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协也不答反问。“令尹以为呢?”
  “臣以为该杀,但时机已过。如果他和李傕一样,与陛下两军对垒,一决胜负,陛下大可像阵斩李傕一样杀了他,以明典刑。可是如今他已经称臣,称臣之后又无不臣之举,陛下以什么理由杀他?”
  刘协沉吟不语。
  他也在想这件事。
  不杀袁绍,意难平。杀袁绍,理难平。
  如果称臣之后还是随时可能被杀,以后想称臣的人不敢称臣,已经称臣的人也会不安,互相猜忌,在所难免。
  可是就这么放过袁绍,他又咽不下这口气。
  董卓可恶,袁绍更可恶。
  因为袁绍曾经怀疑他的血脉,说他不是先帝的子嗣,甚至想灭汉,鼎立新朝。
  这怎么忍?
  “陛下,袁绍已经是阶下之囚,生死系于陛下之手,杀与不杀,只在陛下一念之间。如果杀了他,陛下能一吐心中怨气,臣建议杀了他。如果不能,臣建议不必为他污了宝刀。留着他,或许比杀了他更有价值。”
  “此话怎讲?”刘协斜睨着荀彧。
  荀彧抚着胡须,微微一笑。“以臣对袁绍的了解,此刻的他只怕生不如死。之所以不死,一是担心死后无法见袁氏列祖列宗,二是怕疼,下不了手。”
  “怕疼?”刘协觉得这个理由很有趣。
  “袁绍虽是庶子,毕竟出于钟鼎之家,从小又过继到长房,衣食无忧,没吃过苦。这样的人看似无所畏惧,只是因为他有恃无恐,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等他真的面对生死的时候,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惜身。”
  荀彧一声叹息。“据我所知,袁绍此生唯一的一次直面生死却没有后退,就是界桥之战时迎战公孙瓒。”


第八百零八章 世道轮回
  刘协和荀彧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唯独没有说起荀文倩。
  荀彧是不是有意避嫌,刘协不清楚,但他是刻意不提荀文倩。
  从个人情感而言,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可以理解,毕竟还是初为人妻的少妇。可是从长远的稳定来看,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很难让他满意。
  这里面可能有荀文倩本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原因。是他过于纵容荀文倩,给的自由过了火,让荀文倩有了原本不会有的想法。
  在这方面,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像是一个溺爱妻子的普通丈夫。
  从现在开始,他要引以为戒,不能太感性。
  皇宫也好,朝堂也罢,不是演偶像剧的地方。
  虽然中间有一些争执和分歧,总的来说,这次会面还是善始善终。
  荀彧在陕县住了一宿,次日一早就渡河返回河东。
  刘协在陕县住了两天,视察了周边的防务,也起程东行,赶往洛阳。
  队伍中多了五千人。左将军杨奉请求出征,得到刘协的同意后,充当了前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华阴之战后,杨奉一直驻守在弘农,这几年过得很安逸。练兵之暇读了些书,虽然还是半壶水,一知半解,可是比起之前那个有勇无谋的白波贼来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只要不开口说话,还是有点儒将样子的。
  数日后,刘协进入河南境内。
  抚军大将军韩遂亲自赶到郡界相迎。
  事先看到了杨奉,韩遂知道天子这次出征规模很大,绝非自己所能掌控。他现在不敢奢望担任主将,只想有独立指挥的机会,态度异常恭顺。
  见面之后,刘协先夸了韩遂几句。
  秋汛防得好。辖区内没有出现大的险情,几处小决口也迅速被堵上了,基本没有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军队协助郡县防汛,大大的改变了西凉军的残暴形象,对军民共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韩卿,最近为你颂功的人可不少啊。”刘协笑盈盈地说道:“是不是你花钱请的?”
  韩遂有点尴尬。
  他的确花了钱,请人为他写诗作赋,歌功颂德,而且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不久前,太尉府发文嘉奖他秋汛的功劳,用词比他平定宋建时还要高一个等级,因此受到嘉奖的部下也多,让他既高兴又后悔。
  高兴的是钱没白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后悔的是这些人说得太夸张了。万一天子追问起来,恐怕要弄巧成拙。
  天子是个聪明人,也知道他的习气。当年在平叛图卷上题的四句诗就像一块无形的巨石,这些年一直压在他的心头。
  “陛下,臣只是为宣扬陛下旨意,使天下百姓皆知陛下之仁,本不是为私誉……”
  刘协哈哈一笑,拍拍韩遂的手臂。“朕为元首,卿为肱股,本是一体,又怎么分得清楚。你保境安民,百姓称颂,就是朝廷爱民之心的体现。他们夸你,就是夸朕嘛。卿不负朕所托,甚善!”
  韩遂长出一口气,脸上的笑容立刻变得灿烂起来。
  “陛下谬赞,臣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仔细说起来,这次秋汛有陛下指示在前,将士用力在后,功在必成。臣只是上传下达,并无功劳可言。太尉府发文嘉奖,臣已传达诸军,将士们倍受鼓舞,士气高涨。若能随陛下亲征,一定能平定河北。”
  “如此大战,自然是要赖卿及诸君用力,才能马到成功。”刘协先给韩遂吃了一颗定心丸。“唯一遗憾的是,卿没有和袁绍对阵的机会了。”
  韩遂忍俊不禁,哑然失笑。“陛下说的是。不过,这是臣之不幸,却是天下百姓之幸。袁绍束手就缚,仅凭审配、田丰之流,难孚山东士大夫所望。陛下有征无战,冀州太平可期。”
  刘协点点头。
  韩遂毕竟是韩遂,就算心里有些失落,也能掩饰得很好,这几句话说得也得很体。
  “袁绍到哪里了?”
  “已经到了河内,现在应该在渡河吧。”韩遂淡淡地说道,带着一丝不屑。“经过北邙时,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当年事。”
  刘协笑了一声,眼神微缩。
  ——
  袁绍站在船头,看着滚滚向东的浑浊河水,一跃而下的冲动像一只乌鸦,在心头不住的盘旋,发出刺耳的叫声。
  “跳吧,跳吧,跳下去,诸般烦恼尽休。”
  在这无休无止的鼓噪下,他不由自主的向前走了一步。
  一直在一旁看着的袁夫人突然说了一句:“张让、赵忠是从这里跳下去的吗?”
  袁绍一愣,回头看了袁夫人一眼,想了想,嘴角抽了抽。
  十年前,大将军何进身死,他与袁术以为何进报仇的名义杀入宫中,张让、赵忠等人挟少帝、今上逃出洛阳城,就是在这里被卢植等人追上,被迫跳河。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除了董卓突然出现。
  十年之后,站在了这里,一心想跳入这浊流之中,以逃避无法逃避的羞辱,与当年的张让、赵忠等人何其相似。
  这就是世道轮回吗?
  袁夫人没有看袁绍,幽幽地说道:“你说张让、赵忠会不会变成怨鬼,一直在水里等着?”
  袁绍激零零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离开了船头。
  身后的郭图、荀谌交换了一个眼神,悄悄地叹了一口气。
  对他们来说,此时此刻,袁绍投河或许是最好的结局,至少还能落个义不受辱的美名。
  可惜,这些都被袁夫人识破了。
  袁绍好容易鼓起的勇气,被她一打岔,烟消云散了。
  袁夫人转头扫了他们一眼,眼神中充满不屑,转身进船舱去了。
  郭图、荀谌惭愧地低下了头。
  “设使本初为田横,诸君能为五百壮士,从游于地下乎?”袁夫人寒声说道:“若能如此,我当劝天子破邺城,尽诛城中逆党,为诸君壮行。”
  郭图、荀谌大惊失色,连大气都不敢出。
  袁绍一旁听得清楚,也是又气又恼。他既气郭图、荀谌用心险恶,有意有意的劝他去死。又恼袁夫人说话不留情面,将他最后一丝颜面也踩在脚下,不得不去面对天子的羞辱。
  进亦难,退亦难,生亦难,死亦难。
  我袁绍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竟连张让、赵忠辈都不如?
  袁绍胸中郁闷之极,喷出一口鲜血,身子晃了两晃,仰面摔倒在船头,面如金纸,人事不省。
  几滴鲜血落入河水中,瞬间消失无踪。


第八百零九章 初见冢虎
  刘协驻跸平乐观,准备校阅讲武。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校阅,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意义。
  中平五年,平定黄巾四年之后,天下并没有因此安定,各种谣言反而越来越多,人心惶惶。
  有望气者说,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大将军何进因此进言,建议孝灵皇帝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以威厌四方。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卵用没有。
  再往深里想一想,这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阴谋,一场没有发动的阴谋。从各种蛛丝马迹来看,这次征召天下人马,很可能是袁绍等人在背后兴风作浪,准备进京政变的预演。
  后来董卓率部入京,是这次校阅的缩小版。
  在董卓擢取了政变的成果后,山东州郡起兵讨董,才是正式的版本。
  孝灵皇帝被蒙在鼓里,何进同样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上。
  反复阅读这段历史,又有意征询了一些当事人后,刘协对这次校阅耿耿于怀,决定重演一次。
  这一次,他要做总导演,将命运——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诏书在长安时便已发出,现在就等各方的回应,看看什么人会来,什么人不来。
  刘协筹划,韩遂负责具体执行。
  首当其冲的是修复当年的建筑,主要是指筑坛。
  坛有两个。
  一个大坛,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为天子所居。
  一个小坛,在大坛东北,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当年为大将军何进所居,如今为抚军大将军韩遂所居。
  对于这个荣幸,韩遂欣慰之余,又觉得有些不安。
  大将军何进可不是什么好榜样。屠夫的恶名既不为他所喜,身首异处的结果也不是他愿意接受的。
  可是天子有诏,他又不能拒绝。
  这样的荣幸,他不想要,有的是人想要。
  他只能以天子非孝灵皇帝,他自然也不是何进来自我安慰。
  除了韩遂本部以及随天子东来的左将军杨奉部,最先到达的是河内郡兵,步骑三千,由河东太守董昭的胞弟骑都尉董访率领,主簿是温县人司马懿。
  刘协很早就听过司马懿的名字。关羽第一次奔袭冀州,为刘备解围时,协助关羽的就是司马懿。在后来的军报中,关羽对司马懿大加赞赏,给刘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是关羽难得夸人,二是关羽夸司马懿,着实有点无厘头。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说司马懿没有后来的史书里吹的那么强,但他是这个时代的顶流精英之一却没什么疑问。
  刘协接见了董访,顺便也接见了司马懿。
  虽然他对司马懿有一些成见,但是看到司马懿的第一眼,他就知道关羽为什么不吝赞赏之词地猛夸司马懿了。
  不得不说,司马懿长得真好。身高八尺有余,五官端正,相貌堂堂,看不出一点阴挚之气,反倒阳光灿烂,朝气蓬勃。即使是诸葛亮站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他穿着贴身的窄袖武士服,腰间佩着长刀,英气十足。
  在这个极度重视颜值的时候,这样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如果再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