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这毕竟是关系到儒门的大事,怎么能如此仓促呢?
  荀彧已至不惑之年,怎么还和弱冠少年一样意气用事。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量入为出
  荀彧开了口,反倒镇定下来,从容应道:“陛下,此乃臣一孔之见,并非什么大文章。若能有利于国家,还请陛下斟酌。荒悖之处,则请陛下治臣之罪。”
  杨彪、周忠相视苦笑。
  荀彧这是铁了心,要以一身为牺牲,与天子谈判啊。
  堂上、堂下众人原本就留意御座前的几个人,此刻见荀彧挺身直言,知道有大事发生,立刻提醒身边的人肃静,连歌舞也歇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天子与荀彧等人的身上。
  刘协摆摆手。“荀尹,放松些。今天是守岁之会,不是朝会。君臣一起辞旧迎新,可以畅所欲言,却不必如此拘谨,坏了兴致。”
  杨彪也顺势劝道:“荀尹,自华阴之战起,不论是朝堂还是战场,陛下都是从谏如流的。你有什么想法就说,但有可取之处,陛下自会择善而从,你不必搞得这么严肃,效强项故事。”
  周忠也配合的笑了起来,拉着荀彧入座。
  荀彧顺势重新入座,说了几句场面话,这才转入正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先吹捧了刘协几句,将刘协与光武帝相提并论,并表示就节俭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为了发扬这个优势,并避免后世之君重蹈覆辙,有必要立下规矩,对后宫的规模进行限制。
  众人听了,不禁暗笑,同时又为荀彧捏了一把冷汗。
  荀彧说的话是没错,天子的节俭有目共睹,即使是和光武帝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他说的后世之君,无论怎么看,先帝孝灵都是其中之一。天子对此颇有异议,一直在致力于重修《孝灵帝纪》,岂能听不出荀彧的言外之意?
  万一天子不爽,就算今天不面折荀彧,心里这根刺也埋下了。
  刘协面不改色,淡淡地笑了笑。“依荀君之见,后宫应该是什么样的规模?是依周礼,还是依光武皇帝成法?”
  荀彧摇摇头。“陛下,今日之议,重点不在后宫的规模。”他从一旁的周不疑手中取过刚刚诵诗受赐的厌胜银钱。“今日只谈钱。”
  “哦?”刘协有些意外,不禁转头看向杨彪等人。“真是难得啊,荀君不论礼,要谈钱了。”
  杨彪抚着胡须,微微颌道。“管仲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比干在朝则为忠臣,在野则为财神。宛人范蠡出仕则为名相,经商则为巨富。荀彧施政河南,关心经济也是应该的。”
  刘协瞥了一眼杨彪,暗骂老狐狸。
  听你这意思,我不听他说就是纣王、越王是吧?
  “行,那就谈钱。”刘协笑得更加灿烂。“可惜纣王、齐桓公、勾践都不是什么明君,要不然我倒是愿意成全荀君这效仿前贤的心思。”
  杨彪尴尬地躬身请罪。“臣引喻失当,请陛下治罪。”
  “罢了,是我让你们轻松些的,有错也是我有错在先。”
  杨彪更加尴尬,老脸通红,讪讪地笑了两声。
  荀彧面色不变。“陛下岂是帝辛、小白、勾践可比。若帝辛有陛下一半明睿,周不能代商,当复有十七世之命。小白、勾践若有陛下一半英伟,岂是偏安之霸?臣等有幸,能追随陛下兴复汉室,再造儒门,建万世太平,岂敢知而不言,言而不尽?陛下宽待老臣,人所共知。司徒终年辛苦,一时兴奋,不胜酒力,引喻失当,瑕不掩瑜……”
  刘协抬手,示意荀彧别再叨叨了。
  “说正事,说钱。”
  就今天这气氛,他也不可能因为这几句话,真的处置杨彪,搞得举座不欢。
  经过杨彪一打岔,气氛轻松了许多。
  荀彧说起了他的建议。
  其实也很简单,量入为出而已。
  皇室的礼仪要不要?当然要,但是不能过。
  过犹不及,有违中庸之道。
  在一定的条件下,天下贡赋是有限的,不能没有节制的开销,否则入不敷出,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必然出现。而且上行下效,一旦天子随心所欲,不按既定的制度来,官员自然变本加厉,老百姓就苦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甚枚举,足以为鉴。
  所以,天子要以身作则,控制支出。
  至于后宫的规模,就算不从礼的角度出发,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加以控制。既然仓禀实而知礼节,那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后宫规模,以免超支。
  荀彧话锋一转,盛赞天子节俭,后宫规模之小,不仅没有逾礼,而且比历代以俭朴著称的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宫的开支也因此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位。
  众人虽然知道荀彧这话有夸张的成份,却还是不约而同的点头赞同。
  平心而论,天子的确算不上好色。比起孝桓、孝灵的后宫规模来,天子的后宫堪称寒酸,甚至不及一些地方豪族。
  荀彧接着说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正是定规矩的时候,否则等将来经济条件好了,后宫规模大了,再定规矩,可就难了。
  “具体规模,一时难以细言,但臣有一个建议,以支出占天下税赋的总额计,当在陛下此刻规模之上,止于明章扩充后宫规模之前,具体数字,当由司徒府测算。”
  荀彧顿了顿。“臣冒昧敢言,明章能继光武遗制,不失为明君。只是扩充后宫一项,殊为失策,遗祸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陛下若能预立制度,使后世之君有所守,则天下可久安。”
  刘协听懂了。
  荀彧的意思其实也简单,就是希望以制度的形式,将后宫控制在光武帝时的规模,以免开支过大,拖累财政。
  至于少府与大司农是合是分,具体如何划分,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皇室开支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
  为了能让他接受这个建议,荀彧甚至没把话说死,留下了充足的余地。现在还只是天下初安,新政初行,税赋收入已经呈现迅猛的增涨势头。假以时日,财政状况更好,同样的比例下,皇室的开支也会水涨船高,想多纳几个贵人、美人也没问题。
  当然,如果财政状况不好,后宫规模也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是要将皇帝与天下绑定,对皇权进行限制,不能随意加赋,更不能用卖官鬻爵之类的手段筹集资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妇人之见
  看着一本正经的荀彧,刘协一时愣住,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怎么说呢,既有意外,又有失望。
  意外是荀彧这几天读书似乎大有收获,居然暂时抛开了儒门视为根基的礼,直接谈起了钱,而且在这种场合直谏,勇气可嘉。
  失望则是荀彧做了这么多准备,摆开这么大架势,却没拿出一个成熟的意见,还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次上。
  就这?
  一时间,他甚至搞不清这是荀彧的能力上限,还是荀彧的勇气上限。
  这位三国最富盛名的谋士终究是个君子,难以摆脱知识分子骨子里的软弱性,否则面对曹操的空食盒,他就不会自杀,而是拍案而起了。
  如今他倒是拍案而起了,可是提出来的还是一个充满妥协空间的建议。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喜欢这样的提议。
  可是作为有志于为华夏文明开新声的穿越客,要说不失望,那是骗人的。
  这真是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士人?
  荀彧从刘协眼中看出了端倪,一时有些茫然。
  他想过刘协会有什么反应,却没想到会是现在这个局面。刘协既没有发怒,也没有拒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眼神复杂,但其中那一丝失望却是显而易见的。
  天子是对我的忠诚失望,还是对我的能力失望?
  感受到了荀彧的不安,刘协收回目光,看向杨彪、周忠,淡淡的笑道:“二位以为荀君的这个建议如何?”
  杨彪、周忠也不敢轻易回答,沉默了片刻,杨彪才拱手说道:“臣以为……有些道理。”
  刘协轻哼了一声。“道理嘛,当然是有道理。量入为出,持家的主妇也知道的道理,焉能有错。只是……”刘协搓了搓手指,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荀彧的脸腾的就红了,然后又白了。
  天子说他这个建议和持家的主妇一般见识,简直是莫大的羞辱。
  虽说如今女子不仅可以主内,还可以主外,甚至有做官的,但是将男子比作妇人,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是一种贬低,而不是荣耀。
  更何况他是名满天下的名士。
  杨彪、周忠等人也有点懵。
  他们都知道天子对荀彧寄予厚望,也一直尊重有加,如今竟在大众广庭之下,将荀彧的提议称为妇人之见,还是大出他们的预料。
  一旁的荀文倩听得清楚,也瞬间变了脸色。
  坐得远一些的唐夫人与唐氏也面面相觑,不知道天子为何如此,是不是被荀彧的建议激怒了。
  其他大臣也噤若寒蝉,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放松了手脚,生怕引来天子的注意。
  大堂上一时安静得有些可怕,并迅速蔓延到了堂下。
  正在找陈群私聊的刘巴坐得太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见此情景,也不禁愕然。
  就在一片死寂中,刘协站起身来,负手离席,缓缓走到廊下,面到坐了一院子的郡国守相、计吏,一声轻叹。
  “众卿,朕有一言。”
  众人愣了一下,纷纷离席拜倒,齐声说道:“请陛下垂示。”
  堂上的公卿大臣们也不敢怠慢,避席拜倒在地,恭听天子训示。
  荀彧也不例外,只是有些慌乱。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建议,竟会惹出这么大的动静,一晚上谈笑风生的天子变了脸色,原本融洽欢乐的宴会气氛也荡然无存。
  刘协转身招了招手,示意荀彧到身边来。
  荀彧迟疑了一下,还是伏地而走,膝行到刘协脚下。
  “请陛下……”
  刘协摆摆手。“荀君,听朕说完再请罪不迟。”
  荀彧碰了个软钉子,更加尴尬。
  刘协负手缓行,来回踱步。“方才荀君提了一个建议,诸位可能没听清楚,朕简单的概括一下。主题是四个字,量入为出。具体而言,就是要控制后宫规模,避免开销太大,重蹈覆辙。这个道理呢,不复杂,也没什么问题,在座有不少持家有道的女士,想必都能听得懂。”
  刘协停住脚步,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又落在荀彧身上,一字一句地说道:
  “但,也仅限于此。”
  刘协声音不算大,但中气很足,气息平稳,能让坐在角落里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巴也不例外,不禁心中一动。
  他知道荀彧说了些什么,也知道天子为何不悦了。
  “众卿,持家之道难道只是量入为出么?”刘协提高了声音,语气也更加严厉。“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不能生财有道,就算再懂得量入为出,又岂能过上好日子?你们中有很多人,读书不求甚解,又或食古不化,动辄便说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却不想想如何解决寡和贫。量入为出,没有入,哪来的出?”
  众人面面相觑,却又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不以为然,比如刘巴身边的陈群。
  刘协接着说道:“朕知道,一提到这些,有些人就会想到敛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