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难,可能就是要考算学等相对比较实用的内容。
  当然,难度也不高,能满足日常的算账即可。
  也许是最后一个要求让很多人知难而退,第一次报名结束,有计划参与考试的人不到两百。
  这时候,杨彪才由司徒府下达命令。
  不足的名额,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
  ——
  看到这个结果,刘协佩服杨彪老辣的同时,又大惑不解。
  南阳人才济济,仅是郡学里的生员就有好几百,而且热情颇高,怎么报名的人这么少?
  杨彪解释说,主要是通算学的太少。
  很多人读书只问经义,不及其余,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教化除了让百姓识字,能够自己阅读朝廷的政令之外,还有让他们进工坊做工的目的,需要算学之类的实学。这是之前的读书人不用考虑的事,愿意花心思去研究算学的自然不多。
  除非是有志研究《易》或音律的,这些学科必须要用到算学。
  所以那些算学大家不是研究易学和天文历法的,就是音律高手。即使是在读书人中,这些人也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真有这水平,他们根本不愁出路,也没兴趣参加考试,去做乡村教师。
  所以说,教化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的。
  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急不来。
  最后,杨彪说,郡学的改造已经完成,陛下可以趁着新年的机会巡视郡学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对刘表盖棺论定。
  简单的说,就是定谥。
  严格来说,刘表作为官员是不称职的,最多是守成之辈,没有尽到在乱世时匡扶朝廷的责任。但是作为儒者,他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在乱世之中,为不少人提供了谋生治学的条件,保留了一丝文脉。
  即将担任乡村教师的那些读书人,大多曾受其益。
  此时此刻,为刘表定谥,可以安抚人心,同时表明朝廷对儒门的态度是改造,而不是否定。
  如果考虑到刘表还是宗室,那就更有必要了。
  总体来说,刘表有过失,但无大错。既然陛下不打算单独追究他的僭越之举,而是作为党人、世家的普遍行为,就有必要对刘表的成绩予以肯定。
  趁着巡视郡学的机会,为刘表定谥,对刘表做出评价,安抚人心,也能对郡学的画像事件做个了结,免得人心惶惶,再被某些人利用。
  刘协反复权衡了很久,答应了杨彪的请求,让他领头讨论一下这件事。
  与当初张喜的事不同,如今的形势趋于稳定,朝廷可以释放一点善意,以缓和士大夫们积累的怨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然后将精力集中在必须处理的问题上。
  ——
  建安八年,正月十三。
  天子刘协、皇后伏寿等人幸南阳郡学。
  站在重刻的王畅画像前,刘协看了又看,特意听王粲讲述了当年的故事,表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以示对王畅矫枉过正的认可。
  王粲心花怒放。
  有了天子这句评价,王畅的身后名不用愁了。
  宋忠听了,却如芒在背,如梗在喉,如坐针毡。
  天子盛赞王畅,就是对刘表的否定,也就是对他之前的事予以否定,这面子算是丢得一干二净。
  刘协看完画像,来到堂上就坐,问起了他们当初在襄阳讲学的事。
  殷鉴在前,没人敢提刘表的事。
  王粲也不想提。当初刘表嫌他丑的事,他一直记在心里。
  见全场鸦雀无声,刘协暗自感慨。
  果然是人走茶凉。相比之下,宋忠虽然糊涂,却还是个重情义的人。
  刘协给皇后伏寿使了个眼色。
  伏寿会意,起身发言,表示刘表治理荆州安定一方,招揽四方学士聚讲,培养出了这么多人才,还是有功的。后来归朝,负责洛阳画卷的绘制工作,也卓有成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表治学施政,功大于过,还是值得后人传诵的。
  刘协随即表示了赞同,并问刘表已死,当如何定谥。
  此言一出,堂上堂下都长出了一口气,无数人如逢大赦,甚至喜极而泣。
  朝廷给刘表正面评价,还要定谥,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也证明了他们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天子胸怀,非常人可以揣度,大可不必心怀忐忑,作小儿女态。


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如我所愿
  为刘表定谥,拂去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乌云,原本有些压抑的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
  刘协也因此再一次见识了书生意气,以及被后世称为荆州学派的实力。
  俗话说,男人都喜欢谈政治,而且历史越往前越是如此。
  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士大夫可谓是其中翘楚,而不是像某些文人说的那样,混得越差的男人越喜欢谈政治。
  托儒家思想大行,教育相对普及所赐,东汉读书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态也近乎爆棚,恰如伟人所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党锢发生在东汉末,也是时势使然。
  可惜这样的激情缺乏坚实的基础,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低谷也就接踵而至。读书人不再激昂文字,清谈大行其道,所谓风骨荡然无存,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暴露无遗。
  刘协不喜欢读书人的莫名自负,却又想保护他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情,心情难免矛盾。
  打个不确当的比喻,就像人到中年的父亲看刚刚成年的儿子,既骄傲,又嫌弃。
  看着虽然没有交头接耳,却眉目传情的书生们,刘协等了片刻,让他们有个缓冲的时间,然后才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
  “刘景升及诸君在襄阳讲学,成果颇丰,《五经章句》及诸书都有留传后世的价值。”刘协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但是,这些还不够。”
  众人神情一凛,齐唰唰地看向刘协。
  刘协不怒自威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疑惑,或不以为然的脸,缓缓说道:“关心时事之人想必知道,天气渐寒,雪灾、霜冻接踵而至,大漠深处的蛮夷不断南下,边疆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旦力有不逮,草原上的蛮夷入塞,你们的这些学问能挡得住他们的马蹄吗?”
  众人面面相觑。
  这个问题很不礼貌,却很现实。
  向栩说对敌读《孝经》,贼当自灭,不过是激愤之言。学问再好,也挡不住蛮夷的马蹄。这一点,前朝的博士狄山已经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证明。
  “如果不能,那你们这些学问又是为谁而做?”刘协不紧不慢地又补了一句。“将来留给蛮夷当战利品吗?”
  堂上堂下,鸦雀无声。
  片刻之后,有人起身,拱手施礼。“臣北地傅巽,昧死敢问陛下,什么样的学问才能抵御外敌,使大汉免受蛮夷马蹄践踏?”
  刘协看了过去,见是一年约四旬的高大书生,有西北凛冽之气。
  “北地傅氏,可是傅南容族人?”
  “正是。”傅巽的胸脯又挺高了一些。
  “甚好,你且落座。”刘协伸手轻按,示意傅巽先坐下。
  既是傅燮的族人,这是一个好机会,他想好好说一说。
  傅燮傅南容,北地灵州人,前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故太尉刘宽的弟子。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两件事:一是当朝痛斥司徒崔烈,驳斥其弃凉谬论;一是坚守汉阳,以身殉国。
  刘协在灵州时,就听人说过傅燮的事迹,后来还专门调阅过傅燮的档案,对他的成长算是比较了解。
  “诸位熟读经史,应该都知道,在先秦之际,北地为义渠之国。以放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如今北地已为大汉疆土,六郡之一。傅南容为国捐躯,情怀壮烈,让无数中原君子汗颜。”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华夏的衣冠文明,将北地变成了大汉疆土,将羌戎的后代变成了大汉的烈士。但是诸位不要忘记,秦征服北地的时候,靠的可不是文化,而是武功。卫青重夺河南地,从匈奴人手中夺回北地,靠的也不是经义,而是精骑。以武讨之,以文化之,本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
  “如今天时有变,要想阻止草原上的蛮夷如匈奴人一样南下,蹂躏中原,能指望《五经章句》之类的学问吗?不能,只能靠我们手中的武器,以及心中的信念。”
  “我相信,你们都有这样的信念,手中却未必有这样的武器。这样的武器从哪儿来?从无数匠师的心血中来。这些为国打造武器的匠师中,有一位是你们认识的,就是河东人裴潜。”
  虽然很多人都猜到天子会提及裴潜,但天子将裴潜看作匠师,还是让很多人有些意外。
  裴潜会喜欢这样的评价吗?
  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却不希望自己被人当作匠师。
  哪怕这个人是天子。
  刘协感受到了这种气氛,随即又轻笑一声。“我看到有很多人听到匠师二字,便有不屑之意,正如大儒之于武夫。当年傅南容为国捐躯,先帝下令追谥,也有类似的聒噪之音。恕我直言,我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心态。受人保护,不知回报,却报以不屑,这难道就是圣人寄予厚望的士,就这是你们推崇的仁和义?”
  堂上、堂下一片死寂,无数人低下了头,只有傅巽等寥寥数人为之感动,心潮澎湃。
  刘协眼神渐冷,拿起案上的一册《五经章句》,轻轻晃了晃,然后又丢在案上,“啪”的一声轻响,带着些许不屑。
  “虽不能说这样的学问全无用处,至少不是眼下最急的要务。如果不能拒蛮夷于塞外,这些学问最大的意义也不过是为蛮夷傅粉。朝廷陷于董卓、李傕之手,朕与皇后在长安忍饥挨饿之时,刘景升耗费大量钱粮,供诸位读书讲学,却只出了这些成果,实在很难令人满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又沉声说道:“诸位不防设想一下,若现在坐在这里的不是朕,而是蛮夷之君,诸位还能否如此从容。你们看不上裴潜,朕却觉得你们都应该感激裴潜。正是无数像裴潜一样的士人、匠师辛勤劳作,打造出了更好的武器,我们才能守住边疆,守护大汉,也守护了你们想要的文明。”
  他看向傅巽。“我认为,像傅介子、傅南容那样的六郡良家子,才是华夏衣冠的守护者。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裴潜一样,放下这莫名其妙的虚荣,投入真正的学问中去,守护大汉,守护文明,也守护你们自己的尊严,去征服野蛮,而不是被野蛮征服。傅君,我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傅巽起身,拱手躬身。“臣傅巽不才,愿如陛下所愿。”
  另一侧,又一个年约三旬的士子站了起来。“臣南郡向朗,愿如陛下所愿。”
  更多的人起身行礼。
  “臣南郡霍峻,愿如陛下所愿。”
  “臣颍川赵俨,愿如陛下所愿。”
  “……”
  “……”


第一千零六十章 南阳兴学
  堂上下无数年轻人起身,表示赞成天子所言,愿如天子所希望的那样,从事实学。
  只有宋忠等人神情尴尬。
  他们年纪大了,没有那样的精力和勇气,放弃钻研了一生的经学,去研究冶铁锻造之类的实学。
  而且他们也听出了天子的言外之意。
  天子在长安受难的时候,刘表没有勤王,只在襄阳讲学,是有违君臣之义的。天子愿意为刘表定谥,只是出于大局的宽仁,而不是刘表真有什么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