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七百四十章 能忍为上
  看到这三个少壮派,刘协心情大好。
  果然还是同龄人更谈得来,没那么多客套和矜持,直截了当。看对眼了,就直接毛遂自荐,不肯放过一个机会。
  见礼完毕,重新入座,刘协将《说文解字》放在案上。
  “这算是我送给你们的见面礼,但是恕我直言,我不建议你们参加经学的考试。伏祭酒的学问自然是好的,但是不适合你们。”
  “臣斗胆,敢请陛下详言。”是仪说道。
  刘协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看向了陆议。“伯言既是江东人,当知虞仲翔。”
  陆议躬身说道:“虞君既是会稽名儒,又是孙将军麾下长史,议虽寡闻,却也听过他的名字。”
  “那你知道他现任讲武堂祭酒么?”
  “听说了。”陆议依然神情淡淡。
  刘协心中暗笑。看来陆议对孙策的恨意极深,甚至影响到了对虞翻的态度。明知虞翻在讲武堂任祭酒,却没有去拜谒的打算,甚至还有点敬而远之的味道。
  这少年,比他想象的有傲骨。
  “那你知道虞仲翔最近在研究什么学问吗?”
  陆议眼中露出一丝诧异。他对虞翻研究什么学问没什么兴趣,但天子如此刻意地提及,显然不是随口一说,而且和他不建议他们去参加伏完的考试有关。
  况且他虽然对虞翻依附孙策的态度不以为然,却还是清楚虞翻的学问有多高明。这样一个人,转而去研究一门新的学问,这新学问必然不凡。
  “敢请陛下指点。”
  “算学。”
  “算学?”陆议愣住了,胡综、是仪也愣住了。
  算学虽然不是人人都会研习的学问,却也算不上什么高深学问。只要你想学,《九章算术》并不难得到,尤其是研究《易经》的,几乎都会兼习算学。
  “当然,他研究的算学不是九章这么简单,而是吸收了一些西域算学的新算学。具体如何,我也讲不清楚。你们若是有兴趣,可以去讲武堂看看,听他亲自讲解,或许更准确一些。”
  刘协喝了口水,又道:“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他的算学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算学,而是能学以致用,并且求道的算学。”
  胡综三人面面相觑。
  “算学还可以求道?”是仪忍不住说道。
  刘协放下杯子,想了想。“我们举个拿例子吧。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的多少又和土地有关。虽然每年都在垦荒,但垦荒的数量增长有限,户口的增长却要快得多。两者之间的速度差决定着多少年后必然面临危机。恶政会缩短这个期限,善政会延缓这个期限,却无法避免。”
  刘协笑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知这个期限,安可求长治久安?”
  “陛下是说……以算学治国,方可长治久安?”陆议的态度有些严肃。
  “算学只是工具。”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算学不能治国,却可以让你务实求真,而不是空言大义。如果没有算学这个工具,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沙上建塔,想当然尔。”
  胡综点了点头。“臣大约知道陛下的意思了。陛下不希望我等空谈学问在,而是希望我等能做些实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王道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夸夸其谈说出来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且道不必在简牍之中,更在天地之间,又何必穷经皓首,汲汲于典籍?”
  “臣明白了,愿如陛下所教。”胡综说道。
  是仪也跟着表态,愿意放弃求学。
  只有陆议保持沉默,没有立刻表态。
  刘协倒也不急。他召集天下贤良论讲于太学,就是要宣扬这个道理,让更多的读书人务实,纠正之前务虚的学风。但这绝不是他说两句就能解决的,否则也不会费这么大劲。
  在辩论中寻找真理,必然要经过一番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
  说完了求学的事,刘协又问起了他们的一路见闻。
  他们三人离开吴郡的时候,吴郡已经基本脱离了战争状态,转而进入恢复生产。不少流寓江东的人准备返乡,是仪、胡综都是如此,到长安来只是改变了方向而已。
  陆议与他们有些区别,他是来访亲的。
  他的从叔陆俊在京为郎。
  刘协一听,就清楚了陆议为什么不立刻表态。
  他对朝廷有所怀疑。
  陆俊是陆康的长子。陆康被孙策攻破庐江后,回到吴郡,没到半年就病死了。当时朝廷还在长安,感于陆康忠义,拜陆俊为郎。
  但陆俊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么多年了,依然还是个普通的郎官。
  面对这个现实,陆议难免会有些想法。
  不管他说得有多好听,陆俊沉滞不能升迁,虞翻却一跃成为讲武堂祭酒,很难让人不怀疑朝廷的用人思路。
  在儒学思想中,朝廷的用人思路就是治乱根源,甚至是唯一因素。
  刘协不知道陆俊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个普通郎官,但他相信,这大概率是陆俊本人的问题,而不是有人故意针对他。
  从华阴之战开始,他就不断的有新举措出台,但凡有点本事,而又不甘于平庸的人,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或是从军征战,而是去地方为官,再不济,也可以到军中做教习。
  如果这些都不肯做,或者做不成,那他想升迁就太难了,基本不可能。想凭借资历得到升迁,本来就不是郎官升迁的主流方式。
  以前是靠家世、人脉,现在是靠实力。
  所以刘协觉得,陆俊迟迟无法升迁,应该是陆俊本人的问题居多。
  但他没有明说。
  这个答案,还是让陆议自己去发现更好。
  刘协最后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去参加郎官、散骑的考试,入宫为郎、散骑,或者去考讲武堂也行。
  三人答应了。
  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看得出天子对他们很满意,所谓考试只是走个流程而已,基本没什么问题。
  畅谈了一番后,刘协与胡综三人告辞,返回书坊。
  他打算在书坊吃个晚饭,然后回城。
  “孔明,你觉得这三人如何?”
  “都是一时之选。”
  “你最看好谁?”
  “陆议。”
  “为何?”
  “能忍,又不违众。”
  刘协转头看看诸葛亮,放声大笑。


第七百四十一章 宁缺勿滥
  本质上,诸葛亮和陆议是一类人。
  能忍耐,更善于捕捉机会。
  只能忍,却不善于捕足机会,只是空耗岁月,过于消极。
  只知道抓住机会就不放,却不知忍耐,则近乎盲动,甚至误入歧途,错过真正的机会。
  只有两者兼得,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紧紧抓住,并一举成功。
  诸葛亮、陆议能成为《三国志》中除君主以外唯二单独列传的人,与他们这样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可若是不能在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形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
  他们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说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更多的是个人威望,陆议的影响则更实际,江东大族的强大不仅间接导致了吴国的覆灭,也对后来的东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反,如果能将这两个年轻人调教成新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一代人就稳了,他也就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刘协心情很好,回到书坊时脚步轻快。
  唐夫人正送许靖的妻子刘氏出来,见此情景,不禁抿嘴一笑。
  刘氏与刘协行了礼,匆匆告别而去。两个力强力壮的女子跟在她后面,手里各提着一个包袱,沉甸甸地。
  “看来陛下今日收获颇丰,心情不错。”唐夫人说道。
  刘协嘿嘿笑了两声。能将陆议,而且还是刚刚十六岁的陆议收入囊中,他的心情的确不错。
  “你认识许文休的夫人?”
  “汝南、颍川相临,真要叙起来,十有八九都是亲戚。”唐夫人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许文休还在矜持,他的夫人却是对我书坊动心很久了。陛下应了他们,她就来我书坊里联络,想在坊中找份事做。”
  “至于么?”刘协不太敢相信。
  许靖也是有身份的人,他的夫人这么急着要来书坊做事?
  “长安米贵,太学更贵。他们流落江湖多年,漂泊万里,一点积蓄早就用光了。许文休虽是书生,却是个重义之人,常常接济亲友,宁肯自己饿肚子。陛下在他家里没有发现婢女、仆人吧?”
  刘协仔细想了想。“还真没有。”
  “早就用不起了,如今是夫人下厨浆洗,小儿为奔走之事。”
  刘协大受震撼。
  他刚才与许靖相见,许靖或许有些迂腐,却没有因为他是天子就卑躬曲膝,他是真没看出来许靖居然穷得这样了。
  其实在此之前,诸葛亮就提醒过他。
  许靖很穷,如果没有客,绝不会沽酒买肉。
  “穷而不滥,倒是个有气节的人。”
  “读书人固多大言,但有气节的人也的确不少。”唐夫人淡淡地说道:“所以有时候他们就算说得难听些,我也不会恨他们。”
  “嫂嫂也是女中豪杰,论气节,不让读书人。”
  唐夫人白了刘协一眼。“陛下慎言,免得增我罪孽。”
  刘协忍不住一笑,与唐夫人一起进了屋。
  晚餐已经准备好了,董宛、宋都正忙着摆布餐具,见刘协进来,迎了过来。刘协张开双臂,正准备来个左拥右抱,她们却绕过刘协,迎向马云禄和吕小环。
  宋都拉着马云禄说道:“姊姊今天跟我同席吧。”
  董宛则拽着吕小环,直接入座。“小环,我们一起坐,我有好些话要问你呢。”
  吕小环有些尴尬,求助地看着刘协。虽说她入宫是迟早的事,毕竟现在还没有入宫,按理说,并没有资格与刘协一起用餐,尤其是这种有家宴味道的场合。
  诸葛亮就不能入席,只能在外面与其他人一起吃。
  “坐吧。”刘协摆摆手,有点无奈。
  宋都、董宛虽然没有提出和离,但明显不像之前那么依赖他了。
  吕小环喜出望外,与董宛一起入席。
  有侍女端来水。太学这两天正在加紧施工,灰尘还是很大的。
  刘协洗完脸,入了座,与唐夫人说些书坊里的事,顺口提到了伏完嫌书价太贵,影响教学的事。
  唐夫人不以为然。“《说文解字》这样的书,三百部当然是不够的,但再多了,恐怕也用处不大。很多人买回去,只是摆在案头做个样子,有几个会真用心去研读?对一般学子来说,有简化本就够用了。伏君自己好学,就以为别人和他一样好学,未免想当然。”
  “嫂嫂是担心印得多了卖不掉?”
  “也许能卖得掉吧,但不会那么快,现钱回收太慢。坊里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不精打细算。有这时间,不如多印几部《齐民要术》出来。百姓遵照施行,恢复生产也快些。”
  唐夫人顿了顿,又道:“陛下,臣妾虽然读书不多,也不通晓政事,可是当年洛阳太学的事不能再现,要不然的话,这些钱可就白花了。”
  刘协点头。“多谢嫂嫂提醒,我知道了。”
  “陛下心里有主张,臣妾是知道的。只是如今读书人越来越多,朝野呼应,朝夕在陛下耳边嘀咕,陛下的压力也大,有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