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猗是军中长史,他清楚现在的将士教化是什么水准,离王者之师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一旦开战,很可能前功前尽。
  尤其是在这种激忿的状态下。
  天下易动难安,兵是凶器,能不动,最好还是不要动。
  与任峻、袁敏取得一致意见后,黄猗在工地上胡乱几口饭,就接着赶路。
  次日傍晚,他披着落日余晖,走进了睢阳城,走进了印坊。
  印坊里很热闹,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黄猗走了过去,一眼看到人群中的袁权手上拿的文章,正是他要送来的那一份。
  “这日期是不是有问题?”一个老匠师说道:“这么多字,刻版就要刻上好几天,就算用分版术,没个三天也刻不好。可是看这日期,简直是随写随印,都没过夜。”
  “没错,这日期十有八九是假的。”旁边的人附和道。
  黄猗听得清楚,咳嗽一声。“那朝廷冒着失信于人的代价,争这几天的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众人回头一看,认识黄猗的人都笑了起来。
  老匠师挥挥手,大声说道:“散了,散了,明天再说。”


第七百四十九章 以身说法
  匠师们会心而笑,不等袁权说话,便纷纷散去。
  “看来他们已经认可你了。”袁权眼神轻柔,嘴角带笑。
  “是么?”黄猗笑道:“这可比登龙门难多了。”
  袁权摆摆手,示意随从收拾场地,引着黄猗出了印坊。“这次要待几天?”
  “可能要住一阵子。我先来和你通个气,待会儿去见程公。”
  袁权转头看着黄猗,脸上笑容渐淡。“要开战么?”
  “有备无患。”
  袁权若有所思,没有再问。引着黄猗进了门,命人取水来,让黄猗洗漱,又取来干净的衣服,让黄猗换上。
  趁这个机会,黄猗将来意说了一遍。邸报已经到了袁权手中,他解释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袁权静静地听完,一声叹声。“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抚军大将军入朝无望,这战场立功之心更炽,怕是难以避免。一旦开战,这刚刚恢复的形势只怕又会毁于一旦。”
  “所以要尽力避免。”黄猗换好衣服,坐在一旁,又道:“长安论讲在即,他应该不会主动挑事。天子以贾文和出任太尉,或许便有镇制他的心思。依我看,天子也不想动武。”
  袁权点点头,转身又取来一套《说文解字》。
  “见程公之前,先去见毛孝先(毛玠),将这套书送给他。他为人清廉公正,我也不好主动送,怕他避嫌。你就说是方便他读古籍吧,他对汲县出的那些简牍很上心,据他夫人说,经常读到深夜。”
  黄猗眨眨眼睛,想了想,点头答应。
  两人说了一会儿闲话,黄猗拿起书,出了门。
  ——
  毛玠是陈留人,在睢阳没有住宅,就在太守府旁租了一个只有一进的小院。
  小院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黄猗进门的时候,毛玠正在院中散步,东厨传出洗碗的声音,毛玠的夫人正与一个婢女说着什么,好像是说剩饭不能倒了,留到明天早上煮粥什么的。
  黄猗在门口站住,伸手敲了敲门。
  毛玠抬头,一边眯着眼睛打量黄猗,一边走了过来。直到黄猗面前五步,才认出是谁。
  “黄子美?”
  黄猗走了过去,拱手行礼。“这才数月不见,就不认识我了?”
  毛玠苦笑着摆摆手。“最近读书较多,伤了目力,十步之外就分不清人脸了。你不是在洛阳么,怎么突然来了睢阳,莫非出了什么事?”
  “天下太平,能有什么事?”黄猗举起手中的书。“听说足下最近在研究古籍,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毛玠接过,看了一眼,随即说道:“这是尊夫人的意思?”
  “是的,她本来想亲自送来,又怕你不收,所以才让我走一趟。我赳赳武夫,又在军中久了,脾气不太好。你要是驳了我的面子,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毛玠哭笑不得,忍不住笑骂道:“你倒是越来越像一个人,连送礼都送得这么蛮横。罢了,我也正好需要这部书,就厚颜收下,将来有机会再还人情吧。”
  “哈哈,这才对嘛。对了,孝先如此用功,是想去长安论讲吗?”
  毛玠脸上笑容一淡,摇头不语。他引着黄猗到堂上就坐,他的妻子听到声音,奉上茶来,有些不安的问黄猗有没有吃晚饭。
  黄猗摆摆手,表示自己待会儿还要去见太守程昱,不用这么费事。
  “这么急?”毛玠问道。
  “倒也不算急,只是担心程公事多,明天未必还能见到他。”黄猗说着,从怀中掏出邸报,送到毛玠面前。
  毛玠不敢怠慢,命妻子掌灯,凑近细看。他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脸色也变得越来越凝重。
  看完邸报,毛玠抚着颌下修剪得整齐的胡须,一声叹息。
  “我今天算是明白何子当年的无奈了。儒门同室操戈,不死不休。今文、古文之争尚未分胜负,孔孟之间又斗了起来。”
  黄猗倒是不以为然。“学术之争,不足为惧。若是有人借学术之争生乱,那才是麻烦。孝先兄,你是陈留人,陈留的情况你也清楚。当此动乱之机,你可不能坐视不问。”
  毛玠眼神一闪,盯着黄猗打量了良久。
  “我怎么问?”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毛玠一时疑惑,不解地看着黄猗。
  黄猗笑笑,解释了一下。
  眼下最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就是对度田的态度。陈留大族多,反对度田的人也很多。如果让他们聚在一起,难免生事。
  黄猗希望毛玠能够出面,邀请最有影响力的几个人去长安,参加论讲。
  有意见,可以公开发表,与天下贤良争个高下,甚至可以与天子当面对质,何必在陈留一郡搅风搞雨?
  真要惹出事来,你以为驻扎在洛阳的大军会作壁上观?
  韩遂就等着机会出兵呢。
  黄猗没有和毛玠讲太多道理。他开门见山的表示,我奉韩遂之命赶到睢阳来,就是要协助程昱稳定梁国,甚至可以说得更直接一点,我就是来接管兵权的。
  如果兖州乱了,出兵平叛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你最好配合我,要吵去长安吵,不要窝里横。
  面对毫不掩饰杀气的黄猗,毛玠很生气。
  如果不是旧交,他会直接将黄猗赶出去,根本不给黄猗说话的机会。
  但他也清楚,黄猗说得这么直接,是不希望他产生误判,以为朝廷不敢动武,韩遂不敢动武。
  要说有人不想兖州生乱,黄猗无疑是其中之一。
  否则他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口舌。
  “去长安就有用吗?”毛玠低下了头,摩挲着案上的《说文解字》,考虑自己是不是要放弃仕途,专心研究学问。
  “不知道,但我觉得你就说出去走走,而不是躲进书斋。”黄猗放缓了语气,恳切地说道:“孝先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也许你不赞成度田,不赞成朝廷的很多想法,但朝廷有心行王道,这是毋庸置疑的。与其在书斋里长吁短叹,不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你的想法会有大不同。”
  毛玠的妻子走上堂来,在毛玠身边坐定,轻声说道:“夫君,妾以为君侯所言有理。你去长安看一看,了解天子的想法,然后再决定是否赞同也不迟。道听途说,难免有所讹误,万一天子所行并非如此呢?”
  毛玠转头看妻子,想了想,有些勉强地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走一遭。”


第七百五十章 公私兼顾
  黄猗转身来到太守府。
  程昱正在吃饭,看到黄猗,他也没起身,只是招了招手,让黄猗入座。案上已经摆好了餐具、酒食,酒还是温的。
  黄猗也不客气,欣然入座。“还是程公了解我,知道我还没吃。”
  程昱淡淡一笑,轻抚美髥。“你一进城就东奔西走,我估量着你应该来不及吃饭。若是来了再安排,难免耽误时间。”
  黄猗一点也不意外。
  他知道进入睢阳城的那一刻起,他的一举一动就逃不脱程昱的眼睛。
  曹操推荐程昱坐镇睢阳,自然是看中了程昱有勇有谋。如果不是程昱年近六旬,不适宜远征,曹操一定会带着程昱去北疆。
  “这么急,有大事?”
  “程公应该收到朝廷最新的邸报了吧?对许文休三人的文章如何评价?”
  程昱一手扶案,一手抚着胡须,淡淡一笑。“书生之见,不足为道。你去见了毛孝先,他如何说?”
  “同室操戈,令人痛心。”
  程昱愣了一下,随即放声大笑,笑声洪亮如钟,令人耳膜生疼。
  黄猗伸出手指,掏了掏耳朵。
  程昱笑了一阵,又道:“所以,他会作壁上观么?”
  “他将随上计吏入朝,参加论讲。”
  程昱点点头。“好,甚好。”他端起酒杯,说道:“为此事,我敬你一杯。后生可畏,当为同辈榜样。”
  黄猗连忙双手举杯,口称不敢。
  程昱为人刚猛,又自视甚高,一向难得夸人。今天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大乎他的意料,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两人喝了一杯酒,黄猗说起来意。
  程昱静静地听着,几乎没说什么话,也看不出太多的情绪。
  等黄猗说完,他问了一句:“抚军大将军麾下将士能读懂那些文章吗?”
  “能认识大部分的字,有些典故还需要军中教习解释。不过也没关系,这也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个几篇就懂了。”
  “天子深谋远虑,令人叹服。”程昱感慨地说道:“难怪曹侯一见倾心,愿为驱使。可惜我年纪大了,不能随曹侯征战北疆。子美,你破茧成蝶,鱼跃龙门,令人羡慕。我那两个小子若能有你一半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
  黄猗笑道:“程公过奖,我愧不敢当。不过说到令郎,我倒是有个建议。”
  “入朝伴驾?”程昱摇摇头。“他们哪有那本事,就别去给我丢人了。”
  “不是入朝伴驾,而是考讲武堂。”
  程昱眨眨眼睛,沉吟不语。
  他身为梁相,是有资格送子弟入朝为郎的,但他一直没送。除了他嘴上说的怕他们丢人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身份。
  曹操转任为燕然都护,他与曹操的君臣关系已经结束,但他与曹操惺惺相惜,不愿借此机会与曹操划清界限。再加上之前筹备军粮的救急之计招人诟病,儿子到了长安,既无法得到关中人、凉州人的认可,又无法得到关东人的支持,处境会比较尴尬。
  他索性将儿子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但是黄猗建议他让儿子去考讲武堂,这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久前的邸报上提过,如今讲武堂的祭酒不仅有贾诩这样的凉州人,还有来自江东的虞翻。可见在天子的直接主持之下,讲武堂内的地方派系没有朝堂上那么严重。
  唯一的问题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对军事没什么兴趣。
  黄猗与程昱父子都熟悉,知道程昱担心什么,随即做了说明。
  讲武堂不仅培养指挥作战的将领,还培养军吏,现在又增设了与军械、军法以及各国军史有关的课程。如果程昱的儿子对立功封侯没什么兴趣,也可以做个学者,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其他学问。
  程昱听完,点头同意,表示回头和儿子们商量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