撤退为好。
  刘协将文稿摆在孔融手上,顺势挥了挥手,示意孔融可以退下了。
  孔融如释重负,匆匆拜了拜,灰溜溜地回到坡下。
  “走,快走。”他连连招手,示意祢衡赶紧离开。
  祢衡一头雾水。他见孔融与天子面对面,还以为会有一场激战,没想到孔融这么快就退下来了,而且如此狼狈。
  “文举,你这是……”
  “回去再说。”孔融无地自容,再也不想多待一刻。
  祢衡无奈,只得起身,跟着孔融匆匆而去。
  曹操坐在坡上,看着孔融、祢衡仓皇的背影,若有所思。
  天子与孔融的交锋,他看在眼里,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与边让的冲突。他杀边让,就是因为边让看不起他。他一怒之下,杀了边让,却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影响直至今日。
  如果当年能像天子对付孔融一样对付边让,何至于此?
  杀人究竟还是落了下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诸身,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陛下论战如用兵,果然高明。”曹操心悦诚服地说道。
  刘协摇摇头。“言辞终究是言辞,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譬如度田,你以为他们真不懂其中利弊吗?只是身处利益之中,言行乖异,是以破绽丛生,不能自圆其说。”
  他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就算朕说得再诚恳,他们不肯,朝廷又能如何?只得另作他想,一步步向前推进。”
  他随即又笑了起来。“好在他们也就是嘴上利害,真上了战场,就算是乌合之众,也能让他们一败涂地。孔融如此,袁绍也不例外。”
  曹操有点尴尬。
  天子可以无视袁绍,他却做不到。
  “听说袁绍之妻是李膺之女?”
  “是的。”曹操说道:“不过这门亲事并非李膺本人所定,成亲时,李膺已经因党锢去世。因袁绍曾救助党人,这才由党人牵线,娶了李膺之女。”
  “是这样啊?”
  “臣与何颙交好,听他说过此事。荀攸与何颙更亲近,他应该也听说过。”曹操想了想,又道:“其实李膺之子李瓒对这门亲事并不赞同。这么多年,李瓒一直与袁绍没什么来往。陛下若欲化解党事,不妨征李瓒入朝。”
  刘协转头看向曹操。
  曹操提供的这个信息很重要。
  袁绍之所以强大,有三股力量,其中道义上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党人。
  党人无所不在,朝廷中也有,以汝颍人居多。
  荀彧、荀攸都是党人。
  如何与党人相处,一直是刘协考虑的问题之一。有袁绍这个当代党人领袖在,他虽然起用了荀彧、荀攸,却不敢轻易主动向党人让步,免得党人得寸进尺,兴风作浪。
  党人这种生物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的奇葩,非常容易走极端。当初要不是陈蕃等人逼得太紧,党锢也不至于那么惨烈。
  如果李膺之子都不赞同袁绍,那袁绍这个党人领袖的成色就有些不足了。
  “李瓒在哪里?”
  “一直在颍川老家。”
  刘协转身让人记下,回头与荀彧商量一下。
  关系到党人的事,不能掉以轻心。
  “曹卿对党人如何看?”刘协开了个玩笑。“你可是横跨两党,想必感受比别人更深吧。”
  曹操神情尴尬,欲言又止。
  刘协又道:“对了,蔡令史刚作完《宦者列传》,令祖费亭侯(曹腾)是入了传的人。你想不想先睹为快?”
  曹操愣住了,转头看向一旁的蔡琰。
  蔡琰点了点头。“费亭侯虽是宦者,但尽忠守职,进贤达能,理当入传。”
  曹操又惊又喜,拜倒在地。“谢陛下,谢令史。”
  “不用谢,这真是秉笔直书而已。”
  曹操落了泪。“陛下,臣负阉党之名四十年,何尝有人愿意仗义直言?阉竖二字,就是贴在臣身上的标签,人人避之不及。”


第六百九十一章 时代转折
  蔡琰没带文稿,但她记忆力好,一字不落的背给曹操听。
  曹操是跪着听完的。
  蔡琰有些承受不起。曹操与她的父亲蔡邕的关系不错,半师半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操算她的半个长辈,曹操如此礼敬,她受不起。
  但曹操坚持。
  他说,我跪的不是你,而是秉笔直书的史家,是我祖父的事迹。
  如果所有的史书都能这么写,我相信所有人做事的时候都会有所顾忌,以免留下恶名。
  如果连宦者都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还担心什么谤书?
  蔡琰无奈,只得受了。背完之后,立刻还席。
  但曹操所提的谤书二字,却落在了刘协耳中。
  王允杀蔡邕,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担心蔡邕写出来的历史是谤书。
  “你熟悉王子师其人吗?”
  “不仅熟悉,而且亲近。”曹操抹去眼角的泪水。“黄巾初起时,他任豫州刺史,曾率部配合左中郎将作战。臣当时为骑都尉,深知其能。党人之中,像他一样文武全才的不多。臣有时候甚至觉得,能继承李膺遗风的不是袁绍,而是王允。”
  曹操摇摇头。“可惜他不是汝颍人。”
  “王子师……文武全才?”刘协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当然,王子师弓马纯熟,通晓兵法。”曹操郑重其事的点点头。“只是他的文武全才是相对于读书人而言,除了与黄巾作战,经验也不多。后来年岁渐长,不便弓马,轻视武人的习气更重,这才有长安之祸。”
  “……”刘协无语。
  他还真不知道王允这么猛,他一直以为王允就是个偏执的文臣。
  “你知道这些吗?”刘协转头问蔡琰。
  蔡琰也有些惊讶,连连摇头。她有机会接触王允的时候,王允已经官居司徒,从来没见他骑过马。
  反倒是负责记录的裴俊说,他听说父亲说过一些。实际上这也不奇怪,并州近边塞,民风尚武,文武全才的很多。
  刘协也是大开眼界,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