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有贵人相助啊。”
  “你猜猜这贵人是谁?”
  孙策摇了摇头,笑道:“如此秘梓,岂是我一介武夫能知道的。”
  虞翻点点头,对孙策的态度非常满意。
  半年不见,孙策沉稳内敛多了。
  过了一会儿,陆议带着孙尚香来汇报考核的结果。
  总体来说,孙尚香的天赋不错,但她显然还没强到逆天的地步,离考核标准还有一点距离。
  孙尚香很沮丧,陆议却着重强调了她的天赋,认为她只是缺少训练。如果能在讲武堂强化一段时间,通过考核应该不能成问题。
  虞翻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先收入门下,你这个做师兄的带带她。”
  陆议应一声,退在一旁。
  孙尚香又惊又喜,她没能通过考核,还以为没机会了。
  孙策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感激。
  虞翻主动收孙尚香为弟子,摆明了就是要还他的知遇之恩。让陆议帮助孙尚香,则是想借此机会化解他和吴郡陆氏的恩怨。
  当然,可能还有一点乡党情谊。
  午饭时,虞翻带着孙策兄妹去了餐厅,一起吃了一顿工作餐。
  虽然饭菜并不丰盛,连酒都没有,但虞翻与孙策一起出现就足以引起轰动。所有人都知道这位虞祭酒是个狂士,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和他一起吃饭。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协耳中。
  刘协有些意外。
  虞翻虽然狂,却不傻。当着这么人的面表示他对故主孙策的另眼相看,还收了孙尚香为弟子,多少有点故意的成份。
  他这是做给谁看?
  但刘协没做什么表示。
  虞翻不是那种一心想结党的人,孙策又是既定出海征伐的诸侯,他们之间以后不会有太多的交集。
  况且孙策这次求见带来了家属,这是要纳质的意思,忠诚还是可以信任的。就算虞翻想和他结党,他也未必愿意冒这个风险。
  他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种可能:虞翻在尽可能的提携汝颍人、凉州人以外的人才,以便在军中形成新的平衡。
  王端的妻子张氏就是一个典型。
  没有虞翻的栽培,张氏再聪明,也不可能有这么快的进步。
  当然,这也只是他的猜想,未必就是虞翻本人的想法。
  过了一天,刘协召孙策进见。
  孙策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行在。
  君臣相见,孙策大礼参拜,神情恭敬肃穆,不敢有一丝跳脱。
  刘协非常满意。
  比起前几次,这次见驾的孙策更加纯和,有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意思了。
  “吴侯大战方歇,不在青州休整,专程请见,又是为何?”


第九百九十三章 上下同欲
  孙策再拜。“幽燕都护厉兵秣马,将平蛮夷。刘征东养精蓄锐,将取三韩。臣无事,来向陛下请教练将之道,以备奉诏征伐。”
  刘协嘴角挑起一丝浅笑。
  孙策这是话里有话啊。
  荀攸、刘备都有事,就他闲着,所以来要个说法,练将之道只是托词,重点在什么时候能够出征。
  看来他不仅改变了命运,性格也沉稳了许多。
  当然也可能是张纮、张昭甚至虞翻教的。
  “何谓练将之道?”刘协顺势说道:“如果你说的是讲武堂,那你应该去向虞祭酒请教才是。”
  孙策也清楚刘协说的是什么意思,微微一笑。“虞祭酒能言练将之术,不能言练将之道。要问道,还是当向陛下请教才是。”
  刘协含笑抬手轻摇,以示谦虚。
  “哪有什么练将之道,不过是兵法基本准则而已。听闻君侯乃是孙子后人,想必熟读兵法,岂不知‘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所谓练将,正如习武要活动筋骨,能身随心动一般,使诸将知用兵之术,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罢了。”
  孙策认真地思索了片刻,随即又道:“万一有人不臣,岂不是自作自受?”
  “所以要上下同欲,只有同欲才能同心。”
  “然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奈何?”
  刘协闻言,严肃的打量了孙策两眼,眼中露出一丝异色。
  他意识到孙策并不是敷衍了事,走个形式,他是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教出来的将领反噬怎么办?
  文官弄权,最多做个权臣,能像王莽一样篡位的毕竟是少数。可是武将弄兵就危险了,随时可能颠覆政权。
  他是天子,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就算是拥兵数万的大将想要造反也会面对巨大的政治风险。
  但孙策没有这个优势,他不能不考虑麾下将领拥兵自立的危险。
  尤其是在海外,大将割据一方的可能性极大。
  就像当年赵佗割据南越一样。
  “君侯想得深远,这是好事。”刘协收起了笑容,脸上多了几分严肃。“设若有人,坐镇冀州,想拥兵作乱,你觉得冀州百姓会响应他吗?”
  孙策不假思索的摇头。“不能。”
  “为何?”
  “陛下施仁政,兴王道,节俭而省宫禁,度田而安百姓,谁能过之?纵使有人取陛下而代之,百姓所得也不会比陛下所施更多。既然如此,又何必行大逆不道之举。”
  刘协说道:“你看,这就是上下同欲的意义。”
  孙策恍然,如梦初醒。“原来陛下说的上下同欲不仅在战场,更在朝野。臣明白了,臣明白了。”
  孙策离席,大礼参拜。“谢陛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虽然他不知道孙策究竟领悟到了哪个层次,但他能如此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
  他能在三国初期有一席之地,让曹操都感慨“难制”,凭的全是天赋。战场上也好,君臣之间也罢,他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悟性和本能。
  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沉下心来思考问题,成就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相比之下,刘备的天赋就远远不够,成功更依赖于谋士。得到诸葛亮之前,他几乎是每战必败,提得上嘴的战绩屈指可数。
  即使是现在,他的成就大概也会止步于三韩,最多是倭国列岛。
  而孙策却能在短短几年间横扫江东。
  刘协对孙策的期望又高了一成。
  “君侯请起。”刘协离席,将孙策扶了起来,拍拍他的手臂。“有一件事,可能有些冒昧,还望君侯三思。”
  “岂敢,请陛下直言。”
  “你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年少丧父。先帝享年三十六,令尊享年三十九,都是英年早逝。如果他们能多活十几年,哪怕是半百之后,形势或许都会大有不同。”
  孙策感慨地点点头,深表赞同。
  别看他现在春风得意,封侯拜将,可是父亲刚死的那两年,他是真是绝望。
  天子更惨。先帝驾崩的时候,他才九岁。面对董卓,他完全没有反抗能力。若不是他天赋过人,又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护佑,也许早就死于乱世之中。
  “所以,保重身体是你我要共勉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亲冒锋镝这样的事,你以后尽量少做。我听说攻襄平时,你有几次都是先登,这是一个大将应该做的事吗?”
  孙策尴尬地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在攻襄平,他的确有些心急。为了能抢个首功,不惜带着最精锐的亲卫营强攻,几次面对生死。
  即使如此,最后还是被刘备抢去了首功。
  有了共同语言,刘协与孙策之间的距离更小了,交流的话题也更加深入。
  刘协简单地向孙策交待了南征的相关准备,具体的事务会有专门的人员与孙策对接,不用他亲自解答。
  孙策关心的是战船,但南征要准备的绝不仅仅是战船,还有风土人情、当地物产,以及疫病。
  与向北只要考虑严寒天气带来的麻烦不同,向南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更多。首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装备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否则不用打,中暑就能造成大量减员。
  此外,南方气候湿热,蚊虫、瘴气之类的也比北方严重。尤其是在山林中作战,如果不熟悉地形,贸然闯入危险之地,很可能不攻自破。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而且有所准备。
  所以南征准备的时候肯定会很长,孙策的步伐也会远远落后于刘备。
  好在孙策比刘备年轻一辈,等得起。
  当然,也必须等得起。
  如果他一心急着出征,片刻也不肯等待,那他肯定走不远。
  孙策认真地听着,越听越自惭形秽。
  他像天子这般大的时候,正以冲锋折锐为豪,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击败对面的敌人,斩下他的首级,从来没有想过超出战场范围的事。
  可是天子的目光却看向了万里之处,西至罗马,南至交州,甚至是比交州更远的地方。他考虑的事情,更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遇到的问题。
  同样是人,眼界差距却有天地之别。
  与这样的英主同时,是幸运还是不幸,就看你怎么想了。
  孙策随即想到了张昭。
  张昭反对天子强行度田,甚至在渤海取消了度田,一心想以德服人。现在看来,他注定会失败,自取其辱。
  他根本不明白,度田就是天子与百姓同欲的基础。拒绝度田,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所谓的德政也就成了士大夫的德政,与百姓无关。


第九百九十四章 成绩喜人
  孙策略一思索,就将他与张昭见面的事说了一遍。
  他本来也没想瞒着天子,瞒也瞒不住。
  刘协听完,脸色平静。
  相比之下,倒是孔融去了渤海让他意外一些。
  怪不得找不到他,原来他连夜逃到渤海去了。原本以为这老书生迂腐,现在看来,他其实精明得很,而且行动能力也很强。
  一看形势不对,立刻就溜,比兔子还快。
  “你是希望将来立国时,请张昭为相吗?”
  孙策有些尴尬。“陛下所言正是。臣麾下不乏猛将,但能臣太少。张昭既是彭城名士,又是大儒,臣以为正是推行教化的最佳人选。只是现在看来,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也没什么错,张昭这样的人很多。平心而论,他已经算是好的了,至少愿意以身证道,而不只是夸夸其谈。至于以后,反正你也不会这么快就能在海外立国,到时候看他能否去芜存精吧。”
  孙策心中一动。“陛下此言,臣能否转告张昭?”
  “可以。”刘协爽快地答应了。
  ——
  刘协与孙策谈了半天时间。
  孙策最后又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虽说现在还不能成行,但他出征海外是迟早的事。二弟孙权已经为散骑,其他的弟妹都小,无法主持家务,所以他决定将家眷都送到京师。
  如此,不仅家人可以团聚,还能亲近朝廷,分享恩泽。
  刘协听得懂孙策的言外之外,家人团聚固然是现实需求,但求得朝廷放心更重要。全家搬到京师比纳质更有诚意,是表忠心的常规操作。
  刘协答应了,并默许了虞翻收孙尚香为弟子。
  至于孙翊、孙匡,将来再作安排。
  孙策非常满意,再拜而退。
  回到住处,孙策向母亲吴夫人汇报了见驾的经过。
  得知孙策与天子相谈甚欢,收获良多,吴夫人自然满意。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孙策的妻子——她的从女小吴夫人也要留在京师,不能和孙策同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