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还没看过邸报吗?”尹默惊讶地看着秦宓。“邸报上关于度田的文章很多,论述也很精到,不少还是出自大家之手。你读上一两篇,就知道度田利国利民,势在必行,又怎么会因此与天子争辩?”
  “我没有和天子论度田,我和是天子论教化。”
  “你知道我们这些天去了哪儿?又是干什么去了?”
  “正想问。”
  “去山里。除了协助郡里监督度田,就是统计应该入学读书的孩子,从中挑选可以带到郡学来深造的好苗子。此外,我们这次出行,也是为明年去各县乡办学做准备。司徒府刚下发的通知,以后各郡学的学子要参加选官,必须有县乡任教的经历,至少三年。如果是山里,两年就行。”
  “这算什么决定?”
  “自然是加强教化。”
  秦宓脱口而出。“那要养多少人,耗费多少钱粮?”
  尹默看了秦宓一眼,眼神微凛。“所以天子要度田啊。”


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知行合一
  秦宓随尹默出了郡学,来到对面的酒楼,直上二楼。
  二楼人声鼎沸,已经有不少人到了,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好不自在。
  秦宓一眼就看到了王粲。
  王粲坐在主席,正与几个年龄相近的士子说话,手舞足蹈,意气风发。看到秦宓,王粲立刻停下,拍了拍手掌,大声说道:“诸君,且请休声,容我为诸君介绍一位益州才俊。”
  尹默凑在秦宓耳边,低声笑道:“这王仲宣入仕之后,口才越发好了,眼界也越发的高。难得他愿意为你扬名,你今天可要一展才华,千万不要坠了我益州的气势。”说着,将秦宓轻轻往前一推,自己则隐入人群之中。
  王粲来到秦宓面前,搂着秦宓的肩膀,极是亲热。
  “诸君刚刚回城,可能还不知道秦兄见驾的事。我有幸与秦宓同住,略知一二,容我为诸君解说。”
  秦宓哭笑不得,不知王粲这是什么意思。
  他不觉得见驾时与天子的问对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反倒觉得有些丢脸。
  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少,王粲还没说完,人群中便有人轻声发笑。
  王粲转头看去,眉梢轻耸。“恭嗣,你觉得很可笑么?”
  一个年轻士子排众而出,拱手施礼。“仲宣兄言重了,我绝无取笑之意,只是想不到天子辞锋如此犀利直接,辩才甚佳。”
  王粲摇摇头。“天子的辩才的确上佳,但是你只看到辩才,未免有买椟还珠之叹。”
  年轻人再次拱手。“还请仲宣指正。”
  王粲环顾四周。“天子虽有辩才,却不好辩,更不轻易与臣下争一时长短,除非必要。”他停住,嘴角挑起一丝浅笑。“据我所知,唯有两人,除了你们眼前的秦君之外,就是司徒之子,汉阳太守杨修杨德祖。”
  众人听了,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
  杨修是谁,他们大多清楚。不仅出身高贵,更是眼下最年轻的太守。他出任汉阳太守的时候,还没满二十岁,却将汉阳治理得井井有条,几乎是大汉一百多郡国的标杆。
  王粲将秦宓与杨修并列,这秦宓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据说,当初天子问了杨德祖一个问题:秦崩之后,六国子弟并起,为何得天下者是高皇帝,而是不是六国子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大汉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诸君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想一想这个问题,看看是否有更好的答案。”
  王粲转身看向秦宓。“至于天子与秦君的问对,其精妙之处不在辞锋,也不在辩才,而在天子对秦君的期许。那就是四个字……”
  他举起手,每说一个字,就竖起一根手指。“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面对王粲与秦宓的年轻士子面露疑惑。
  “然,知行合一,正是诸君现在想要的。”王粲哈哈一笑,拉着秦宓入座。“天子不好坐而论道,只推崇以身证道。张子布虽迂腐,却愿证道,所以天子以其为渤海太守,命其自证。只可惜,两年过去了,渤海的成绩不如所愿。”
  他突然提高了声音。“陈长文,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
  众人纷纷往角落里看去。
  正坐在角落里与人闲谈的陈群忽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愣了一下,抬头一看,又见众目睽睽,而王粲则是一脸戏谑,不由得心生不快。
  “我就是一待罪之人,能有什么好说的。”他甩了甩袖子,回头继续自己的话题。
  王粲碰了个软钉子,也有些无趣,摸摸鼻子,嘿嘿一笑。“恭嗣,你来开个头,让我看看你这几个月的收获如何,也让秦兄知道我等今日聚会之要旨。”
  年轻人含笑点头。“那我就抛砖引玉了。”
  众人纷纷入座,洗耳恭听。
  年轻人姓刘名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与兄长刘望之一起在郡学,师从宋忠。天子巡狩南阳,推行教化,原本只在郡学里研究学问的学子们也走出讲堂,深入乡亭,调查各县乡亭办学的情况,并统计应该入学的孩子,为来年建学做准备。
  刘廙兄弟去的是本县安众。
  南阳富庶,安众的条件在南阳也是居于前列,刘廙一直觉得安众的学校很多,需要补充的有限,这是一趟轻松的差事。
  可是等他们直正深入乡里才知道,安众的教化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想读书而不能读书人的很多。要想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至少要新建十余所学校才行。
  “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安众现有一万三千七百余户,近六万口。其中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有五千八百余人。按五百人一校,也需要十二所学校。三百人一校,则近二十所。但整个安众只有一个县学,两个私学,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刘廙将了解到的情况说了一遍。
  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天,他对本县教化缺失的情况还是耿耿于怀,大有触目惊心之感,更对自己之前的熟视无睹感到惭愧。
  秦宓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由得想起与天子见面的经历。
  天子曾问他,你教过几人读书?
  他当时回答生性疏懒,未曾教授,惹得天子大为不快。当时他还觉得天子强人所难,是欲加之罪,现在看到刘廙的自责,他忽然觉得不安起来。
  生性疏懒四个字,的确不足以解释自己的不作为。
  既然以士自居,要求天子为尧舜,自己又怎么能满足于坐而论道?
  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别人去做,是强人所难。
  那自己明明能做到的事却不做,反而指手划脚地指责别人,又算什么?
  换成我是天子,也会对这种人嗤之以鼻吧。
  刘廙说完,又有人起身,解说这一次的行程。
  一人接着一个,一县接着一县。
  南阳不愧是大郡,四五十万户,近两百万口,适合读书而没有读书的人超过二十万人,是现在的郡学、县学无法承担的责任。要想实现天子希望的教化,需要新建近千所学校。
  有了学校,还要有教师。就算一个学校只配一个教师,也需要千人,远超南阳郡学现有的生员数量。
  也许是说,要想达到天子的目标,不仅南阳郡学必须全员出动,还要招募更多的读书人充任教师。
  这里面当然有想以此入仕的,但不可否认,更多的人未必能入仕,做教师,挣一份俸禄养活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少比仰食于人强。


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吕布归来
  吕布来得比刘协想象的更快。
  腊月十五,吕布就到了宛城。和吕小环见面,确认了情况属实之后,他第一时间求见。
  听说吕布来了,刘协愣了半晌。
  就算他人在美稷,接到诏书后又马不停蹄的赶来,这速度也有些惊人。
  除非他不在美稷,而在内郡。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见面之后,刘协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哪儿接的诏书?
  吕布又黑又瘦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陛下,臣在受降城收到小女的消息,请示了曹都护后,就赶往河曲,等待诏书。接到诏书后,臣日夜兼程,不敢有一刻停留。”
  刘协随即又问。“你女儿用什么传消息,竟比诏书还快?”
  “燕隼。”
  刘协立刻想起了吕小环的燕隼。
  他知道吕小环有一只燕隼。实际上凉州人玩隼的很多,他在凉州时,就看到不少人以燕隼为宠物,或者用来打猎。
  燕隼看似体型不大,和鸽子差不多,却是猛禽。
  但他不知道燕隼还能传递消息。
  他一直在寻找能够传递消息的工具。如果知道燕隼有这能力,肯定会让人进行尝试。
  刘协本能地多问了几句。
  结果让他很失望。
  燕隼的确能长途飞行,而且速度极快,但用来送信不太行,最主要的用途还是打猎。吕小环得到这只燕隼很久了,这也是第一次尝试送信。
  原因也很简单,燕隼不怎么听话,很难训。而且这鸟生于并凉,一旦放飞,只会往北飞。
  这次能完成送信的任务,也是因为抓到它的地方就是在受降城附近。如果他在别的地方,比如在草原上游击,这只燕隼也不可能完成任务。
  刘协听了,多少有些失望。
  刚刚看到一点希望之光,又被掐灭了。
  吕布见状,问了一句。“陛下是想找传递消息的新办法吗?”
  “是啊,马太慢了,就算是全程六百里加急,要把消息送到西域,一来一回也要近两个月。万一有事,根本来不及反应。”
  吕布沉吟片刻。“我听黄猗说,他正在训练一种鸽子,或许能用来传递消息,比燕隼更佳。只是用于西域,恐怕还是有些问题。西北鹰隼之类的猛禽太多,鸽子怕是飞不出玉门,就被吃了。”
  “黄猗在训练鸽子?”
  “是的,据说效果还不错。”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没有再问。
  黄猗还真是惊喜不断。之前想出了用星座来定位的办法,让狼骑在草原上行军有了导航手段。如今又训练鸽子传递消息,成功的可能性还不小。
  如果没有把握,他不至于和吕布说。
  具体怎么回事,回头派人去了解一下。
  刘协随即问起了北疆的情况。
  吕布一一道来。
  曹操到北疆之后,以步卒守城,骑兵游击,狼骑则主要承担深入大漠打探消息,并对不安分的部落进行定点打击。
  这两年来,成绩斐然。
  草原上的胡虏继主力被重创后,又接连遭到狼骑的袭击,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可能。就算他们想报复,集结大军犯边,也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
  进退两难之下,有的部落选择了投降,有的部落选择了西逃。
  对普通牧民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只要熬过五年,他们就可以入籍大汉,成为大汉的子民,还有机会迁到更富庶的内郡定居。
  可是对于那些部落首领而言,西逃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入籍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拥部数千的大帅了,与普通人无异,最多做个小官而已。率部西迁,他们还能拥有自己的实力,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这中间肯定有分歧,甚至有意见不合,一怒之下拔刀互砍的,他们见得太多了,吕布基至没有说的兴趣。
  对刘协最关心的北疆蛮夷南下的问题,吕布做了重点解答。
  在游击大漠南北的时候,他除了从俘虏口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