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乱世之中,有几个能一尘不染,全身而退。
  刘表有功有过,有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善终了。
  他耿耿于怀的只是袁术一意乱来,主动迎合天子,生生气死了刘表。
  本是同道,奈何内斗至此。
  这袁术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切都毁于内讧。每每想到这一点,他的心情都很低落。
  周忠打起精神,参观了印坊,又参加了热闹的接风宴。
  桥蕤请来了不少当地的世家,以及游历至此的名士,其中就包括荀悦。
  荀悦本来闭门谢客,听说司空周忠至此,即将赴行在朝请,便欣然接受了邀请。他在席间没说什么话,只是不说话。宴后,与周忠进了后堂,煮上茶,两人对坐,才真正敞开了心扉,向周忠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最让他苦恼的事有两件:
  一是他登上了泰山,亲身体验了山上比山下冷,却找不到答案。
  更让他难受的是,当他初到山下,向挑夫们询问此事时,挑夫们看他的眼神中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戏谑,仿佛在说,又来了一个傻子。
  因为对挑夫们来说,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让他身为读书人的自尊受到了重创。
  二是所谓的孔子登泰山处并不在泰山之巅,甚至不在山腰,而是山脚下。
  东山登临处则四面皆山,登上东山也看不到鲁国。
  什么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根本就是胡扯。
  如果这么简单,只要去一趟就可以证伪的事堂而皇之的传承了几百年,却无人指出,那儒门的记载还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
  是所有人都孤陋寡闻,不愿实证,还是早就有人知道,却将错就错,装作不知道?
  不管是哪一样,都让他对儒门经典产生了重大怀疑。
  当初面对天子,对天子直斥儒门之疾在虚在伪的时候,他还不服气,誓死捍卫儒门。现在想起来,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罢了,难怪天子懒得和他说话。
  “周公,儒学真是既虚且伪的学问吗?”
  面对精神近乎崩溃的荀悦,周忠大受震撼,沉思了良久。“我想不是。”
  “为何?”荀悦眼中露出希冀的光芒。
  “儒门或许有伪君子,但儒学却不是虚伪的学问。否则,天子何必坚守儒学?”周忠慢慢地说道:“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是孟子,而天子对孟子的学说却最为推崇。”
  “那又是为什么呢?”荀悦更纠结了。
  周忠探身过来,拍拍荀悦的手。“仲豫,尔先祖荀子曾云:终则而思,不如须臾之学。你终日苦思而不得,不如随我赴行在,当面向天子请教。”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术有专攻
  荀悦反复思考后,接受了周忠的邀请。
  不找到答案,他死不瞑目。
  第二天,周忠便赶赴秋汛工地。
  与韩遂见面之前,周忠先尝看了几个地点,以专业的眼光评判韩遂的防秋是流于形式,还是脚踏实地的保护一方。
  说实话,他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韩遂很聪明,黄猗也很精明,但他们麾下的将士毕竟只是惯于厮杀的西凉人,不是水工。能有保境安民之心已经很难得了,要他们精于土工,这个要求的确有些高。
  应该还是表率的作用多一些。
  可是看了几个工地之后,周忠大为惊讶。
  他不仅没找出明显的不足,甚至觉得有很多巧思,比他之前在冀州搞的水利工程还要出色,显然出自高人之手。
  他一问,才知道主持秋汛的人虽是抚军大将军韩遂,但具体负责的却是都尉袁敏。
  一听袁敏这个名字,周忠就知道韩遂找对人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治水行家。
  他听司徒府的掾吏说过,张喜在任时,就曾想辟袁敏为吏,主持水利。奈何张喜东奔西走,一直没能付诸实施,最终还是错过了。
  如今袁敏还是得到了发挥长处的机会,张喜却背负着耻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过两三年时间,已经没人提起他了。
  一念及此,周忠不禁感慨世事无常,人心易变。
  想当年,张喜随朝廷西迁,也是忠心耿耿、临危不惧的老臣啊。他有大把的机会脱身,却一直不离不弃,没想到最后会是这个结果。
  居然还不如袁术这个悍鬼。
  ——
  周忠见到韩遂、黄猗的时候,他们正围在一起,听袁敏讲解今年的水情。一群人围在一旁,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也有二十出头的少年,都穿着短衫,戴着斗笠,脸色黝黑,一看就是经常风吹日晒的。
  其中有些人卷着裤腿,脚上还有没洗掉的泥污,像是刚从工地来的。
  见到周忠,韩遂起身,拍了拍手,朗声笑道:“诸位稍停一下,司空大人来了。这可是你们的直接上官,怠慢不得。”
  众人纷纷转身行礼。
  按照朝廷的制度,他们是双重管理。既要配合当地郡县的行动,又受司空府业务管理。将来想升官,大概率也是沿着司空府这条线。
  因此,司空府每年的考功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今司空大人亲自,他们岂敢怠慢。
  让他们意外的是司空来了这么大的事,之前居然没收到一点消息,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疏漏了,搞得他们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
  在众人尴尬,或者往人群后面躲,想掩饰自己脏兮兮的腿脚。
  只有袁敏无动于衷,行了礼,便静静地站在一旁。
  周忠与韩遂见礼,寒暄了几句,随即回到袁敏面前,看着画满了各种符号的地图,问起了治水的具体安排。
  袁敏一一作答。
  周忠不时问一两句,并要求围观的人回答。有人回答得很流利,有人则因紧张而有些结巴,但大多还是说出来了。
  周忠很满意,转身对韩遂说:“抚军大将军治水如治兵,调度有方,名不虚传。”
  韩遂哈哈一笑,连忙谦虚了几句。他向西南方面拱手,又指指面前的人群说道:“我只是一介武夫,保境安民是本份。至于这治水嘛,上承天子教诲,下蒙诸君尽力,我只是奉命行事,不值一提。”
  周忠见了,暗自感慨。
  他是真没想到,韩遂也有这么谦虚的一天。
  也不知道天子有了什么手段,硬生生将一个西凉武夫变成了儒将。
  聊了一阵,周忠才知道,旁边这些人都附近县乡的相关掾吏,负责的就是水利、土工、屯田等事务。每年秋汛,他们都会集中起来,充当各县乡防汛的主力。
  袁敏正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韩遂、黄猗反倒是为了迎接周忠,特地来现场听听的。
  韩遂没有直接说,但周忠猜想,这应该是黄猗的主意。
  据说当初狼骑出征,就经常聚在一起检讨前一段时间的战事,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一开始,黄猗只有听的份,再后来,黄猗就成了主导者,负责决定前进方向,作战方案。
  周忠本人在冀州协调各郡水土,准备挖掘运河的时候,也常常采取这样的办法。
  原因也很简单,他本人对水利并不精通,对冀州的地理、水文了解也有限,无法担负起总体协调的重任。只有与当地的掾吏进行深入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圆满完成天子交待给他的任务。
  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正因为有了在冀州挖掘运河的经历,此刻站在袁敏等人的面前,他才能提出相对专业的问题,还不是泛泛而谈,流于表面。
  当然,比起袁敏来,他的专业还是不太够。
  所以,他想和韩遂商量,等秋汛结束,将袁敏调到司空府,让他去冀州负责运河的事。
  韩遂没什么意见,表示袁敏本来就属于司空府的下属,你想怎么调都行。
  反正袁敏负责了几年秋汛,附近郡县该受训的人员已经都接受过相应的培训,袁敏本人亲著的治水专著即将付梓,大家按照指导,再及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商讨,有没有袁敏在场没什么区别。
  韩遂说着,取出一部手稿,递给周忠。
  “我虽然不太懂水利,看了也收益良多。司空是行家,想必会有更高深的意见。还请司空过目斧正,以期减少讹误。若能作序,那就更好了。”
  周忠接过一看,原来是袁敏写的书,一部分是讲述治水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鲧、禹父子;一部分是讲兖豫二州的地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部书的字迹很规矩,应该是定稿,但上面还有些眉批,字迹与正文不同。
  周忠稍一琢磨,就猜到了应该是韩遂的笔迹。
  韩遂这是想借着袁敏的专著留名,又底气不足,所以想拉着他这个司空作序,顺便将他的名字写进序文。
  “袁君既是司空府的一员,这就是我份内之事,岂能推辞。”周忠笑着接过书稿。“我先带着,路上拜读,读完后派人将书稿及序文送回。”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道术异同
  离开睢阳后,周忠带着荀悦一路赶往南阳。
  他仔细翻阅了袁敏的专著,还邀荀悦一起看。
  严格来说,袁敏的文字不算上乘,对历史的考据也不够严谨,真正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具体的治水手段。即使是周忠这半专业的眼光来看,袁敏的这些手段也是推陈出新,有很多是前人所未见。
  荀悦对水利不太熟悉,很多内容是半懂不懂,但他对袁敏这种实地求证的态度非常赞赏。在他看来,儒门欠缺的就是这种实证精神,如果前人也能像袁敏这样验证一下经典,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就不可能以讹传讹,一直流传到现在。
  周忠听了,暗自皱眉。
  他觉得荀悦受打击太大,有些魔怔了,或者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搞不清道与术的异同。
  但是有一点,他还是赞同的。
  没有实践经验的儒生难堪大用。
  为了劝解荀悦,周忠说了一个故事,前朝名臣黄霸。
  黄霸是睢阳人,孝宣朝曾担任颍川太守,荀悦并不陌生。但有些事,他却不如周忠熟悉。
  黄霸担任颍川太守时,治绩为天下第一,可谓是能吏的代表。但黄霸后来接替邴吉为相,不仅建树不多,而且风评下降,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主要原因就是黄霸精于治术,却昧于治道。他出身小吏,精通律法,经学的底子却不扎实。人到中年,才在狱中从夏侯胜学《尚书》。虽有好学之心,但习气已成,难成大器。
  所以,术固然要重,道更不能轻视。
  对周忠的观点,荀悦没有反对,却也没有表示赞同。
  他要想一想,至少要研究一下黄霸的事迹再说。
  周忠一家之言,又不是史书,无法作为凭据。
  好在蔡琰随行,荀悦就找到了蔡琰,希望能调阅有关的史书。黄霸虽是前朝名臣,传记却藏在兰台,并没有公布于世。即使荀悦号为读书种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
  蔡琰觉得好奇,便多问了两句。
  荀悦将情况说了一遍,蔡琰便笑了,让袁衡找出《汉书》中的《循吏传》、《酷吏传》,一并交给荀悦。
  “荀君欲明黄霸事,当通读《循吏传》,知其全貌。进而读《酷吏传》,两相印证,叩其两端,或能允持其中。”
  荀悦躬身致谢,抱着书走了。
  看着荀悦仿佛不堪重负的背影,蔡琰对袁衡说道:“天子撒下去的种子又有一颗萌芽了。”
  袁衡看看蔡琰,笑而不语。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