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韩遂,那人已经被天子驯服,根本不会有一丝反抗之心。
  “文先,如果天子要留在冀州,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赶去冀州侍驾?三公与天子相隔千里,只靠文书来往,终究不是事啊。”
  杨彪笑了。“我也这么想。正如你方才所说,度田本是司徒府的事,既然天子要在冀州度田,我自然应该赶去冀州,而不是在这里遥指。”
  周忠慨然道:“我陪你走一趟。”
  “你不能去。”杨彪一口否决。“你我都走了,只剩下贾文和一人,如何能行?太尉治兵,可不治民。”
  周忠恍然大悟,指指杨彪,欲言又止。
  他现在才明白,杨彪找他来,是想让他留在长安,制衡贾诩。


第九百四十八章 采菊太尉府
  周忠抚着胡须,沉吟不语。
  制衡贾诩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需要制衡。
  原因也很简单,贾诩几乎不管事。天子不在京师的期间,长安城的防务一直由卫尉王服负责,等沮俊执金吾到任,更没贾诩什么事。
  王服、沮俊都是他们一系的力量,听贾诩的马腾身为光禄勋,如今在天子身边。
  况且贾诩也不是喜欢争权的人,何必制衡。
  “文先,你是不是多虑了?贾文和不好争权,若不是你相劝,他连太尉都不愿意做呢。”
  杨彪看了周忠一眼。“我担心的不是贾文和,而是你们。”
  “我们?”
  “对,尤其是沮元英。”杨彪眉头微皱。“一把年纪的人了,还像个稚童似的使性子。亏得天子大度,眷念旧恩,不和他计较,还提议他为执金吾。等他到了长安,如果还是这般不知分寸,如何是好?太学的书生,关中的将士,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其实矛盾大着呢。一个处理不好,这长安或许就乱了。”
  周忠恍然大悟。
  杨彪担心的不是贾诩争权,而是贾诩不管事。
  城南太学聚集了数以千计的读书人,虽然规模远不如当年的洛阳太学,但他们处士横议、批评朝政的劲头一点也不弱,移居关中的凉州人也是他们批评的目标之一。只是有杨彪居中调和,矛盾这才没有激化。
  一旦杨彪离开长安,而性情更为激烈的沮俊来到长安,没有贾诩的配合,长安还能不能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就不好说了。
  “天子迟迟不还朝,不合制度啊。”
  “谁说不是呢。”杨彪叹息道:“我此次去邺城,就是想劝天子还朝。至于冀州的度田,安排得力人手就是了,何必天子亲自坐镇。”
  周忠起身,甩甩袖子。“走吧,我们一起去太尉府,拜访贾文和。”
  杨彪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和周忠一起出了门。
  三公府靠得很近,也不用备车马,两人并肩而行,走了几步,就到了太尉府。两人是常来的,门前当值的卫士都认识,也不用通报,直入中庭。
  不出意外,贾诩不在中庭,在堂上处理事务的是长史杨阜。
  见杨周二人联袂而来,杨阜大感惊讶,一边请他们入座,一边派人去请贾诩。
  杨彪拦住了杨阜。“太尉又偷闲?”
  杨阜笑道:“天子东征,关中无事,贾公就在后院读书。”
  “那行,你忙你的,我们去找他。”杨彪摆摆手。“我们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找他闲聊。”
  杨阜看看杨彪,又看看周忠,倒不好阻拦,只好让他们进去了。
  杨彪二人进了后院,后院一片寂静,几乎看不到人。只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一圃菊花开得正盛。贾诩与夫人正在花圃中采菊,夫人手中提着一只小竹篮,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什么。
  杨彪咳嗽了一声。
  贾诩夫妻转过头来,见是杨彪、周忠,都笑了起来。
  “二公来访,不知有何指教?”
  “我听说太尉府的菊花开了,想来蹭碗菊花羹。”杨彪笑道。
  贾诩的夫人躬身施了一礼,含笑说道:“那就请二公稍坐,妾去准备一下。正好后院池塘里的鱼也肥了,我去取一尾,做个鱼汤下酒。”
  “多谢夫人。”杨彪欠身致意。
  周忠也跟着点了点头,却没说什么。
  贾诩引着二人来到中央的假山上,在小亭中坐下。有童子过来,奉上菊花茶,又悄悄地退了下去。
  杨彪端起茶杯,嗅了嗅。“这是南阳析县的菊花?”
  “好像是吧,骠骑将军派人送来的。”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司徒对菊花这么有研究?”
  “听蔡伯喈说过,蔡伯喈的老师胡伯始好饮此茶。我喝过一次,印象颇深。”
  贾诩拍拍手,叫小童去拿晒好的干菊花。杨彪连忙拒绝,贾诩笑道:“你也看到我花圃里的菊花可以摘了,晒上几天,便可以泡茶。本来就打算给你们送一些,正好你们来了,倒省了我的事。”
  “你这圃里种的也是析县的菊花?”
  “种子是一样的,但种出来的花似乎不太一样,花期也晚了好几天,想来是因为水土的原因。”贾诩一声轻叹。“当初天子曾说,天下渐寒,北方胡虏南下势在必然,我还不怎么信。现在看来,还是天子英明,见识过人。杨公,今年夏天雨水少,冬天怕是有大寒,边疆将士的冬服可以早些准备才好。”
  “燕然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的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幽燕都护府的紧张些。原本以为他们在冀州围城,不需要厚冬服,没想到邺城顺利平定,他们马上就要转战辽东,倒是有些措手不及。”
  杨彪笑了笑。“所以我决定亲自赶到冀州去督促,长安的事,就要交给文和与嘉谋了。”
  贾诩眼皮轻挑,瞅了杨彪一眼,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品了一会儿。
  “太尉治兵,司徒治民,司空治水土,这是朝廷制度。就算你不在长安,也可以安排人代理事务,又何必我多事?冬闲练兵,太尉府也不闲,我就算有心,也未必有空闲。”
  杨彪、周忠吃了一惊,互相看了一眼。“太尉府要给组织冬闲练兵?”
  贾诩点点头。“今年是胡虏入籍的第一个冬天,组织练兵,也好让他们懂些规矩。我已经向天子请旨,不出意外的话,天子应该会同意的。北军将转战益州,本来也需要补充一些人马,借着练兵的机会,挑选一些精锐,一举两得。”
  “天子不是说,要从抚军大将军麾下抽调两三万人转为北军吗?”
  “如今抚军大将军在邺城,怎么抽调?”
  周忠想了想,又道:“骠骑大将军已经平定荆州,这次攻益州,应该会两路并进吧?”
  “的确有这个计划。”
  “那北军暂时不补充也可以啊。山高路远,运输不便,兵力够用就行,似乎不必再增加人手。”
  贾诩垂着眉,一言不发。
  周忠却扯了扯杨彪的袖子,提醒他不要急着下结论。
  由骠骑大将军张济从荆州出兵,的确可以减轻士孙瑞的压力,不必准备太多的兵力。可是如此一来,谁是主力?
  天子将这个机会交给士孙瑞,就是为士孙瑞将来接任太尉积累军功。如果平定益州的军功被张济分走了,下一任太尉很可能就不是士孙瑞,而是张济。
  贾诩这时候提出这个方案,或许就是一个试探。


第九百四十九章 缓兵之计
  杨彪有些头疼。
  三公治事,天子垂拱,这是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善政。可是真正执行起来,这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战时,如何筹集大军所需的钱粮、物资,就足以让司徒府崩溃。
  如果不是度田带来的赋税,杨彪坚持不到现在。
  尽管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事还是让杨彪疲于应付。如果不是辽东、益州都是大汉原有的领土,他或许早就要求天子停止征伐,与民休息了。
  别说现在是大乱之后,亟需休整,就算是治平之世,也经不过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相比于周忠担心的问题,杨彪更希望能减少一些消耗。
  如果张济能从荆州出兵,直接用荆州的钱粮,司徒府的负担就要轻得多。
  但周忠的想法也有道理,只有让士孙瑞这样的士大夫成为太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征伐。贾诩或许是个淡泊的人,张济、韩遂却不是。他们如果做了太尉,一定会鼓动天子继续征伐,直到国库空虚,财政崩溃。
  每次想到这些,杨彪就对刘璋等人咬牙切齿。
  你们想干什么?
  益州虽有地利可用,却终究是大汉的疆域以内,刘璋还是宗室,天子甚至可出了执金吾的官位,诚意天地可鉴。现在天子收回承诺,决定派兵强攻,你们会有好结果吗?
  早点称臣不好吗?
  杨彪勉强平复了心情,对贾诩说起天子要留驻冀州,督促度田,并对渤海网开一面,由张昭试行德政的事。
  他希望贾诩能够配合一下,尽可能的减少大军数量,等冀州完成度田。
  从既有的经验来看,度田能够大幅度提高朝廷的赋税收入。
  贾诩听完,笑了一声:“关中、凉州的度田都很顺利,为什么冀州度田这么难?天子坐镇,还有人想复古、行德政,真不知道他们是矢志不渝,还是别有用心。”
  杨彪、周忠都没有回答。
  贾诩这句话与其说是张昭,不如说是荀彧。
  荀彧在河东数年,还是没能彻底推行。再联系这次呼应张昭的事,很难说荀彧对度田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有意无意的从中作梗。
  这么一想,他这次从河东赶到行在的真实意图都值得怀疑。
  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为了党事?
  杨彪现在只想尽快赶到行在,与荀彧面对面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反复讨论之后,贾诩提出了一个建议。
  让士孙瑞立刻转战汉中,在汉中休整,并对益州形成攻势,同时联络益州的名士、大族,让他们看清形势,支持赵温,迫使刘璋向朝廷称臣,以免重蹈审配等人覆辙。
  如此能在朝廷正式发起攻击之前,益州称臣,或许可以避免一次大战,又不影响士孙瑞积累功劳。
  毕竟就算是没有发起攻击,围城也是有苦劳的。
  这次围攻邺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沮俊升为九卿可不仅仅是酬赏旧功,多少也有一些围攻邺城的苦劳在里面。
  杨彪、周忠接受了这个建议。
  贾诩最后又提了一点:他想派长史杨阜赶到行在,代表太尉府,协助天子处理军务,以免来回传递消息,耽误时间。只有在重大事务的决策时,才由太尉直接负责。
  杨彪觉得可行,周忠也赞同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司空掾一人赶赴行在。
  达成一致,一起吃了午饭,又闲聊了一阵,杨彪、周忠才起身告辞。
  出了太尉府,杨彪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幽幽一声长叹。
  “嘉谋,有些事,已经拦不住啦。”
  周忠点头附和。“穷则变,变则通。既然拦不住,不如主动变。”
  杨彪转头看看周忠。“既然如此,为什么你只派一个掾,不派长史?”
  周忠眨眨眼睛。“有区别吗?朝廷又没有制度,我觉得掾就够了。”
  杨彪哑然失笑,指指周忠,欲言又止。
  不得不说,周忠的选择更明智。如果贾诩派了长史,他也派长史,那就等于三公形成了共识,接着就有可能成为默认的规则,最后再变成明文制度。现在三公不一致,这件事就还要讨论,至少可以拖一些时间。
  如果能拖到贾诩离职,士孙瑞就任太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