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像周勃一样一问三不知,你再看看天子会是什么脸色。
  “我听德祖说过,天子曾说,上古之政再好,也只适合小国寡民。如今六合一统,天下户口逾千万,那种方式就不再适应了,必须有所改变。所以说,复古必败,圣人当因时制礼。当时我还觉得天子少年轻狂,现在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有识之见。”
  杨彪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得遇如此少年英主,既是大臣之幸,也是大臣不幸。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大臣,实在太难了。”
  袁夫人转了转眼珠。“你都觉得难,其他人岂不是更难?可是我看太尉、司空都很轻松啊,一点也看不出难。”
  杨彪点点头。“贾文和不觉得难,是因为他根本不想与天子争兵权。周嘉谋不觉得难,是因为司空的职能刚刚开始转换,监察的任务还没有那么重,他……”
  袁夫人没好气的说道:“什么任务没那么重,他就是还当十年前,三公悠闲无事。张喜殷鉴在前,他却视而不见。”
  杨彪苦笑。
  他的观点和袁夫人相似,所以才忧心忡忡。
  老臣们的反应大多迟钝,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迟钝,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天子不着急,或许是知道他们这些老臣习气太重,难以改变,着急也没用,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比如诸葛亮,比如他的儿子杨修。
  就连荀彧、刘巴这一辈人,可能都不在天子期望之列。
  他想要的王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王道?
  ——
  袁术在行在待了几天,很快就没了新鲜感,反倒感觉不便。
  行在每天都操练,一大早就鼓角齐鸣,他想睡个懒觉都都不行。他起来也无事可做,黄猗、袁权等人都有自己的事,他一个人待在营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闲得要生蛆。
  熬了两天后,正当他考虑是不是主动请辞去洛阳的时候,黄猗来说,他要去一趟刘备军中,查看他们攻城的准备情况,问袁术有没有兴趣一起去。
  袁术一听就连连摇头。
  他的确想出去散散心,却不想见刘备。他从来没正眼看过刘备,如今刘备成了宗室,将来还要裂土封王,他却沦落至此,哪有脸去见刘备。
  黄猗却说,你不想见刘备,还不想见陈登?
  一听到陈登的名字,袁术来了精神。
  他初到淮南的时候,曾想邀陈登的父亲陈珪入幕,为此还绑架了陈登的弟弟,结果陈珪就是不肯,两人反目成仇。
  陈登如今在刘备麾下效力,实属无奈,而且颇不得志的事,他也听说了。有机会看看陈登,奚落他两句,倒也不错。
  于是,袁术答应了,托袁衡向天子请诏。
  听说袁术在营中闲得无聊,天子很爽快的答应了。
  袁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跟着黄猗出了营,直奔魏县而去。
  随行的还有一些讲武堂的学生、技师。学生是跟着学长黄猗去见习,技师则是去查看刘备的攻城器械,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地方。
  看到这群年轻人,袁术莫名的兴奋,主动和他们聊天。
  得知袁术的身份,这些学生原本有些紧张。可是看袁术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一点也不像四世三公的家主,反倒像是随处可见的游侠儿,他们便轻松了很多。
  他们聊了很多,不自觉的就聊到了刘备。
  与袁术不同,这些讲武堂的学生对刘备很尊重。
  不是因为刘备的宗室身份,而是刘备坚守彭城的战绩。在讲武堂的战术课程中,彭城之战是讲得分析得比较多的一个战例。
  袁术也听过彭城之战的消息,却不太清楚细节。听这些学生一讲,才知道当初有多凶险,而刘备能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易。
  他悄悄问黄猗,这些都是真的吗?刘备守彭城的主力全是新兵?
  黄猗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当时陈登全军覆没,本人被俘。张飞败于张郃之手,也几乎是全军覆没。刘备麾下的确没几个人,都是临时征召的新兵。
  他能守住彭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关羽转授的练兵之道,一是麋氏提供的土地悬赏。靠这两样,刘备激励士气,守住了彭城。
  袁术听完,琢磨了很久。“子美,你漏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还请阿舅指教。”
  “如果攻城的不是本初,而是曹孟德,这一战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曹孟德会不惜一切代价的猛攻,根本不会给刘玄德练兵的机会。刘玄德能在今天,固然是他的努力所致,但遇到本初这么一个对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袁术哼了一声。“这人哪,但凡有一点后退的可能,就不会全力以赴。所以说,当初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就决定了不会成功。他擅长的是朝堂,不是战场。”


第八百七十六章 难当大任
  刘备正在筹备进攻魏县的战事,得知黄猗带着讲武堂的学生前来见习,有些受宠若惊,亲自出来迎接。
  看到袁术时,他愣了一下,有些不太敢相信。
  袁术哈哈大笑,上前拱手施礼。“玄德,听说你恢复宗籍了,恭喜啊。”
  刘备也回过神来,笑容满面的客气了几句,然后问道:“幽州大军来了吗?我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收到。”
  袁术有点尴尬,连连摇手。“幽州的大军现在由幽燕都护府节制,现在应该在河间。我来行在述职,听说玄德准备攻城,特来见识一下。玄德,彭城之战打得好,打得好啊。”
  刘备不明就里,礼貌性的回道:“和使君的庐江之战比,还是略逊一筹。临阵射杀颜良,一举收复淮南,对冀州军士气影响很大。若不是使君大捷在前,我军士气大振,未必能守住彭城。”
  袁术大笑。
  等两人寒暄完,黄猗便请刘备介绍当前形势。
  刘备精神抖擞,将当前做的准备一一说来。他知道袁术是草包,作战全凭乱来,黄猗却是讲武堂的第一届肄业生,接受过贾诩的教导,又曾随吕布出塞作战,见识远比一般人高。
  就算是法正提起黄猗,也要谦虚几分的。
  如果能得以黄猗的协助,攻打魏县的战斗或许会轻松许多。
  就眼前的形势来看,要想打下魏县,伤亡将远超他的承受范围。
  听完刘备的介绍,黄猗却没说什么,只是召集众人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刘备的安排很周到,但魏县的地形如此,没什么可以取巧的地方,注定了这是一场硬仗。想减少伤亡,只能在攻城器械上想办法。
  魏县终究是县城,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城防并不坚固,临时加固的设施也有限。如果能制造出有针对性的攻城器械,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刘备听了,且喜且忧。
  喜是法正、陈登的部署很尽心,忧的是这一战是硬骨头,就算最后能拿下魏县,伤亡也在所难免。
  其实他听懂了黄猗的言外之意,这一战根本没有必要打,还是像天子一样围而不攻,推行度田最好。
  他也清楚这一点,但他做不到,只能装听不懂。
  黄猗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干脆不说。
  他只是带学弟们来见习的,不是来帮刘备做决定的。
  ——
  刘备为攻魏县而头疼的时候,审配也在头疼。
  他本想主动出击,先破朝廷一路,振奋士气。还没等计划实施,刘备却气势汹汹冲了过来。如果不是魏县固守,或许刘备已经到了城下。
  刘备虽然被拖在了魏县,暂时无法进攻邺城,张郃却也被牵制住了,奔袭河间方向来的幽州军不再现实。
  唯一的机会,似乎只剩下西面的上党郡兵。
  但让他失望的是,钟繇似乎根本没有出兵的计划,西山方向一点消息也没有。
  河间方向也没有例外,幽州军、幽燕都护府迟迟没有动静。
  形势之诡异,又一次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让他不知所措。
  这时,他收到了陈登的劝降书。
  陈登的劝降书其实没什么新意,无非是那些套话,文采也远远不如陈琳的檄文。
  但是审配却读出了另外一层意思。
  天子准备利用这场战事,在冀州强行推进度田,并以此来证明度田利国利民。他准备用冀州度田的收成来维持战事的消耗,避免在中原增赋。
  这让审配很不安。
  他执意坚守邺城的理由之一,就是朝廷十几万大军围城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而冀州提供不了这么多钱粮,朝廷必须在中原增赋,从而引起中原大族的反抗。
  如果冀州的战事影响不了中原,中原士大夫还会在乎冀州的死活吗?
  也许还会关心,但也就是关心而已。
  只要不伤及自身利益,那些人才不会铤而走险,跳出来和朝廷为敌,说不定还会趁乱出手,想从中分一杯羹。
  怎么办?
  审配一筹莫展。
  “阿翁。”审英快步走了进来。
  审配连忙挺直腰背,神情严厉地看着审英。“何事?”
  审英吓了一跳,连忙放慢脚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阿翁,刚刚有人送来一封信。”
  “有人?”
  审英脸上露出一丝尴尬。“是的,信突然出现在我的案头,却不知道是谁送的。我看了一下,事关重大,就立刻送来了。”他双手将书信送到审配的面前,又提醒道:“我已经检查过了,没有毒。”
  审配瞅了审英一眼,哼了一声。
  这两天城内形势紧张,审英有些精神过敏。不过一想到有人能将书信悄无声息的摆在审英的案头,似乎谨慎些也是必要的。
  审配拿起案上的书刀,挑开书信,看了一遍,眼神随即微缩,跟着又笑了起来。
  “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呢,原来也怕死啊。”
  审英不知道怎么接话,只能装没听见。
  书信没署名,但内容很直白。只要审配能够保证汝颍人的安全,他们可以为审配争取一线生机。
  审氏在阴安的土地、宅院已经被朝廷抄没——新任县令就是曹操之子曹昂,抄得非常干净——审配作为罪魁祸首,也难逃一死,他能希望的就是保住几个子孙的性命,不至于被株连三族。
  这一点,汝颍人可以做到。
  审配放下书刀,又用丝绢擦了擦手,然后将丝绢扔在一边,一脸嫌弃。
  “你信这些人吗?”
  审英咽了口唾沫,偷偷地看了一眼审配,小心翼翼的点了点头。
  他自然相信这些汝颍人的力量,否则也不会带着书信来找审配。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但凡有点常识,都能猜到结局。他还年轻,不想跟着审配一条路走到黑,如果有一线生机,他当然想抓住。
  但这样的话不能明说,否则有违孝道。
  看着审英那怯懦的模样,审配非常失望。这个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儿子最近的表现实在无法让人满意。都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大战尚未开始,此子便阵脚大乱,犹豫不决,可见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这样的子孙,承担不起家族复兴的重任,留着也于事无补。
  “请陈长文来,让他看看这是谁的笔迹。”


第八百七十七章 是非不分
  陈群很快就来了。
  看到书信第一眼,他就认出了笔迹。“这是辛毗手书,绝不会错。”
  审配眉头皱得更紧。
  辛毗手书,毫不掩饰,这是故意示威吗?
  “他在哪儿?上党,还是冀北?”
  陈群没有立刻回答,认真的读起了书信。他连读了两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