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彧不疑有他,欣然从命。
  讨论完了选举制度,又讨论都城选址、南方开发。
  刘协与荀彧谈了一整天,晚上还一起吃了晚饭,又聊了一会儿,才尽兴而返。
  荀彧兴奋不能自己,回到驿舍后,吩咐妻子唐氏准备灯油、笔墨,再准备一些浓茶。他准备挑灯夜战,将和天子讨论的结果尽快形成正式的奏疏,提交三公讨论。
  刘协没这么勤政。
  送走荀彧后,他又处理了几件紧要的公文,便起身去了荀文倩的房间,将与荀彧交谈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
  荀文倩虽然没去前面,却知道荀彧与刘协相谈甚欢的事,自然欢喜不禁。
  “既然谈得投机,为何陛下却有意犹未尽之态?”
  刘协看看荀文倩,哈哈大笑。“的确还有些问题没谈到,不过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他想了想,又道:“我想,令尊应该也是这么想,时机未到,不能仓促。”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水到渠成
  荀彧很快就完成了两篇大作。
  关于选举、定都、开发江南的那一篇提交给了司徒府。杨彪看了之后,表示有新意,却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建议由印坊排版,在邸报上公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
  刘协表示支持,立刻交由印坊排版。
  唐夫人看到荀彧的文章后,拍案叫好,一边安排人尽快排印,一边驱车来到荀彧住的驿所,当面向荀彧表示祝贺。
  她对荀彧说,你的建议是否完善是次要的,你的态度才是最值得赞赏的。
  四十不惑,你现在算是云开日月明了。
  诚如天子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突破了自己的眼界,站到了更高的地方,将来的成就不可估量,可喜可贺。
  荀彧被唐夫人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思忖半晌后,又拿出了另一篇大作。
  唐夫人看了一眼,微微一笑,波澜不惊。
  “虽然迟了点,总比执迷不悟好。”
  荀彧大惑不解。“此言怎讲?”
  “党人的那些事,天子大多都知道。”唐夫人忍着笑。“有些是早就知道,有些是最近才知道。不过你放心,天子没有追究的意思。过去的就过去了,他只想将真相公诸于众,留下一部信史。”
  荀彧释然,却还是叹息道:“这部信史,在某些人眼中,也许就是谤史。”
  “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何必理他们。”唐夫人不屑一顾,随即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荀彧一眼。“正如与我唐氏结亲并不能掩没你的品德一样,党人的偏激也不能掩没他们的慷慨。是宦者还是党人,取决于他们的品行,而不是取决于他们的身份。”
  荀彧沉吟片刻,眉梢一挑。“你这句话,与天子同出一辙。”
  “是……么?”唐夫人有些尴尬,眼中又有一丝得意。
  荀彧倒没有多想。“难怪天子看重你。你虽是女子,不让须眉。”
  ——
  数日后,周忠、荀悦到达宛城。
  一见面,周忠就拉着荀彧,兴奋的表示,他支持荀彧的观点,分科选士势在必行。
  没点专业的学问,只读几部儒家经典,是做不好官的。
  儒家经常要读,专业素养更要有,两者不可偏废。
  他本来也写好了一篇奏疏,准备面呈天子,没想到荀彧捷足先登了。前天在驿舍看到邸报上新刊的文章后,他就将自己的奏疏撕掉了。
  “珠玉在前,后生可畏。”周忠最后给了荀彧八个字的评价。
  荀彧连称不敢,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
  三公之中,司徒杨彪虽然没有直接表态,却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太尉贾诩主兵事,大概率对民事不会有什么态度。他最担心的就是司空周忠。
  周忠的顽固,他可是见识过的。
  他是真没想到,最后周忠对他的赞同最直接、最坚决。
  荀悦与荀彧重逢的心情更为复杂。
  一路上,他按照蔡琰的建议,仔细阅读了《循吏传》和《酷吏传》,并进行了深入对比,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与周忠认为黄霸术有途而道不足不同,他觉得黄霸的悲剧不在于道不足,而在于想以务实的政务去适应空谈的道,削足适履,岂能不贻笑大方。
  所谓神雀祥瑞之事,本来就是儒学中的糟粕。
  夏侯胜倒是大儒,但他的成就除了讲学之外,也就是庙乐之争。
  说得直接些,这件事与其说是证明夏侯胜敢言,不如说是孝宣帝能容人,不计较他的冒犯。他真要是阿正不阿,就不会与霍光同朝为臣了。
  荀彧听了,目瞪口呆。
  他知道荀悦去了一趟泰山,有所感悟,会与以前的他有所不同,却没想到荀悦的变化是如此之大,甚至有些……极端。
  就像憋了一肚子邪火,迫不及待地想骂人一般。
  但荀悦最后说了一句话,让荀彧陷入了沉思。
  从黄霸的经历来看,儒学对治道的影响是不是过于注重形式,始终只是一个装饰,流于表面,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历数这几百年的历史,像李膺那样儒生出身,既有深厚的经学素养,又有较强施政能力,能经世济民的能臣太少了。儒臣给人的形象大多是眼高手低,只能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却不能付诸实践。真正在关键时刻,能为臣分忧,为国抒难的,大多不是纯儒。
  “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一个来自幽州,一个来自凉州,一个来自扬州,没有一个是中原人。幽州卢子干学问最好,战绩最差。”
  ——
  皇后伏寿恢复得极好,得知甄宓、袁衡到来,她安排了宴席,亲自接待。
  甄宓抢在伏寿之前生产,是个女儿,粉嘟嘟地长得很可爱。
  伏寿很喜欢,抱在怀里,亲了又亲。
  “这是天子的长女,初次见面,理当有赏。”伏寿说着,命人取来准备好的礼物,亲自为小丫头戴上。
  甄宓也知趣,对着皇嫡子夸了又夸,几个人倒也是其乐融融。
  一会儿功夫,荀文倩赶来,一见甄宓便打趣说,自从甄宓、黄月英离职,这讲武堂的军械制造便停滞不前。现在好了,甄宓回来了,虞祭酒又可以松口气了。
  甄宓谦虚了几句,随即提到一件事。
  在冀州这段时间,她养胎备孕,没什么事,就研究了一下黄猗提出的牵星术,还为此请教了一些通晓天文的人。
  最后的结果让她很惊讶。如果她的推算无误,那大地很可能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只有如此,很多现象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这个问题,她和蔡琰、袁衡做了反复探讨。经过睢阳的时候,又和黄猗面对面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统一。
  荀文倩和伏寿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
  “等哪天有空,带你去张平子的祠堂看看,那里有宣夜说的解释,倒是和你说的这个有点相似。”
  “宣夜说?”甄宓又惊又喜。
  “你知道?”
  “我听蔡令史提过,但她说兰台没有收藏具体的文献,只有名录。”甄宓眼珠一转。“是谁提出的,不会是天子吧?”
  荀文倩和伏寿互相看看,也有些茫然。
  她们知道张平子的祠堂里有宣夜说的图解,但没具体看过,是谁提出的,更不清楚。
  但甄宓一下子就想到了天子,这着实有些让人意外。
  细想起来,宣夜说的提出的确挺突然的,既不像盖天说那样众所周知,也不像浑天说那样传承有序。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破茧化蝶
  刘协接见了周忠。
  周忠先是汇报了冀州水利的整修情况,在案上摊开大幅图纸,一一解说,并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还有三分雀跃。
  刘协能理解他的心情。
  冀州度田彻底,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人争先,劳动效率是不用说的。而大量读书人的加入,对水利知识的深入总结和发挥,也让这次水利整修的针对性更强,效率凸显。
  最后的结果就是虽然限于大战之后的户口有限,能调动的民伕也不算多,实际的成绩却远出预期。
  这也正是他要的结果。
  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
  什么叫人民的力量?这就是。
  周忠或许在治国的大道理上还有所坚持,在实际的利益面前,他还是很诚实的。
  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而且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期效益,是至少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效益,他不可能不引以为傲。
  巨大的成就感,让他有些兴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出乎刘协意料的是,周忠说完冀州的事后,话锋一转,拿出一部手稿,小心翼翼地摆在刘协面前。
  “陛下,臣若能早读此书,功业还能再增三分。”
  刘协很诧异。“什么书,竟能让周公如此推崇?”
  “睢阳治水都尉袁敏的大作。”周忠想了想,又道:“更准确的说,是兖豫治水的报告总结。袁敏是主笔,参与编撰的还有其他水工。”
  听到袁敏的名字,刘协心中一动。
  他已经从不同渠道听说此人,知道此人虽是名门之后,文武双全,却不好仕途,反倒对治水非常感兴趣。先是在陈留整修水利,后来又被黄猗邀到睢阳,负责整个睢水、汳水流域的秋汛,是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相当于总工程师。
  兖豫二州的秋汛防得好,与这个袁敏有很大的关系。
  刘协翻开书,大致看了一下。
  正文之外,他看到了一些批注。开始以为是周忠的,一问才知道是韩遂的。又听周忠说韩遂请他为袁敏的这部专著作序,他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韩遂这是想蹭名。
  不过这也没什么,与他的主旨很契合。
  以袁敏的家世背景,他留意实学,并留下专著,比普通读书人脱虚向实更有说服力。
  “周公身为司空,负责水土,为这样的专著作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刘协将书合上,轻轻拍了拍,笑道:“周公辛苦一下吧。”
  周忠露出一抹微笑。“臣既蒙陛下不弃,忝列三公,为属下作序是份内之事。只是首倡意义重大,只有臣作序,怕是不够分量。臣斗胆,敢请陛下题签,以明鼓励之意。”
  “我?”
  “陛下幼承先帝启蒙,于书道颇有天赋。近年又勤于练习,越发老辣沉稳。若能为袁敏专著题签,不仅能表明陛下对实学的重视,更是锦上着花,赏心悦目。”
  刘协瞅了瞅周忠,哈哈一笑,点头答应。
  他的书法的确不错,一方面是原主的天赋的确好,又有名家启蒙,二是他这几年生怕露馅,勤加练习,还经常向蔡琰、钟繇、张芝等人请教,也算得名家了。
  为袁敏的专著题写书名绰绰有余。
  韩遂想蹭名,周忠也想蹭名,而且要蹭大名。
  作为司空,麾下官员出版专著,还得到了天子题签,也是一桩可以吹一辈子的政绩。
  心愿达成,周忠心情大好,又与刘协谈起了荀悦。
  平心而论,他对荀悦是有些担心的。
  一方面,荀悦受的刺激不小,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
  另一方面,张昭等人在渤海施行德政不顺利,儒门在实践上接连遭受重创,如果经学根基再被动摇,甚至是釜底抽薪,儒学不仅独尊的地处难保,还有可能彻底沦为弃子。
  周忠不愿意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