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杨彪的操作下,一直进展缓慢的改革进程陡然加速,就像磨坊里巨大的水轮,渐渐旋转起来。
  刘协松了一口气。
  一天公务讨论之余,杨彪拿出了袁术给他的图卷,摆在刘协面前。
  刘协仔细看完,淡淡地说道:“很好,袁术做事比刘表强多了。”
  “好是好,只是如果洛阳城里所有逾制的旧宅都绘成这样的图卷,只怕返城的百姓会怨声载道。”
  杨彪又抽出南宫青琐门的那一卷。“袁氏旧宅颁行天下,袁氏名声尽毁。这一卷颁行天下,袁术声名狼藉,千夫所指。最后只有袁氏和袁术罪有应得,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所以,刘表想用这种办法逼我放弃,好留住那些士大夫的遮羞布?”
  “陛下要坚持吗?”
  刘协不紧不慢的卷起图卷。“杨公知道我为什么不肯还都洛阳吗?”
  杨彪心中一紧,后背升起一阵凉意。


第九百六十章 讳疾忌医
  大汉目前名义的都城是河东安邑,但三公常驻长安,重修太学,又在未央宫内建同文馆后,很多人都觉得朝廷会迁都长安。
  可是随着天子亲征冀州,这个观点又有变化。
  行在到长安的距离太远,三公与天子交流不便,司徒杨彪不得不亲自赶到行在,太尉府、司空府也派员到行在,协助天子处理相关政务。
  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天子一直没有还都洛阳的意思,也没有任何解释。
  今天天子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杨彪意识到天子另有深意。
  让袁术绘制洛阳城内逾制旧宅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换句话说,想让天子中途而废是不切实际的妄想。袁术干不成,天子只会换个人干,绝不会放弃。
  “不知陛下所指为何?”杨彪的后背湿透。
  看着明明已经猜到了一些,却故意装糊涂的杨彪,刘协笑了笑。
  “杨公,讳疾忌医可不好啊。”
  杨彪的额头也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臣愚钝,不知道陛下说的是什么疾。”
  “当然是儒门之疾。”刘协直言不讳,根本不给杨彪躲闪的机会。“杨公世习儒术,又久历仕宦,不会不知道儒门之疾是什么吧?有疾就是医,不能装看不见。洛阳城有多大,里面又有多少百姓,我还是知道的。要说绘制图卷会影响百姓返乡,虽不能说是一派胡言,却也是避重就轻。”
  刘协拍了拍案上的图卷。“你回个话给袁术。他若是办得成,那就继续办,不管他延误多久。他若是办不成,就如他所愿,致仕隐居吧。至于洛阳城,若不能将毒瘤去尽,终究难复荣光,修复也没有意义。”
  杨彪有些喘不过气来。“陛下所谓毒瘤,又是……”
  刘协瞅了杨彪一眼。“最大的毒瘤是皇宫。南北宫占了半个洛阳城,又阳气不振,阴气太重,又多有阉人,是以天子短寿,皇子多夭。朕是以避居长安,减宫室规模,废阉人,增散骑,正是为此。宫里的疾,朕治了。宫外的疾,诸位公卿是不是也想办法治一治?”
  刘协的语气很平静,听不出一丝波澜,但他用“朕”代替“我”,已经展示了他的态度。
  这是一次很严肃的表态,你最好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杨彪被无形的威压逼得低下头来,汗如浆出。
  他入仕近三十年,与天子相处也有近十年,从未感受过如此重压。
  “臣……明白。”杨彪颤声说道。
  “那就有劳杨公了。”刘协收回目光,淡淡地对一旁的孙权说了一句。“请蔡令史来。”
  孙权应了一声,出去了。
  杨彪会意,再拜告退。
  ——
  出了帐,杨彪直起腰,长出一口气。
  后背已经湿透,秋风一吹,遍体生寒。
  浑沌的思绪渐渐清晰,杨彪定了定神,不由得一声叹息。
  这时,蔡琰跟着孙权快步走来,见杨彪站在御帐外出神,打了个招呼,便进帐去了。
  杨彪回头看了看,举步向外走去。
  出了行在不远,眼前就是洨水。秋高气爽,天气渐寒,已经有片片秋叶坠落,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更多的落在树根下,重重叠叠。
  杨彪在河边站了片刻,想定了主意,转身让人去请荀彧。
  时间不长,荀彧来了,孤身一人。
  “杨公?”
  “友若去渤海了?”
  “是的。”
  “你什么时候回河东?”
  荀彧眼神微闪。“杨公的意思是……”
  “邺城之围已解,你汝颍人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大多都已经入仕。你还留在这里不走,怕是不合适。还有什么事没做,又如此难以启齿,能否对我说一说?”
  荀彧想了想。“党事。”
  杨彪眉头一皱。“党事有什么好说的?相隔不过三十年,很多事都是我亲眼所见,你还担心有人会向壁虚构不成?再说了,如今邸报发行天下,但凡稍微关心一点时事的人,都不会漏过。就算有人掩过饰非,也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岂能瞒得过有心人的眼睛。”
  荀彧倒吸一口冷气,眼睛瞪得溜圆,几乎要挣裂眼眶。
  他来行在的目的,就是希望天子收回成命,不要向天下征集党人的事迹,以便对党人做过的一些过激的事有所保留。
  可是杨彪这句话却说得明白,掩过饰非只是欲盖弥彰,向壁虚构也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唯一的办法就是直书其事。
  如此一来,党人就算不被人当作伪君子,至少也是偏激之徒,名誉扫地。
  他知道杨彪一向不赞成党人的做法,但他真没想到杨彪会如此狠辣,竟然为天子发声,要对党人进行清算。
  荀彧咽了口唾沫,寒声道:“杨公……不担心天下人心崩坏吗?”
  杨彪转头看着荀彧,眼中闪过一丝怜惜。
  他知道,荀彧虽然是王佐之才,但他受限于党人的身份,无法做出决断。
  “文若,你觉得本朝政事之失,首在于何?”
  荀彧犹豫了片刻,还是抗言道:“是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信阉竖,锢党人。”
  杨彪摇摇头。“是皇室规模太大,负担太重。宫室数以百计,大多年久失修,是以常有崩塌、雷火,修缮、维护开支亿万。宫中嫔妃万计,衣食胭脂,日费千金。”
  他转过头,看着缓缓东流的河水,一声叹息。“所以天子减宫室,皇后、贵人共居一殿,去宦官之制。荀贵人主持同文馆,宋贵人、董贵人主持太学书坊,马贵人披护侍卫天子,皆以俸禄自养。赖朝廷供养者,不过皇后、皇子数人,日费数金而已。仅此一项,一年便可节省二十亿。”
  荀彧屏住了呼吸。
  他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朝廷之所以入不敷出,除了战事连绵不休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皇室的开支太大。
  后宫除了天子、太后、皇后,还有很多贵人、美人,再加上服侍她们的宫女、阉人,数量近万,每天消费巨大,仅是衣食、胭脂这些日常开支,就要近千金。
  这一直是大臣们批评的对象,却无法改变。
  现在天子对自己下手,减省后宫规模,还让无所事事的贵人做事,将这一笔巨大的开支节省得只剩下一个零头,改革的诚意不可谓不足。
  天子如此,那大臣们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
  如果连直面问题都不肯,还说什么去除弊政,锐意革新?
  荀彧的声音有些嘶哑。“这是……天子的意思,还是杨公的意思?”
  “是谁的意思,重要吗?难道最重要的不是是非?”杨公转头看着荀彧。“文若,你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王子师一时意气,毁了长安,你不要步他后尘,毁了中兴之机。”


第九百六十一章 大势所趋
  建安五年秋,邸报上出现了两件消息,几乎在瞬间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一件是兰台为编写《党锢列传》,向天下征集党人事迹。不论事情大小,但凡与党人有关,都可以上书兰台。兰台进行甄别后,作为编写《党锢列传》的基础。
  上书人不限范围,只求真实。考虑到党事的重大影响,以及资料的繁杂,兰台将在编写《党锢列传》之外,编撰一部专著,届时会将这些原始资料一一收入,供后人研究。
  所以,想造假的人要掂量一下,要不要冒着被人戳穿,成为笑柄的危险。
  二是洛阳图卷的第一卷、第二卷刻行天下。
  第一卷是皇宫,附阉党部分,第二卷是汝南袁氏在洛阳的大宅。
  这两卷画得好,刻得更好,几乎是全景式的展现了这些宫室宅院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残败,让感慨于过去的同时,又为今天的惨状惋惜。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大量的文字注释,指出所有住宅中与礼制不合之处。
  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供欣赏把玩、感慨古今,还能够与典籍中描述的礼制相对照,有利于学习儒家经典。
  在卷首,有天子亲笔所题的一句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这套图卷刻得精美,价格却很便宜,物超所值,是以一下子就获得了读者的追捧。有人只是想看看皇宫和豪门是什么样子,开开眼界;有人只是想欣赏一下这些名家手笔,从中学习绘画技法;有人则是纯属觉得这套图卷有收藏价值,买一套放在家里。
  在第二卷的末尾,还有两页纸,标注了列入出版计划的宅院名录,其中有不少是闻名天下的贤臣、名士。
  不过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在前,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被列入名单绝对不是什么荣耀,而是会遗臭万年的。
  在汝南袁氏名誉扫地的同时,袁术却奇迹般的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许。
  理由之一就是勇于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与袁氏光鲜外表下的逾制相比,袁术那些纨绔行为不值一提,只多是少年顽劣罢了。
  更何况他已经改过了。
  与大量求购《洛阳图卷》订单一起来的,是潮水般的党人事迹的资料。
  刘协没有急着甄别真伪,他让蔡琰将这些资料一一记录在案,先去除那些荒诞不经,一看就知道不靠谱的,然后挑选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刻印,公布天下,供人评论。
  如果谁有不同意见,看到这些资料之后,就可以上书辩驳。
  冀州印坊一下子忙了起来,业务爆满。
  甄宓随即请示天子,要求在中山设立新的印坊。理由也很充分,中山附近有大量的山林,木材资源充沛,能够满足刻版材料的要求。
  此时,刘协正好巡视到中山,应甄宓之邀,视察印坊选址。
  这时正好发生一件事,中山王刘稚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刘稚虽然有妻有妾,却没有嫡子,依例国除。
  中山国转为中山郡,中山相改为中山太守。
  为了体现朝廷对宗室的体恤,刘协下令从刘稚的庶子中挑选了两个年轻人,拜为郎官,并给予其他人参加考试的权力,让他们可以在郡县为官吏,挣一份俸禄,养活自己。
  甄宓最擅长揣摩天子心意,不用刘协开口,就派人送了几套教材去。
  平心而论,这些宗室子弟从小就衣食无忧,也有师傅教导读书,只要不是自己太废,通过考试,在郡县谋一官半职并不难。
  真要那么废,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刘协对中山国的处理随着邸报传遍天下,冀州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