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要是因为什么?”
  “对文和质的观点无法统一。”
  杨彪笑了,拍拍荀彧的肩膀,示意荀彧入座。“文若,我猜你就会坚持这一点,只是没想到你会这么坚决,天子面前,亦不肯缓颊。”
  荀彧反问道:“杨公以为,我应该缓颊么?”
  “君子治国,当问根本。只要根本不乱,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荀彧立刻沉下了脸。“杨公此言,恕我不能认同。礼乃儒门立身之本,自然也是治国之本,岂是可以商量的?”
  杨彪摆摆手,示意荀彧不要激动。“文若,夫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是礼吗?”
  荀彧顿时语塞。
  “吾道一以贯之”的“一”究竟是什么,儒门一直未有定论,也不是他和杨彪能辩得清楚的。但这个“一”不是礼,却没什么疑问。
  在孔子那里,礼固然重要,却肯定不及仁。
  当然,这个“一”是不是仁,也是有争论的。《论语》原文中,曾子的理解就是“忠恕”。虽说这句话出自《里仁》篇,也可以理解为忠恕即是仁,但毕竟没有明说,还是有争论空间的。
  儒门的学术就是这样,很多事情看似很确定,但细想起来,却又不是那么确定。
  关于礼,儒门有个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即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荀子在最后,名声也最差,很多人都不愿意提他。
  原因也很简单,他有两个法家弟子,将他提倡的礼向前推了一步,变成了法。
  这一步迈出去,性质就变了,很多人甚至不认可荀子是真正的儒生。
  见荀彧发愣,杨彪同情地摇摇头。荀彧很聪明,但他施政河南,公务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未必有时间关注相关的讨论。与之相比,司徒府对这样的问题就讨论得比较深入,早就过了文字分歧的阶段。
  换句话说,荀彧在学问上已经落伍了,还固守典籍,跟不上实践的变化。
  “除了礼法,有没有和天子谈些其他的,比如西域的事?”杨彪不想一开始就谈得太僵,换了个话题。“我听说你家那小子在西域很威风,数万鲜卑人都听他的指挥,就连大月氏、小月氏都对他赞许有加。”
  荀彧笑笑,聊了一些。他虽然和天子没说多少,却听荀文倩说过一些。稍微有些遗憾的是,他本想向天子打听一些关于罗马皇帝的事,却因为话不投机,最后也没好提。
  “司徒听说罗马的事了吗?”
  “你说哪方面?”
  “听说罗马出了一个新帝,名为塞维鲁,是一个外族武夫……”
  “知道,知道。”杨彪一听,就连连摇头。“那罗马终究是蛮夷,连该有的防范之心都没有,居然被一个奴隶篡了位,真是可笑之极。”
  “我还听说,这塞维鲁的经历与董卓相似,原本是一名边将,后来拥兵自重,又以武力争取帝位?”
  杨彪反倒有些诧异。“还有这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荀彧很失望。“杨公,如此良机,岂能疏忽。”
  “良机?”杨彪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荀彧的意思,随即笑道:“你是打算借此机会为党人正名,还是想为儒门发声?文若,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这么干。”
  “为何?”
  “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罗马不过是蛮夷之国,岂能与我大汉相提并论?天子虽然对儒门的某些做法不满,却也没有否认儒门的价值。你又何挖空心思,要为儒门正名?就算是党人,天子也没有全面否决,收集资料,编《党锢列传》,也是为了弄清原委,并没有说党人就是恶人。”
  他顿了顿,又道:“你不会是因为郭图之死,对朝廷的做法不满吧?”
  荀彧眉头紧皱。
  昨天与天子见面,谈得不愉快。今天与杨彪见面,谈得又不愉快,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想错了,否则怎么会如此艰难?
  天子英明神武,杨彪老成谋国,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他一向也这么认为。要他说这两个人都错了,只有他是对的,他真没这个自信。
  杨彪也看出了荀彧的动摇,放弃了今天就与荀彧深入探讨的打算。
  “文若,你也不用急。既来之,则安之。先四处看看,等其他人都到了,再讨论不迟。这一次,我们不怕花时间,一定要讨论个结果出来。”
  荀彧点头答应。
  杨彪又道:“过两天有荐书会,就在弘农王夫人的印坊,你参加吗?”
  “应该会去的。”荀彧有些心不在焉的说道。“杨公这里有罗马的资料么?我想多了解一些那个罗马皇帝塞维鲁。”
  “没有。你可以去兰台看看,那边资料最全了。”
  “多谢。”
  ——
  辞别了杨彪,荀彧转身去了兰台。
  兰台令史王粲很热情,拿出了不少与塞维鲁有关的资料。大部分资料都是最近刚收集到的。正如荀文倩所说,塞维鲁与董卓类似,篡位也是不久之前的事,相关的消息刚刚传过来。
  王粲与荀彧聊了一会儿,很自然地提起了钟繇。
  如今的兰台虽然不干涉政事,只专注研究学术,但他人在行在,朋友又多,消息还是很灵通的。钟繇在渤海仕途不顺,有意重返朝廷的事,他自然也听说了。
  作为曾在上党寄寓的游士,他想还钟繇一个人情。
  荀彧也有这个想法,只是不那么迫切。他已经和荀谌联系过,讨论过他们回朝还是出海的事。在他看来,汝颍人在朝中势力不弱,就算钟繇、荀谌等人回来,意义也不大,反倒可能引起天子的警惕,不如出海辅佐袁熙,自闯一番天地。
  荀谌回复说,他自己无所谓,但钟繇对袁熙极端不看好,不愿意在袁熙身上浪费精力。而且钟繇年经也大了,留恋乡土,宁愿返乡耕读,也不想出海。
  荀彧能理解钟繇的心态,但是如何才能让他返回朝廷,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他原本想借着这次觐见的机会,向天子进言,结果一见面就谈崩了,根本没机会开口。
  看到王粲,荀彧突然觉得,或许王粲比他更适合出面。


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近朱者赤
  荀彧没有直接和王粲说,只是将自己了解的情况转告王粲,并委婉的透露了钟繇的心态。
  王粲是聪明人,闻弦音而知雅意,知道荀彧难办,要自己出面。
  他也没把话说死,只是说最近收集党人资料,有些事搞不清楚,正想和钟繇联络,看他能不能提供一些信息。
  荀彧心领神会,顺势说起了党事。
  收集党人资料的事一直由兰台负责,但之前的兰台令史蔡琰是天子文胆,执行的是天子意志。如今由王粲继任,多少有些不同。
  王粲的祖父王畅与李膺、杜密齐名,并列八俊,是著名的党人魁首。
  由党人子弟来编著《党锢列传》,让很多党人都松了一口气,包括荀彧本人在内。他们不觉得王粲是那种为了奉迎天子,刻意污蔑党人的人。由他主持的《党锢列传》至少能保持公正立场。
  由此可见,杨彪认为天子对党人没有恶意,也有王粲出任兰台令史的原因。
  王粲也深知这一点,并以此自许。
  他告诉荀彧一件事,窦武的孙子窦辅找到了,人在零陵,不久前刚被举为孝廉。之所以在零陵,是因为窦武的弟子胡腾。
  胡腾是桂阳人。窦武被杀时,胡腾带着窦辅逃出洛阳,隐居在零陵。中平元年,黄巾起,党禁解,胡腾却没有急着回朝,甚至没让窦辅露面。直到骠骑将军张济回朝,丁冲主事,胡腾才觉得安全了,带着窦辅露面。
  荀彧很兴奋。
  “天子听说窦辅的事,有何反应?”
  王粲眨眨眼睛。“没什么反应,只是问了几句。”
  荀彧有些失望,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他能理解天子的反应,毕竟窦武被杀就是在孝灵帝登基之后不久的事。就算孝灵帝当时年幼,为曹节所欺,后来年岁渐长,依然不肯解禁也是事实。
  如果不是黄巾之乱,党禁也许一直不会解。
  而黄巾起事与党锢解禁之间的关系,荀彧也一清二楚,知道这个事不宜多提,以免刺激了天子,弄巧成拙。
  向王粲借了与塞维鲁有关的资料,荀彧回到住宿,抓紧时间翻了一遍。
  西域的资料都是翻译过来的,文本质量参差不齐,还夹杂着许多拗口的名字,很容易搞混。即使以荀彧的聪明,消化这些资料也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直到华灯初上,荀文倩等人兴高采烈的满载而归。
  见荀彧在翻阅塞维鲁的资料,荀文倩没多说什么。反倒是窦辅的事,她有不同意见。
  与荀彧认为天子反应冷淡不同,荀文倩觉得天子已经很宽容了。
  理由也很简单,现在举孝廉的要求很高,以窦辅的能力,大概率是不符合孝廉的标准的。天子没有多问就批准了,正说明他网开一面,愿意给窦家一个补偿。
  以窦武当年做过的那些事,天子真想旧案重查,有的是办法将窦武钉死,永世不得翻身。
  天子对外戚很反感,对所有的大将军都没好印象,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
  窦武号称三君,他真对得起这样的称号吗?
  看着咄咄逼人的荀文倩,荀彧目瞪口呆。
  荀文倩没有多留。她带来了唐夫人邀请天子出席荐书会的请柬,要去隔壁见天子,还有些事要与皇后商量,今天就不住在这边了。
  看着荀文倩离开,荀彧才反应过来,指着荀文倩的背景对妻子唐氏说道:“这真是我们的女儿吗?”
  唐氏知道他想说什么,苦笑道:“是你的女儿,只是近朱者赤罢了。”
  荀彧深以为然,却还是提醒妻子。“这话可不能随便乱说。”
  “这可不是我说的,阿妹也这么说。”唐氏将与唐夫人相见的事大致说了一遍。对荀文倩的变化,她们意见一致,都觉得荀文倩自从与皇后伏寿一起管理织坊之后,心态就变了很多,甚至与之前大相径庭,判若两人。
  伏寿没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影响她的只有天子。
  在荀文倩之前,受天子影响的人也是一个两个,最典型的是蔡琰。
  提到蔡琰,唐氏的神情便有些古怪。只是不管荀彧怎么问,她都不肯说。
  ——
  荀文倩来到隔壁院子,刘协还没下朝。
  年关将近,朝廷的事务也多,即使刘协不直接管理,仅是听各府寺汇报、协调也要花不少时间。
  皇后伏寿也刚刚忙完,见荀文倩过来,便让人取出两只箱子。
  “这是你的年终赏赐。”伏寿笑眯眯地说道:“别人都领走了,就剩你了。”
  荀文倩打开箱子看了一眼,多少有些惊讶。箱子里摆满了精美的织锦,最上面铺了一层金饼。粗略的估计一下,这两只看似不大的箱子至少值五十万钱,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
  “这么多?”
  “是你应得的。今年织坊的效益好,你是首功。如果没有你协助,仅凭我一人,不知道会累成什么样子。”
  “殿下言重了。”荀文倩客气了几句,得知坊里的年终赏赐都不菲,便也收下了。
  “后天印坊开荐书会,唐夫人邀请殿下与天子一起与会。”
  伏寿接过请柬,看了两眼,有些遗憾。“要是蔡令史在就好了,这样的聚会,她最在行。我这点学问,哪敢评价别人。去了也是个摆设,还是算了,你去就行了。”
  “谁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