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信送出三天后,卑湛接到了张郃的回信。
  张郃表示了对卑湛的感谢,同时又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几次作战,杀伤甚多,不觉得朝廷能轻易放过自己。就算荀攸、辛毗身份尊贵,也未必能让他得到赦免。
  要想他配合辛毗行事也可以,天子先赦免他。


第九百一十章 化敌为友
  辛毗收到卑湛的回复,立刻请旨,准备去张郃的大营,与张郃面谈。
  至于张郃想要的赦免诏书,他提都没提。
  反倒是刘协体贴地问起辛毗的安全保障,辛毗很有信心的说道:“请陛下放心,张郃的族人在我手上,本人又危在旦夕,他不敢对我怎么样。”
  刘协也没多问什么,同意了辛毗的行动方案。
  辛毗带着一个随从,单舟渡过漳水,来到张郃的大营。
  张郃派儿子张雄在渡口迎接,一见面就问。
  “赦免诏书带来了吗?”
  辛毗瞥了张雄一眼。“诏书也是你能看的?”
  张雄大怒,伸手就要拔刀。辛毗一动不动地看着他,面不改色,反倒是嘴角挑起一抹轻蔑的笑容。张雄被他看得心虚,恨恨地骂了一声,还刀入鞘。
  “走!”
  来到大营,进了中军大帐,张郃歪在凭几上,一只手放在案上,手指轻叩案面,一手握着刀鞘,斜视着走进来的辛毗。
  辛毗来到张郃面前站定,一字一句地说道:“张儁乂,你的族人是我抓的。你若是敢杀了我,现在就动手。若是不敢,就收起你这副脸嘴。我来时,卑文休盛赞你虽是武夫,雅歌投壶,堪称儒将。你这样子,实在是名不副实啊。”
  张郃脸色微窘,看了张雄一眼。
  张雄点点头,表示辛毗带来了诏书。张郃见了,倒不敢过于放肆,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请将天子的诏书拿出来吧。”
  “什么诏书?”辛毗反问道。
  张郃一愣,盯着辛毗看了两眼,再次看向张雄。张雄也愣住了,厉声喝道:“你刚才不是说带来了吧?”
  “我什么时候说带诏书来了?”辛毗冷笑一声:“我只是说,你不配看诏书。”
  张雄勃然大怒,拔刀出鞘,架在辛毗脖子上。“竖儒,竟敢戏弄我?”
  辛毗笑容不变,静静地看着张郃,眼中的挑衅之意甚明。
  张郃眼中寒光迸现,冷笑道:“辛佐治,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今天是走不出帐篷了。我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与你接洽,不是让你来戏弄我父子的。”
  辛毗点点头。“是你们先戏弄我的。”
  “怎么说?”
  “你们有何功于朝廷,竟敢讨要赦免诏书?”辛毗冷笑道:“你们觉得我汝颍人的面子这么大,可以让天子赦免你?真是可笑。我也不瞒你们,审配杀了我的家人,我再杀了你的族人,这可能更合天子之意。如果汝颍人和冀州人同归于尽,那就最好不过了。”
  张郃一惊。“这……这是怎么说?”
  辛毗一声叹息。“将军,你怎么还不明白呢?袁本初为什么会带着我汝颍人来冀州?不就是想以冀州雄厚的人力、物力,精兵强将,再加上我汝颍人的聪明才智,文武并用,吞并天下吗?汝颍人与冀州人不合,内讧不已,这才给了天子重新收拾残局的机会。如今袁本初创业未半而死,汝颍人和冀州人仍在,天子岂有不忌惮之理?你我相斗,正是天子乐见其成的局面。此时此刻,他岂能给你赦免诏书?”
  张郃的眼角抽了抽,沉吟片刻,冲着张雄摇了摇头,伸手请辛毗入座,又让张雄出去看着,不要让人来打扰。
  “既然如此,我等当如何应对?”
  “天子忌惮你我,总要有人承受损失。汝颍人以袁氏为尊,所以袁本初必须死。冀州人以审配、田丰为魁首,他们也必须死。”
  张郃悄悄地松了一口气。“这些就行了?”
  “当然不止。冀州度田,势在必行。只有如此,冀州的人力、物力才会成为朝廷的赋税,而不是大族拥兵作乱的倚仗,冀州人对朝廷的威胁才能真正的解除。”
  “那你们汝颍呢?”
  辛毗苦笑。“将军应该去过汝颍吧?”
  张郃点点头。袁绍第一次南下中原的时候,他曾随行,略知汝颍地理。
  “汝颍人多地少,尤其是颍川,度不度田,其实区别并不大。控制汝颍的关键,在于仕途。只要有意限制汝颍人的仕途,汝颍人就不足为患。”
  张郃略作思索,应声说道:“党锢?”
  “虽然没那么严重,却也差不多。当然,如果审配得手,将城中的数百汝颍人杀死,就不用那么费事了。我汝颍俊杰有三成在此,元气大伤,至少二十年内难以恢复。”
  辛毗眉头紧皱,连声叹息。
  张郃看在眼里,也有些心惊肉跳。
  虽说他不觉得城里的汝顷人有这么大的价值,但他清楚,那些人对辛毗、荀攸来说很重要。真让审配杀了这些人,辛毗、荀攸肯定会疯狂报复,自己的族人绝无幸免之理。
  至于天子,肯定不会拦着,说不定还会推波助澜,让汝颍人和冀州人互相残杀。
  他越想越觉得辛毗说的有道理,汝颍人和冀州人同病相怜,不仅不应该成为仇敌,反而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应付朝廷的打压。
  当初若不是汝颍人和冀州人的内讧,袁绍或许也不会败,形势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局面。
  大错已然铸成,现在应该悬崖勒马,即时补救,以免酿成更大的悲剧。
  “我可以向审正南进言,但是……”
  辛毗应声说道:“但是他不会听你的。”
  “为何?”
  “一是审正南为人宁折不弯,不会轻易听人劝说,否则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二是阴安审氏的田宅已经被天子抄没,就算他肯投降,也要不回来,最多是苟全性命而已。想和将军一样建功立功,那是不可能了。对他而言,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玉石俱焚,反倒有可能逼得天子让步。”
  辛毗一声长叹。“可惜,他根本不知道天子的心意,玉石俱焚是必然,想让天子让步却是痴心妄想。”
  张郃听了,深表赞同的同时,又有些无奈。
  辛毗说得对,审配投降的可能性不大,想逼天子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出意外的话,审配必死无疑。
  但他不想跟着审配一起死,也没这个必要。
  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配合辛毗,反对审配,不要成为审配的殉葬品。
  如果能阻止审配杀人泄愤,救下辛毗等人的家人,或许可以与汝颍人结盟,互相扶持。
  辛毗看得张郃意动,又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将军知道崔季珪吗?”
  张郃想了想。“知道,他奉审正南之命,去长安朝见,后来一直没回来。”
  “他不会回来了。”辛毗说道:“他考进了讲武堂,眼下正在研究西域地理。等中原平定,天子西征,他会大有用武之地。”
  “是么?”张郃抚着颌下胡须,若有所思。


第九百一十一章 名不副实
  经过反复权衡,张郃接受了辛毗的建议,与汝颍人化干戈为玉帛。
  但他也有担心。
  他和高览的人马都在城外,进城参加会议也只能带少数的亲卫,想从审配手中劫人是不可能的。就算他和高览投降朝廷,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自己的家人也成为牺牲。
  辛毗却胸有成竹。
  他对张郃说,我不需要你们做什么,只要审配、田丰让你们表态时,你们表明和为贵的态度即可。至于城里的事,我会另想办法解决。
  张郃很好奇。“你有什么办法?”
  “将军不要忘了,城里也不全是审配的亲信,他甚至不是城中之主。”
  张郃突然反应过来,连连点头。
  辛毗说得没错,城中名义上的主将还真不是审配,是袁熙。只不过袁熙过于无能,被审配控制,这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你要进城?”
  “我辛氏数十口在城中,不能不救。”辛毗无奈地叹息道:“只要能救他们,别说我一个人的生死,什么事我都可以做。”
  张郃深感同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辛毗囚禁他的族人了。
  他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也会不择手段。
  两人商量好相关事宜后,辛毗又主动要求去见高览。
  高览虽然没有族人被囚禁,但他的想法和张郃差不多,没兴趣为审配陪葬。如果能够将功赎罪,他求之不得。
  得到了高览的承诺,辛毗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分别之前,他还对高览说,将军多加保重。天子重实学,太医署集结了天下名医,华佗最擅长医治各种外伤。等战事平定,请华佗帮你看看,就算不能恢复如初,至少也能减轻你的痛苦,安享晚年。
  高览大喜过望。
  上次砀山遇伏受伤之后,他勉强保住了性命,却元气大伤,现在连激烈一点的活动都不行。不出意外的话,他的晚年将非常痛苦,还不如战死沙场。如果能有名医调整,有所恢复,他当然求之不得。
  ——
  刘协正在接见苑珪。
  接到天子诏书,苑珪其实并不想应诏。
  早在益州的时候,他就听说天子并不喜欢儒生,更不喜欢党人,有不少非常刺耳的言论。虽然不知这些言论有多少真是天子所言,但是从长安太学诸堂的建设来看,天子重实学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让苑珪觉得他们没什么共同语言,谈不到一起去,不如不见。
  但袁术可不这么想,他不想让苑珪在洛阳待着,赖在苑珪家里,催他起程。
  苑珪不想理袁术,可是他耗不过袁术。袁术赖在他家不走,其他人也不敢上门。最后搞得刘表都没办法,出面劝苑珪赴行在见驾。
  哪怕见面之后,不接受任命也行啊。
  苑珪无奈之下,只得起程。他甚至做了决定,如果天子不能约束袁术,他就不回洛阳了,直接回老家渤海。
  他本来想半路开溜的,但袁术早有准备,派人一路护送,直到他走进御营,走到天子面前。
  看到刘协的时候,苑珪满腹怨气,脸色也不太好看。
  刘协的脸色也不太好看,皱着眉,一脸嫌弃。
  在苑珪来之前,他已经了解过苑康的事迹,也大致知道这位苑珪除了是苑康之子以外,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
  如果不是有苑康的遗泽,他也许早就死在哪个沟壑里了,哪能带着蜀锦从益州回来。
  “你有兄弟几人?”刘协淡淡地说道。
  “本有兄弟三人,一个早夭,一个死在洛阳兵灾之中,如今仅有臣孑然一人。”
  “早夭的那个,与当年党锢有关么?”
  苑珪眼神微闪,打量了刘协一眼,沉吟片刻才说道:“陛下心思灵敏,耳目灵通,不愧是英主。”
  刘协笑笑。
  这并不难猜。苑康死于三十年前,苑珪现在五十上下,三十年前也就是十来岁。早夭一般是指婴儿,应该是他的弟弟,大概率与党锢有关。
  苑康遭党锢事时,已经官至泰山太守,妻儿温饱还是有保障的。
  当然,也不排除苑珪的弟弟就是病死的,他也只是随口猜一猜,猜不中也没什么问题。
  “这么说,令尊只有你一个后嗣了?”
  “是。”
  “可惜。”刘协咂了咂嘴。“令尊行事虽粗疏,却是个勇于作事之人,也做一些实事。观你行事,儒雅倒是儒雅,却不能任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