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5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程昱用半个月的时间解决了。
  但这不是结束。
  解决了度田的问题后,程昱并没有解散参加校阅的郡兵,而是领着他们来了一次全郡巡视。每到一县,他都要请县中的大户来参观,校阅郡兵进行攻防演习。
  就差把威胁二字写在脸上。
  但程昱也不全是武力威胁,他也会用怀柔手段。当他在郡内转了一圈,准备回程的时候,以绛邑长贾逵为代表的几个河东人收到了调令。
  贾逵转为安邑令,其姊夫柳孚为郡功曹。
  消息传出,河东大族绷紧的心弦总算放松了一些。
  至少没有被程昱做成肉脯的危险了。
  程昱的时间掌握得正好。等他回到安邑的时候,正是春耕开始的时候,刚拿到土地的百姓精抖擞,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春耕中去。
  消息传到河南,一直关注河东形势的荀彧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既有释然,又有遗憾。
  他沉思了半夜,然后给天子上了一道奏疏。
  在深刻检讨了自己的绥靖之后,又委婉的表示,如果诸郡都以程昱为榜样,则自愿度田将无从说起,之前的承诺将化为乌有。更多的人会使用武力强行度田,冲突将在所难免。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缓急之间
  接到荀彧的上书,刘协心里有些不舒服。
  我不是没给你机会,是你不当回事,迟迟不愿做出改变。你在河东六年了,可曾有一点主动度田的意思?
  即使是在冀州做出榜样,证明了度田的意义以后,你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为河东大族争取蚕桑之利的时候,你倒是积极得很。
  为了党人的遮羞布,你可以抛下公务,特地赶到行在来。
  你不兑现承诺,现在却反过来要求我。
  当我好说话?
  好人就该被枪指着?这他么的什么道理。
  刘协本想写一封回信,认认真真地和荀彧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笔都已经拿起来了,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放弃了。
  命人将荀彧的上书归档,不予任何回复。
  他现在没心情和荀彧理论。
  士孙瑞、张济两路进攻益州的战事即将开始,他密切关注着两个战场的进展,根本腾不出时间。
  胜负倒不是他最关注的,将士的表现才是。
  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要想实现万里以处的征伐,必须建立一支真正的精锐,才有可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想靠人多势众,用数量堆死对手,根本不现实。
  恐怖的后勤压力会让一切化为泡影。
  这也是他没有亲临战场的原因。
  将来到了西域,与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对手,在纵横数千里的战场上交战,他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需要麾下的将领既能独当一面,又互相配合,从全局的利益出发。
  益州就是一块磨刀石。
  张济、士孙瑞指望不上,但庞统、周瑜、徐晃、关羽等人都是希望。
  ——
  随着春耕开始,各郡国度田的情况陆续报到司徒府。
  除了交州、益州之外,九成以上的郡国开始了度田。春耕之前完成的达到八成,还有一些郡国因为准备不足,时间不够,没能及时完成。
  这中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聪明人,想利用谎报人口,或者私调土地等级,以次充好,想着法的欺负普通百姓。
  司空府因此忙得脚打后脑勺,几乎被雪花般的文书淹没了。
  周忠难得的敬业起来,一边安排人勘察冀州的河流、水道,筹备运河的挖掘,一边安排人到各郡县监督度田,防止出现恶性事件。
  当然,他也没放过这个机会,上书申请调整各州刺史,加强州级的监察职能。
  刘协也不反对这个决定,会同司徒府,一起审定了各州刺史的人选。
  在与对刺史的要求上,他与杨彪、周忠产生了分歧。
  他认为,刺史人选的第一要求不是老成,而是冲劲。要有正义感,不能太顾全体面,甚至要不讲情面。
  你好我好大家好,还监察个鬼?
  因此,优先选用初出茅庐,还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为刺史,让他们去各州监察,收集信息,小事当场处理,大事报司空府进行处理。
  如果有处理不当,由司空府参考郡县的监察官员的报告,斟酌处理。
  选用年轻人还有一个好处。
  州的范围通常较大,舟车劳顿,往来辛苦,年纪大的扛不住。
  在刘协的坚持下,杨彪、周忠最终妥协了,选用一批年轻人。
  其中一个叫满宠,被委任为冀州刺史。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曹操为兖州刺史时,辟满宠为从事。后来曹操入朝,转为燕然都护,满宠依然留在兖州,在程昱手下做事。
  这次程昱转为河东太守,向朝廷推荐了满宠。
  他本意是想推荐满宠为安邑令,但是被司徒府否决了。
  司徒杨彪对满宠印象不佳,说他儒学造诣不够,执法严苛,更近乎法家,不适合为都城之令。
  尽管刘协没在安邑呆几天,安邑依然是名义上的临时都城。由一个信奉法家的酷吏出任县令,有碍观瞻。
  周忠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刘协接受了杨彪的建议,留下了满宠,然后授其冀州刺史之职。
  这一次,周忠没反对,杨彪没有理由反对,只能答应。
  ——
  甄宓的兄长甄尧也在其中,被任命为青州刺史。
  收到委任状,甄尧多少有些懵。
  他之前的确对出仕充满希望,觉得甄宓入了宫,他很快就能做官了。中山甄氏在仕途上的坎坷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但甄宓将天子的约法三章转告他之后,他立刻泄了气。
  尤其是看到甄宓提及天子时的神情,他知道这个负有大贵之相的妹妹已经被天子彻底征服,不太可能帮他说话,根本指望不上。
  他转而考虑是否要辞去郎官的职务,去太守府寻一份差使,自谋出路。
  散骑他是考不上的,郎官外放授实职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就算天子不关照,太守、县令总要对甄家高看一眼。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青州刺史的委任状。
  甄尧喜出望外,第一时间赶到兰台令坊,向甄宓报喜。
  甄宓也很意外,随即又表示,这件事和她没什么关系,是天子与公卿大臣商量的结果。你能得到任命,是因为他们相信你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干。
  甄尧心里有些虚。我没有施政经验,怎么才能做好?
  甄宓白了他一眼。你没施政经验,还没和太守、县令打交道的经验?官绅如何勾结,欺压百姓,你不清楚?
  盯着那几项去查,一查一个准。
  天子现在最看重的就是度田,你就重点查度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他的事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甄尧心领神会。
  正如甄宓所说,甄尧虽然没做过官,但他与郡县打交道的经验并不少,如何勾结官吏,偷瞒漏报,从中渔利,他就算没干过,也清楚其中的门道。
  到了青州之后,他就按照这个思路,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对平原郡展开了清查,很快就揪出一堆问题。
  其中一部分和渤海迁入平原的百姓有关。
  平原本地大族欺负这些外地人不熟悉情况,将一些滩涂地充为良田,分给了渤海人,并让他们承担大量的田租,激起了移民的不满。
  双方起了冲突,渤海移民看到新任刺史是冀州人,又是皇亲国戚,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纷纷到甄尧面前告状。
  平原大族一看这情况,立刻反咬一口,说甄尧偏袒冀州人,包围了甄尧民所住的驿舍。
  这给了一直按兵不动的左将军杨奉一个借口。
  杨奉接到消息,立刻出兵,将包围驿舍的大族部曲都抓了起来。双方情绪都很激动,一言不合动了手,见了血。
  这下了惹出了麻烦。
  死者之中,有一个是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一以贯之
  消息传回行在,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刺史巡视郡县,出现冲突在所难免,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平原郡的事有些复杂,不仅涉及到皇亲国戚,还涉及到渤海移民,更涉及到了左将军杨奉。
  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或者形成惯例,则各地驻军会有样学样,有意无意的主动参与地方事务,甚至可能出现杀良冒功的现象。
  与此相比,死者中有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反倒没那么重要。
  周忠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刘协。
  几乎在同时,太尉府也收到了杨奉的报告,长史杨阜将事情报到了刘协面前。
  刘协听完他们的汇报之后,随即召来司徒杨彪,让他取出平原郡去年的上计报告,重新审核。
  平原虽属青州,却与冀州毗临,几乎是在天子的眼皮底下。
  平原郡如此对待渤海移民,眼里还有朝廷的诏书吗?
  平原太守是谁,为什么在整件事中消失不见?作为一郡太守,他在这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之所以委任刺史,查的就是这些人。
  刘协下诏,着三公府派员去平原彻查,搞清楚整件事的过程,有一个查一个,绝不姑息。
  听完刘协的命令,杨彪沉默了片刻,问了一个问题。
  河北有四将军驻守,中原却只有韩遂所部的两万人,如果每个刺史都是像甄尧这么搞,韩遂应付得过来吗?
  刘协打量了杨彪两眼,一声轻笑。
  “如果平原太守不从中作梗,这件事或许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一步。你以为渤海移民是好惹的?要不是太守府压着,有左将军坐镇,他们早就把那些大族掀翻了。闹黄巾的时候,渤海、平原都是重灾区,民风剽悍得很。”
  刘协曲起手指,敲敲案几。“这一次,我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以民为本,什么叫子弟兵。军中将士来自百姓,每天辛苦训练,不是为了保护那些贪得无厌的东西,镇压百姓,而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
  杨彪后背或起一丝凉意,半天没说话。
  太尉长史杨阜若有所思,轻轻地点了点头。
  ——
  出了御帐,杨彪、周忠并肩而行,杨阜稍微落后一些。
  杨彪接连叹了两口气,却不说话。
  周忠笑道:“没想到吧,最后主要责任是你司徒府的。”
  杨彪斜眼瞅瞅周忠。“度田本来就是司徒府的责任,我也没想过推给你司空府。”
  周忠笑得更加灿烂。“那你唉声叹气地作甚?”
  “我是惭愧自己反应太慢,一直没有领会天子的深意。”杨彪收回目光,看向远处,又是幽幽一声叹息。“其实韩遂在河南防秋汛的时候,我就应该明白了。”
  他转头看了一眼杨阜。“义山,你也大意了吧?”
  杨阜尴尬地点点头。“诚如司徒所言,我一直以为那是为了给凉州军正名,没想到天子的深意在此。”
  他咂了咂嘴。“子弟兵,这个称呼真是精准,应该是以民为本的最佳体现。以民为兵,护民之利。兵民合一,上下同欲,何敌不克?”
  周忠如梦初醒,顿时觉得脸火辣辣的。
  长久以来的疑惑终于解开了。
  “原来如此,还真是一以贯之啊。”周忠苦笑道:“天子忍了五六年,直到此刻才把话挑明,真是用心良苦。文先,我们都老了,不服不行。”
  “是啊,不服老不行。”杨彪也苦笑着摇头。“画地为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