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4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勋苦笑。
  他不是不想抓住机会立功,但他跟着袁术,哪有立功的机会?
  袁术名义上是幽州牧,可是谁听他的?幽州人根本没把他当人,而他也只对付袁绍时才能得手。
  对付审配,袁术没这样的本事。
  天子要在冀州强行度田的消息一出,冀州大族就疯了,就连原本有意投降的人都翻了脸。不少人带着钱粮、部曲赶到邺城,支持审配作战。就算没有去邺城,他们也筑起坞堡自守,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
  这一路攻击南下,可不是当初偷袭颜良,更不是联合袁谭,偷袭袁绍。
  袁术瞥了张勋一眼。
  虽然张勋什么也没说,但他明白张勋的意思。
  “元功,我准备致仕了。”
  “致仕?”张勋一愣,随即喜上心头。
  袁术致仕,他就可以转投他人了。
  比如士孙瑞。
  虽然他和士孙瑞谈不上交情,但毕竟是关中人。如果他能带着一些人马配合士孙瑞作战,士孙瑞没有拒绝他的理由。
  论行军作战,士孙瑞可比袁术强太多了。
  “那我们……”
  “幽州属幽燕都护府节制,自然跟着荀攸作战。”袁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道:“鲜于辅加入北军,鲜于银等人跟着荀攸,不管哪一部立了功,他们都能分到油水。这次南下围攻邺城,不会出工不出力。”
  张勋想了想,觉得有理。
  他之所以觉得立功无望,一是袁术水平太差,二是袁术名声太臭,幽州人不愿意配合他们。如果能得到鲜于银等人支持,又在荀攸麾下作战,还是有机会的。
  “还有,你家那几个小子也不小了,别再胡闹了。能考讲武堂的,去考讲武堂。不能考讲武堂,从军也行。对了,我记得你家那个叫子夫的小闺女长得不错,有没有许配人家?”
  张勋心中一紧,却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还没有。”
  “天子身边青年才俊极多,你不想找一个好女婿?”
  张勋眼前一亮。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第八百五十三章 后继有人
  家族能否兴旺,有时候重点不在本人能力如何,而在子孙是否争气。
  儿子是自家的,成不成才,其实有一定的命数。
  但女婿是人家的,选择余地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眼前。
  袁术还觉得生活有希望,不是因为儿子袁耀,而是因为女婿黄猗。
  谁能想到当初看似亏本的联姻最后却成了袁氏最大的倚仗。
  当然,袁术能逃过一劫,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袁氏女婿——杨彪。
  袁术深受其益,把这个秘诀告诉了他张勋。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张勋心里很清楚。虽然算不上大奸大恶,却也不是什么年青俊杰。凭他们的本事,能守住家业都难,更进一步基本不可能。
  这时候,能不能找一个好女婿就非常重要。
  张勋和袁术聊了很久,兴冲冲的走了,去和杨弘商量。
  杨弘是弘农杨氏子弟,消息远比他灵通,或许能知道天子身边有哪些年青才俊可供选择。
  但杨弘关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公路要致仕?”
  “啊。”
  “可是……他还没到五十啊。”杨弘抚着胡须,莫名的有些感伤。
  袁术这不是想致仕,是想避祸,并为他们这些人扫除障碍。
  袁术不致仕,他们这些人受君臣名份限制,不能自由行动,只能像阎象为庐江太守一样,等袁术举荐。
  如果袁术能力很强,或者汝南袁氏未受重创,背后有强大的靠山,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汝南袁氏已经败了,袁术能力又有限,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这次推荐人去洛阳参加大阅,也只能让鲜于辅去。
  袁术致仕了,他们就自由了,或许能在这次大战中找到一些立功的机会。
  张勋也反应过来,跟着叹了一会儿气。
  “你们若是立了功,将来不能忘了他。”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张勋连声说道:“一日为君臣,终生不绝义。”
  杨弘点点头,想了想。“你家小闺女识字吧?”
  张勋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略知诗书。”
  “想让她经常有机会见到天子身边的才俊,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仕。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选择:首选女营,其次就是兰台。如果这两个都不行,你不妨让她先到书坊里做一段时间,然后看看能否得到荀贵人的引荐。”
  张勋连连点头,拱手称谢。
  ——
  刘协率部东行,先经陈留,后到东郡。
  在陈留时,他在任峻的陪同下,巡视了附近的县城。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在陈留为官,对他来说非常舒服。当初曹操将他留在这里,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任峻的夫人是曹操的从妹,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任峻不仅通晓军事,更擅长屯田。在陈留做太守,比到边疆从军更能发挥优势。
  刘协巡视了一圈后,对任峻的政绩非常认可。
  陈留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战多次,人口损耗很大,空闲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早在曹操控制兖州的时候,夏侯惇就在这里屯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产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为朝廷提供衣物。
  陈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纺织产业,号称锦绣襄邑,置三服官,专门为宫里提供衣物服饰。
  但这只是幌子。
  刘协刻意控制后宫规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编制,哪里需要专门建三服官来提供衣物。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听了任峻的介绍,刘协非常满意。
  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积极的,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
  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在邸报上发表,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
  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陈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一旦任峻离开陈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
  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施政措施。
  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视,而是之前的上计就是这么做的,只问户口增减、垦地面积、赋税多少、有无盗贼等具体成果,不问施政措施。
  那些都归结于太守、县令长个人的道德、能力,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前程,却没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刘协想慢慢改变这一点,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赖官员的个人能力。
  就像他建讲武堂、农学堂一样,不是将进步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着重于知识积累,为更多的天才出现提供土壤。
  说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谈。一说到写文章,任峻却有些为难。
  他没写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琐事也可以写成文章,还要发表在邸报上,供更多的人参考。
  刘协很认真的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如果天下诸郡都能像陈留这样,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何愁王道不兴?
  王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为了表示重视,刘协又安排曹昂、诸葛亮协助任峻整理记录。
  他还对曹昂说,好好领会,这些都是你将来到地方任职的宝贵经验,书上学不到的。


第八百五十四章 进军冀州
  听到刘协这句话,任峻不再推辞。
  天子绝非客套,这件事意义或许超出自己的想象。
  曹昂是他的故君之子,还是他的亲戚,这些年在天子面前受教,深受天子赏识。
  诸葛亮作为天子身边的散骑常侍,想来也是心腹。
  天子让这两个大有前途的年轻人来帮他整理施政心得,不太可能只是为了表示一下对他的欣赏。
  任峻领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又深深为曹操的选择折服。
  天下诸侯之中,曹操是第一个主动称臣的。
  任峻更加用心,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说有点新意的举措一一向天子做了说明。
  从与天子的接触中,他能感受到天子对了解政务的迫切心情,他能体会到天子对他的欣赏。此时此刻,他越是坦诚,越是能获得天子的信任。
  君臣之间的信任万金难求,尤其是对地方官员来说。
  刘协在陈留驻留了将近十天,几乎了解了陈留的方方面面,才重新起程,赶往东郡。
  相比于他对陈留政务的重视,他对陈留的兵力几乎没什么兴趣,只选了一千人,还是安排在后勤上,根本没有让他们上阵的计划。
  看到这一点,任峻也放心了。
  天子不调用陈留的兵力,就不会影响陈留的正常生产。行军用战,对地方最大的影响不仅是征发钱粮,还有徭役。一旦数以万计的民伕被征发,不仅会影响生产劳作,更会对人心造成巨大的扰动。
  关心则乱。一旦有陈留人参战,前线的一点消息,传到地方后都会形成震荡,甚至引发谣言。
  不用陈留的郡兵,前线就算受挫,影响也有限,打得久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
  建安五年,二月中,刘协渡过黄河。
  他本来不想这么急,但过了二月,冬季断流的黄河就会复流,乘船渡河要麻烦得多,远不如直接走过干涸的河床来得容易。
  渡过黄河,进入冀州魏郡,刘协的态度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他到达一县,便召附近县令长来见,当面询问他们对度田的态度。
  反对度田,或者嘴上不说反对,但神情犹豫、言语敷衍的,就地罢免,上准备好的候选接任。被罢免的官员也不准离开,随军效力,并接受调查,看他们与当地大族是否有勾结。
  原本县令长任免要通过司徒府,但天子亲至,又是战时,临机决断也无可厚非。
  一天之内,濮阳、内黄、繁阳、阴安四个县的令长被全部罢免。
  候补的县令长到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布公告,宣布度田。
  考虑到冀州一直处于战时状态,信息管制,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