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谭眼神闪了闪,没吭声。
  他也想到了袁绍不肯进亭的原因,只是没像郭图说得这么直白。
  这一路走来,他们刻意与外人保持距离,就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免刺激袁绍。
  袁绍大概也清楚这一点,非常配合,极其低调。就像当年弃官奔丧,生怕被许劭批评,进汝南之前就遣散随从游侠一样。
  郭图提前派人购置了一座偏僻的宅子,就在城外的袁氏茔附近。他们不用进城,可以直接入住,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有骑士从远处驰来,远远地就下了马,将坐骑系在道旁的树上,快步赶到郭图面前,躬身一拜。
  “郭君,大事不好。”
  “怎么了?”郭图眉头一跳,语气有些惶急。
  “袁术派人回乡,说是收回成命,同意袁公重归袁氏宗族。”
  郭图大喜,与袁谭交换了一个眼神,异口同声的说道:“这是好事啊。”
  骑士脸上却看不出一点喜色,反倒极其尴尬。
  郭图迅速冷静下来。“还有什么事?”
  “他……”骑士咽了一口唾沫。“他让人刻了一块碑,就在文开公(袁成)的墓旁。”
  郭图的脸色顿时煞白,随即又涨得通红。
  不用骑士再说,他也猜得到了。
  不用说,那块碑上肯定就是他代袁绍写的请罪疏。


第八百四十六章 鲜克有终
  “当初就应该杀了他!”郭图一甩袖子,咬牙切齿地说道。
  袁谭的神情也变得极为尴尬。
  这不仅是因为他和袁术的关系,更是因为袁术这么搞会毁了他的前程。
  一旦袁绍被气死,他至少要守丧三年。
  三年之后,冀州早就平定了,他到哪儿去找立功的机会?
  这叔叔果然是疯的。四十几岁的人了,还这么不可理喻。
  袁谭心中恼怒,却无计可施,只能向郭图问计。
  郭图无计,只能建议不让袁绍知道,直接去购置的小院,就当没这件事发生。
  反正石碑没长脚,不会自己找上门。
  休息几日,等袁绍身体略好,袁谭就立刻起身,应该能赶得上冀州的战事。
  袁谭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郭图赶走了骑士,同时命令他们不要再报类似的消息,以免引起袁绍猜疑。
  骑士领命而去,郭图与袁谭又商量了一些细节,转身回到袁绍面前。
  “走吧。”闭目养神的袁绍缓缓睁开眼睛,轻声说道。
  见袁绍神情无异,袁谭心中窃喜,应了一声,将袁绍抱回车上,又命人收起案几帷幕,重新起程。
  马车缓缓前行。
  经过汝水支流,即将赶往小院时,袁绍突然敲响车壁,叫来袁谭,吩咐道:“去祖茔。”
  袁谭顿时变了脸色。“阿翁……”
  袁绍眉头微皱。“我已经从洛阳躲到了汝阳,还要躲到什么时候?”
  袁谭面色一僵,正要说话,郭图扯了扯他的袖子,转头对车夫说道:“去袁氏祖茔。”
  车夫吆喝着,调转马头,向袁氏祖茔驶去。
  袁绍没有关上车窗,他倚在车壁上,看着从车窗前掠过的风景,神情出奇的平静。
  上一次回汝阳的情景历历在目,形势却已经截然不同。
  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一呼百应,山东士大夫唯他马首是瞻。回汝阳时兵强马壮,前来迎接的人成千上万。
  现在,他已是落架的凤鸟,孤苦伶仃。随从寥寥,迎接的人更是一个也没有。
  他又想起了袁氏老宅门阙上的乌鸦,嘴角不禁挑起一抹自嘲的浅笑。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就知道这些名士说话不靠谱啊。
  ——
  新立的石碑很显眼,袁绍还没下车就看见了。
  看守祖茔的袁氏族人没有阻拦,也没有上前行礼,只是远远地看着,眼中带着一丝怜悯。
  他认识袁绍。
  二十多年前,袁绍开始服母丧时,他就开始看守祖茔。袁绍的一举一动,有什么人来拜访,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包括上次袁绍率军南下中原,回汝阳扫墓,却被袁术以家主之名开除宗籍时的失态。
  他看着袁绍蛰伏养名,看着袁绍名扬天下,又看着袁绍身败名裂。
  看着袁绍走来,他拱手双手,身体微躬,颌首致意。
  正如袁绍当年服丧养名时一样。
  袁绍停下脚步,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又缓缓走了过去。
  来到高大的石碑前,袁绍挣脱了袁谭的手,一手扶着墓碑,一手抬起,遮住阳光。
  冬日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在石碑上,让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那么刺眼,他不得不用手遮着一些。
  墓刻得很好,石料细腻坚实。书法上佳,刻工也很精细。一笔一画,仿佛是直接写上去的,气势生动。
  “臣本纨绔,生于钟鼎之家,长于妇人之手。少不识耕种之苦、稼穑之累。长而读书,追慕前贤,羡其名高,以济世为念……”
  袁绍轻声吟哦着,不禁笑了一声。
  “公则,公路没有说错,这是你的文章。”
  郭图站在一旁,脸色酱红。
  来到碑前,他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袁术还真是做事做绝,直接将他的名字刻在了上面。袁绍显然也看到了,当然也可能是早就猜到了。但看到文章之前,他一直没提过。
  这块碑树在这里,袁绍固然身败名裂,他也脱不了干系。
  袁绍接着读了下去,一桩桩,一件件,写在碑上,浮现在眼前。
  郭图写得很克制,并没有将他做过的事都写出来,但每一个字都是抽在他身上的鞭子,都在揭开他盛名下不堪的虚伪,让他体无完肤。
  虽然用手遮着阳光,袁绍还是泪流满面。
  他没能读完碑文,眼前便一片漆黑,天旋地转,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溅在碑上,染红了新刻的字。
  袁谭大惊,连忙扑过来,抱住袁绍。
  袁绍勉力站起,用力推开袁谭,大声嘶吼道:“苍天,既然汉家天命未绝,又何必降谶纬乱世,误我害我?既然无意眷顾,又何必使我承宗族之命,天下之望?”
  他泪如雨下,状若癫狂。头上的幅巾滑落,花白而稀疏的头发散开,衣服也敞开了,露出干瘪的胸膛。
  他指天喝地,不停地嘶吼着,痛骂着,血从嘴角飞洒出来,溅得到处都是。他的声音含糊不清,语气却越发激烈,仿佛面对生死仇敌,不死不休。
  袁谭惊惶失措,郭图面色煞白,一动不动。
  他随袁绍日久,从袁绍那吐字不清的喝斥中听出了几个熟悉的字眼。
  名士,党人,天命,袁氏。
  误我,误我。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里面偏偏没有朝廷,没有天子。
  是因为我的文章里没提到朝廷,没提到天子吗?
  可是我的文章里也没提天命,没提袁氏啊。
  就在郭图疑惑不解的时候,袁绍突然大叫一声,弯下腰,向石碑猛冲过去。
  “呯!”一声闷响,袁绍撞在了石碑上,鲜血迸溅。
  袁谭大惊失色,扑了过去,将袁绍抱在怀中。
  袁绍的额头撞开了个大口子,鲜血从里面涌了出来,染红了袁绍的脸,又染红了袁谭的手。
  “阿翁——”袁谭惊叫,泪流满面。
  “显思,远离党人。”袁绍的情绪忽然变得极为冷静,声音也变得清晰。他一把抓住袁谭的手,两眼瞪得溜圆,死死的盯着袁谭的眼睛。“记住,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
  袁谭愕然,看着袁绍眼中的神采迅速散去,看着袁绍的头无力的垂下,一双无神的眼睛,不甘地看着苍天。
  “郭公,郭公……”袁谭连声喝喊。
  郭图一动不动,仰头看着石碑,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第八百四十七章 洛阳残烟
  建安五年春正月,刘协“第一次”走进了洛阳城。
  他在平乐观驻军月余,一直没有进城。
  直到大阅结束,诸军整训完毕,他将率领大军东进,征讨冀州,才突然决定要进城看看。
  随从不多,除了散骑、女骑之外,只有抚军大将军韩遂等人。
  刘表意外的收到了口谕,随驾而行。
  接到口谕后,他立刻换上衣服,跳上马,跟着传诏的骑士进了城。
  到洛阳月余,他已经习惯了骑马,也准备了一匹温顺的坐骑。只要不长时间急行,也可以应付得来了。
  见到天子时,天子在两宫西侧的铜驼街。
  曾经繁华若市的铜驼街如今荆棘满地,就连曾被人摸得发亮的铜驼也隐隐生了铜锈,黯淡无关。街道两侧的里墙、宅第大多倾颓,残存的墙壁上既有黑色的烧痕,也有暗红的血迹。
  有不知名的鸟儿站在两侧的树梢上,好奇地看着这些人,却一点也不害怕。
  看到此情此景,刘表也不禁黯然。
  这也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洛阳城的凄凉。
  董卓撤离洛阳时,他早就到了荆州,正在蒯越、蔡瑁的协助下,雄心勃勃的整顿荆州。听到洛阳被焚毁的消息时,他也非常伤感。
  但若非亲眼所见,这些伤感总是缺一些真挚。
  “刘卿当年在洛阳时,住在哪里?在城中么?”刘协轻声问道。
  刘表转头四顾,抬起手,用马鞭指了指东方。
  “臣第一次来洛阳时,就住有先师的家中,是一区很小的宅子,就在旄门内。”
  刘协点了点头。
  旄门是洛阳城东南角的一个门,很偏远,住在那里的大多是普通百姓,极少达官贵人。
  达官贵人都在两宫附近,一是上朝方便,二是离公府寺署近,上下班也方便,平时走动起来也方便。
  王畅为人节俭,倒不是虚词。
  但刘表显然没有继承到这一点优秀品质。
  “后来呢?”
  “后来……”刘表有些赧然。“后来住过很多地方,一时也记不清楚。”
  “记不清了?”
  “是……是的。”
  “随驾文武中,你年纪较长,又是见过洛阳城旧日风光的人之一。此情此景,想必感慨良多?”
  “是,臣……百感交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朕想委托你一件事。”
  刘表一愣,不安地看向天子。“请陛下吩咐。”
  “你带几个人,将此情此景描绘成图卷。”刘协举起马鞭,四处指了指。“然后再辨别清楚,哪里曾是何人的住宅,一一注明,将来刻成书,留与后人,以为诫鉴。”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如此大城,付之一炬,百姓流离失所,伤亡以百万计,总要留下点教训,使后人行事不复如此孟浪。”
  “是,是。”刘表尴尬地应道。
  当初决定召州郡兵入京的是袁绍,但他们也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尤其是在召董卓入京这件事上。
  与丁原等人不同,董卓很早就露出桀骜不驯的征兆,存在失控的可能。中平五年,孝灵皇帝欲夺董卓兵权,征其为少府,被董卓拒绝。中平六年,孝灵皇帝退而求其次,转董卓为并州牧,再次被董卓拒绝,不臣之相已经昭然。
  但袁绍自以为董卓是袁氏故吏,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又有较强的战力,可为强援,力排众议,邀董卓入京。
  后来的结果证明,袁绍这一着错得离谱,不仅毁了大汉,毁了洛阳,也毁了袁氏及党人多年的梦想。
  如果不是董卓,又哪来那么多曲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