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牵招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陪秦君一搏。”
  “有劳。”
  “使者不必客气,这是我的职责所在。”牵招赞道:“不意使者竟有如此胆气与身手,我倒是看走眼了。”
  “血气之勇罢了。将军有所不知,天子尚武,散骑、郎官、尚书习武者甚众,其中不乏高手。我只是跟着练了几天,算不上出众。能一刀成功,除了运气之外,还是刀利。”
  “久闻天子重实学,成重军械制造,这刀想必也是成果之一吧?”
  秦宓看到袁熙从远处走了过来,身后并没有其他人,知道安全了,不禁哈哈大笑,解下腰间长刀,递给牵招。
  “只是一口普通的长刀罢了。既然将军喜欢,就赠与将军。”
  牵招接刀在手,才看到袁熙走来,一时有些尴尬。不过他随即恢复过来,拱手致谢,同时将自己的配刀送了过去。
  “多谢使者。我这口刀虽然不如使者的刀锋利,却也是中山王所赐,送与使者防身。”
  秦宓也不客气,接过刀,挂在身上。
  袁熙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更不敢有什么想法。牵招与秦宓如此亲密,这时候对秦宓不利,牵招肯定不会同意。如果能连牵招一起杀,也许等不到朝廷的大军,刘备的大军就会杀来。
  他虽然有兵力优势,却不想和刘备火并。
  对他来说,攻取倭国,然后建立自己的封国,延续袁氏血脉,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他赶到秦宓面前,躬身请罪。
  秦宓也不为己甚,只是正告袁熙,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不容忽视,必须彻查,给天子一个满意的交待。否则不仅他们会有危险,就连中山王刘备都难辞其咎。
  袁熙战战兢兢,不敢多说。
  秦宓的话说得清楚,如果他不能让秦宓满意,刘备肯定不会甘心受到牵连,会态度鲜明地站在朝廷一边,立刻对他宣战。
  “请使者放心,熙一定彻查。”
  秦宓又安慰了几句,表示理解袁熙军务繁忙,未必能事事操心之类。袁熙听了,知道朝廷没有杀他的意思,这才松了一口气,热情的安排秦宓住宿,又安排了好几个皮肤白皙、容貌娇好的韩女侍候。
  袁熙告辞之后,秦宓对牵招说,袁氏兄弟虽然兵多将广,但他未必是中山王对手。有朝廷为后盾,中山王只要能励精图治,中山国还是可以长久的。只是这片河谷必须收回,以免有肘腋之患。将来如果可能,最好是能建立一支水师,控制这片狭海,将袁氏兄弟限制在海外。
  牵招深以为然。
  他觉得袁熙、袁尚虽然禀性不同,但都不会超过袁绍本人。说到底,这两人还是高门子弟,骨子里没有舍命一搏的勇气。至于他麾下的那些青徐儒生,也是嘴上厉害,真拼起命来,也是不行的。
  他甚至有种想法,回去之后,要劝刘备离青徐儒生远一点。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前车之鉴
  袁熙很快就给了秦宓一份名单,上面有所有潜返回中原的人。
  至于哪些人回了老家,哪些人又去了渤海,他就不清楚了。
  秦宓也不细究。
  他们奉命来查此事,主要上的是惩戒逃回去的人,让还想逃回去的人断了念想。至于谁是主使者,反正都是些罪人,朝廷没兴趣也没能力一一追查,能交差就行了。
  带着袁熙赠送的丰厚礼物,他们踏上归途。
  借着这几天机会,秦宓、牵招在附近看了一圈,了解了不少情况。
  袁熙、袁尚看似兵力不少,招揽了大量的当地部落,但是说到底,他们用的还是袁绍当初笼络乌桓、鲜卑的那些手段,收买为主,控制力并不强。真要打起来,那些人能否为他们卖命,还真说不准。
  尽管如此,秦宓还是建议牵招提醒刘备加强戒备,尽快完成对当地民众的同化,不要给袁熙、袁尚可趁之机。
  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天子用过的教化。
  百姓才是根基,那些部落首领则要恩威并施,能笼络的就笼络,不能笼络的就杀掉。
  回到中山,秦宓向王绛汇报了出使的经过。
  得知秦宓先斩后奏,当着袁熙的面杀了国渊,王绛大惊失色。
  他担心的不是秦宓的安全,而是国渊之死带来的影响。国渊是郑玄的弟子,曾避祸辽东,在青徐士人中影响甚大。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那些曾与国渊一道的青徐士人会对秦密口诛笔伐,甚至可能直接派人来杀秦宓。
  他让秦宓赶紧走,以回朝汇报的名义先走一步。
  秦宓感谢了王绛的关照,却不肯走。
  中山国虽在海外,却已经是大汉的属国,中山王又是宗室,他能看着天子的使者死在他的国内?
  再说了,我是天子使者,岂能因为恐惧就逃走。一人做事一人当,人是我杀的,谁想报复,冲着我来就是,绝来连累大人。
  王绛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早知道这人如此鲁莽,就不带他来了。
  但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任秦宓去折腾。
  秦宓找到刘备,要求将他带回来的国渊首级挂起来示众。
  刘备已经听到牵招的报告,知道秦宓斩杀了国渊,也是吃了一惊。听说秦宓还要将国渊的首级挂起来示众,他不由得苦笑。
  “秦君,何必呢?士可杀不可辱,人已经死了,何必再羞辱他,非要激得青徐士人群起而攻么?”
  秦宓早有准备,从容而笑。“大王觉得他们敢攻击我么?”
  刘备恳切地说道:“秦君有所不知,青徐人有侠气。孤当年为平原相,就险些为人刺杀。国子尼是郑康成弟子,学问、品德皆有可道之处,如今被秦君斩杀,或可说罪有应得,但悬首示众,不合朝廷法度,有刻意羞辱之嫌,怕是青徐人忍不过。”
  秦宓反问:“大王怕了?”
  刘备皱起了眉头,觉得秦宓有些不识好歹。
  我是为你的安全着想,你怎么出口伤人呢?
  刘备弱冠从军,如今年过不惑,虽然败多胜少,毕竟征战二十余年。再加上这些年比较顺利,先是守住彭城,后是助攻冀州,如今又在海外建国,信心暴增,自有三分霸气。
  这一不悦,气氛便有些肃杀。
  秦宓面不改色。“恕我直言,大王若想国祚长远,万世无穷,固然不能没有儒生的辅佐,却与不能过于纵容。党人如何误国,天子又是如何复兴的,大王都看在眼里。如何做,还用我说吗?”
  刘备眉头紧锁,沉默良久。
  他听懂了秦宓的意思,不能对青徐士人过于礼敬,以至于被他们左右。孝桓、孝灵朝的党祸起因就是关东士人结党,与朝廷对抗,最后被袁绍钻了空子。
  董卓入京的直接原因就是袁绍的招引。
  如果他控制不住青徐士人,也可能被袁熙、袁尚钻了空子,重蹈覆辙。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个迹象。牵招报告说,袁熙极力笼络当地的蛮夷部落,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他,有反客为主的可能。
  当此之时,低头认输,他这个中山王的御座还没坐热,可能就要易手了。要想坐稳王位,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依靠朝廷。
  秦宓当着袁熙的面斩杀国渊,还能全身而退,依靠的就是朝廷的威势。
  如何取舍,并不难选。
  刘备很快就做出了决定,随即与诸葛瑾、陈琳等人商量。
  中山相陈琳当即表示反对。
  理由和刘备之前说的差不多,先斩后奏已经很过份了,还要悬首示众,这是对国渊的羞辱,也是对青徐士人的羞辱。
  大王这么说,是想与青徐士人为敌吗?
  刘备沉着脸,一声不吭。
  秦宓缓缓起身。“陈相欲与朝廷为敌吗?”
  陈琳大怒。“秦君这是欲挟朝廷之威,胁我中山吗?”
  秦宓抬起手,打断了陈琳。“我首先要提醒你一点,我身为朝廷派出的使者,代表的就是朝廷。你当着中山王的面对我咆哮,是代表中山王表示对朝廷的不满,而是你个人的态度?”
  陈琳顿时语塞,回头看了一眼刘备。
  刘备的脸阴得要滴水。
  他已经表明了态度,要支持秦宓的决定,陈琳表示反对,这可以理解。但当着他的面对使者不逊,这就是给他找麻烦了。
  说到底,陈琳还是把青徐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山国还在其次。
  秦宓说得对,他对青徐士人太纵容了。
  刘备不说话,陈琳也意识到犯了忌,一时不好再说。
  诸葛瑾起身,先走到陈琳面前,双手按着陈琳的肩膀,笑道:“陈相,你在海外呆得太久了,连说话声音都大了。”
  陈琳尴尬地笑笑,顺势归座。
  诸葛瑾又走到秦宓面前,拱拱手。
  “秦君,我等辅佐中山王征战海外,不比中原,礼仪简陋之处,还请秦君见谅。然,中山王既是宗室,中山君臣亦是朝廷藩篱,对朝廷的忠诚天地可鉴。分歧在术,不在道,不在道。哈哈哈……”
  秦宓也笑了,拱手还礼。“好说。陈相慷慨壮烈,其实我还是钦佩的,有机会若能与陈相印证一下剑术才好。海外征战,只有文辞可不行啊。清谈误国,袁本初便是典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陈相辅国,当有所借鉴才是。”
  陈琳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后生可畏
  陈琳被秦宓怼得哑口无言,其他人也不敢再轻易开口。
  他们都清楚,刘备为人喜怒不形于色,今天这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他决定站在朝廷一边,无条件的支持秦宓,任何阻止他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青徐士人结党的嫌疑。
  反对刘备,他们可以脱离中山,去投袁熙,却没必要当面争辩,惹来杀身之祸。
  刘备可不是什么讲道理的人,他是一个武夫。之前对他们客气,是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如果觉得他们不忠,那就没什么客气可言了。
  他想悬首示众就悬首示众吧。他表明了态度,青徐士人更团结。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秦宓将国渊的首级挂在驿馆门口示众,并将事情的经过写成公示,就贴在首级的旁边。
  刘备派牵招带兵保护驿馆,出王诏,支持朝廷的一切决定。
  不出意外,青徐士人非常气愤,一时哗然。
  几天之内,就有不少人公开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将离开中山,宁愿隐居深山,与野人为伍,也不为中山之臣。
  相比之下,辞官的却不多。
  包括曾与秦宓当面争论的陈琳。
  有人不愤,去相府找陈琳理论。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那些原本慷慨激昂,一心想劝陈琳一起离开中山的人从此偃旗息鼓,绝口不提“邦无道则隐”之类的话。
  ——
  将国渊的首级挂了半个月后,秦宓与王绛起程返回。
  在船上,他们受到了船长热情的接待。
  这段时间,秦宓的事迹已经在中山国传得人人皆知,往来于中山和中原之间的商人都知道朝廷的使者这次很威风,一向高人一等的青徐士人遭受重创,连说话声音都小了些。
  对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山国的官员态度好了很多,不再把中山看作治外之地,可以不在乎朝廷的法度,自行一套。为了中山国的财政,随意提高商税,更有人毫无顾忌的让他们捎带物资,连成本都不想付。
  现在知道中山国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朝廷的法度控制,他们立刻老实了很多,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