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虞翻沉思了良久,摇摇头。“恕臣愚钝,没听过这句口诀。这是谁家的易学口诀,听起来像是象数派的。”
  刘协忍着笑,没有直接回答虞翻。
  他不敢说虞翻不是穿越者,但他敢说虞翻就算是穿越者,也不会是来自于同一时空。
  当然,要说疑点,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的。
  后世的易学分象数派、义理派,但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义理派刚刚出现,连名词都还没确定。但是听虞翻的口气,他似乎已经知道义理派,只是没说,只说了个象数派。
  但义理派本身就是相对于象派数而言的。
  “你研习的易学是象数派?”
  “这才是易学的正道。”虞翻说道:“以义理解易是刻意求新,避难就易,长此以往,会失了易学的真谛,只能沦为与老庄一样的谈资,或者为小人所用,成为鬼神之道。”
  “何以见得?”刘协心生诧异。
  某种程度上,易学后来的确成了谈资,是清谈客最为推崇的三玄之一。后世说易的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说其中的道理,听起来有理,但又没什么用。
  《易经》成了东方哲学之源,也是因此而来。
  就是因为说不清,所以谁都可以说两句。
  “圣人制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只有象,哪来的义理?”
  虞翻顿了顿,又道:“所以圣人做事,也是以象示人,不讲道理。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做给他看才有用。”
  刘协心中一动,若有所悟。


第七百零二章 当仁不让
  开春几个月来,刘协除了五日一朝的惯例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外,不是去看太学的筹备,就是看讲武堂的修建。
  除了这两项工程关系存亡、发展之外,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和杨彪等人的发生冲突。
  每次听到各郡推行度田不顺利的消息,他都有一种掀翻桌子,下令韩遂扫平关东的冲动。
  夹生饭难吃啊。
  正如虞翻所说,讲道理是没用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些人精都懂,他们反对度田不是因为不懂度田必行的道理,而是舍不得眼前的既得利益。
  哪怕他告诉他们,放弃土地只是一时的利益受损,将来的收益会远远大于土地。哪怕他威胁他们,不解决兼并问题,再来一次黄巾之乱,别说土地,连骨灰都给你扬了。
  不赞成就是不赞成,这已经不是讲道理就能解决的问题。
  想来想去,他似乎只剩下武力解决一个选择。
  如果不是维持着最基本的理智,知道武力解决的代价太大,他早就动手了。
  虞翻给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不和他们讲道理,而是做给他们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心动。
  就算还有人坚持不肯,那也没关系,没有土地的百姓肯就行。实在不行,只好发动群众,将那些历史垃圾清扫干净。
  “听起来有些道理。”刘协打量着虞翻,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说到卦,易经真能预知未来吗?”
  “能,不过有一定的限制。”
  “什么限制?”
  “近可知,远可知,不近不远不可知。”
  “怎么讲?”
  “以眼前之事为例,臣其实不用卜卦,也知道半个时辰之后,臣会随陛下一起走进未央宫,成为陛下的座上宾。臣甚至可以预测,陛下也许还会赐膳,然后与臣秉烛夜谈。”
  刘协忍不住笑了。
  他有点明白虞翻的意思了。所谓以易经卜卦,其实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合理的推论,就和大数据分析一样,是一种概率。
  “从长远来看,臣大概可以推论,三十年内,天下能太平,百年之后,大汉将迎来又一个盛世,但陛下却看不到了。”
  “放肆!”跟在一旁的马云禄忍不住喝了一声。
  刘协摆摆手,示意马云禄不要生气。
  “我想我不用学易了,也能像你一样卜算如神。”
  虞翻一边迈步急行,一边说道:“易学只是表现道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正如善易者不卜,知道者也不必学易。”
  “你如此急行,却气息不乱,还能侃侃而谈,是有什么秘术吗?”
  “吐纳术而已。”虞翻笑道:“臣家传吐纳术,但愿意下苦功练习的人极少。臣儿时承家学,练习至今,已经习以为常。”
  “既是家传,那我就不问了。”
  “陛下若想修习,臣倒是可以献与陛下,只怕陛下不能坚持练习,无法见效。”
  “当真?”
  “其实这个吐纳术很简单,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老子所言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是开始不习惯,至少三年才能有成,随心所欲而不用刻意。”
  “三年之后,就难像你一样日行二百里?”
  “不仅如此,更能让人增添智慧,举一知十。文学武艺,一通百通。”
  “这么厉害?”马云禄来了兴趣。
  “若贵人能够坚持三年,时时练习,将来生下的皇子、皇女就算不是圣人,至少也是个贤达。”
  马云禄红了脸,转过头去,却偷偷瞥了刘协一眼。
  刘协没吭声,却若有所思。
  虽然还不知道虞翻所说的吐纳术究竟如何练习,但他猜应该不会太复杂。如虞翻所说,这个吐纳术最难的是坚持。
  呼吸是人的本能之一,要把这个本能调整过来,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本能,没有强大的意志和耐心是做不到的。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看似最简单的办法,加上不断的坚持,就能创造出奇迹。
  但人的本性却喜欢走捷径,在各种技巧中浪费时间。
  刘协一时出神,虞翻也不再说话,不紧不慢地跟着刘协。
  其他人跟在后面,看着虞翻步履如飞,越看越惊讶。
  宫里也有些善走的,军中更多,但能像虞翻这样一直保持着速度,而且气息不乱的却非常罕见。
  赵云立刻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军中推行这种吐纳术,让将士们都拥有和虞翻一样的能力,那步卒岂不是也能拥有骑兵一样的行军能力?
  即使是对骑兵来说,日行二百里也是很难得的。如果步卒有了这样速度,哪怕人数不多,也足以成为一支奇兵、精锐。
  “陛下。”赵云踢马追上了刘协。“臣以为可在虎贲、羽林推行此术。”
  刘协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赵云,有些不解。
  “陛下欲用精兵,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练兵之术。”见刘协还没反应过来,赵云又提醒了一句。“比如魏武卒。”
  刘协恍然大悟。
  虞翻的神行术看起来很神奇,其实并非没有先例。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比虞翻还要强悍。
  如果能用虞翻家传的吐纳术训练出一支魏武卒一样的精锐,用于远征再合适不过,对后勤的要求大大降低。
  刘协觉得可行。“虞卿,有没有兴趣到讲武堂做个教习?”
  虞翻转头看着刘协。“讲武堂还有比臣更高明的人吗?”
  刘协想了想,摇摇头。“还真没有。”
  “那臣为何不能胜任祭酒,只能做教习?”
  刘协愕然,随即大笑。他举起手,向虞翻表示歉意。“虞卿言之有理,是我疏忽了。我重说一遍”。
  刘协收起笑容,很正式的说道:“你有没有兴趣到讲武堂做祭酒?”
  “臣,当仁不让。”
  刘协抚掌而叹。“有虞卿做祭酒,贾侍中就轻松多了。”他转头看向周忠。“周公此行,功莫大焉。”
  周忠正想着待会儿怎么向刘协汇报庐江度田的事,没关心刘协和虞翻说些什么,突然听到刘协这么一句,一头雾水,只有含糊的应了两句。
  孙策却是心头一沉,不禁怅然,心里空落落的。
  被他倚为心腹的虞翻没了,成了朝廷的人。


第七百零三章 君臣交易
  大半个时辰后,刘协与虞翻绕建章宫一周,完成了测试。
  虞翻的表现堪称完美。
  刘协请他上马,与他并肩而行,走进了长安城,走进了未央宫,来到清凉殿,请为上宾。
  赵云等人退下,孙策、周瑜也被安排在殿外等候,只有周忠、诸葛亮作陪。
  看到这个场景,周忠心中的忐忑总算消散了些。
  刘协与虞翻聊了很多,既有虞氏家传的吐纳术,也有虞氏家传的易学,还有虞翻的同乡王充所著的《论衡》。
  王充离世已有百年,他的《论衡》流布却不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刘协知道这部书,一方面是前世印象,一方面是蔡琰提过这部书。
  蔡邕流落江湖时,曾到过会稽,见过《论衡》,深自佩服。但蔡邕有点读书人的陋习,凭借书中提到的论点、方法获得了不少虚名的同时,却对这部书绝口不提,以至于很多人还没听说过这部书。
  虞翻却没有藏珍的想法,见天子有兴趣,立刻大谈特谈,甚至超过了他的家传易学。
  刘协当即决定,由少府出资,将这部书印三千部,颁行天下。
  虞翻感激不尽。
  会稽远在东南,人文不如中原,甚至不如相邻的吴郡,常常被人视为蛮夷。虞翻学识渊博,一心想为会稽正名,只是没找到机会。
  这次入朝,他除了辅佐孙策之外,也有借此扬名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第一个赞成他的人会是天子,而且得到了天子赞助,要将王充的遗著印行天下。
  虞翻有些兴奋。
  天子对他的礼遇,比起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是,孙策虽然对他言听计从,但孙策本人却不好读书,对他视若珍宝的这些学问兴趣不大,天子对兴趣盎然,而且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价值。
  论境界,刘协高出孙策不止一筹。
  遇君如此,夫复何求。
  与虞翻谈了半天,意犹未尽。刘协决定先解决其他的事,留下虞翻再作长谈。
  他先问了周忠的行程,尤其是庐江度田的事。
  有了心理准备,周忠坦然了很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刘协思索片刻。“周公,我们做个交易吧。”
  “交易?”周忠有些不安。
  身为大臣,与天子做交易,这要是记在历史上,他这名声还不臭了?
  “庐江度田最大的难处,不在舆论,在你周氏。”刘协开门见山,脸色不太好看,语气也不怎么动听。
  周忠为什么纠结?无非是因为他知道该怎么做,却不愿意这么做。
  在义与利面前,他选择了利。
  如果他能带头宣布支持度田,阎象绝不会那么为难。
  有庐江周氏带头,反对度田,庐江大族才会那么肆无忌惮。
  周忠尴尬地拜伏在地。“臣……惭愧。”
  “朕与你定个十年之约。庐江周氏支持度田,若十年之后,你家的产业不如现有土地的收益,朕为你补足缺口,并重新讨论度田的方式。如何?”
  周忠惊愕地抬起头,打量着刘协,正好迎上刘协微冷的目光,心中一紧,立刻又低下了头。
  按理说,他此刻应该拒绝天子的提议,坚决支持度田,不提任何条件。但话到嘴边,他还是改了口。
  “……唯。”
  “就这么定了吧,你先作书通报家人。其他的事,后天朝会再议。”
  周忠再次点头答应,随即又提了一个要求。
  “陛下方才所言,能否不记入起居注?”
  刘协嘴角微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