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瞬凰闳耍俊
  被他正对的郡丞王唯连忙站了起来,摆手道:“子温,言重了,你千万别这么想。太守府绝对没有这样的想法,府君没有,我们也没有。汉羌一体,这是天子钦定的国策,没人敢违背。再说了,汉阳推行新政两年,汉羌百姓相处融洽,争斗日少,通婚日多,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事。这时候提汉羌有别,岂不是逆势而动?”
  壮年官吏不肯罢休,直接打断了王唯。“那你和我说说,为什么我豲道的县学迟迟不能设立?”
  “县学建得快慢和钱粮有关。没有钱粮,就没有足够的教师,也无法招收所有的子弟入学。冀县建得快,是因为冀县各家愿意了钱。勇士建得快,是因为有牧苑支持,请得起先生。你们豲道没人肯出钱,就等着郡里给钱,自然要慢一些。不是郡里不肯派教师,是教师不肯去。”
  壮年官吏眼睛一瞪。“我豲道为什么没钱?还不是因为大将军征宋建时,将我豲道掏空了?如今宋建授首了,大将军调往关东,这账刺史府不认,太守府又不认,只能由我豲道自己背着。”
  王唯两手一摊,很无奈。“这个命令又不是太守府下达的,没道理由郡里承担嘛。”
  “那我不管。”壮年官吏一甩袖子。“我这次来的任务就是要在年底之前,把县学建起来,明年一开春就好入学。太守府不管,我就去长安,告御状,请天子派几个博士来。”
  王唯无奈地转向杨修。
  杨修刚要说话,看见祢衡进来,便招了招手,将祢衡叫到身边。祢衡入座,凑到杨修身边。
  “这是谁啊,这么莽?”
  “庞柔庞子温。”杨修低声说道:“正平,救个急,去豲道做一年教师,如何?”


第七百五十六章 有志之士
  祢衡一愣。“府君,我想去长安论道。”
  “这也不冲突。你先去长安论道,回来之后去豲道做教师。马上要入冬了,也不可能让他们集中起来读书。”
  祢衡有点犹豫。
  杨修又道:“你在汉阳大半年,对新政也算是熟悉了。再去豲道考察一番,岂不更好?比起汉阳,豲道更穷,更需要有志之士的参与。”
  祢衡瞅了杨修一眼,点了点头。
  杨修莞尔一笑,直起身,拍拍手。“好了,庞子温,你不用去告御状了。我刚刚为你找了一个教师。祢衡祢正平,青州名士,不仅学术渊博,而且与时俱进。曾与天子廷争论道,深谙新政意旨。有他去豲道任教,一定能培养出一批俊杰来。”
  祢衡登堂时,庞柔就看到了他,见他一身短衣,手里却拿着塵尾,还以为是哪个外出公干刚回来的小吏。听杨修说是青州名士祢衡,不禁大吃了一惊。
  他虽然不在冀县,却听说过祢衡的名字,知道他来汉阳之后,和杨修发生过多次辩论。
  杨修的学问是公认的好,能和杨修辩论,足以见得祢衡的学问不差。
  “当真?”庞柔长身而起。
  杨修点头笑道:“当真,不过他要先去一趟长安,回来后再去豲道。”
  “我和他一起去。”庞柔立刻说道:“从现在开始,他就算是我豲道的县学教师,我们承担他往来长安的食宿。”
  庞柔话音未落,一旁就有人酸溜溜地说道:“庞子温,你真是大方呢。去长安公干,食宿皆在驿舍,要你花什么钱?”
  随即又有人说道,同样酸得可怕。“刚才还哭穷,一转眼就大方起来了。你这变脸的本事,不做巫师真是可惜了。”
  角落里一声叹息。“还是会哭的娃娃有奶吃啊,老子还是太要脸了。早知如此……”
  话音未落,另一厢已经有人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府君,我也要去长安,告御状。”
  此言一出,无数人如梦初醒,纷纷攘臂而起,大喊大叫,表示要去告御状,请天子调派博士到县中任教。
  杨修与王唯面面相觑。
  祢衡站了起来,伸出双手,往下一压。“诸君,请听我一言。”
  众人立刻收声,紧紧地盯着祢衡。
  “不就是缺教师么?说吧,你们要几个?这次我去长安,面见天子时,一并替你们请来。”
  “此话当真?”有人离席而起,喜出望外。
  “我祢衡言出必践,绝无虚言。”祢衡甩了甩塵尾,傲然说道:“诸位应该知道,这次天子召集天下贤良,于太学论讲,规模甚大。这些人中固然大多迂腐之辈,但也不乏有担当之士,只是囿于眼界,不知凉州情形。只要我出面说明情况,多了不敢说,三五十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祢衡转身看向杨修,笑道:“府君以为如何?”
  杨修点头赞同。“我也有此意,只可惜公务在身,不能亲至。有正平代劳,我无忧矣。”
  众人听了,相视而笑,立刻化干戈为玉帛。
  ——
  等议完公务,众人散去,杨修看着案上的厚厚一摞文书,轻轻拍了拍。
  “正平,这次上计的事就拜托你了。”
  “蒙府君招待数月,多有启迪,无以为报,衡愿意走这一趟。再者,我本来也想去长安参加论讲,敲打敲打那些颟顸之辈,让他们清醒一些。”
  杨修无声一笑。“那些清谈客何足道哉,你最想做的,应该是再与天子论道吧?”
  “是。”
  “那我劝你还是谦逊一些。”杨修幽幽说道:“你我的眼界虽大有不同,但与天子相比,还是差得太远。以登山为喻,你我最多是登东山而小鲁,天子却可能是登泰山而小天下,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祢衡大笑,甩着手中的塵尾,意气风发。“纵使如此,我也要与天子一论究竟。不如此,安能知自己所得深浅?”
  杨修想了想,表示赞同。
  “既然如此,那我就要将汉阳这几年的施政情况详细地解说一下,好让你与天子论道时有理可据。须知施政之道,不仅在圣人典籍之中,更在百姓衣食之间。”
  祢衡躬身道谢。
  上计的事本不该由他负责——这是留给本地人的机会——可是杨修将这个机会留给了他,他就不能辜负杨修的期望。
  ——
  荀谌下了车,掸了掸衣袖,抬头看向书坊门口全副武装的卫士。
  这么热的天,还穿着皮甲,看来这书坊还真是守卫森严。
  一个军侯听到声音,从里面走了出来,打量了荀谌两眼,拱手施礼。“敢问足下是求购书籍、邸报还是访客?”
  荀谌大感惊讶。
  眼前这个军侯面色黝黑,脸颊上还有两块红色,相貌也有些胡人的感觉,言谈举止却非常客气,一点也不粗鲁。
  “求购如何,访客又如何?”
  “若是求购书籍、邸报,可往前走,大约五十步,有一个院子,进去就有人接待。若是访客,就看你是访坊中的匠师,还是三位主笔。匠师们在这里,一般不见客。主笔在卖书的小院旁边,你到那儿就可以看到了。”
  荀谌满意的点点头,随从上前,递上名刺。
  “我要求见唐夫人。”
  军侯低头一看名刺,看到荀谌的籍贯和姓氏,知道是唐夫人的亲戚,不敢怠慢,连忙将荀谌让到前院,亲自奉茶接待,又让人进去通报。
  荀谌心中奇怪,却也没有多问。
  一会儿功夫,唐夫人快步走了出来,面露喜色。
  “友若,你什么时候来的?”
  荀谌起身行礼。“刚到。”
  “太好了,你早该来了。”唐夫人随即入座。“你是准备参加论讲,还是见驾?若是论讲,我就给你安排一个住处。若是见驾,你就在坊里住两天。”
  “见驾是要见的,却不急,我还是先看看太学的情况吧。”
  唐夫人会意,叫过一个随从,吩咐了两句。
  随从与荀谌的随从见礼,引着他去了。
  “附近有一个院子,不大,还算清爽。”唐夫人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附近可能还有一个你应该认识的人。”
  “颍川的?”
  “不,冀州的。”唐夫人笑笑。“姓崔,名琰,字季珪,据说是郑康成弟子。文武兼备,曾在中原游历数年,见识与众不同。到太学没多久,就成了人人称赞的名士。”


第七百五十七章 党人新魁
  荀谌大感意外。“崔琰还在长安?”
  他当然知道崔琰奉命来长安的事,却不知道崔琰滞留长安这么久,而且还在太学住了下来,成了名士,连唐夫人都知道了。
  唐夫人一点也不意外。
  “来了长安,岂能不来太学看看?来了太学,又有几个舍得走?就算不参加论讲,听听天下俊杰共商中兴大计,也是难得的机会。你来的路上应该也看到了,到处都是读书人,连交州都派了人来。”
  荀谌吸了口冷气。“冀州……多么?”
  “应该不少。不过冀州人的名声不佳,除了崔琰之外,影响都不大。”唐夫人想了想,又笑道:“或许崔琰滞留不归,也有为冀州人正名的意思。毕竟像他这样既有郑康成弟子的名声,又擅长击刺之术的读书人不多。”
  荀谌稍一琢磨,就明白了唐夫人的意思。
  据说受天子影响,长安民风尚武,就连读书人论道,都要先试试武艺。若是身手太差,根本不是对手,只会被对方揍一顿,根本没有论道的机会。
  对荀谌来说,这简直是荒唐。
  可是听说崔琰有这样的武艺,他又莫名有些酸。
  “有这样的颍川士子吗?”
  “有一个。”唐夫人歪着头,思索片刻,拍拍额头,有些懊丧。“好像姓徐,叫什么我想不起来了。这两天太忙,我这记性都跟不上了。”
  “知道他住在哪儿吗?”
  “不清楚。你要想知道的话,我让人去打听一下。这样的人不多,应该好打听。”
  “那就不好了,我自己去打听。”荀谌笑道:“你这么忙,我还是不麻烦你了。”
  唐夫人微微一笑,也没有多说什么。
  她的确很忙,抽不出时间来关注那些事。
  ——
  在书坊吃了一顿晚饭,又取一些在路上漏过的邸报,荀谌来到唐夫人为他安排的小院。
  下了车,他就注意到大路对面的院子里人声鼎沸,夹杂着兵器相击的声音,像是有人在比武。荀谌好奇心起,让随从先将马车赶进院子,自己转身来到对面。
  一进门,他就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起,有老有少,有高有矮,但大多神情亢奋。
  荀谌视线受阻,踮起脚尖也看不清里面的人,又不想和这些人挤在一起,只是悻悻地站在一旁,偶尔从缝隙中窥得一斑。这时,有人走到他面前,拱手施礼。
  “敢问足下可是颍川荀氏族人?”
  荀谌打量了一下来人,心生好奇。
  他确信没见过此人。
  不过听他口音,应该是兖州人,很可能是陈留、梁国一带。
  “正是,不知足下是……”
  那人笑了。“陈留毛玠,字孝先,曾与荀彧荀文若共事。你和他长得太像了,不知足下是……”
  荀谌恍然,连忙行礼,报上姓名。
  他听荀彧说过毛玠,没想到会在这里碰上。
  得知是荀彧的兄长荀谌,刚从河东赶来,毛玠也很兴奋,拉着荀谌到一旁详谈。
  他对河东的事非常感兴趣。
  他认识荀彧,也清楚荀谌是什么样的人。荀彧在河东推行新政,名义上仍然是大汉临时京畿的府尹,让他很难怀疑天子的新政是恶政。
  但是天子坚持要度田,这又让他很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