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突然之间,杨修成了天子近臣,莫非和不久前的天象有关?
  天子到华阴,天垂异象,然后杨彪之子入仕,接着就出现了董承击退郭汜,士孙瑞以步破骑,击退飞熊军的事,听起来合情合理。
  若真是天意,我又如何能胜?
  李傕心中涌过一阵绝望,忍不住想叹气,嘴巴已经张开了,又生生憋了回去。
  众人观望之际,他如果露出丝毫怯意,别说战胜天子,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个问题。
  天子有诏,众皆可赦,唯他不可赦。
  不知道多少人想拿他的首级去请功呢。
  无路可退,唯有拼命向前。
  “走吧。”李傕拨转马头,向大营奔去。
  李式等人虽然不解,却不敢问,纷纷踢马跟上。
  ——
  刘协站在山坡上,看着李傕来,又看着李傕离开。
  虽然隔得太远,看不清李傕脸上的神情,但他依然能感受到李傕带来的恐惧。
  但他的记忆中,李傕一直是恐惧最具体的象征。
  每次李傕出现都会带着浓浓的杀气,令人心生恐惧,哪怕他嘴里喊着“明帝”“明陛下”等不伦不类的敬词,依然是大吵大嚷,毫无君臣之礼。
  即使是以刚正著称,面嘲皇帝的杨琦也不愿与李傕发生冲突,甚至劝少年意气的他暂且忍耐,不要与李傕翻脸。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每次见李傕都如临大敌。
  李傕曾经是刘协最大的恐惧,此刻回忆起来,依然不寒而栗。
  只是他毕竟不是原来的刘协,恐惧之外,又有一些奇怪的感觉。
  李傕看似凶狠,其实是个懦夫。
  他每次见驾都带武器,而且不是一件武器,最多的一次带了四口刀,不像见驾,倒像是与人决斗。
  即使他带了武器,依然没有安全感,觉得天子身边的近臣对他不善,有潜在的威胁。
  或许正如哲人所说,越是杀气腾腾,凶相毕露的人,内心越是怯懦。
  看到杨奉的阵地,他会害怕吗,敢来进攻吗?
  刘协本想问问身边的人,比如杨奉,可是看看杨奉微微抽搐的青白面皮,又放弃了。
  人皆畏李傕如虎,担心李傕来攻,他却觉得李傕如鼠,不敢来攻,是不是太飘了?


第一百零三章 节奏
  刘协的担心并非轻敌,而是迫于无奈。
  张绣率千骑游弋四周,切断了御营与段煨的联系,粮草断绝,营中存粮最多支撑十日。
  一旦断粮,就算他的调教有成果,杨奉部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崩溃。
  饥饿对白波军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其他人。
  此外,他也毫不怀疑段煨、杨定,甚至包括贾诩、郭汜等人的观望。
  身处西凉诸将的环伺之中,如果他不能尽快展现击败李傕的实力,难免有人会对他失去信心,转而和李傕合作。
  他们可不是杨彪、士孙瑞,愿意为了大汉赌上自己的性命。
  到了那时候,恐怕只有光武皇帝的大召唤术才能救命。
  然而他并没有。
  易地而处,如果他是李傕,他会选择等待,而不是强攻。
  刘协将自己的担心对杨修、丁冲等人说了,却没对杨奉说。
  杨奉恨不得李傕不攻才好,几天后的事,几天后再说。
  丁冲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陛下,臣有一计,或许能用。”
  “说来听听。”
  “下诏,罢其大司马,问其罪,命诸将讨伐……”
  丁冲话音未落,杨修便冷笑一声:“还不如你再写几句横吹辞,刺激一下他来得直接。”
  丁冲讪讪地闭上了嘴巴,神情窘迫。
  刘协眉头轻蹙。“德祖,依你之见呢?”
  杨修拱拱手。“陛下,两军交战,首先在心。李傕来战,我军严阵以待。李傕不战,便是示弱,在气势上便输了一阵。若我军主动挑衅,李傕不应,反倒是我军输了一阵。”
  刘协想想,觉得杨修说得有道理。
  只是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
  “粮道的事如何解决?”
  杨修侃侃而谈。“营中粮食,尚可支持数日,不必急在一时。就算要刺激李傕,也当在三日之后,而不是现在。三日后,李傕气势已衰,而我将士畏敌之心渐定,此消彼涨,正是当战之时。且粮食渐少,也能刺激将士用心,与李傕死战。”
  杨修嘿嘿笑了两声。“若能破李傕,不仅有粮食,还有肉吃,岂不美哉?”
  刘协深以为然,举起大拇指。“德祖,此计甚妙。”
  丁冲也点了点头。“杨侍郎必是弈道高手,算力精深,运筹甚远。”
  接连被刘协、丁冲夸赞,杨修倒有些不好意思了。“陛下谬赞,臣不敢当。其实这也是上次击破李式后的感悟。陛下可记得将士们饮酒吃肉的兴奋?”
  刘协大笑,连连点头。
  杨修又对丁冲说道:“丁侍郎计亦有可取之处,只是不必急在一时,可先作准备,三日后,若李傕仍不来攻,再用不迟。”
  丁冲也笑着拱手致意。“多谢侍郎指教。”
  “不敢,不敢。”杨修难得地谦虚起来。“军中将士大多无知,畏难贪利,人之常情,丁侍郎在军中待得久了,自然明白。”
  刘协也很欣慰。
  看来杨修也并非没有进步,只是不如他期望的那么快罢了。
  ——
  形势正如杨修所料。
  最开始的时候,从杨奉到普通士卒,人人如临大敌,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李傕来攻。虽说不至于乱作一团,紧张却是肉眼可见。
  一夜过去,李傕未来,他们就镇静了很多。
  到了第三天中午,眼看着阵前一片平静,除了偶尔出现的西凉游骑,根本看不到李傕的一兵一卒,他们的心态不知不觉的发生了转变,从担心李傕来,变成嘲笑李傕胆怯,期望李傕来。
  有人已经开始想象战胜后的庆功宴。
  杨奉主动找到刘协,提出了疑问。“陛下,若李傕不敢来,奈何?营中粮草可支撑不了太久。”
  “看来是将军准备得太充分,吓退了李傕。”
  “哈哈哈……”杨奉得意的大笑,然后又拱拱手。“还是陛下英武,奸贼不敢冒犯。”
  “李傕若来,将军能斩其首级乎?”
  杨奉想了想。“斩其首级,臣不敢保证,但挫其锐气,以明朝廷不可辱,臣却能做到。”
  “有将军这句话,朕就放心了。”刘协摆摆手,示意丁冲将准备好的诏书拿出来,让杨奉过目。
  杨奉受宠若惊,用力在腿上擦了擦手,这才捧着诏书,一字一句的细读。
  他的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字都认识,但连成句子,就不一定明白了。看了两遍,还是云里雾里,又不好意思说,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不说话。
  “将军?”
  “陛……陛下,好诏,好诏。”杨奉尴尬不已。“臣只是担心李傕读书少,看不懂。”
  刘协觉得有理。
  李傕的文化水平也就和杨奉差不多,诏书写得再好,李傕看不懂,有什么意义?
  “幼阳,你再改改,一定要保证李傕看得懂才行。”刘协说道:“要让他一看就懂,懂了就跳,如果能直接气死,那就更好了。”
  丁冲无言以对。
  为了写这封诏书,他花了两天时间,斟字酌句,引经据典,没想到却是白费功夫。
  按天子所说,那不是诏书,那是骂街。
  虽然心里想骂人,丁冲却不敢反驳。他想了想,提了一个建议,请侍中李桢来写这封诏书。
  李桢是李傕州里人,不仅了解李傕的脾气,更熟悉李傕的乡言。如果能由他来写诏书,一定能让李傕暴跳如雷,会不会直接气死不好说,但刺激得李傕来攻应该没什么问题。
  刘协觉得有理,命人回中军召侍中李桢。
  李桢很快赶到,听了刘协的意思,也觉得这要求有些古怪,但他还是用心完成了。
  刘协让杨奉再看一遍。
  这一次,杨奉只看了几句,就兴奋得拍案大叫。“陛下,若是诏书都能这么写,那就好了。”
  李桢、丁冲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苦笑。
  经杨奉确认不会有理解的障碍后,刘协命人誊抄诏书,加盖了印玺,准备即日发布。
  与此同时,他命杨奉做好迎战的准备。
  万一李傕来战,务必要首战告捷。
  杨奉欣然从命。
  他对刘协说,这几天,他一直没有放松,张绣几次靠近,都因为无隙可趁,露了个面就撤了。
  刘协这才想起,身边的敌人除了李傕,还有一个张绣。
  “将军,有没有办法赶走张绣?”
  杨奉苦笑。“陛下,张绣可不是李式。”


第一百零四章 人外有人
  杨奉说得不错,张绣不是李式,所以他率领的骑兵虽然不是飞熊军那样的精锐,战斗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骑将对骑兵战斗力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步卒将领,甚至有过之。
  但刘协不觉得张绣不可战胜。
  尤其是看到杨奉对张绣的畏惧,他更有必要打破这种骑兵无敌的惯性思维。
  白波军,甚至是绝大部分黄巾军,因为骑兵数量少,不熟悉骑兵战术,都对骑兵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
  这一点,在之前商讨战术的时候,刘协就已经意识到了。
  包括杨奉在内,对据阵而守还有一些信心,对主动出击,和李傕野战,想都不敢想。
  杨奉走后,刘协叫来王越等人,商量怎么伏击张绣,至少要抓几个俘虏过来,杀杀张绣的锐气,让他别把这儿当自家院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艺高人胆大,王越等人的胆量明显比杨奉及其部下要大得多。
  听完刘协的要求,王越拱手领命,带着两个虎贲侍郎出帐去了。
  ——
  张绣下了马,将长矛插在地上,走到一旁的草丛里,撩起甲裙,撒了一泡尿。
  远处的杨奉大营灯火闪烁,营楼上观望的士卒身影隐约可见。
  “将军,今天还去袭营吗?”亲卫将张威走了过来,递过一壶酒,一块干肉。
  “去。”张绣接过酒肉,先灌了一大口酒,又咬下一块肉,用力咀嚼着。“李傕不敢来攻,我就帮他敲敲边鼓,将来问起来,也有话说。”
  张威撇撇嘴。“将军,李傕这是怕了吗?这都三天了,一战未打。”
  “不好说,也许是怕了,也许是想等朝廷断粮,不战自溃。”
  “这倒也是。”张威唾了一口唾沫。“朝廷混到这种地步,真是丢脸。将军,你不做羽林中郎将是对的,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前途,迟早要亡的。”
  张绣喝了一口酒,没有接话。
  张威的想法是很多人的想法,他大致也这么想。只是对朝廷的前途,他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大汉四百年,根基深固,不是说亡就能亡的。
  以袁氏四世三公的雄厚人脉,尚且不敢无视朝廷,自立为王,还要想出各种借口来掩饰,凉州人又有什么资格蔑视朝廷?
  如果朝廷真的人人都可代替,李傕、郭汜又何必来追,叔父张济又何必一心想将朝廷迁往弘农,掌握在自己手中。
  说到底,还是希望借助朝廷的名义罢了。
  这本身就说明朝廷还有价值,并非一钱不值。
  当然,让他向朝廷称臣,去做什么羽林中郎将,那也是不可能的。
  要做就做骠骑将军,像霍去病那样。
  叔叔做大将军。
  “休息一会儿。”张绣摆摆手,示意部下各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