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协笑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你们现在倒不至于忘战,只是会忘了为谁而战,以及如何才能战而胜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可不是兵法之妙。兵精粮足,饮酒高会,更不是名将应有的风采。”
  荀彧面红耳赤。“陛下,虽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却也并非绝对。当初讨董时,曹操、孙坚可都为朝廷奋不顾身,颇有战功。”
  刘协点点头。“可惜他们不为士族认同,也绝非主流。就算是荀攸,也没多少人认可他吧。如果士族都能像他们一样能为朝廷而战,为天下太平而战,且战之能胜,使胡马不敢犯塞,这兵权才算有了意义。”
  荀彧尴尬地笑笑,无言以对,却又心中一动,恍然大悟。
  天子虽然尖刻,却说出了山东士族的软肋。山东人重文轻武的习气太重了,过于迷信户口、财力,以为人多就能战无不胜。事实证明,这个观点过于天真。
  富足不等于强大,人多也不等于势众,重文轻武的结果就是文明变成了文弱,在野蛮面前连自保能力都没有,只能任人鱼肉。
  天子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儒门不能改变既有的观点,真正贯彻文武并重,就算天子将兵权交还三公,他们也无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一旦有外敌来袭,大汉根本没有御敌的能力,再多的财富也是蛮夷的战利品而已。
  要想收回兵权,先要证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担当,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荀彧越想越惭愧,大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他们一心想要权力,却忘了权力的背后是责任。
  “我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精通武艺。疆域日广,事务日多,文武分途是大势所趋。只是这不能成为读书人好逸恶劳的理由,没有一副好身体,如何铁肩担道义?再者,即使是西征,也不仅仅是武士的责任,儒生同样不可或缺。”
  刘协搓了搓唇连的髭须,啧了啧嘴。“如今不缺精锐骑士,却缺擅长教化的儒生。像伏雅、荀恽那样的年轻人太少了。”
  提到荀恽,荀彧心中泛起一丝喜悦。
  荀氏子弟毕竟与众不同,允文允武,先有荀攸,后有荀恽,一个在北疆驱逐胡虏,一个在西域教化蛮夷,将来前途无限。
  “陛下谬赞,犬子当不得。”
  “当得的,当得的。”刘协顺势换了话题,与荀彧说起了西域的事,缓和一下气氛。
  西域这两年虽然没有大的进展,但荀恽、蒋干、沈友等人可没闲着。
  荀恽与轲比能取道里海北岸,押师西进,前往预定的目标:黑海北岸的大草原。
  但他们遇到了麻烦,不是想象中的蛮族,而是大汉的宿敌——匈奴人。
  虽然那些人没有文字,但还有记忆,知道祖辈是从东方迁徙而来,有些人还记得大汉的战旗。
  实际上,他们对大汉的了解远远超出大汉对他们的了解。随着西域商路复通,大量商人往来于罗马和大汉之间,以及一部分鲜卑残部向西逃窜,他们已经知道大汉乱而复安,非他们能敌,所以一直没敢有所动作。
  有一部分人甚至越过乌拉尔山,继续向西迁徙,并与西侧的蛮族发生了冲突。
  这些信息,与刘协之前收到的消息相吻合。
  考虑到商路的安全,荀恽与轲比能决定在乌拉尔山的南麓建立据点,居高临下,控制这一片草原,保障商道的畅通。
  除此之外,荀恽还想伐木造船,建一条海上通道,横渡里海,以节省时间。
  刘协手头没有详细的报告,只能简略地介绍一下荀恽等人的进展。
  即便如此,还是让荀彧心中欢喜,为儿子的年少有为骄傲不己。
  刘协随即又为荀彧解要的解释了罗马的情况,比如荀彧关心的塞维鲁,并回答了一些荀彧关心的问题。
  仔细说起来,罗马与大汉有相似之处,比如疆域与户口,但不同之处更多。
  比如罗马一直没有形成以血缘为主线的传承制度,即使是帝国时代,他们也不一定是父子相传,侄子、外甥甚至女婿之类的都可能成为继承人。
  这种制度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结果很明显,那就是罗马的政局动荡不安,极端不稳。
  比起罗马,大汉的帝位传承简直太丝滑了。
  帝系之外,罗马还有一点与大汉不同。
  他们没有儒家这样一以贯之的治道思想,而是以宗教代替。之前是多神教,现在变成了基督教。更吊诡的事,基督教本非罗马本地的宗教,而是从中东一带传过去的,一度还是罗马禁止的邪教。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等于是大汉昄归了匈奴人的巫术一般。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罗马人在文化上的建树实在可怜,之前是抄袭希腊人,现在又改信外族的宗教,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也只有更落后的日尔曼人才会将罗马当作精神偶像,动辄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对大汉来说,别说日尔曼人,就连罗马人都没洗净身上的野蛮气息,真正迈入文明世界。
  “眼下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刘协手指轻叩案几。“罗马内乱频生,崩溃在即。若能君臣一心,矢志西进,百年内就能一统天下,饮马地中海,葱岭以西尽服我华夏衣冠。荀君,能否助我一臂之力,共肇万世之基?”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文武之业
  荀彧捻着胡须,没有立刻回答刘协。
  他这两天一直在看塞维鲁的资料,连带着对罗马的情况也有些了解。知道罗马虽然疆域、户口与大汉近似,制度却全然不同。
  如果勉强对比,罗马和夏商有些相似,以军事征服为先,奴隶盛行,还有诸如让人与猛兽格斗等野蛮的习俗,显然是尚未开化的蛮夷,和郁郁乎文哉的周相去甚远。
  如此说来,天子欲行征伐岂不是与武王伐纣一般,解民于倒悬?
  至少从道义上是有理可据的。
  考虑到天子不仅仅着眼于征伐,更在意教化,欲使华夏衣冠遍于天下——真正的天下,儒门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在军中开展教化,离不开儒生、文士的支持一样。
  对朝廷和儒门而言,这是合则两利。
  只是万里西征,耗资巨大,必须准备充分,容不得半点孟浪。
  但是有一点,是让他非常心动的。
  天子西征,不可能经常往来于中原,中原的事务只能交给三公,包括他不肯放弃的兵权。换句话说,天子西征期间,形同垂拱,甚至更加彻底。
  “陛下西征,准备用多少步骑?”
  “多则多用,少则少用。”刘协淡淡地说道:“万里征伐,不可能倚仗中原的物资供应,只能以战养战。初步估计,除了西域现有的兵力,我打算将兵力控制在一万以内,其中一部分从燕然都护府和凉州抽调。西征是募兵,只要想建功立业的健儿俊杰,宁缺勿滥,绝不强征。”
  “西域现有兵力不足万人,加上陛下亲率的万骑,只有两万步骑,够么?”
  刘协嘴角轻挑。“利则进,不利则守,有什么够不够的。”
  荀文倩低着头,专心致志的品尝美食。她听得出来,荀彧已经心动了。之后的两府联席会议中,他至少不会给天子制造麻烦。
  唐夫人敲门进来,入席跪坐。“陛下,正餐是晚宴,中午简单些,还请恕罪。”
  刘协笑道:“饮酒的重点不在酒食,而是人。与荀君共饮,酒不醉人人自醉。”
  唐夫人心中欢喜,看了荀彧一眼,示以鼓励。
  听天子这语气,就知道他们谈得不错。
  “既然如此,陛下不妨留下晚宴吧。难得有机会,多聊一阵。”
  “不了,下午听完荐书,我就回去了。”刘协想了想,又道:“这么多客人,嫂嫂想必也抽不开身,我就不给嫂嫂添麻烦了。等你有空,去宫里坐坐,到时候再聊。”
  唐夫人再次致歉,却没有坚持。
  天子不能露面,她的确分身乏术。
  吃完午餐,刘协靠在凭几上假寐。本来只是想打个盹,没想到竟然睡着了,甚至打起了鼾。荀彧夫妇听得真切,尴尬之余,又有些欣慰。
  天子若不是心情放松,断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睡着。由此可见,他对荀氏是没有戒备心的,只是意见分歧而已。
  荀彧退到角落里,端身正坐,调息养神。
  唐氏则拉着荀文倩,坐在一旁,说起了母女间的悄悄话。
  当初荀文倩入宫本是一项交易,是天子要取质,荀彧要证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并不考虑两人之间的感情。论年纪,荀文倩比天子还要大三岁。时光苒苒,荀文倩入宫已经七年了。再过几年,她就三十了。
  除了皇长子刘泰,她又怀了第二胎,身形初显,却还是跟着天子跑前跑后,让身为母亲的唐氏很心疼。
  荀文倩却表示没什么。
  她又不是第一次怀孕,有经验了,而且这几年一直没闲着,身体很好,远不是之前的闺中弱女子。
  当然,这次是因为荀彧,否则她也不会一直跟着天子。
  虽然累一点,可是看到天子与荀彧谈得这么投契,她还是很满意的。
  “你将来是留在中原,还是随天子西行?”
  “如果天子允许的话,我想随天子西行。”荀文倩轻声说道:“长倩在西域,皇长子也会随天子西行,我留在中原也孤单,不如随驾。”
  唐氏理解她的心情,只是有些惋惜。
  说到底,荀家还是慢了一步。如果当初荀文倩能早几年入宫,被立为皇后的可能性并不比伏寿小。如果她生的孩子成了皇嫡子,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就不必西行了。
  去了西域,以后再想见面就难了。
  荀恽有四五年没回来了。她既盼着他的消息,又怕收到他的消息。
  ——
  下午的讨论异常激烈,一开始就碰撞出了火花。
  潘濬再次发难,要求将《五经章句后定》定为冠军,不少宋忠的弟子纷纷表示支持。在其他人不肯发言,避免与宋忠师生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王粲只得主动迎战。
  王粲表示,五经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但《五经章句后定》不是五经,不可混为一谈。就这部书而言,虽说有其独到之处,却还没到可以被定为冠军的地步。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粲拿出了郑玄注的五经。
  听到王粲的发言,刘协就不经意的摇了摇头。
  王粲记忆力过人,文才也出众,辩论技巧却和他的经学水平差不多,只能算及格,远远算不上出色。
  这是荐书会,不是辩经会,你讨论具体的细节,岂不正中潘濬的下怀。
  果然,没一会儿功夫,王粲就落入了下风。
  看这样子,根本等不到何晏猜的援兵出场,潘濬自己就能取胜了。
  刘协想了想,取过纸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叫过门外的侍者,让他交给王粲。
  侍者接过纸条,下了楼,来到王粲的身边,将纸条交给王粲。
  王粲被潘濬步步紧逼,眼看着形势就要失控,正自上火,看到书坊侍者来打扰他,以为是唐夫人要横加干涉,发表意见,更加不快。等他打开纸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顿时一愣,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
  这字迹太熟悉了,他几乎天天看。
  他知道二楼有人,却没想到天子会在楼上。
  但他随即又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天子分明不想露面,这才让人给他递纸条,他这一抬头,岂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