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功德。
  他已经给刘表付出最大心血的《五经章句》做了评价,可以留传后世,却也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
  说得直接些,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更让他们不安的是刘协另外一句话:假如现在坐在这里的不是我,而是蛮夷之君,你们还能这么从容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刘协虽然不是蛮夷之君,他们却已经很狼狈了。
  如果刘协真的撕破了脸,要做一个蛮夷之君,他们又能怎么样?
  拔剑而起,血溅五步?
  他们没有那样的勇气,也没有那样的能力。
  再看看那些情绪激动的年轻学子们,他们除了认命,还能做什么呢。
  事已至此,随他去吧。
  想到这里,宋忠也起身,言不由衷的附和了几句。
  刘协知道他不情愿,却也没说破,反而夸了他几句,说他能与时俱进之类,然后话锋一转,对南阳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天下五大都市之一,南阳有极佳的地理优势,工商业闻名天下,但各项学问的研究却没能跟上。
  南阳有铁,南阳铁官也是天下著名的大铁官,但南阳郡学却没有开展相关的研究,冶铁水平还停留在两百年前,几乎没有进步。
  南阳商业兴盛,陶朱公范蠡就是南阳人,但南阳对范蠡的学问研究不多,大多局限于闲聊。
  南阳盛产药材,也出了不少名医,但是医学的研究没有形成气候。
  诸如此类,刘协都不满意。
  他要求南阳发挥优势,像长安太学一样,重视工业、商业、医药学的研究,建起专门的学堂,培养更多的人才。
  经学当然要研究,其他的学问也要研究。
  虚实结合,道术相依,才能让南阳名符其实,不仅是大都市,更是学术重镇,为朝廷开发南方的百年大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物力。
  这才是刘协来南阳郡学的真正目的。
  此时此刻,只有南阳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
  江陵也好,长沙也罢,都还没有足够的基础,要等将来。
  ——
  刘协提出了宏伟愿景,激起了无数人的兴趣。
  对宋忠等经学之士来说,这个规划虽然没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却将南阳郡学隐隐提到了与长安太学一般的高度,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对那些知道自己在经学上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以经学入仕几乎不可能的人来说,转而研究木学、冶铁、商业等实学未尝不是一条出路,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以前不肯研究,是因为世人轻贱百工,唯重经学。现在天子出面,亲自倡导,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进可为官,退可维生,两全其美。
  虽然争论在所难免,大势却已渐成。木学堂、医学堂陆续进入筹备阶段,教师的选拔也进入了正式的流程。
  在得知天子要从长安招募一部分来南阳之后,宋忠做出了一个决定。
  开设算学班,为有意报考的学生补习算学。
  宋忠虽然人品一般,学问却着实渊博。他的著作不仅有《五经章句》,还有《周易注》、《太玄经注》,律学也有研究,对算学并不陌生,教一些算学基础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么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表态。
  刘协乐见其成。
  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
  皇后伏寿怀孕了。
  上次流产之后,伏寿一度很消沉,刘协花了好些心思才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刘协征冀州的两年时间里,她积极调整身体,已经做好了再次受孕的准备。这次来南阳,与刘协重逢,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几个太医会诊,确认了伏寿真是怀孕了,刘协兑现了诺言,封华佗为侯。
  其他的相关人员也一律有赏。
  消息一公布,朝野欢欣。
  有人说,天子、皇后夫妻和谐,相敬相爱,这是国之大幸。历朝历代,皇家的不幸、冲突、动荡大多来自于天子与皇后不和,宠妃夺爱,进而导致争嗣,引发朝局不安。
  天子维护皇后,不以私爱夺公礼,可以保证朝堂上不会出现分裂。
  又有人说,天子虽然倚重并凉精锐,重视实学,但皇后却是儒学世家。这说明天子对儒学的态度并不是否定,而是要求更高。对儒门来说,这不是灾难,而是机会。
  还有人说,华佗能封侯,说明天子对实学的重视绝非口惠。研究实学,一样可以封侯,并不低人一等。
  各种意见都在刘协的预料之中,但更直接的好处却是南阳医学堂筹建的速度立竿见影的快了起来。
  故大将军何进之子何咸上书,请求献出庄园一座,充作南阳医学堂的校址,并愿意将家中所藏的书籍、药材都拿出来,供医学生们研究。
  与此同时,何咸还推荐了一位名医出任医学堂的首任祭酒。
  涅阳人张机张仲景,师从南阳名医张伯祖,以治伤寒病著称。
  刘协当然知道张仲景是谁,但他还是按照程序,要求张仲景见驾,接受太医院的考核。
  不出意外,张仲景顺利的通过了考核,就任医学堂祭酒。
  与此同时,刘协召见了何咸。
  在刘协面前,何咸也没敢耍花样,老老实实的说,这是唐夫人的建议,目的也很单纯,就是继承何进的爵位,哪怕食邑少一些,也要保留名份。
  何家费了那么多心思,最后人财两空,实在是意难平。
  何咸这几年担惊受怕,身体一直不太好,也因此和张仲景结缘。这次适逢其会,唐夫人一提,他就答应了。既报答张仲景用心医治的恩德,也向天子表忠心,求一份恩典。
  刘协有些勉强地答应了何咸的请求。
  一方面是给唐夫人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行为的认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捐献,帮助南阳各学堂尽快筹建完成。
  朝廷现在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实在抽不出多少钱给南阳。
  “听说你有个儿子,叫何晏?”刘协说道:“让他做个童子郎吧。”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天有多高
  何咸长出一口气,忙不迭的答应了。
  唐夫人的面子比他想象的大。
  要知道,天子的生母灵怀皇后可是被何皇后毒死的,天子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优待何家。所以一直以来,他只敢去求唐夫人,不敢求天子。
  甚至不敢面见天子。
  唐夫人最初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他根本不相信。若不是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他连试都不想试。
  万万没想到,不仅成了,而且超出预期的好。
  天子还要收儿子何晏为童子郎。
  说实话,如果不是知道刘表的儿子也是童子郎,他真怀疑天子是想报复何家,让何家绝后。
  “谢陛下隆恩。”何咸拜伏在地,感激涕零。
  刘协看着何咸的后背,心情也有些复杂。
  他收何晏为童子郎,倒不是想做好人,以德报怨,单纯的只是舍不得何晏这个人才。
  虽说何晏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不是傅粉何郎,就是台中三狗,但那只是政治形势使然,并不能否定何晏本人的才华。
  何晏在儒学、玄学、文学上的成就都很高,《论语集注》便是其中典范。
  有这样的天赋,只要好好调教,将来做个新儒学的奠基人,还是有机会的。
  “你也找点事做吧。养尊处优太久了,对身体绝非好事。”
  “唯,唯。”何咸唯唯诺诺,不敢多说。
  刘协也没兴趣和他多说,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请退了。
  何咸再拜,起身告辞。出了门,便直奔印坊,向唐夫人汇报了喜讯。
  唐夫人却一点也不意外,只是关照了何咸两件事。
  一是将这个消息广而告之,让那些心有疑惧的人放心。天子能饶过何家,就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放下过去的包袱,积极投身天子的新政,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二是天子既然招何晏为童子郎,就会用心调教他。何晏可能要吃一些苦,但这些为了他的前程。你们不要舍不得。
  何咸听了,立刻有些担心起来。
  他只有何晏这一个儿子,别给练坏了。
  一看何咸那没出息的样子,唐夫人气不打一处来,态度又冷了三分。
  反倒是尹姁比较明事理,对何咸说,天子身边那么多人都没练坏,反倒是个个成才,你有什么好担心的。仔细说起来,何家又不是天生富贵,没那么娇气。
  何晏身体不够强壮,就是娇生惯养,缺少锻炼。现在天子愿意调教他,是他的福气,岂能推辞。
  何咸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答应。
  ——
  一转眼,便是二月。
  新年的气氛渐渐淡去,各行各业的人都投入了忙碌的劳务之中。各个作坊四处放出风声,招收工匠,学堂紧锣密鼓的筹建,教师、学生陆续到位,准备开学。
  印坊最忙,一批批的新书装上马车、牛车,送往各县。
  李仁、尹默抽出时间,给秦宓送行。
  他们即将奔赴岗位,教书育人。
  秦宓本想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广汉去,广汉也需要他们。可是转念一想,又放弃了。
  广汉虽然也在度田,却没有南阳这么彻底。比起天子的雷霆手段,一口气将十几个封君除国,士孙瑞终究还是太软弱了。学堂也没有建起来,李仁、尹默就算回去,能起的作用也有限。
  秦宓只能对他们说,希望他们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积累经验,将来为广汉的教化提供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李仁、尹默一口答应。
  他们对做官兴趣不大,觉得教书育人更有意义。现在在南阳任教,也是为将来回到广汉,造福乡梓做准备。
  李仁对秦宓说,临走之前,你去见一下天子吧。
  天子是天命护佑之人,能得到他的点拨,你一定会有感悟。
  秦宓正有此意,欣然答应。
  ——
  二月中,秦宓见到了刘协。
  晚饭后,刘协正陪着皇后伏寿散步消食,说些闲话。知得秦宓求见,刘协有些无奈。
  “这些人怎么回事?那么多时间不来求见,偏偏现在来?”
  伏寿心情极佳,闻言轻轻推了一下刘协,抿嘴笑道:“想必是有些肺腑之言要对陛下说,人太多了不方便。”
  刘协耸耸肩。“话虽如此,也要有点分寸嘛。他们要劳逸结合,我就不能有点休闲的时间?”
  嘴上说着,却还是摆了摆手,命人召秦宓来。
  伏寿由桥氏姐妹陪着,缓缓往一旁去了。
  一会儿功夫,秦宓走了过来,躬步一拜。“臣秦宓,拜见陛下。打扰陛下与皇后消闲,死罪死罪。”
  “来都来了,还说这些有用吗?”刘协甩甩袖子,示意秦宓跟着走。“在南阳看了几个月,感觉如何?还觉得我是暴君吗?”
  秦宓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摇头道:“陛下言重了,臣从来没觉得陛下暴君。臣只是……”
  “你担心急则生变嘛,对吧?”
  “是……是的。”
  “我的确有些急,不急不行啊。”刘协一声叹息。“大乱之后,人心思治。这时候推行新政,能够接受的人会多一些。等天下太平,人人都安于旧状,再想改革更难了。打个比方吧,有人好逸恶劳,平时让他改,他肯定不愿意。可是现在病了,医生说,你要想活下去,就要改掉那些坏毛病,他是不是会更容易听一些?”
  秦宓忍不住笑了一声。“陛下所言甚是,这治国和治病的确有几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