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ǎ嗝挪荒苄谐怠!
  荀彧点了点头,暂时中断了话题。
  车停了,两人下了车,在两个来迎的侍女引导下,经过侧门,进了印坊后院。除了荀文倩母女,只有史阿和另一个散骑剑士跟着,其他人以及车马都远远地离开了。
  唐夫人在后院等着,一见面就曲身行礼,向刘协请罪。
  刘协摆摆手。“嫂嫂是印坊主人,客随主便,理当如此。”
  唐夫人有点尴尬。怎么听,刘协这句话都有点赌气的意思。
  别人可以客随主便,天子可不是普通的客人。就算不上升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高度,仅就印坊而言,天子也才是真正的主人。
  从当初提议到后来的经营,天子都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邸报和教材这两个稳定的业务,她未必就能比别的印坊经营得更好。没有天子这个靠山,她也请不到王粲等人举行荐书会。
  “陛下此言,臣妾愧不敢当。”
  刘协正要再说,荀文倩笑道:“嫂嫂,你就不要纠结这些了,还是尽快安排落座吧。待会儿客人都来了,你一直不露面,可不合适。”
  唐夫人闹了个大红脸。
  荀文倩与她相处,一直是以母族的亲戚关系称她为小姨,现在却以夫族的亲戚关系呼她为嫂嫂,固然是将天子摆在父族前面,也是提醒她,天子待她可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更有家人的因素。
  “陛下,请。”
  唐夫人侧身前行,将刘协等人引到准备好的楼上雅间。这里有雕花的窗棱,可以俯视整个大厅,却不用担心被楼下的人看见。
  唐夫人又说,为了掩人耳目,避免有人猜到天子在此,她又请了几家的女眷,就安排在对面的房间。两个房间隔得比较远,只要不特意大声说话,里面说什么,没人可以听到。
  “都是谁家的?”荀文倩问道。
  “故太尉张温的遗孀,楼船校尉娄圭、假校尉黄忠的夫人,还有南阳本草堂名医张机的夫人,百草厅掌柜何咸的夫人……”
  唐夫人一口气报了几个名字,都是非富即贵,算是南阳大家族的代表。
  刘协点点头,从容入座。“嫂嫂去忙吧,不用管我。我和荀君还有事要谈。”
  唐夫人笑笑,亲手奉了茶,然后就退了出去。
  刘协端起茶杯,品了一口,对荀彧说道:“荀君尝尝这茶,是你们颍川的茶,用新法炒制,外面可见不到。”
  荀彧听了,微微一笑,也端起茶杯。
  自从茶叶大行其道,各种喝法陆续兴起,让人目不暇接。先是有奶茶,后有姜茶、花茶、糖茶,最近又有了什么作料也不加的清茶、苦茶。有煮的,有冲的,有泡的,各有其妙。各地不断有茶树发现,颍川虽然有山,却没听说有好茶。
  否则他一定会知道。
  他人不在颍川,却一直和家乡有联系,消息灵通得很。
  更何况唐夫人与他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派人送一些新奇之物给他,其中就包括各地的茶。如果有好茶,他没有不知道的道理。
  仔细品了品之后,荀彧不得不承认,这茶的确没喝过。
  “这是什么茶?”
  荀文倩说道:“嫂嫂自己种的茶,刚培育出来的。只有一颗茶树,产量也就二两。不送人,留着自饮的。”
  “她什么时候回颍川种茶了?”
  “上次探亲的时候,在嵩山发现的茶种。”
  荀彧心中疑惑,没敢多说。
  唐夫人家在郾城,地处平衡,离嵩山不近。她跑到嵩山去干什么?能发现茶树,肯定不是在山脚下随便转一转这么简单。
  “陛下,好像是王粲的声音。”荀文倩低声说道。
  刘协凝神一听,果然听到了王粲的声音。
  王粲其实不适合多说话,他有点轻微的口吃,平时听不出来,一旦声音大了,或者辩论激烈,就会比较明显。
  他今天显然有些激动,在二楼都听得清楚。
  “诸君,今天聚在一起,可不是让你们来品尝印坊的香茗和点心。虽然我也承认,印坊的香茗和点心令人齿颊留香,难以忘怀,回去之后怕是还要想上几天。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口腹之欲,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商量,这就是圣人之业。”
  原本喧哗的楼下安静下来,只听到“啪啪”的响声,应该是王粲拍打书页的声音。
  刘协看了一眼案上准备好的文稿,不禁笑了一声。
  唐夫人做事很细心,备选的文章、书籍已经准备了一份,就摆在他们的面前,随时可以翻阅。想来楼下宾客的面前也是如此,王粲拍打的就是这些。
  “圣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等书生,不敢妄言立德立功,只能在立言上有所贡献。在座诸位,大多束发启蒙,春秋不辍,由《论语》、《孝经》而及五经,旁涉诸子百家,用功十余载,读过的书就算没有五车之富,一两车也是有的。”
  有人大声说道:“论读书之多,谁能和你王仲宣相比。前有蔡伯喈赠书,后有兰台之藏,经眼者,怕有万卷之巨,百车也装不下了吧?”
  众人纷纷大笑,言语间不乏对王粲的羡慕,但仔细品,又不乏戏谑的味道。
  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把握其意,也就是个移动书库而已。对有过目不忘之能的王粲来说,这与其说是奉承,不如说是调侃。
  “刚才那人是谁?”刘协轻声问道。
  荀文倩皱着眉,一时猜不出来。
  何宴凑了过来,轻声说道:“若臣猜得不错,应该是潘濬。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师从宋忠,原本与王粲也有交情。后来因南阳郡学画像一事,对王粲有些不满,多次与王粲争辩。今天这样的盛会,他没有不来的道理。只是甫开场便如此激烈,倒是有些不寻常。”
  “为何不寻常?”
  “潘濬虽是书生,却好兵法,常说论战如用兵,当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像这般一开口就咄咄逼人,不像他的作风。”
  何晏想了想,眼中露出一丝小小的兴奋。“除非……有援兵。”
  荀彧在一旁听了,用眼角余光瞅了一眼何宴,眉头不经意的一蹙。
  何晏还没成年,就露出了好斗的习气,怕是受天子影响不浅。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先声夺人
  刘协倚着窗棱,目光透过窗格,看向楼下的会场。
  不知不觉间,宽敞的大厅已经坐满了人,不少人挤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向王粲发难的潘濬不在堂上,在廊下。他算不上高大,但形容坚毅,的确有几分兵家的气度。或者说,有几分霸蛮之气。
  江南四郡属荆州,却常常被江北三郡,尤其是南阳、南阳人看作蛮夷。长沙、桂阳略微好一些,零陵、武陵山地多,民风剽悍,尤其如此。
  眼前潘濬的咄咄逼人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人的霸蛮,可是在刘协看来,这却是一种勃勃生气。
  难怪潘濬后来会成为孙吴的名将。
  当然,这也让他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开发江南绝非易事。
  如果不能先摆平江南士人,很难实现对江南的深入控制,更别说开发了。
  也许这次应该趁着刘巴来参与二府议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刘协用眼角余光打量了一下荀彧。
  他知道刘巴入仕之初就是和荀彧合作的,只是后来刘巴去关中担任大司农,和荀彧就分开了。从两人的表现来看,很难说他们现在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志同道合。
  而刘巴本人的名士习气也够重的。
  堂上,王粲朗声一笑。“承明,你说得有些夸张了。兰台书虽多,却也没有万卷之巨。兰台为天子藏书,可不是什么书都有资格入藏的。我们今天在此荐书,就是要选出值得更多人阅读、赏鉴,有资于治的著作。承明若有高见,不妨直言,若只是意气之争,玩笑之言,就没必要多说了,等会后饮宴时再谈不迟。”
  刘协嘴角轻撇。
  王粲棉里藏针,以攻为守,看来最近研究西学颇有进益。
  西方推崇的古希腊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辩论为生,比如逻辑学。
  在喜欢打嘴炮这一点上,东西方其实没什么区别。要说有区别,可能就是东方人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很难跳出儒家五经这个圈子,有画地为牢的局限。西方人更朴素些,论点、论据更接近于自然。
  当然东方也有类似的学问,比如《墨子》,以及最近比较火的《论衡》,与儒家内部单纯的辩经不同,更多的关注自然现象。
  蔡邕是研究《论衡》较早的学者之一,王粲既是他的弟子,又有他的藏书,想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不出所料,潘濬虽然来势汹汹,却被王粲这一招以柔克刚化解,气氛为之一滞。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罢休,随即又说道:“以令史之见,什么样的文章、著作才算有价值?有资于治又是什么样的标准?五经算不算?”
  “五经自然算。”王粲的声音中露出些许不快。
  刘协也有些不爽,他已经猜到潘濬要说什么了。他转头看向荀彧,嘴角轻挑。“荀君,为礼法举大旗的人来了。”
  荀彧没说话,心里却有些复杂。
  宋忠是荆州大儒,五经皆通,礼学也不例外。刘表在荆州兴学,主要倚仗的就是宋忠、綦毋辏Ф恕E藶F既是宋忠弟子,想必学问不俗。
  只是宋忠之前因为历任太守画像事件,与天子发生过冲突,而王粲态度鲜明地站在了天子一边。潘濬此时发难,多少有些私人恩怨,又容易引起天子不快,未必是最好的人选。
  听听天子这语气,就知道天子已经心生警惕了。
  只是他人在楼上,也不能下去阻止,只好听着。
  果不其然,潘濬随即推荐宋忠与刘表共著的《五经章句后定》,并表示这部书是皇后动用私帑印制,印制精美,深为士人喜爱,理当列为第一。
  此言一出,楼上楼下的气氛都有些紧张,无数双目光看向了王粲。
  这部《五经章句》涉及到三个人:皇后,宋忠、刘表。
  如果不定为第一,对皇后面子不好看。
  如果定为第一,不仅宋忠有面子,刘表也有了面子。
  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天子虽然为刘表定谥,但那只是从大局出发,并不代表天子本人对刘表就有好印象,驾临南阳郡学时还批评了这部书,认为章句并非急务,不宜过于推崇。
  如果第一次荐书会就将这部刘表参与编著,又被天子批评过的书列为第一,这多少有些尴尬。
  角落里有人说了一句,只是含糊不清,只能感觉到语气不是很好。
  刘协伸长脖子,看了半天,也没找到是谁。
  “荀君读过这部书么?”刘协收回目光,轻声问道。
  “读过。”荀彧倒也不隐瞒。“书刚印好,宋忠就派人送了我一套。”
  “评价如何?”
  荀彧沉吟了片刻。“仅就学问而言,还是精到的。若在太平之世,刘表也是个大儒。可惜他生不逢时,未能尽展其才。”
  刘协无声而笑,没有追问。
  荀彧的态度很委婉,却也很坚决,再问就没意思了。
  楼下,王粲也沉默了片刻,缓缓开了口。“既是荐书会,承明自然有荐书的权力。至于能否列为第一,却不是承明一言可定。来人,且将《五经章句后定》写下。”
  有人上前,提着笔,打算在准备好的白板上写下了《五经章句后定》书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