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将惊得目瞪口呆,却还没有失去勇气,大叫着放箭。
  箭很快就来了。
  一箭穿喉。
  守将轰然倒地。
  关羽大怒,转头远处的山坡。
  用绳索悬在山坡上的太史慈一手握弓,一手轻挥。
  他早就盯上守将了,只是守将身边有很少亲卫保护,他没有狙击的机会。现在关羽诱开了亲卫,守将身边出现了空档,他自然不能放过。
  关羽苦战半天,斩首数十级,却还是不如太史慈这一箭值钱。目标就在眼前,最后还被太史慈抢了去,他心中郁闷无处发泄,抢圆了长刀,向城上的守军杀去。
  猛虎发怒,百兽震惶。
  主将被射杀,守军本来就慌了神,又见关羽如疯似狂,更加心虚。没支撑一会儿,他们就崩溃了,呼天抢地地逃跑,尽可能地离关羽远一些。
  那一边,徐晃也冲上了城墙。
  他没像关羽一样追杀溃兵,而是第一时间打开了城门,引城外的同伴进城,同时命人更换战旗,下令劝降。
  “降者免死”的吼声一起,被关羽追得哭爹喊娘的溃兵就投降了,跪了一地。
  关羽也停下了脚步,拄刀而立,气犹未平。
  徐晃赶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云长,消消气。”
  关羽苦笑,看着远处快步走来的太史慈,甩了甩手。“真是气人。每次都是我们啃骨头,他吃肉,而且还挑最肥的肉吃。”
  “射声营不就干这个的?没有射声营掩护,我们能这么快破城?”徐晃指指城头的匾额。“这可是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羽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他也清楚,没有射声营的掩护,尤其是没有太史慈那几乎从不落空的惊人射艺,他要面对的困难会增加数倍,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正面突破。
  能强攻得手,太史慈是当之无愧的首功。
  但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虎口夺食啊,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
  说话间,太史慈大步走了过来,哈哈大笑。
  “云长,这次可以两清了吧。”
  “清了,清了。”关羽不耐烦的挥挥手。“下次再抢我的功,别怪我翻脸。”
  徐晃不解。看看关羽,又看看太史慈。“什么清了?”
  太史慈说道:“当初孔文举被黄巾所围,我奉命去请刘玄德解围,云长也随刘玄德前来,大破黄巾,我也还了孔文举的人情。这个债,我一直记在心里,须臾不敢忘。”
  “我都说了,你不欠我人情,不用还。”
  “你施恩不图报,我却不能不报。”太史慈哈哈一笑。“以前只知道云长阵斩文丑,骑战了得,没想到步战也这么强。看来当初天子转你入北军时,一定很为难。”
  关羽转怒为喜,得意洋洋的抚着胡须。
  三人说笑了几句,分头行动,控制城防。
  等士孙瑞进城时,城中已经恢复了平静。益州军的战旗被扯下,北军的战旗高高飘扬。成群结队的俘虏们安静地跪在路边,等着命运的裁决。
  士孙瑞登上城头,环顾四周,感慨地说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步兵校尉魏杰抚着胡须,有些不甘。“君荣,此战过后,成都唾手可得。你回朝拜公卿,我也想解甲归田了。和这些后生一起作战,我压力太大了。”
  士孙瑞哈哈大笑,拍着魏杰的肩膀。“我大汉英雄辈出,这是好事。就算你是真想解甲归田,有这些后生在,你也能睡个安稳觉,不用担心哪一天又要披挂上阵,重为冯妇。”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齐头并进
  魏杰沉默片刻,压低了声音。“益州平定后,天子要西征了吧?这么多良将猛士,总不能都闲着。”
  士孙瑞转头瞅了魏杰一眼,微微一笑。“你反对西征?”
  魏杰一愣,随即摇头道:“那倒不是,我只是担心过于仓促……”
  士孙瑞抬起手,打断了魏杰。“在你看来,天子是个急性子?”
  魏杰哑然,盯着士孙瑞看了片刻,忽然笑了。
  “君荣,你这是相信天子,还是给自己找理由?”
  士孙瑞幽幽一声只能说息。“将来的事,谁也不能保证,想来西征万里,一点挫折也没有也不太可能。但天子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你我皆是亲眼所见。别的不敢说,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之辈,是可以断定的。”
  魏杰点头赞同。“这倒也是,天子虽年然年少,却天生老成。能在董卓、李傕等人手中脱身,并完成致命一击,的确能忍。”
  “能忍董卓、李傕固然很难,却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能对士大夫隐忍,这才是真正的天子胸怀。”
  士孙瑞背着手,沿着城墙,缓缓向前走去。“引儒生入军营,教化将士,使虎狼之士心为朝廷爪牙。论讲于太学,以邸报为无形之台,使士自辩,理自明,这样的手段,比起党锢岂不高明百倍?”
  魏杰跟了上去,闻声叹息。
  士孙瑞说得有理,天子虽年轻,却是一个高瞻远瞩又步步为营的英主。短短几年之间,他已经将大汉的沉疴解决大半,彻底扭转了颓势,将大汉由夕阳西下改造成了东方欲晓。
  几年前,谁能想到他们今天会讨论天子西征的事?
  他不是反对天子西征,只是担心天子太急。如果天子能缓缓图之,他不仅不反对,反而坚决支持,甚至可以亲自上阵。
  开疆拓土,是每一个武人心中的梦想。
  他只是不希望天子穷兵黩武,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太平又毁了而已。
  君臣之间,本无根本分歧,他的担心也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天子比他更有城府,更有章法。
  ——
  拿下天险剑阁,益州腹地洞开。
  士孙瑞却没有急于进军,他一面送出捷报,一面召见广汉太守,下令度田。
  太守赵珪刚露出一丝犹豫,士孙瑞就沉下了脸,宣布就地罢免赵珪,由阎圃暂时接任,并主持度田。
  阎圃是巴郡人,正当壮年,本在汉中太守张鲁麾下为吏。士孙瑞进驻汉中,张鲁派他与士孙瑞接洽相关事宜,士孙瑞看中了他的机智,便带在身边,参谋军事。
  这次选择强攻剑阁,便是阎圃首倡。
  阎圃说,剑阁的确易守难攻,但正因为如此,拿下剑阁,更能震慑益州人心。
  刘璋觉得剑阁是天险,所以没有安排名将镇守,兵力也有限,面对北军,看似有一战之力,其实相去甚远,已经到了天险都无法弥补的地步。
  事实正如阎圃所料,北军拿下了剑阁,而广汉也因此望风而降。
  为酬其功,士孙瑞让阎圃代理广汉太守。
  以他目前的地位,这个代理基本等同于任命,也就意味着阎圃由一个汉中太守府的掾吏一跃而为二千石。
  这样的超擢震惊了所有人,就连阎圃本人都惊呆了,不敢接受。
  士孙瑞安慰他说,我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能不能坐稳这个位置,就看你自己了。
  阎圃感激不尽,也知道机会难得,无论如何都要拼命抓住。
  他随即召集郡中大户,拿出从士孙瑞那儿借来的邸报,以关中为例,说明朝廷度田的用意、好处,以及将来的前景。你们现在会有一些损失,但这些担失很快就能得到回报,而且是丰厚的回报。
  总而言之,度田是必行。你们支持,那就一起发展。不支持,那就死路一条。
  在阎圃的威逼利诱面前,广汉的世家、豪族都接受了度田的条件。
  两万北军在一旁虎视耽耽,谁敢说个不字?
  作为回报,士孙瑞从支持度田的士家中挑选了一些人进入幕府,参谋军事。
  其中就包括秦宓。
  秦宓是广汉绵竹人,博学善辩,口才极好。和士孙瑞一见面,就准备和士孙瑞探讨一番度田的利弊。
  士孙瑞却没这么个兴趣。
  他对秦宓说,度田是天子推行的,你要是真想搞明白度田,可以和天子当面探讨,不必和我饶舌。文书来往,还浪费时间。
  于是,秦宓起程赶往南阳。
  ——
  刘协几乎同时收到了张济和士孙瑞的报捷文书。
  得知益州的东大门和北大门同时打开,刘协非常满意。在仔细阅读了他们的军报,复盘了作战经过之后,他更加满意。
  事实正如他所料,这两场胜利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军事改革初见成效的证明。
  有恒产者有恒心。度田给军心士气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而多年的教化也终于有了成效,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精锐之师的精神和战斗力。
  有朝一日,他们或许可以成为真正的子弟兵。
  到了那一步,华夏文明的未来就稳了。
  刘协请来了杨彪,和他商量接下来的战事安排。
  得知两路大军同时告捷,杨彪也松了一口气。他思索了一阵后,问刘协打算如何安排张济。
  张济是一个有点特殊的西凉将领。
  本质上,他和李傕、郭汜一样,都是董卓旧部。包括他那个骠骑将军,都是在李傕乱政时所授。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而没有像李傕、郭汜一样,只是因为他被段煨拦住,没有一条路走到黑。
  如今天下大势将定,也到了解决他的时候了。
  解决他并不是说杀了他,而是解除他的兵权,消除隐患。
  现在就是一个机会,以酬赏益州军功为由晋爵,然后将他撤出战场。
  骠骑将军之上就是大将军,张济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现在不撤出战场,将来再立功,如何封赏是一个大问题。
  刘协其实知道杨彪最担心的是什么,但他也不能否认,封赏张济是一个很棘手的事。
  让张济升任大将军,估计没人会开心,除了张济自己。
  但此时此刻,将张济撤出战场,又明显有为士孙瑞让路的嫌疑。牵涉到这个问题,本来不愿意张济升官的西凉将领会不会有想法,是他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心有灵犀
  刘协问杨彪,如何才能做到让张济开心,别的西凉人也满意,不会觉得进行是故意排挤西凉人?
  杨彪说,这个简单,放缓推进速度,就地度田,逼益州就范。
  如今的益州门户洞开,军事征服并不难,但伤亡在所难免。如果一路推进,短时间拿下成都的可能性也不大,明年的春耕肯定会耽误。
  与其如此,不如就地推行度田。速度快的话,明年的春耕之前就能结束。到了秋天,这些郡就能为大军提供粮食,减轻长途运输的负担。
  不管是翻越秦岭,还是逆长江而上,运输的代价都很大,如果能在本地进行度田,供应大军,能减少不小的负担。
  益州四塞,不管关中、荆州度田有多大的成就,他们都未必相信。在益州本地度田,效果就不一样了。
  也许明年秋天,益州的百姓看到度田的好处,就会自发的响应朝廷。届时益州的军心士气都向着朝廷,刘璋还能坚持吗?
  刘协觉得有理。
  暂缓进军,就地度田,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张济在南阳几年也没能推进度田,现在还要他亲自来解决,本来就是一个短板。让他在益州度田,算是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而在度田这件事上,士孙瑞明显要比张济更擅长。将来论功时,士孙瑞稳胜一筹,升任太尉也就名正言顺。
  杨彪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过刘协也不亏。
  杨彪这等于默认了他的规矩,承认了在是否任命士孙瑞为太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