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坚持。”刘协点点头。“滴水穿石,百炼成钢。很多事不怕慢,只怕不做。文翁兴学已是三百年前的事。三百年间,益州出了不少人才,却没人像文翁一样立足于益州本地,推进益州的教化。我愿意做这样的人,继承先贤遗志。”
  张松离席,躬身而拜。“臣松不才,愿为陛下执辔,为益州尽绵薄之力。”
  刘协笑笑。“你家有多少田,不怕吃亏?”
  张松慨然道:“我张家有点田,可是比起天下大同来,不值一提。”
  他停了片刻,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浅笑。“臣常思忖,六国虽灭,其后裔沦为黔首、布衣,但所享之衣食未必不如其先祖。我张家纵使将多占的土地交出去,也不会一蹶不振,泯然众人。且君子当以才华显世,岂能以地广自负?臣宁为千里马,奔驰而死。不为守财奴,抱铜而生。”
  刘协盯着张松看了片刻,哈哈大笑。
  他站起身来,走到张松身边,抬手按在张松肩上,轻轻拍了拍。
  “子乔,你可与杨德祖、祢正平比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了土地这身外物,你才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你若不弃,先去司徒府历练,助杨公一臂之力。”
  “唯。”张松正中下怀,躬身答应。


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有心无力
  杨彪最近很忙,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
  张松有过目不忘之能,又熟悉益州的事务,正是最合适不过。
  即使还在战争期间,司徒府依然是事务最繁剧的部门,不仅要处理好各郡县的度田,还要为大军筹备粮草,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军需部门。
  杨彪年过六旬,经验很丰富,体力却有些跟不上。刘协多次和他商量,要适当的扩大司徒府掾吏的员额,给杨彪配备副手,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刘先原本是选择之一,但事实证明,他并不适合。
  看到张松,刘协放心了。
  这是又一个祢衡。
  祢衡能够一改轻狂,成为政务高手,与杨修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张松不可能也去汉阳,刘协只能亲自上阵。
  从益州南部开发的实际困难说起,刘协和张松纵论古今。
  文明要扩张、融合,就像人要走出摇篮一样,是无法阻止的必然趋势。既然要扩张、融合,就不可避免地对边远地区进行开发。
  曾几何时,当华夏文明刚在河东地区萌芽的时候,周围的太行山、中条山,以及大河对面的华山都是边远地区。可是现在,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范围。
  以益州而言,巴蜀文明最初也是益州的一部分,四面的大山就是宇宙的尽头。如今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秦岭、大巴山都成了大汉腹地。
  历史如长江之水,滚滚向前,没有人可以阻止。
  大巴山曾经阻挡在他的面前,却挡不住流水的冲刷侵蚀,最终形成了三峡。
  听到刘协这些话,张松显然格外兴奋。
  他能感觉到,刘协对益州没有歧视,也没有因为他的相貌而虚以委蛇。
  这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天子,一个不以貌取人的明君。
  刘焉、刘璋父子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张松也将自己的方案和盘托出。
  既然是交融,就应该是双向的。
  一是派儒生进入边远地区,推行教化,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接触文明,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不受其他人的蒙蔽;二是将各地的优秀人才纳入朝廷的系统,让他们有机会到各地做官、游历,增广见闻。
  交往多了,闭塞自然会打开。
  总的来说,张松的方案并无新鲜之处,与文翁的教化有相似之处。
  若说区别,只在于他是双向的,而且更近一步。
  文翁当政时,益州的基础还很薄弱,只能吸引中原文明,无法输出。如今的益州今非昔比,已经可以向外输出人才了。
  张松说的是益州南部诸郡,但他要代表的却是整个益州,或者说,是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腹地的利益。
  他们急切的想融入朝廷,甚至愿意做教化益州南部的急先锋。
  将来能够进入益州南部山区的,肯定还是益州北地的士子为主。
  刘协理解这一点,也乐见其成。
  他也早就有这个想法。
  要想边远地区融入华夏文明,支持朝廷,自然要相应的给一些优待。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会挤压中原地区士族的利益,毕竟官职总数是有限的,边远地区的人多一些,中原地区的人就会少一些。
  但现在不同,观念改革使人才分流成为可能,制度改革则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可以在不伤害中原人的情况下,招揽更多的边远地区人才进入系统,扩大统治基础。
  刘协与张松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
  张松回到司徒府,带着天子的手诏。
  杨彪多少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天子会留下张松,留在身边做个尚书或者侍中。
  但他不反对这个安排,司徒府的确需要人,更准确的说,是需要人才。
  随着新政推行,司徒府的事务与日俱增,比以往几乎翻了一倍,他根本忙不过来。天子曾让他增加吏员数量,减轻工作负担,他却以老臣特有的沉稳婉拒了。
  他认为很多新增的事务都是临时的,比如度田,忙过了就没了。现在增加了人手,将来怎么办?
  每增加一个人,都要多支出一份俸禄,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来说,就是增加一份负担。
  朝廷永远都缺钱,开源很难,节流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杨彪来说,他更愿意选择优秀的人才,以一当十,以弥补人力的不足。
  将来这些人还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遍历郡县,最后回到司徒府,主持大局。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得到张松,杨彪很满意,就像当初培养祢衡一样,先安排他处理一些小事,考察他的能力,再逐渐加大压力,付以更重要的任务。
  张松表现得很好,短短几天时间,就赢得了司徒府上下的认可。
  其他部门也知道了,司徒府来了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短小,却能力过人的益州人。
  天子和司徒都很欣赏。
  谁说益州没人才?是刘焉、刘璋父子不会用。
  谁说天子不重视益州,秦宓、张松都得到了天子赏识。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天子一视同仁。
  这两个结论不仅鼓舞了益州籍的士子,也给其他州郡的人士增加了压力。
  杨彪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江陵,交给赵温。
  你赶紧回来吧,天子需要听取你的汇报,以决定下一步对益州南部采取何种策略。
  赵温接到消息后,立刻起程,于五月初赶到宛城,拜见刘协。
  相隔三年有余,君臣再见,刘协不禁唏嘘。
  赵温须发尽白,身心俱疲,看起来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看不到半点大丈夫当雄飞的意气风发。
  刘协起身,扶起赵温,看了又看,眼眶有些湿润。
  他能想象到赵温这三年是怎么过来的。
  身体的辛苦是一方面,更难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他想尽一个老臣的责任,却力不从心。在朝无能为力,他就想回到自己的本州,促成益州和平称臣。可是益州人也让他失望了,在利益面前,没有人在乎他这个老臣的体面。
  最终,他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朝廷。
  他尽力了,但,一事无成。
  与此那些刚刚展露头角,便成绩显著的年轻人,他的心里有多无奈,可想而知。
  “赵公辛苦了。”
  “陛下,臣……”赵温涕泪交流,打湿了雪白的胡须。
  “赵公,你已经尽力了。”刘协将赵温扶起,将他送往座位,又命人取来水,让他洗去脸上的尘土。“事有必成,不必成于己。赵公虽然没能看到最满意的结果,却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还望赵公能保养身体,努力加餐,亲眼看着益州重归朝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赵温且喜且愧,再拜道:“臣愿以残躯,随陛下左右,见天平盛世。”


第一千零七十章 投桃报李
  杨彪与赵温相见,同样感慨万千。
  他现在知道赵温为什么迟迟不肯回来,又派张松先行,劝他不要多事了。
  以赵温现在的身体和心态,根本担不起司徒的重任。
  那不是维护他的荣誉,而是要他的命。
  “文先,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真的难任其重。与其勉力而强,误国误己,不如就此隐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杨彪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这个现实。
  “你准备做些什么?”
  “我准备找些人,编一部关于益州的书。”赵温的神情轻松了些。“益州地方千里,上应觜参二宿,为古九州之一,却没有一部通史,致使中原人以蛮夷视之,岂不荒谬?我老了,无力承担政务,就召集一些读书人,搜罗史料,编一部益州通史,也算是给后人留点东西。”
  杨彪抚须而笑。“你这野心不小啊。益州第一部通史,想想都令人神往。”
  赵温也笑了。“除了这部通史,我还想写点东西。”
  杨彪打量着赵温,渐渐收起笑容。“你想写什么?”
  “自传。”
  “自传?”杨彪眼神微闪。“这么急吗?”
  赵温摇遥头。“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这自传,不是为了给自己傅粉,而是想回顾自己这一生的得失。我虽然德薄才疏,却也在仕途上挣扎了近三十年,经历过不少人和事。成绩不多,教训不少,写出来供后人参考,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也是好的。”
  杨彪想了想,微微颌首。“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子柔,你先来,为我们这些老臣闯一条路。”
  “荣幸之至。”
  ——
  辽东,襄平。
  刘备站在岸边,看着客船缓缓靠岸,撩开大氅,快步赶了过去。
  船还没停稳,他就纵身一跃,上了船,来到舱门前,伸手轻推。
  舱门打开,孔融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刘备,他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不禁哑然失笑。
  “原来是征东大将军,别来无恙?你来迎我,我可怎么好意思。”
  刘备哈哈大笑,热情的挽着孔融的手臂。“文举兄,你远征漠北这样的大事,辽东人都已经知道了,人人景仰,都等着为你接风。我若不早点来,届时连末席都坐不上。”
  孔融愣了一下,看向岸上的人群,有点懵。
  “他们……是来迎我的?”
  “当然。”刘备伸手一指,报出一连串响亮的名字,都是孔融熟悉的青徐大儒。“他们都是来为你接风的,其中不乏想和你同行的。”
  孔融深吸了一口气,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对远赴漠北,寻找商朝遗民之事,他一直很委屈,觉得自己说是寻找商朝遗民、儒家旧典的伟大事业,其实就是变相的流放。若不是迫于无奈,他根本不想去。
  万万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佩服他,还想和他一起去。
  他们不知道漠北有多冷吗?
  没等孔融回过神来,刘备又叹了一口气。“我虽是征东大将军,即将奉命征讨三韩、倭国,裂土封国,藩卫大汉,却没几个人愿意跟着我。相比之下,我真是羡慕你啊。”
  孔融终于反应过来了,瞅了刘备一眼,哈哈大笑。
  刘备来迎他,就是想让他作说客,劝一些人跟着他去征伐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