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域都护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商路带来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
  除了名和利,刘协还有更大的收获。
  七月中,刘先送来了消息。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江南四郡的世家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与朝廷配合,接受度田。
  现在的问题是,今年的耕种是他们负责的,眼看着秋收在即,他们舍不得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希望在秋收完成之后再度田。
  为此,他们愿意按照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交纳租。
  也就是说,对朝廷来说,与度田无益,该收到的田租一粒不少,只是本来该给百姓的那部分收益要留给他们。
  这当然是很滑头的说法,按照进行的租赋标准,需要交给朝廷的田租其实不多。
  但是,刘协与杨彪等人商量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个方案。
  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比那些田租更重要。真要动武,收来的田租根本不够大军消费。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祸伏相依
  理智上接受了江南世家的方案,刘协还是意难平。
  反复考虑后,他增加了一条内容。
  江南世家要将今年收获的粮食借给朝廷,朝廷以他们每年应纳的田租偿还,直到还清为止。
  这部分借来的粮食一部分送往益州,作为骠骑将军张济部的军粮,一部分发放给当地贫困百姓,作为他们过冬的粮食和明年春耕的种子。
  除了给他们土地,还要给他们足以生活到明年秋收的物资,否则那些衣食没有着落,不得不遁逃入山的百姓出了山也活不下去,反倒可能会饿死。
  考虑到为的是江南百姓,希望他们都能积极主动一些。
  还有,这利息就免了吧。
  接到司徒府的回复,刘先也是哭笑不得。
  朝廷为了恢复生产,安抚百姓,实行三十税一的低田租。要还完今年借出的粮食,少说三五十年,甚至可能上百年。
  但他不敢不接受这样的条件。
  否则来的不仅有骠骑将军张济,还有成千上万的流民。
  刘先又废了一番口舌,总算说服了那些世家代表,接受了天子的条件。
  江南四郡宣布度田,相关工作渐次铺开。
  ——
  接到刘先回复的时候,皇后伏寿顺利产下一子,重十五斤一两,身体结实,哭声宏亮。
  据接生的女医说,这孩子一看就知道先天完足,将来必然福寿无双。
  皇嫡子的顺利诞生,解决了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
  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他人都不要觊觎了。
  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强大外戚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不论是颍川荀氏还是汉阳马氏,又或者是五原吕氏,哪怕他们在军中的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能够影响朝政的大将军。
  甚至可以说,大将军这一职务注定要空缺很久,甚至从此不会再有。
  随着宦官在制度上消失之后,外戚也有消失的可能,士大夫将成为朝堂上唯一的主力。
  杨彪、赵温等老臣固然欣喜,就连留守长安的太尉贾诩收到消息,都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上书天子,请求到宛阳朝请。
  刘协答应了。
  与此同时,他又传诏留守冀州的司空周忠,让他赶到宛城,参加元旦大朝。
  兰台及相关机构也赶往南阳汇合。
  ——
  邯郸,丛台。
  周忠负手而立,看向北方天地相接之处,清瘦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凝重。
  诸葛亮拱着手,站在一旁,神情从容。
  周忠奉诏赶往南阳,途经邯郸,谁也没见。临别之际,他将诸葛亮叫到了台上,却半天没说话。
  诸葛亮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等着。
  他知道周忠肯定有话要说,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但他觉得不会有什么太难开口的话。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天子心情也好,他想不出什么事能让周忠如此纠结。
  “孔明,你知道司徒府多了一个张松吗?”周忠转过头,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点点头。他和天子一直保持联络,自然知道张松的出彩表现。
  “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任司徒会是荀彧,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也就是一个刘巴。可是荀彧、刘巴之后,有机会担任司徒的人就多了。你最聪明,却也最年少,可能要吃点亏。”
  诸葛亮无声地笑了。“周公深谋远虑,我没想到那么远。”
  周忠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不悦。“孔明,这不仅是你个人的事,也是国家大事,不能儿戏。你以为我是贪图个人私利吗?不错,你是我推荐的,但这绝不是全部。司徒理民政,能否胜任,关系到数千万人的福祉,也关系到大汉几十年的国运。我希望你能做司徒,掌国柄,协助陛下,建太平盛世。”
  诸葛亮想了想。“周公,不管我能不能出任司徒,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周忠眉头微皱。“何以见得?”
  “天子是一国之君。”诸葛亮轻声说道:“他有志实现天下太平,就算没有杨德祖,没有我,他也会找到其他人。可若是他因为某些事改变了想法,别说我们,就算是圣人再生,恐怕也实现不了太平。”
  “你说的某些事……是什么样的事?”周忠眯起了眼睛。
  诸葛亮笑笑,却没有回答。他转头向西,目光越过太行山,看着远处天边的几朵白云。“敢问周公,儒门最理想的治世是什么样的?”
  周忠脱口而出。“天子垂拱而治,众臣以德行教化百姓。”
  “像渤海那样吗?”
  周忠再次皱起了眉头,有些不甘心的说道:“渤海……不好吗?”
  “不能说渤海不好,只能说渤海还不够好,至少离王道还有不小的距离。”诸葛亮转回头,目光湛然。“对渤海而言,天子已经垂拱了,为何还不能实现王道,这是我们儒门中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圣人说日三省吾身,又言绝四,我们不能只要求天子,亦当要求自己,这才是君臣相处之道。”
  周忠嚅了嚅嘴,微微颌首。
  他听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天子诚意拳拳,他们也该敞开胸怀,不能再固守之前的想法,否则君臣相处难以长久。
  “周公此次入朝,必有大事要议。周公若能坚信天子诚意,坦然相对,就算有什么分歧,也是可以讨论,可以解决的。三十年后,太平至,盛世现,后人怀念今日,必有诸贤名号。”
  周忠笑了,抚着胡须。
  他已经想到了这一点。
  天子向来不重礼仪,这次突然召大臣奉朝请,自然是有大事要商议。联系到皇嫡子的诞生,不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大概率是要立太子。
  虽说天子还年轻,刚刚弱冠不久,但是立太子依然是一件大事。
  唯一让人不安的是,少年天子立太子,在历史上往往没有好结果。
  所以他也不知道如果天子要立皇嫡子为太子,他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诸葛亮提醒了他。不管什么事,只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出于公心,都可以摆在明处,不必勾心斗角。
  或许关于荀彧之后谁任司徒这件事,也可以找机会和天子谈一谈。
  毕竟在天子心目中,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是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天子不能不有所忌惮。张松虽然出身中小门户,却形容丑陋,无大臣之相。真要说起来,他的机会也许还不如祢衡大。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既虚且伪
  周忠一路南下,行经睢阳。
  取道睢阳并不省路,但是省时间。睢阳已经成了兖豫最重要的重镇,四通八道,境内的道路质量也高,宽阔而平整,不少地方可供四辆马车并行。
  这一切,归功于黄猗。
  韩遂奉诏监兖豫二州,以睢阳为治所,以黄猗为长史,可谓是言听计从。黄猗遂提议,以韩遂麾下的两万西凉精锐为主力,召集民伕,修缮了以睢阳为核心的干路网。
  这些干路网战时可以用来行军,平时则用于百姓行走,尤其是南来北往的商旅。
  睢阳也因此成为商业重镇,四方辐凑。
  渡河之后,周忠便亲身感受了这些道路带来的便利,也听到了不少对韩遂、黄猗的赞扬。
  对韩遂的赞扬集中在治军。
  以虎狼之师闻名的西凉军在韩遂的麾下不仅没有伤害百姓,反而成了铺桥修路的主力,每个秋汛还会上堤,保护一方平安,让百姓感激不尽。
  对黄猗的赞扬则集中在能干。
  很多人未必知道黄猗是讲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曾随狼骑出征塞外。但他们都知道黄猗主持修的路又坚实又平坦,每个的维护费用也少,方便了无数人。
  就连桥蕤对黄猗也是赞不绝口,与周忠一见面,就夸个不停。
  周忠与桥蕤是老朋友。之前任豫州刺史时,两人就经常见面。如今桥蕤赋闲在家,一对双胞胎女儿却在天子、皇后身边,潜力无穷。他没有做官,在家开了几个作坊,过得很滋润。
  “秋收将近,秋汛很重要,连抚军大将军都亲自上堤去了。”桥蕤笑眯眯地解释道:“我是闲人,奉命为周公接风,陪周公四处转转。”
  周忠摆摆手。“别的地方就不用去了,陪我上堤看看吧。我是司空,水土之事本是我的职责,岂能过而不问。”
  桥蕤大笑。“抚军大将军知道周公必然上堤,不过不用急,今天先在睢阳住一晚,明天去堤上看看。”不等周忠回答,桥蕤又低声说道:“有人想见你。”
  周忠很诧异。“谁啊?”
  “荀悦,刚从泰山回来。”桥蕤咂咂嘴。“好像受了打击,来睢阳半个月了,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周忠恍然,没有再坚持。
  荀悦去泰山的事,他也有所听闻,与诸葛亮见面时,还特地确认过此事。如今荀悦从泰山归来,既不回家,又不去宛城,反倒滞留睢阳,多少有些古怪。
  “先去印坊看看吧。”周忠说道。
  桥蕤笑道:“知道周公关心教化事,接风宴就在印坊。”
  ——
  睢阳印坊规模并不大,至少不如冀州的几个印坊规模大,但运作极佳,井井有条,印出来的书籍清晰典雅,就算是以普通百姓为对象的历书、农书也颇有质感。
  周忠原本觉得冀州印坊已经不错,看了睢阳印坊后,觉得还有些差距的。
  甄贵人很精明,比起袁权来,终究还是缺了一些大家气度。
  站在印坊中,周忠很满意。“公路虽无赖,有这样的女儿、女婿,也足以自雄了。”
  袁权取过一册装帧精美的画卷,双手递给周忠。“这是家父主持的洛阳图卷的第四卷,还请周公过目指正。”
  周忠接过画卷,哈哈一笑,却没有看,转手递给了随行的子弟。
  “我虽然还没看过这第四卷,但仅凭第一卷、第二卷,公路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周忠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欢声笑语化作一声叹息。“只是可惜了刘景升。”
  袁权笑道:“家父的确算不上良医,空有救人之心,没有治病之能。”
  桥蕤一看话风不对,连忙打岔。“刘景升瑕不掩瑜,得天子定谥,也算是死有哀荣。”
  周忠苦笑,也只得顺着桥蕤的话题转了开去。
  说到底,最后的评价权还在天子。天子为刘表定谥,虽然不是什么美谥,却也说得过去了。
  乱世之中,有几个能一尘不染,全身而退。
  刘表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