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九百二十九章 拭目以待
  士孙瑞找到蔡琰时,袁衡刚下值,正和蔡琰讨论王端被留在行在的事。
  看到士孙瑞,蔡琰、袁衡都连忙上前行礼,以子弟自居。
  士孙瑞虽然没有做过三公,但他的名声一直很好,在小辈中很有威望。
  听说王端被留在行在,士孙瑞多问了几句。
  王端是外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也对接下来的后勤补给有重大影响。
  得知王端不仅人被留在行在,家产也将由诸葛亮进行清点,士孙瑞松了一口气。天子如此手段,应该没人再敢与诸葛亮正面对抗。至于小手段,想必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能在秋收之际,不惜代价的进行全面名籍核验,魄力可见一斑。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和诸葛亮发生冲突。
  更何况还有北军驻扎在附近,随时可以协助平叛。
  士孙瑞随即问起了《党锢列传》的事。
  蔡琰已从袁衡口中知道天子与士孙瑞讨论序文的事,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她对士孙瑞说,天子对《党锢列传》的要求就是如实记载,所以现在还在资料收集阶段,就连序文都是草稿。
  原因很简单,对于党事起源的周福、房植,目前掌握的资料都不够全面。
  周福太少,房植太虚。
  周福虽是儒生,但他除了是帝师、官至尚书之外,并无其他事迹可传。他的弟子之中也没有特别杰出的,加上是党事中被人贬抑的一言,敢出来发声的更少,几乎没什么可写的内容。
  房植的资料相对多一些,但也以虚名居多,并无多少实际政绩。
  从仅有的资料来看,也是房植的宾客门人挑起事端,向周福发难,与房植道德君子的形象并不相符。
  天子的意思,是在邸报上发表声明,希望所有涉及到党事,或者关心党事的人都可以提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去伪存真,进行辨析,最后再写《党锢列传》,将其中的得失载于史册,以资后世。
  士孙瑞听了,且喜且忧。
  喜的是天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如既往,把《党锢列传》的撰写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想从中吸引经验教训,为此不惜伤及孝桓、孝灵的名声。忧的是党事牵连太广,这篇传记只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写成的,甚至不是一篇传记能够容纳的。
  更大的危险则是可能引发士大夫的撕裂。
  两次党锢牵连的士大夫数以万计,不少党人或其后裔还在世,甚至手握大权。朝廷要厘清党事,他们自然不能坐视不问,发声势在必然。
  但党事的是非曲直从来没有公论,即使是士大夫内部,对党事的分歧也很大。支持者固然理直气壮,反对者也不无道理。只是在道德上不占优势,发声渠道也有限,所以音量不够大,看起来似乎党人的气势更盛一些。
  如今情况有变,不仅天子对党人的态度不够好,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反对者发声,邸报、印坊这类新生事物也给反对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一旦双方发生公开争论,并形成文字,发行天下,党人的声势必然受到重创。
  士孙瑞虽然不是党人,并且反对党人的偏激,却也不希望看到党人名誉扫地,与宦官一样,成为功过参半的在存。
  在他看来,这样的危险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性极大。
  身为朝堂中人,他太清楚党人的真实面目了。
  “令史如何评价王司徒?”士孙瑞说道。
  蔡琰淡淡一笑。“士孙公不妨拭目以待。”
  ——
  士孙瑞来到餐厅,坐下用餐。
  卞夫人已经收到天子口谕,为士孙瑞准备了简单而精致的晚餐,除了有关中口味的美食,还有酒。
  但士孙瑞却吃得一点滋味也没有。
  回想着与蔡琰的交谈,他忧心忡忡。
  蔡邕死于王允之手,蔡琰准备如何写王允,就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话题。作为党人的代表,还是被西凉人杀死的党人,王允的形象如果还能保证基本的正面,其他人就不用太担心了。
  但蔡琰的答案却让他很不安。
  如果说蔡琰利用这个机会,贬低王允,为父鸣不平,想必不是什么难事。
  她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顾全大局,安抚凉州人。
  毕竟凉州军是朝廷倚重的力量,不能不予考虑。
  相比之下,以汝颍人为核心的党人虽然也拥有一些力量,却不足以改变当前的力量对比。
  一旦《党锢列传》定稿,党人的形象成了史实,以后再想改,可就难了。
  士大夫与朝廷的矛盾也可能就此埋下祸根,离心离德。
  沮授却吃得很开心,还和慕名而来的同僚畅谈甚欢,一连喝了好几杯酒。
  士孙瑞实在忍不住,呛了他一句。“你不要以为冀州没几个党人,就可以置身事外,作壁上观。”
  沮授哈哈一笑。“如果天下党人能像邺城里的冀州人一样,流放海外,未尝不是好事。”
  士孙瑞心中微动,咂了咂嘴。“那你说,天子会不会是有意为之?”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不至于。”
  “不至于?”
  “天子想收拾党人,要远比收拾冀州人简单。”沮授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党锢只是一道诏书的事。党禁之所以解,党人之所以现在还有说话的机会,不是因为党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黄巾。”
  沮授抬起头,看着士孙瑞,脸上带着淡淡的酒红,眼中却有光。
  “你觉得,现在还有黄巾起事的可能吗?”
  士孙瑞眼神微缩,心脏猛地跳了一下,额头的血管跟着跳动起来,尤其是太阳穴的部位,跳得格外猛烈。
  他迅速看了一眼四周,低声说道:“公与,不要多事。”
  沮授轻笑一声。“你放心,我还不至于那么率性。不过你想过没有,这件事还能瞒多久?一旦天子下诏征集与党人有关的事迹,并公开讨论,肯定会有人将当年的事拿出来说。”
  他顿了顿,又道:“我甚至觉得,天子很可能早就怀疑了,只是没说而已。”
  士孙瑞屏住了呼吸,只觉得头晕目眩。他摇摇手,用几乎是恳求的语气说道:“公与,慎言。”
  沮授点点头。“我可以慎言,几十万冀州人的性命,却不能没个说法。”


第九百三十章 患得患失
  河东。
  荀彧站在官道边,看着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的牛车从面前经过,眉头微皱。
  “府君,我等去了。”一个中年骑士来到荀彧面前,倒持马鞭,拱手施礼,满面笑容。
  “去吧,路上小心。”荀彧挥挥手。
  “唯。”中年骑士应了一声,举起手,摇了摇马鞭。“向府君辞行。”
  “府君保重。”
  “府君保重。”
  无数民伕大声向荀彧告辞,一个个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虽然前程辛苦,来回要几个月,但他们这一次送钱粮去行在,不仅可以减免一半赋税,还有机会留在行在,听候天子调遣,参与围城之战。若是立了功,还有赏赐。
  在他们看来,这功劳几乎是白捡的。
  天子战无不胜,十几万大军围城,岂是邺城挡得住的。
  看着民伕的兴奋,荀彧心情很复杂,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这些人和钱粮到了行在,天子底气更足,又不知道会搞出什么样的事来。
  “府君,唐夫人来了。”一个随从赶了过来,低声说道。
  荀彧回头一看,在树荫的掩映下,看到了唐夫人的凉辒车一角,便点了点头,转身走了过去。
  唐夫人凭轩而望,见荀彧走来,莞尔一笑。
  “去哪儿?”
  “去涑水边吧,顺便看看今天的河堤。”
  唐夫人点头答应,轻敲车壁。
  车夫振动马缰,马车缓缓起动,向北轻驰而去。
  一路绿树成荫,凉风习习,令人爽心悦目。
  荀彧靠着车壁,一言不发,神情看起来依旧凝重。他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唐夫人。唐夫人接过,展开一看,便眉头一皱。
  “这个苑珪,是苑仲真之子?”
  “是的。”荀彧转过头,看着唐夫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他从益州返回洛阳,遇到了袁术,被袁术推荐给天子。现在在兰台为郎,正在筹划编撰《党锢列传》。”
  唐夫人忍俊不禁,“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这袁术还真是人才,难怪他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荀彧无语地看着唐夫人。“你还笑得出来?”
  唐夫人瞥了他一眼,继续读书信。“我为什么笑不出来?我觉得这挺好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苑珪既是党人之子,由他来负责编撰《党锢列传》,总不会还觉得朝廷有成见吧。”
  她突然停住,歪着头沉吟片刻,眼皮一挑,看向荀彧。
  “你是担心天子疑心你们叔侄?”
  荀彧点点头,叹息道:“苑珪写信给我,不仅是因为其父苑仲真与我荀氏的旧谊,还是觉得我和公达能够影响天子。这件事传到天子耳中,岂能不疑?”
  唐夫人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继续读信。
  这件事的确有些麻烦,难怪荀彧会派人请她来。
  看完信,唐夫人没说话,沉默了很久。
  荀彧看着她,也没急着说话。
  马车来到涑水边,荀彧与唐夫人下了车。荀彧的夫人唐氏已经到了,正挺着肚子,在河边看风景。荀彧的次子荀俣赤着脚,在一旁玩水,听到声音,转头一看,开心的大叫起来。
  “小姨,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一边喊着,一边张开手臂,飞奔而来,扑入唐夫人怀中。
  唐夫人一把抱住,在荀俣脸上亲了两下,笑盈盈地说道:“想小姨了?”
  “嗯。”荀俣用力点头。“小姨再不回来,我就要去长安找你们了。”
  “下来!”荀彧虎着脸,喝了一句。“君子慎独,成何体统。”
  荀俣下了一跳,下了地,却不肯走,牵着唐夫人的手撒娇。唐夫人低头说道:“要不,随我回印坊住几天吧。我从长安带了些好玩的东西回来。”
  “好啊,好啊。”荀俣欢天喜地,一溜烟地跑去母亲唐氏身边,央求母亲向父亲求情,让他随唐夫人回印坊去住几天。
  荀彧有点无奈。“你把他们惯坏了。”
  唐夫人看着荀俣,微微一笑。“你子女多,只觉得烦。我没有子女,就特别喜欢。这就是丰俭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荀彧眼神微动。“家事不妨如此,国事却不可不持正。”
  唐夫人一声轻笑。“真要是持心平正,你又何至于如此患得患失?你是信不过公达,还是信不过天子?”
  “天子睿智,我岂能信不过。至于公达,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论起揣摩天子心思,他比我更擅长。”荀彧难得地笑了一声。“否则的话,天子也不会付他兵权。”
  “既然如此,那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担心的是天下人心。”荀彧脸上的笑容散去,一声叹息。“天子去虚务实,这本是好事。但凡事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眼下邺城未下,冀州未定,正当君臣共力之际,追究党人的事,恐怕并非良机。党人纵有千般不是,对朝廷的忠诚却是毋庸置疑的。天子这么做,无异于自掘根基。”
  唐夫人转头看着荀彧,嘴角轻挑。
  荀彧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避开了她的眼神。“难道我说得不对?”
  唐夫人收回目光,淡淡地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